內容簡介
《重生的書店:日本三一一災後書店紀實》
借助書籍的力量,在最絕望的時候,
書店是人們追尋希望的光,而這就是書店存在之必要。
面對被海嘯沖毀的書店,書店老闆問:「我們該怎麼辦?」經銷商中央社的齋藤先生無言以對,只能不停地說:「我們一定會幫助你重新站起來,千萬不要放棄。」
儘管店內積了二十公分厚的污泥,金港堂石卷店的店長武田良彥先生仍要求員工第一時間搶救教科書,因為即使書店無法營業,這些教科書也一定要如期配送到四月即將開學的中小學;
經銷商東販的三浦敏先生和石川二三九先生看到災區中步履蹣跚的老人家以及無車可開的災民根本無法前往書店買書,決定在氣仙沼市設立「行動書店」,利用空地搭起帳棚就賣起書來;
書店老闆們看著店內川流不息的顧客和排隊結帳的人龍,他們突然明瞭,不只因為「人天生就有求知欲」,更因為只有書籍和閱讀能讓災民暫時逃離受災的現實,彷彿回到有書為伴的日常時光……
日本紀實作家稻泉連在日本三一一災後,於同年五月展開為時一年的田野調查,造訪遭受海嘯重創的福島縣、宮城縣及岩手縣當地共十二家連鎖書店及獨立書店,試圖解答:書店在災區的角色究竟是什麼?這些想法背後又有哪些故事?
這本書亦透過地區出版社、報社、油墨製造廠、書籍經銷商等人士專訪,深入了解他們各自扛起了什麼樣的社會責任及使命感,與災民共同度過這段非常時期,同時也完成了追溯一本書的製作以及送到讀者手中的過程。
書中每一則書店重新站起的真實故事,之中充滿汗水,當然也不缺淚水,直擊心靈深處,超越麵包也超越「智性」的生存需求,其背後不只是對於書籍與閱讀的堅定信念,更是對生命和希望的最高敬意。藉由這本書的出版,也希望我們能再度深刻省思數年前震驚世界的這場天災與人禍,讓我們攜手一同面對困境,走向重生的光。
名人推薦
推薦人
小小書房店主/虹風、三餘書店負責人/謝一麟、水木書苑/蘇至弘、水牛書店社長/羅文嘉、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秘書長/廖英良、永樂座店主/石芳瑜、有河BOOK店主/686、虎尾厝‧SALON店主/王麗萍、春成書店店主 /吳威德、洪雅書房店主/余國信、唐山書店店主/陳隆昊、新手書店店長/鄭宇廷、舊香居店主/吳雅慧、誠品書店創辦人暨董事長/吳清友、金石堂書店董事長/周傳芳、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
作者
-
作者介紹
稻泉連
非文學作家。一九七九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
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畢業。
二○○五年以《我也上場征戰了:竹內浩三的詩與死》(中央公論新社)榮獲大宅獎,成為最年輕得獎者。
其他著作包括《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無法工作的理由》(文藝春秋)、《工作漂流:就業冰河期世代的「工作之道」》(PRESIDENT社)、《聯繫生命之道:走過國道四十五號》(新潮社)等。 -
譯者介紹
游韻馨
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天,我和書中人物一樣,一如往常地生活、工作;唯一不同的是,從地震發生那一刻起,我們的人生走上不同境遇。這三年來陸陸續續從新聞節目上看到災區重建的過程,也有許多書籍介紹災區人們、動物拚命求生的歷程。翻譯這本書是我的榮幸,讓我有機會盡一份心力,讓更多人知道,地震帶來的不是絕望,而是重生的光。部落格:http://kaoruyu.pixnet.net/blog
e-mail:kaoruyu@hotmail.com
目錄
重生的書店:日本三一一災後書店紀實-目錄導覽說明
-
序章
第一章 書是「生活必需品」
專欄1 「地區出版社的使命」
第二章 為福島點燈
專欄2 「延續至未來的攝影見證書」
第三章 行動書店的店主
專欄3 「出版社都在等紙」
第四章 淳久堂的「阪神」與「東北」
專欄4 佐藤純子小姐捎來的一封信
第五章 期待在飯館村重現「有書為伴的日常時光」
專欄5 「印刷油墨是文化的基礎」
第六章 復甦的書店
終章
後記
序/導讀 《重生的書店》
序言
這是在兩人殷切期盼之下重生的書店。
走進地上鋪著木板的店裡,就能聞到一股書香。大手惠美子小姐拆開經銷商寄來的紙箱,將書陳列在新書櫃上。只見她仔細檢查每一本實用書並收進書櫃裡,於是架上開始出現各類書籍,包括食譜、醫療、運動、園藝、占卜、證照考試參考書等等。
就在此時,她突然停下手邊的動作,眼神中帶著不可思議的光采眺望著眼前的書櫃,深有所感地跟正在整理文具商品的媽媽喜美女士說:
「媽,這裡真的變成書店了...。」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我來到岩手縣下閉伊郡山田町。
在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中受創甚鉅的中央町地區,興建了一個臨時商店街,名為「高砂通商店街」。
這裡原本是醫院所在地,現在蓋起了五棟細長型的兩層樓組合屋。由社長大手喜美女士與女兒惠美子小姐經營的大手書店,位於北側樓的一樓,大小約有十坪。為了迎接五天後正式開幕,喜美女士、惠美子小姐與她的兒子一也,三個人正忙著進行各種準備。
「我們三天前才拿到鑰匙,這三天只能整理到這個程度。」
雖然放了商品的紙箱還堆積如山,但文具、雜誌以及三分之二的書已經放在架上,惠美子小姐環顧店內模樣,開心地笑了起來。
喜美女士的先生原本是一位郵差,大約五十年前,她在先生的鼓勵下,在陸中山田車站附近開了一間小小的大手書店。這間書店不幸於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遭到海嘯沖毀,就連住家也未能倖免。同年六月高砂通商店街旁邊的「仲好公園」裡架設了大型帳棚,母女倆在度過了兩個多月的避難生活後,便在帳棚裡開了臨時書店。
「剛開始幾乎沒有書和文具,只賣一些慶典上常見的籤以及紀念品。根本不像是書店,比較像雜貨店。」二月上旬氣候還很寒冷,雙手凍僵、穿著厚重衣物的惠美子小姐如此說道。
「那個時候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電話可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我認為再這樣下去不行,一定要做點什麼事...於是我發現我留在這裡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賣書,說什麼都要堅持下去。」
地震過後一年多,母女倆好不容易可以進駐組合屋,開始進行開店的前置作業。現在的她們,看起來比以前更有活力。她們開心地告訴我,剛進來的時候店裡是水泥地,現在的木地板是昨天她們自己鋪的。
惠美子小姐繼續檢查箱子裡的書,對我說:「我們真的等了好久,組合屋好不容易才蓋好,終於可以將各種書籍陳列在架上。如果牆上沒有滿滿的書,沒辦法讓顧客看得眼花撩亂,那根本不算是書店啊,你說對不對?」
喜美女士也篤定地說:「看樣子我們應該能趕得上開店。我之前還緊張到夢見開店前書都還沒上架,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結果半夜被嚇醒呢!還好那只是場夢...。」
那天母女倆一直忙到傍晚過後。
我跟她們約好五天後開店時會再來,離開書店時,我心中百感交集。過去一年我跑遍東北地方的書店,惠美子小姐說的「這裡真的變成書店了...」那句話在我心中迴盪,久久不去。
試閱
第一章 書是「生活必需品」
「我已經沒辦法再開店了」
齋藤先生當天住在預訂的久慈市商務飯店裡,從明天起要花兩天拜訪山田町、大槌町、釜石市、氣仙沼市和石卷市的書店,其中還包括老闆不幸罹難的店家。市區裡多的是只剩鋼筋骨架或房屋地基,其餘全被海嘯沖走的店面。
某位在石卷市經營書店的老闆,在避難所跟齋藤先生說:「我已經沒辦法再開店了。」絕望的表情令人不忍卒睹。跟著老闆到原本的店址一看,只見褐色鐵筋歪斜地倒在一旁,就連地基也被沖離原有位置。老闆說:「連這後面的整片山都被海嘯侵襲,大火就像尼加拉瓜大瀑布一樣熊熊燃燒,房子全都燒成灰燼了。我趕緊將爸爸從二樓背下來,坐上車子逃難。就連鐵門也只關上一半,銀行存摺、印章與收銀機全被沖走,就算想再開店也沒有資金,我真的一無所有了。現在的我只顧得了在避難所填飽肚子,完全沒有其他力氣想別的事。」
「老實說,我真的好想哭。」即使過了這麼久,齋藤先生回想當時的情形依舊哽咽不已。「像我這種在東京生活的人,一到當地就聞到海嘯侵襲過後留下的腥臭味,感受淒涼荒蕪的風與空氣,聽著書店老闆訴說他們的心聲,真的會感到很心酸,很想趕快逃離現場。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老天爺為什麼這麼無情,他們都是勤勤懇懇、辛苦經營小鎮書店的老實人,現在卻失去了所有商品。唯一可以說得上是出版品的東西,只剩下貼在牆上的紙片而已……。」
話說回來,雖然齋藤先生這三天造訪三陸沿岸的客戶,親眼目睹許多慘狀,不過,他的收穫不只是沉悶絕望的情緒而已。
位於山田町的大手書店是一間設在JR山田線陸中山田車站附近的小書店,同樣遭受海嘯侵襲,整個店面付諸流水。當齋藤先生來到山田高中體育館,探望到此避難的社長大手喜美女士與她的女兒惠美子小姐時,他卻在那裡看見了「書」。
齋藤先生告訴我:「原來的大手書店差不多有十五坪大小,門口有扭蛋機,店裡面賣的是文具與各類書籍。後來我去看,只剩下入口處的地磚,其他全被沖走了。但是當我到高中體育館探望老闆時,看見喜美女士待在一個用紙箱隔出來的地方,她跟我說她的女兒開著沒被沖走的小車去送書了。地震後她們將收貨地址改到商會,再到商會收貨,將客人在地震前訂購的刊物、定期訂購的雜誌以及委託購買的書籍送到他們手上。」
山田町原有的兩家書店都被沖毀,許多常客來問她們「可不可以訂書」,所以她們才想到這個方法,慢慢恢復書籍直銷與宅配等業務。
齋藤先生根據調查紀錄表的內容詢問大手喜美女士,雖然她也是苦無資金重新開業,但她認為,還好家人都平安無事。既然如此,她想再重新開業,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
齋藤先生向她保證:「中央社一定會盡全力幫助妳,請妳一定要堅持下去。」
就在此時,他發現這個在避難所用紙箱隔出來的狹窄空間裡,放著好幾本週刊雜誌與文庫本。
他回想起當時的心情:「看到那些書時,我內心相當激動。」仔細想想,待在避難所裡的災民幾乎沒有人帶電腦,那個環境也無法好好使用手機或網路,更別說是連電力都還沒搶修恢復的地區。避難所最常看到的消息來源就是報紙、名冊以及告示板上的啟示,這些紙本資訊是災民們與外界聯絡的唯一管道。「書」與「雜誌」更是人們賴以慰藉的心靈良伴。
「當時我真恨自己為什麼沒帶書過去,環顧四周,體育館是個開放空間,不只災民們毫無隱私可言,有些人還必須靜養休息。整個體育館只有一台電視,成天播放地震新聞,根本無法讓人靜下心來。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本書,每個人就能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世界裡。無論是週刊雜誌或繪本都好,避難所最需要的就是書。」
不只如此──齋藤先生繼續分享他的心情。
在釜石市經營老字號書局「桑?書店」的桑?真一先生,也讓他有相同的想法。
沿著國道四十五號從山田町前往大槌町,開車大約二十分鐘即可抵達釜石市中心。過了釜石市公所之後,就會看到七十坪左右的桑?書店。
桑?書店可說是釜石市區的地標,如今那裡只剩建築物的鋼筋骨架,到處殘留著碎石瓦礫。齋藤先生開著租來的車,利用衛星導航來到店址,看見店長桑?真一背著背包,整理碎石瓦礫的身影。
身材高大的桑?先生看起來很疲憊,不過他還是每天騎著腳踏車工作,靠著在瓦礫堆中找到的顧客名冊與自己的記憶,四處配送定期訂閱的雜誌。還在原本的書店大門貼了一張紙,公告新的辦公室地址。他在釜石車站附近的「Maiya」超市旁,租了一個小小的辦公室,堅持在這裡繼續經營「書店」。
兩人站在一旁寒暄了一會兒,決定回到辦公室好好聊聊。
齋藤先生開著車,慢慢跟在騎著腳踏車的桑?先生後面。附近全都是自衛隊的救災車輛和警車,道路兩旁堆起了一座座瓦礫山。
「他的辦公室裡只有從家中搬來的書桌,其他什麼東西都沒有。桑?先生還跟我說,他所有的財物都被海嘯沖走了,所以現在外出工作時都騎腳踏車代步。還用朋友送的電腦,重新打一份顧客資料。
他不斷跟我說:『我一定會繼續做下去,這種小事打不倒我的。』這句話讓我深受感動。桑?書店花了好多錢整修店面,還買了很多庫存,如今都與住家一起被海嘯沖毀,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肯定會一蹶不振,可是他卻認為若要抱怨那會沒完沒了,現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力圖振作。於是決定出門推銷書籍,希望有一天能開設臨時店面,重新做起。」
當齋藤先生在四月份造訪三陸沿岸時,整個東北地方有九成的書店受到地震影響。根據出版流通改善協議會編輯發行的《二○一一年 出版再販‧流通白皮書 No.14》的內容,岩手、宮城與福島三縣的書店,超過七成全毀或半毀。幾個月後,預計歇業的書店更暴增將近兩成。
儘管面臨如此悲慘的現況,仍然有人像桑?先生一樣決定「堅持下去」。齋藤先生也有幸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到了人性中堅強的一面。
出版一本書的意義
三月十一日地震過後,災區是否需要書?
齋藤先生前往山田高中避難所探望大手喜美女士時,從來沒想過經歷慘痛遭遇的災民們會如此需要「書」的撫慰,讓他直恨自己為什麼沒帶書過去。
一般人想到災民們目前最需要的物資,一定都是食物、飲用水,以及被海嘯沖走的各種民生必需品。書與雜誌這類刊物應該要等生活安定下來,慢慢回到正軌之後,才會開始想要閱讀……長年從事書籍經銷的齋藤先生原本也是這麼想的。
沒想到當他實際走訪災區書店,竟發現有常客在問「可不可以訂書」,看著大手書店社長喜美女士忙著寫訂單的模樣,以及騎著腳踏車四處配送訂閱雜誌(例如圍棋雜誌、茶道雜誌以及HNK教材等等)的桑?先生,才體會到自己的想法有多天真。
在石卷市金港堂書店工作的阿部利子小姐,回憶起地震後書店重新開幕的情形,如此說道:
「書店重新開幕時,一方面很欣慰能重新開店,另一方面也很擔心會不會沒有客人上門。閱讀算是興趣的一部分,而興趣又是生活困難時大家最先捨棄的項目,所以我一直認為就算書店重新開幕,可能也賣不出一本書。沒想到事情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通常大家都會認為災民最需要的就是食物和水,其他東西都可以不管。不過,一看到客人擠滿店內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感動,原來自己的工作對大家這麼重要。」
不只是阿部小姐,我每次造訪災區書店,無論是三陸沿岸、仙台市或福島縣濱通地區,都能從書店店員的口中聽到「驚喜」、「開心」這類形容詞,他們都跟阿部小姐說同樣的話。
地震後的某一天,《週刊Post》的責編問我願不願意去災區採訪書店,於是我從二○一一年五月開始採訪東北地方的災區書店。這些書店老闆儘管受到地震與海嘯影響失去一切,仍堅持將「書」送到顧客手上。身為同樣在紙本刊物領域工作的「同行」,我們更應該記錄下他們的身影,向世人宣揚他們的偉大。我的責編跟我說,他希望能報導災區書店重新奮起的過程,即使是不定期專題也沒關係。
第一章 書是「生活必需品」
「我已經沒辦法再開店了」
齋藤先生當天住在預訂的久慈市商務飯店裡,從明天起要花兩天拜訪山田町、大槌町、釜石市、氣仙沼市和石卷市的書店,其中還包括老闆不幸罹難的店家。市區裡多的是只剩鋼筋骨架或房屋地基,其餘全被海嘯沖走的店面。
某位在石卷市經營書店的老闆,在避難所跟齋藤先生說:「我已經沒辦法再開店了。」絕望的表情令人不忍卒睹。跟著老闆到原本的店址一看,只見褐色鐵筋歪斜地倒在一旁,就連地基也被沖離原有位置。老闆說:「連這後面的整片山都被海嘯侵襲,大火就像尼加拉瓜大瀑布一樣熊熊燃燒,房子全都燒成灰燼了。我趕緊將爸爸從二樓背下來,坐上車子逃難。就連鐵門也只關上一半,銀行存摺、印章與收銀機全被沖走,就算想再開店也沒有資金,我真的一無所有了。現在的我只顧得了在避難所填飽肚子,完全沒有其他力氣想別的事。」
「老實說,我真的好想哭。」即使過了這麼久,齋藤先生回想當時的情形依舊哽咽不已。「像我這種在東京生活的人,一到當地就聞到海嘯侵襲過後留下的腥臭味,感受淒涼荒蕪的風與空氣,聽著書店老闆訴說他們的心聲,真的會感到很心酸,很想趕快逃離現場。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老天爺為什麼這麼無情,他們都是勤勤懇懇、辛苦經營小鎮書店的老實人,現在卻失去了所有商品。唯一可以說得上是出版品的東西,只剩下貼在牆上的紙片而已……。」
話說回來,雖然齋藤先生這三天造訪三陸沿岸的客戶,親眼目睹許多慘狀,不過,他的收穫不只是沉悶絕望的情緒而已。
位於山田町的大手書店是一間設在JR山田線陸中山田車站附近的小書店,同樣遭受海嘯侵襲,整個店面付諸流水。當齋藤先生來到山田高中體育館,探望到此避難的社長大手喜美女士與她的女兒惠美子小姐時,他卻在那裡看見了「書」。
齋藤先生告訴我:「原來的大手書店差不多有十五坪大小,門口有扭蛋機,店裡面賣的是文具與各類書籍。後來我去看,只剩下入口處的地磚,其他全被沖走了。但是當我到高中體育館探望老闆時,看見喜美女士待在一個用紙箱隔出來的地方,她跟我說她的女兒開著沒被沖走的小車去送書了。地震後她們將收貨地址改到商會,再到商會收貨,將客人在地震前訂購的刊物、定期訂購的雜誌以及委託購買的書籍送到他們手上。」
山田町原有的兩家書店都被沖毀,許多常客來問她們「可不可以訂書」,所以她們才想到這個方法,慢慢恢復書籍直銷與宅配等業務。
齋藤先生根據調查紀錄表的內容詢問大手喜美女士,雖然她也是苦無資金重新開業,但她認為,還好家人都平安無事。既然如此,她想再重新開業,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
齋藤先生向她保證:「中央社一定會盡全力幫助妳,請妳一定要堅持下去。」
就在此時,他發現這個在避難所用紙箱隔出來的狹窄空間裡,放著好幾本週刊雜誌與文庫本。
他回想起當時的心情:「看到那些書時,我內心相當激動。」仔細想想,待在避難所裡的災民幾乎沒有人帶電腦,那個環境也無法好好使用手機或網路,更別說是連電力都還沒搶修恢復的地區。避難所最常看到的消息來源就是報紙、名冊以及告示板上的啟示,這些紙本資訊是災民們與外界聯絡的唯一管道。「書」與「雜誌」更是人們賴以慰藉的心靈良伴。
「當時我真恨自己為什麼沒帶書過去,環顧四周,體育館是個開放空間,不只災民們毫無隱私可言,有些人還必須靜養休息。整個體育館只有一台電視,成天播放地震新聞,根本無法讓人靜下心來。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本書,每個人就能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世界裡。無論是週刊雜誌或繪本都好,避難所最需要的就是書。」
不只如此──齋藤先生繼續分享他的心情。
在釜石市經營老字號書局「桑?書店」的桑?真一先生,也讓他有相同的想法。
沿著國道四十五號從山田町前往大槌町,開車大約二十分鐘即可抵達釜石市中心。過了釜石市公所之後,就會看到七十坪左右的桑?書店。
桑?書店可說是釜石市區的地標,如今那裡只剩建築物的鋼筋骨架,到處殘留著碎石瓦礫。齋藤先生開著租來的車,利用衛星導航來到店址,看見店長桑?真一背著背包,整理碎石瓦礫的身影。
身材高大的桑?先生看起來很疲憊,不過他還是每天騎著腳踏車工作,靠著在瓦礫堆中找到的顧客名冊與自己的記憶,四處配送定期訂閱的雜誌。還在原本的書店大門貼了一張紙,公告新的辦公室地址。他在釜石車站附近的「Maiya」超市旁,租了一個小小的辦公室,堅持在這裡繼續經營「書店」。
兩人站在一旁寒暄了一會兒,決定回到辦公室好好聊聊。
齋藤先生開著車,慢慢跟在騎著腳踏車的桑?先生後面。附近全都是自衛隊的救災車輛和警車,道路兩旁堆起了一座座瓦礫山。
「他的辦公室裡只有從家中搬來的書桌,其他什麼東西都沒有。桑?先生還跟我說,他所有的財物都被海嘯沖走了,所以現在外出工作時都騎腳踏車代步。還用朋友送的電腦,重新打一份顧客資料。
他不斷跟我說:『我一定會繼續做下去,這種小事打不倒我的。』這句話讓我深受感動。桑?書店花了好多錢整修店面,還買了很多庫存,如今都與住家一起被海嘯沖毀,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肯定會一蹶不振,可是他卻認為若要抱怨那會沒完沒了,現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力圖振作。於是決定出門推銷書籍,希望有一天能開設臨時店面,重新做起。」
當齋藤先生在四月份造訪三陸沿岸時,整個東北地方有九成的書店受到地震影響。根據出版流通改善協議會編輯發行的《二○一一年 出版再販‧流通白皮書 No.14》的內容,岩手、宮城與福島三縣的書店,超過七成全毀或半毀。幾個月後,預計歇業的書店更暴增將近兩成。
儘管面臨如此悲慘的現況,仍然有人像桑?先生一樣決定「堅持下去」。齋藤先生也有幸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到了人性中堅強的一面。
出版一本書的意義
三月十一日地震過後,災區是否需要書?
齋藤先生前往山田高中避難所探望大手喜美女士時,從來沒想過經歷慘痛遭遇的災民們會如此需要「書」的撫慰,讓他直恨自己為什麼沒帶書過去。
一般人想到災民們目前最需要的物資,一定都是食物、飲用水,以及被海嘯沖走的各種民生必需品。書與雜誌這類刊物應該要等生活安定下來,慢慢回到正軌之後,才會開始想要閱讀……長年從事書籍經銷的齋藤先生原本也是這麼想的。
沒想到當他實際走訪災區書店,竟發現有常客在問「可不可以訂書」,看著大手書店社長喜美女士忙著寫訂單的模樣,以及騎著腳踏車四處配送訂閱雜誌(例如圍棋雜誌、茶道雜誌以及HNK教材等等)的桑?先生,才體會到自己的想法有多天真。
在石卷市金港堂書店工作的阿部利子小姐,回憶起地震後書店重新開幕的情形,如此說道:
「書店重新開幕時,一方面很欣慰能重新開店,另一方面也很擔心會不會沒有客人上門。閱讀算是興趣的一部分,而興趣又是生活困難時大家最先捨棄的項目,所以我一直認為就算書店重新開幕,可能也賣不出一本書。沒想到事情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通常大家都會認為災民最需要的就是食物和水,其他東西都可以不管。不過,一看到客人擠滿店內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感動,原來自己的工作對大家這麼重要。」
不只是阿部小姐,我每次造訪災區書店,無論是三陸沿岸、仙台市或福島縣濱通地區,都能從書店店員的口中聽到「驚喜」、「開心」這類形容詞,他們都跟阿部小姐說同樣的話。
地震後的某一天,《週刊Post》的責編問我願不願意去災區採訪書店,於是我從二○一一年五月開始採訪東北地方的災區書店。這些書店老闆儘管受到地震與海嘯影響失去一切,仍堅持將「書」送到顧客手上。身為同樣在紙本刊物領域工作的「同行」,我們更應該記錄下他們的身影,向世人宣揚他們的偉大。我的責編跟我說,他希望能報導災區書店重新奮起的過程,即使是不定期專題也沒關係。
重生的書店:日本三一一災後書店紀實
書店是人們追尋希望的光,而這就是書店存在之必要
語言:中文繁體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24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