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機率的觀念下,賺大錢的人可能只是運氣好的傻瓜,而賠錢卻也只是運氣不好罷了。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運氣其實常常被低估。這本書要談的就是運氣,更準確地說,在個人生活或是職場生涯裡,我們對運氣懷有什麼樣的認知。本書的背景,正是最引人注目的論壇。在那裡──也就是市場,也包括日常生活──運氣常被人誤認為是真正的技能……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有錢,卻不是那麼聰明?世事可能瞬息萬變,為什麼只有牙醫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好職業?為什麼只要足夠數量的猴子坐在打字機前,遲早就會出現一位大文豪?為什麼統計學家統計了老半天,卻總是料不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你因為隔壁的千萬富翁太多而備受打擊時,有沒想過只是自己選錯居住的地點?為什麼股票交易買賣其實比煎蛋還容易?又為什麼專家及新聞記者多如過江之鯽,卻沒一個可以信得過?是什麼樣的世界,讓人們寧可靠運氣,也不要靠能力?賭徒的迷信有沒有道理?為什麼爛計程車司機的破英語讓人大賺了一筆?倒底是贏家通吃,還是輸家通賠?為什麼微軟的比爾.蓋茲並不是他那一行中的佼佼者(但請勿告訴他這個事實)……《隨機騙局》的文風玩世不恭,有悖傳統,從多個學門探索我們生活中最不被理解的力量之一,令人大開眼界。本書係《黑天鵝效應》作者的成名之作,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書評
「《隨機騙局》之於華爾街的傳統思維,大致就像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九十五條論綱之於天主教會。」──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決斷兩秒間》(Blink)作者
「這本書就像手榴彈那樣滾落華爾街。」──Maggie Mahar,《牛市!一頁榮景》(Bull! A History of the Boom, 1982-1999)作者
「妙不可言……塔雷伯將緊緊抓住你。」──Peter L. Bernstein,《馴服風險:精彩的風險故事》(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作者
「改變生活……《隨機騙局》令我的雙手因為興奮而顫動。」──Tom Peters,《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作者
「我們需要像這樣的書。……讀來有趣,獨到的見解更令人耳目一新。」──Robert J. Shiller,《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作者
「讓人想起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史帝文‧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等一流的科學家/隨筆作家。」──Michael Schrage,麻省理工學院,《認真玩》(Serious Play)作者
「如果要我列舉談市場寫得最好的五本書,《隨機騙局》會在我的書單上。」──Jack D. Schwager,《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作者
「聰明過人、誠實正直、一針見血。塔雷伯的思想方式獨樹一格,而且具有感染力。」──Marco Avellaneda,紐約大學數理財務學教授
「塔雷伯寫的書,數理基礎穩健,對一般大眾來說,也兼具趣味性和資訊性。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Donald Geman,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機率理論教授
「適合暑期展讀和買來當畢業禮物。(塔雷伯)解釋了商業和財務領域中,看起來像是『才華』的幾乎每一件事,其實只是運氣使然。」──Scott Adams,《呆伯特》(Dilbert)的創作者
「卓然不群,發人深省……妙趣橫生的一本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竿子打翻今年將出版、承諾提供無敵(股市)策略的數百本書。」──倫敦《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最佳書籍
「讀來有趣的這本書……將敦促讀者審慎思考成功的本質和機運所扮演的角色。」──《巴倫周刊》(Barron’s)
「條理清晰、聰明……探索成功和失敗的本質。任何想要多點成功的人,最好思之再三。高度推薦。」──Harry C. Edwards,亞馬遜網站(Amazon.com)編輯
「立刻躋身而成經典之作。可讀性高,每個轉折點都精彩萬分。」──Patrick L. Young,《新資本市場革命》(The New Capital Market Revolution)作者
「本書文風不拘形式且有趣。……從一個話題跳到下一個,但作者的論點始終清楚明白傳來。……整體而言,真心推薦這本書。」──slashdot.org
「塔雷伯利用富於想像力的各種例子,提醒我們,人是透過存活者偏誤的透鏡看這個世界──我們往往只看到做特定某件事的少數幾位贏家,而不是許多輸家。……正如塔雷伯在他所寫迷人且生動的書中所說,記住隨機性可能愚弄我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威爾遜季刊》(Wilson Quarterly)
「多年來我看過最好的一本書。塔雷伯將擴展你的心思、讓你笑、給你的懷疑一把健康的推力。」──Paul Sturm寫於《聰明理財》(Smart Money)
「聰明且可讀性很高的指南,從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到約吉‧貝拉(Yogi Berra)等思想家,汲取真知灼見,引導我們的思緒更加清晰。」──Futurist
「來自古典到現代哲學家、透過計程車司機、商業人士和牙醫,常識迸發。」──Paul Wilmott,《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作者
「塔雷伯以淺顯易懂和趣味盎然的(寫作)方式,結合個人的交易經驗,以及來自多個學門──古代史、古典文學、哲學、數學、科學──無數主題的細節和實例。」──Word Trade
「《隨機騙局》是認真嚴肅、深奧微妙的書,非常值得仔細拜讀。……見識不俗。」──Barton Biggs,華爾街投資大戶
「在這個太多人靠學經歷堆砌門面的世界中,塔雷伯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他比大部分哈佛教授更長於運用文學。除此之外,這本書出於熱中這個主題的人之手,令人耳目一新。他不受學術規則的束縛,而是跟著本能和熱情走,去研究和剖析人性。」──Terry Burnham,哈佛大學,《都是基因惹的禍》(Mean Genes)共同作者
書評
「《隨機騙局》之於華爾街的傳統思維,大致就像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九十五條論綱之於天主教會。」──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決斷兩秒間》(Blink)作者
「這本書就像手榴彈那樣滾落華爾街。」──Maggie Mahar,《牛市!一頁榮景》(Bull! A History of the Boom, 1982-1999)作者
「妙不可言……塔雷伯將緊緊抓住你。」──Peter L. Bernstein,《馴服風險:精彩的風險故事》(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作者
「改變生活……《隨機騙局》令我的雙手因為興奮而顫動。」──Tom Peters,《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作者
「我們需要像這樣的書。……讀來有趣,獨到的見解更令人耳目一新。」──Robert J. Shiller,《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作者
「讓人想起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史帝文‧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等一流的科學家/隨筆作家。」──Michael Schrage,麻省理工學院,《認真玩》(Serious Play)作者
「如果要我列舉談市場寫得最好的五本書,《隨機騙局》會在我的書單上。」──Jack D. Schwager,《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作者
「聰明過人、誠實正直、一針見血。塔雷伯的思想方式獨樹一格,而且具有感染力。」──Marco Avellaneda,紐約大學數理財務學教授
「塔雷伯寫的書,數理基礎穩健,對一般大眾來說,也兼具趣味性和資訊性。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Donald Geman,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機率理論教授
「適合暑期展讀和買來當畢業禮物。(塔雷伯)解釋了商業和財務領域中,看起來像是『才華』的幾乎每一件事,其實只是運氣使然。」──Scott Adams,《呆伯特》(Dilbert)的創作者
「卓然不群,發人深省……妙趣橫生的一本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竿子打翻今年將出版、承諾提供無敵(股市)策略的數百本書。」──倫敦《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最佳書籍
「讀來有趣的這本書……將敦促讀者審慎思考成功的本質和機運所扮演的角色。」──《巴倫周刊》(Barron’s)
「條理清晰、聰明……探索成功和失敗的本質。任何想要多點成功的人,最好思之再三。高度推薦。」──Harry C. Edwards,亞馬遜網站(Amazon.com)編輯
「立刻躋身而成經典之作。可讀性高,每個轉折點都精彩萬分。」──Patrick L. Young,《新資本市場革命》(The New Capital Market Revolution)作者
「本書文風不拘形式且有趣。……從一個話題跳到下一個,但作者的論點始終清楚明白傳來。……整體而言,真心推薦這本書。」──slashdot.org
「塔雷伯利用富於想像力的各種例子,提醒我們,人是透過存活者偏誤的透鏡看這個世界──我們往往只看到做特定某件事的少數幾位贏家,而不是許多輸家。……正如塔雷伯在他所寫迷人且生動的書中所說,記住隨機性可能愚弄我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威爾遜季刊》(Wilson Quarterly)
「多年來我看過最好的一本書。塔雷伯將擴展你的心思、讓你笑、給你的懷疑一把健康的推力。」──Paul Sturm寫於《聰明理財》(Smart Money)
「聰明且可讀性很高的指南,從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到約吉‧貝拉(Yogi Berra)等思想家,汲取真知灼見,引導我們的思緒更加清晰。」──Futurist
「來自古典到現代哲學家、透過計程車司機、商業人士和牙醫,常識迸發。」──Paul Wilmott,《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作者
「塔雷伯以淺顯易懂和趣味盎然的(寫作)方式,結合個人的交易經驗,以及來自多個學門──古代史、古典文學、哲學、數學、科學──無數主題的細節和實例。」──Word Trade
「《隨機騙局》是認真嚴肅、深奧微妙的書,非常值得仔細拜讀。……見識不俗。」──Barton Biggs,華爾街投資大戶
「在這個太多人靠學經歷堆砌門面的世界中,塔雷伯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他比大部分哈佛教授更長於運用文學。除此之外,這本書出於熱中這個主題的人之手,令人耳目一新。他不受學術規則的束縛,而是跟著本能和熱情走,去研究和剖析人性。」──Terry Burnham,哈佛大學,《都是基因惹的禍》(Mean Genes)共同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
致力研究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問題。擁有華頓學院(Wharton School)的企管碩士及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博士學位。他在商場中打滾和當計量交易員約二十年,之後在二○○六年成為全職哲學隨筆作家和學術研究工作者。著有《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與《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後者盤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各大暢銷書榜多年,儼然已成為文化業、社交圈、知識界的一個試金石。《黑天鵝語錄》(The Bed of Procrustes)則是作者的機智警語錄,道出了最精準的預言。《反脆弱》(The Antifragile)更是黑天鵝世界中極具革命性力量的終極自保手冊(以上各書繁體中文版均由大塊文化出版)。塔雷伯無疑已是世上最炙手可熱的思想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遺世獨居,埋首書堆,或者像漫遊者那樣沉思於咖啡館,卻是紐約大學工學院的風險工程傑出教授。他的研究主題是「不透明之下的決策」──也就是畫一張地圖和寫一張計畫書,說明我們應該如何活在無法全盤了解的世界中。本書《隨機騙局》係作者成名之作的更新二版。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譯者簡介
羅耀宗
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畢業、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候選人。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所著《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獲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九十四年度金書獎。另著有《第二波網路創業家:Google, eBay, Yahoo劃時代的繁榮盛世》。譯作無數。曾獲時報出版公司二〇〇二年「白金翻譯家」獎。現為財金、商業、科技專業自由文字工作者、《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特約譯者、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特約譯者。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
致力研究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問題。擁有華頓學院(Wharton School)的企管碩士及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博士學位。他在商場中打滾和當計量交易員約二十年,之後在二○○六年成為全職哲學隨筆作家和學術研究工作者。著有《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與《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後者盤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各大暢銷書榜多年,儼然已成為文化業、社交圈、知識界的一個試金石。《黑天鵝語錄》(The Bed of Procrustes)則是作者的機智警語錄,道出了最精準的預言。《反脆弱》(The Antifragile)更是黑天鵝世界中極具革命性力量的終極自保手冊(以上各書繁體中文版均由大塊文化出版)。塔雷伯無疑已是世上最炙手可熱的思想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遺世獨居,埋首書堆,或者像漫遊者那樣沉思於咖啡館,卻是紐約大學工學院的風險工程傑出教授。他的研究主題是「不透明之下的決策」──也就是畫一張地圖和寫一張計畫書,說明我們應該如何活在無法全盤了解的世界中。本書《隨機騙局》係作者成名之作的更新二版。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譯者簡介
羅耀宗
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畢業、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候選人。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所著《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獲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九十四年度金書獎。另著有《第二波網路創業家:Google, eBay, Yahoo劃時代的繁榮盛世》。譯作無數。曾獲時報出版公司二〇〇二年「白金翻譯家」獎。現為財金、商業、科技專業自由文字工作者、《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特約譯者、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特約譯者。
目錄
序:不必把知識看得那麼重
更新第二版謝辭
章節摘要
前言:雲中的清真寺
第一部 梭倫的警世之言
偏態、不對稱、歸納
1如果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是那麼聰明?
尼洛‧屠利普
頓時開悟
一時回神
操作風格
不必顧慮工作倫理
人都有祕密
高收益交易員約翰
所得過高的大老粗
汗流浹背的酷暑
血清素與隨機性
牙醫師其實非常有錢
2怪異的會計衡量方法
另類歷史
俄羅斯輪盤
可能的世界
更為惡毒的輪盤
安撫同事關係
從蘇聯來的救兵
梭倫進雷吉娜夜總會
威爾不是梭倫:談有違直觀的真理
和人辯論時慘遭修理
一種不同的地震
格言多得是
風險經理
副現象
3用數學沉思歷史
歐洲花花公子數學
各種工具
蒙地卡羅數學
我的閣樓中樂趣無窮
製造歷史
佐葛魯伯充斥閣樓
無視歷史
火爐很燙
預測過去歷史的技能
我的梭倫
個人數位助理器上蒸餾後的思維
新聞快報
再談席勒
老而彌堅
蒙第卡羅中的斐洛斯特拉圖斯:論雜訊和資訊的不同
4隨機性、胡說八道和科學知識分子
隨機性與動詞
反向杜靈測試
偽思想家之父
蒙地卡羅詩
5最不適者生存──進化有可能被隨機性愚弄嗎?
新興市場奇才卡洛斯
賺錢的年頭
向下攤平操作
持續探底
高收益交易員約翰
懂電腦和方程式的數狂
他們共有的特質
被隨機性常數愚弄的市場傻蛋一覽
天真的進化論
進化會遭隨機性愚弄嗎?
6偏態與不對稱
中位數不是訊息
牛和熊動物學
傲慢自負的二十九歲兒子
稀有事件
對稱與科學
幾乎每個人都高於平均值
稀有事件謬論
詐欺之母
為什麼統計學家無法察覺稀有事件?
搗蛋小孩換上黑球
7歸納的問題
從培根到休謨
黑天鵝
尼德霍夫
波普爾的推廣者
地點,地點
波普爾的答案
開放社會
沒人是完美的
歸納與記憶
帕斯卡的賭注
謝謝梭倫
第二部打字機前的猴子
存活者偏誤和其他偏誤
取決於猴子的數目
惡毒的現實生活
關於本部
8隔壁的百萬富翁太多
如何消除失敗的刺痛
就是快樂
工作太多
你是失敗者
雙重存活者偏誤
更多的專家
贏家眾所矚目
那是多頭市場
大師的意見
9買賣比煎蛋容易
被數字愚弄
安慰劑投資人
沒人需要能力強
回歸平均數
遍歷性
人生無處不巧
神祕函
被打斷的網球賽
反存活者
生日詭辯
世界好小!
資料採擷、統計學與信口雌黃
我看過最好的一本書!
回測程式
擴大引伸得更叫人不安
盈餘發表季:被業績數字愚弄
比較運氣
癌症治療
皮爾遜教授到蒙地卡羅(真的去了):隨機性看起來不隨機!
沒吠的狗:科學知識中的偏誤
沒有結論的結論
10輸家通賠──談人生中的非線性
沙堆效應
隨機性上場
學習打字
真實世界之中和之外的數學
網路的科學
我們的大腦
布里丹的驢子或隨機性好的一面
不是撐死,就是餓死
11隨機性和我們的心智:我們是機率盲
巴黎或巴哈馬群島?
一些建築上的考量
當心哲學家官僚
足夠滿意
有缺點,不只不完美
卡尼曼和特佛斯基
需要拿破崙的時候,他在哪裡?
「我做得和上次的交易一樣好」與其他的試探法
籤餅學位
兩套推理系統
為什麼我們沒和第一次約會的人結婚
我們的自然棲息地
迅速簡約
神經生物學家也是
法庭中的卡夫卡
荒謬的世界
了解機率偏誤的例子
我們是選擇權盲
機率與新聞媒體(又談新聞記者)
午餐時間的CNBC節目
你現在應該死了
彭博的解釋
過濾方法
我們不了解信賴水準
招認
第三部在耳中塞蠟
活在隨機世界中
我沒那麼聰明
維根斯坦的尺
奧德賽的消音令
12賭徒的迷信和籠中的鴿子
計程車英語與因果關係
史金納的鴿子實驗
再談斐洛斯特拉圖斯
13卡涅阿德斯到羅馬:談機率與懷疑論
卡涅阿德斯到羅馬
機率,懷疑論的產物
德諾波伊斯先生的意見
信念的路徑相依
以計算替代思考
從一場葬禮到另一場葬禮
14巴克斯拋棄安東尼
賈姬的喪禮有感
隨機性與個人的優雅
後記:梭倫說過
當心倫敦的交通堵塞
附筆:沖澡時想到的三件事
後來想到的第一件事:逆技能問題
後來想到的第二件事:再談隨機性的好處
不確定性與快樂
訊息紛至沓來
後來想到的第三件事:單腳站立
第一版謝辭
前往圖書室 註釋與書單
註釋
參考書目
更新第二版謝辭
章節摘要
前言:雲中的清真寺
第一部 梭倫的警世之言
偏態、不對稱、歸納
1如果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是那麼聰明?
尼洛‧屠利普
頓時開悟
一時回神
操作風格
不必顧慮工作倫理
人都有祕密
高收益交易員約翰
所得過高的大老粗
汗流浹背的酷暑
血清素與隨機性
牙醫師其實非常有錢
2怪異的會計衡量方法
另類歷史
俄羅斯輪盤
可能的世界
更為惡毒的輪盤
安撫同事關係
從蘇聯來的救兵
梭倫進雷吉娜夜總會
威爾不是梭倫:談有違直觀的真理
和人辯論時慘遭修理
一種不同的地震
格言多得是
風險經理
副現象
3用數學沉思歷史
歐洲花花公子數學
各種工具
蒙地卡羅數學
我的閣樓中樂趣無窮
製造歷史
佐葛魯伯充斥閣樓
無視歷史
火爐很燙
預測過去歷史的技能
我的梭倫
個人數位助理器上蒸餾後的思維
新聞快報
再談席勒
老而彌堅
蒙第卡羅中的斐洛斯特拉圖斯:論雜訊和資訊的不同
4隨機性、胡說八道和科學知識分子
隨機性與動詞
反向杜靈測試
偽思想家之父
蒙地卡羅詩
5最不適者生存──進化有可能被隨機性愚弄嗎?
新興市場奇才卡洛斯
賺錢的年頭
向下攤平操作
持續探底
高收益交易員約翰
懂電腦和方程式的數狂
他們共有的特質
被隨機性常數愚弄的市場傻蛋一覽
天真的進化論
進化會遭隨機性愚弄嗎?
6偏態與不對稱
中位數不是訊息
牛和熊動物學
傲慢自負的二十九歲兒子
稀有事件
對稱與科學
幾乎每個人都高於平均值
稀有事件謬論
詐欺之母
為什麼統計學家無法察覺稀有事件?
搗蛋小孩換上黑球
7歸納的問題
從培根到休謨
黑天鵝
尼德霍夫
波普爾的推廣者
地點,地點
波普爾的答案
開放社會
沒人是完美的
歸納與記憶
帕斯卡的賭注
謝謝梭倫
第二部打字機前的猴子
存活者偏誤和其他偏誤
取決於猴子的數目
惡毒的現實生活
關於本部
8隔壁的百萬富翁太多
如何消除失敗的刺痛
就是快樂
工作太多
你是失敗者
雙重存活者偏誤
更多的專家
贏家眾所矚目
那是多頭市場
大師的意見
9買賣比煎蛋容易
被數字愚弄
安慰劑投資人
沒人需要能力強
回歸平均數
遍歷性
人生無處不巧
神祕函
被打斷的網球賽
反存活者
生日詭辯
世界好小!
資料採擷、統計學與信口雌黃
我看過最好的一本書!
回測程式
擴大引伸得更叫人不安
盈餘發表季:被業績數字愚弄
比較運氣
癌症治療
皮爾遜教授到蒙地卡羅(真的去了):隨機性看起來不隨機!
沒吠的狗:科學知識中的偏誤
沒有結論的結論
10輸家通賠──談人生中的非線性
沙堆效應
隨機性上場
學習打字
真實世界之中和之外的數學
網路的科學
我們的大腦
布里丹的驢子或隨機性好的一面
不是撐死,就是餓死
11隨機性和我們的心智:我們是機率盲
巴黎或巴哈馬群島?
一些建築上的考量
當心哲學家官僚
足夠滿意
有缺點,不只不完美
卡尼曼和特佛斯基
需要拿破崙的時候,他在哪裡?
「我做得和上次的交易一樣好」與其他的試探法
籤餅學位
兩套推理系統
為什麼我們沒和第一次約會的人結婚
我們的自然棲息地
迅速簡約
神經生物學家也是
法庭中的卡夫卡
荒謬的世界
了解機率偏誤的例子
我們是選擇權盲
機率與新聞媒體(又談新聞記者)
午餐時間的CNBC節目
你現在應該死了
彭博的解釋
過濾方法
我們不了解信賴水準
招認
第三部在耳中塞蠟
活在隨機世界中
我沒那麼聰明
維根斯坦的尺
奧德賽的消音令
12賭徒的迷信和籠中的鴿子
計程車英語與因果關係
史金納的鴿子實驗
再談斐洛斯特拉圖斯
13卡涅阿德斯到羅馬:談機率與懷疑論
卡涅阿德斯到羅馬
機率,懷疑論的產物
德諾波伊斯先生的意見
信念的路徑相依
以計算替代思考
從一場葬禮到另一場葬禮
14巴克斯拋棄安東尼
賈姬的喪禮有感
隨機性與個人的優雅
後記:梭倫說過
當心倫敦的交通堵塞
附筆:沖澡時想到的三件事
後來想到的第一件事:逆技能問題
後來想到的第二件事:再談隨機性的好處
不確定性與快樂
訊息紛至沓來
後來想到的第三件事:單腳站立
第一版謝辭
前往圖書室 註釋與書單
註釋
參考書目
序
不必把知識看得那麼重
本書是由兩樣東西合成的。一方面,是不胡說八道的不確定性實踐者,整個專業生涯都在抗拒被隨機性愚弄,而且設法用計謀勝過機率性結果引發的情緒。另一方面,則是沉迷於美學和熱愛文學的人,願意被經過整飭、精鍊、具有原創性和品味,任何形式的胡說八道所愚弄。我沒辦法不當隨機性傻瓜;我能做的,是將它局限在可以帶來某種美學愉悅的地方。
這樣的想法來自直覺;這本個人隨筆,主要是討論作者在風險承受實務方面的想法、掙扎和觀察到的事情,不是論文,而且絕對不是科學報告。這是為了好玩而寫的,目的是讓人讀來(大抵)有趣,而且是帶著好玩的心情去讀。十年來,關於我們應對隨機性的偏誤(後天習得或與生俱來),論述已多。寫本書第一版時,我立下的準則是避談⒜不是我在這個主題上親眼目睹或獨立發展出來的任何東西;以及⒝我還沒有吸收消化得夠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寫出這個主題的任何東西。只要有一點點覺得像是在工作,任何東西都不用。我也必須刪除看起來像是到圖書館找來的內容,包括在科學上頻頻提及他人,以自抬身價的攀龍附鳳內容。我試著不引用並非從我的記憶自然跳出的話語,和並非這些年來我熟讀的作者寫的文字(我討厭隨機使用前人的智慧—稍後還會談更多)。言語比沉默有價值才開口。
這些準則依然不變。但人生有時需要妥協:在讀者和朋友的壓力之下,我在目前這個版本加進一系列非侵入式的章節附註,導向相關的文獻。大部分章節,我也添加新的材料,最明顯的是第十一章。整個算起來,本書篇幅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贏家加碼
我希望這本書像有機生物—用交易員的行話來說,就是「贏家加碼」—並且反映我個人的進化,而不是緊抱這些新想法不放,然後將它們原原本本,整個放進新書裡面。奇怪的是,這本書出版後,我對其中一些章節思前想後所花的時間,遠多於從前,尤其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我們的大腦看到的這個世界,隨機性遠比實際要少,以及⒝造成很大偏離的不確定性瘋狂名稱「厚尾」(稀有事件愈來愈能解釋我們生活中的世界,但同時依然有違我們的直覺,就如同它們有違我們祖先的直覺那樣)。這本書的第二版反映作者慢慢比較不像是不確定性的學生(我們對隨機性就只能懂那麼少),而更像研究人們如何被它愚弄的工作者。
另一個現象是:作者被自己寫的書轉型。隨著我日益開始實踐這本書的原始內容,我在最料想不到的地方看到運氣發揮作用。這就像有兩顆行星:一顆是我們實際居住的,另一顆的確定性則高得多,人們深信我們就活在那裡。情況很簡單:過去發生的事件,隨機性看起來總是比它們應有的水準低(這稱作事後諸葛偏誤)。我聽別人談起他的過去,會發現他所說的不少內容,只是自欺欺人的心思,事後捏造出一番道理,回頭去解釋。有些時候,這種事情很難忍受:我可以感到自己,總是把社會科學(尤其是傳統經濟學)和投資世界中的人,看成是精神錯亂的人。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很痛苦,尤其是如果你發現一個人講的話,揭露他自己的資訊,比他所想傳遞的訊息要多。今天早上,我在牙醫診所拿起《新聞週刊》,讀到一位記者談起某位傑出商界人物,特別提到他「及時行動」的能力。可是我發現,我腦海想的是這位記者心裡懷有哪些偏誤,而不是用心吸取文章本身想要傳達的資訊。我不可能認真看待那篇文章(為什麼大多數記者都不清楚他們知道的事,遠遠低於他們認為自己知道的?科學家研究了半個世紀前,「專家」沒有從過去的失敗學到教訓的現象。你可能終生每件事都預測錯誤,卻依然認為下一次會對)。
不安全與機率
我相信,我需要保護和耕耘的主要資產,是我根深柢固的知識不安全感。我的座右銘是: 「我的主要活動,是戲弄那些自視甚高和把他們的知識品質看得太重的人。」耕耘這種不安全感,以取代知識上的信心,聽起來可能是奇怪的目標—也是不容易落實執行的目標。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將最近的知識確定性傳統從心裡清除。有位讀者後來成了筆友,由於他,我重新發現了十六世紀的法國散文家和專業內省者蒙田(Montaigne)。我被蒙田和笛卡兒(Descartes)之間的差異帶來的含義—以及我們如何因為遵循後者追求確定性的觀念而迷途—所迷。我們依循笛卡兒的形式思維模式,而不是蒙田的模糊與非形式(但批判性)判斷,結果肯定封閉了我們的心靈。五百年後,極為內省和深具不安全感的蒙田昂首而立,成了現代思想者的角色典範。此外,這個人擁有非凡的勇氣:抱持懷疑態度,肯定需要勇氣;人需要不同尋常的勇氣去自省、挺身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局限性—科學家找到愈來愈多的證據,發現大自然特地把我們設計成會自我欺騙。
知識上有很多處理機率和風險的方法—對不同學門中的人來說,「機率」的意思略有不同。在本書,機率是極為計性和文學上的東西,有別於計量和「科學」(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警告要敬經濟學家和財務學教授而遠之,因為他們傾向於堅決相信他們知道某種東西,而且那種東西是有用的)。我根據休謨(D. Hume)的歸納問題(或者亞里斯多德的一般性推論)來闡述,有別於賭博文獻的範式。本書中,機率主要是應用懷疑論的分支,不屬工程學門(儘管數學妄自尊大,喜歡處理這個主題,但是和機率微積分有關的問題,價值只能作為註腳而已)。
怎麼做呢?機率不只用於計算骰子每一面出現的機率,或者更為複雜的變化用途;它是指接受我們的知識缺乏確定性,並且發展各種方法以處理我們的無知。在教科書和賭場之外,機率幾乎不曾以數學問題或動腦遊戲的形式現身。大自然不會告訴你,輪盤賭桌上有多少個洞,也不會以教科書的方式提出問題(在真實的世界中,我們猜測問題所費的心力,必須多於尋求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機率思維核心,是考慮可能發生另類結果,也就是世界可能不一樣。其實我的整個事業生涯,都在抨擊機率的計量使用。雖然在我看來,第十三和第十四章(談懷疑論和斯多噶哲學)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大多數人卻側重於第十一章誤算機率的例子(顯然是到目前為止,本書原創性最低的一章,因為我把所有文獻上的機率偏誤都壓縮在那裡)。此外,雖然我們對硬科學(尤其是物理學)中的機率可能有若干理解,以及儘管專家大吹大擂,我們卻對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的機率所知不多。
為(某些)讀者說公道話
我試著將書中提及我從數學型交易員的職業學得的東西減到最少。我在市場上操作,這個事實只作為一個引子,而且沒有(像許多人想的那樣)使這本書成為市場隨機性指南,就像我們不應把《伊里亞德》(Iliad)解讀為軍事教學手冊那樣。全書十四章,只有三章以金融為背景。市場只是用來展現隨機性陷阱的一個特殊情況—但到目前為止,它們是最有趣的領域,因為運氣在這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我是動物標本剝製師或者巧克力標籤翻譯者,本書會薄上許多)。此外,金融領域中的那種運氣,沒人理解,大多數操作者卻認為他們懂得,偏誤因此更加擴大。為了說明一些事情,我會試著拿市場來打比方,就像我在晚餐桌上,和求知欲濃厚的心臟病專家談天,也會這麼做(這個作法,是效法第二代朋友雅克•梅拉布〔Jacques Merab〕)。
第一版出書後,我收到很多電子郵件。這是隨筆作家的美夢,因為這樣的互動,提供了改寫第二版的理想素材。我回覆每一封電子郵件(一次),以表達謝意。我回答的一些話,也順便插進不同的章節中。我常被視為打破偶像崇拜的倡導者,本來預期會接到一些憤怒信,寫著「你是什麼東西,竟敢評斷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者「你不過是在嫉妒人家的成功」等等;相反的,令我失望的是,大部分垃圾都以匿名的方式,湧進亞馬遜網站(amazon.com)(這個世界上沒有壞宣傳那種東西。有些人侮辱你的作品,卻反而收到推廣的作用)。
有人寫信來說,他們覺得這本書替他們說了公道話。這是我沒有遭到抨擊,得到的安慰。最鼓舞我的信,來自有些人生活不順遂,但不是出自他們的錯。他們拿這本書撐腰,向配偶解釋他們只是運氣比連襟差而已(不是技能較差)。最感人的信來自維吉尼亞州一名男子。短短幾個月內,他失去工作、妻子、財富、遭到可怕的證券管理委員會調查,慢慢覺得淡泊名利的日子很好。我和一位遭到黑天鵝打擊的讀者通信。那是出乎意料、影響很大的隨機事件(失去初生兒)。我因此花了一些時間,鑽研那些探討嚴重隨機事件發生後如何適應的文獻(不確定性條件下,非理性行為觀念的先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專攻這個主題,並非巧合)。我不得不承認,我不曾覺得身為交易員的我,對任何人(除了自己)有特別直接的貢獻;當個隨筆作家,卻有向上提升和對世人有用的感覺。
非有即無
本書想要傳遞的訊息,有幾個地方引起混淆。就像我們的大腦不容易理解機率的細微差別(大腦總是把事情過度簡化為「非有即無」),我們很難解釋本書的觀念是「事情比我們所想的要隨機」,而不是「一切事情都隨機」。我不得不面對「塔雷伯這位懷疑論者,認為一切都是隨機,以及成功的人都只是運氣很好」的說法。被隨機性愚弄症甚至影響廣為人知的劍橋聯盟辯論(Cambridge Union Debate),因為我的論點「大部分的都市大人物都是幸運的傻瓜」,成了「所有的都市大人物都是幸運的傻瓜」(在我此生最有趣的辯論之一中,我顯然敗在可畏的戴斯蒙•菲茨傑拉德〔Desmond Fitzgerald〕手下—我甚至差點換邊!)。誤將不恭當作傲慢(我在傳遞訊息時注意到這一點)的同樣錯覺,使人將懷疑論和虛無主義混為一談。
我要在這裡澄清:機運當然眷顧做好準備的人!努力工作、準時現身、穿一件乾淨的襯衫(最好是白色)、噴芳香劑,以及其他一些這類傳統的作法,對成功有助益—它們當然必要,但可能不夠充分,因為它們不會導致成功。這同樣適用於堅持、固執和不屈不撓等傳統的價值:它們必要,非常有必要。一個人必須出去買彩券,才有可能中大獎。這表示到彩券行走一趟會使你中獎?技能當然重要,但在高度隨機的環境中,它們的重要性低於牙科那一行。
不,我並不是說祖母告訴你的工作倫理價值錯了!此外,由於大多數的成功,是由極少的「機會窗口」造成,沒能抓住一個窗口,對一個人的事業生涯可能是致命的一擊。務必把握你的時運!
請注意我們的大腦有時如何將因果關係的箭頭倒轉過來。假設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使得他獲得成功;根據那個假設,每個聰明、勤奮、執著的人都得到成功,並不意味著每個成功的人,必然聰明、勤奮、執著,即使直覺上認為這似乎是對的(本來十分聰明的人,竟然犯下這種粗糙的邏輯謬誤—稱之為肯定後件—實在叫人舌撟不下。這一點,我在這一版有提到,稱之為「兩套推理系統」)。
針對成功所做的研究變了調,而且我們常看到它們用「如果你想和那些成功者一樣,那麼你需要本書介紹的這些百萬富翁特質」之類的書衣文案,走進書店。誤導讀者的《隔壁的百萬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書(第八章有討論)的作者之一,寫了另一本更蠢的書,書名叫《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The Millionaire Mind)。他指出,他研究最深、超過一千位百萬富翁的具代表性群組,並沒有在他們的童年展現高智力,因此推斷並不是你的天賦使你富有—而是勤奮工作造成的。從這裡,可以天真地推論機運在成功中並未扮演任何角色。我的直覺是,如果百萬富翁的屬性接近一般人,我會做出更令人不安的解釋,說那是因為運氣發揮了某種作用。運氣是民主的,不管原來的技能為何,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作者點出百萬富翁和一般人不同的一些特質,例如韌性和勤勞。這是混淆必要和因果的另一個說法。就算所有的百萬富翁都是執著、勤奮的人,並不會使執著的勤奮工作者成為百萬富翁。許多不成功的創業家也是執著、勤奮的人。作者在天真經驗主義的教科書個案中,也尋找這些百萬富翁共同具備的特質,並且研判他們都喜歡冒險犯難。冒險犯難顯然是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卻也是失敗的必要條件。要是作者對破產公民做相同的研究,肯定會發現他們也喜愛冒險犯難。
有些讀者(以及我有幸找到Texere出版公司之前,一些人云亦云的出版公司)要求我「提供資料」,例如圖表、數字、建議、時間序列等,為書內的說法「背書」。這本書是一系列的邏輯假想實驗,不是經濟學的學期論文;邏輯不需要實證驗實(這裡又有我所說的「往返謬論」:像新聞記者和一些經濟學家那樣使用沒有邏輯的統計是錯的,但是反過來做則不然:使用沒有統計的邏輯並沒有錯)。如果我寫文章說,我懷疑鄰居因為他所從事專業的隨機性,所以他的成功不帶運氣(不管運氣大小),我並不需要「測試」這個說法—執行俄羅斯輪盤假想實驗便已足夠。我只需要指出:在「他是天才」的理論之外,還有不同的解釋存在就行了。我用的方法,是製造一群智障人士,然後顯示少數一些人可以如何進化為成功商人—但這些人的能見度很高。我的意思不是說巴菲特缺乏技能;只是表示:有了一大群隨機投資人,他們裡面幾乎必然會產生成功記錄純靠運氣的人。
錯過惡作劇的機會
儘管本書大力警告,要提防媒體新聞專業,北美和歐洲的電視台與廣播電台節目卻紛紛邀請我受訪(包括拉斯維加斯一座廣播電台上熱鬧的搞笑對話,訪談人和我各說各話),也跌破我的眼鏡。沒人保護我不受自己傷害,所以我接受了採訪。奇怪的是,我們竟然需要利用新聞媒體,來把新聞是有毒的訊息傳送出去。我覺得自己淪為講貧乏新聞話語的騙子,不過玩得很開心。
我會被邀請,有可能是因為主流媒體的訪談人沒看過我的書,或者沒能理解那些話是在侮辱他們(他們「沒時間」讀書),以及非營利媒體把書讀得太好,覺得幫他們說了公道話。我有幾個故事可說:有人向一個著名的電視節目說: 「這個叫塔雷伯的傢伙,相信股票分析師都只是隨機預報員」,所以他們似乎急於要我在節目上發表個人的高見。但是他們開出的條件,是要我建議三支股票,以證明我的「專長」。我沒有出席,錯過了好好捉弄他們的機會,也就是討論隨機選出的三支股票,然後對於我的選擇,套上一個聽起來頭頭是道的解釋。
在另一個電視節目上,我討論股票市場的隨機性質,以及人總能在事後見到事件中的向後配適邏輯時說: 「人們認為有個故事存在,其實壓根兒沒有。」主播立即插嘴說: 「今天早上有個思科(Cisco)的故事。你能講幾句話嗎?」最糟糕的一次是:受邀上某金融電台節目討論一小時(他們沒看第十一章),進場前幾分鐘才告訴我,不要談這本書的觀念,因為我是受邀談交易,不是談隨機性(這當然是捉弄人的另一個好機會,但我措手不及,節目還沒開播就走人)。
大多數新聞從業人員對事情都不會太過認真:畢竟,新聞這一行是純娛樂,不是為了追求真相,尤其是電台和電視台。個中祕訣是遠離那些似乎不知道他們只是藝人(例如會在第二章出現的喬治•威爾〔George Will〕),卻相信自己是思想家的人。
另一個問題,在於媒體如何解讀訊息:納西姆這個傢伙認為市場是隨機的,因此會走低。這麼一說,我便心不甘情不願成了烏鴉嘴。其實,黑天鵝,也就是那些稀有和意外的偏差,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但是媒體新聞的標準化程度低於表面上看到的;它吸引了數量不少的好學深思之士,成功擺脫由商業新聞話語驅動的系統,而且他們真的關心訊息,不是只在意抓住公眾的注意力。從我與阿南迪(Kojo Anandi)(NPR)、盧斯提(Robin Lustig)(BBC)、斯卡利(Robert Scully)(PBS)、萊瑞爾(Brian Lehrer)(WNYC)的談話,用天真的方式,就能觀察到整個非營利組織的新聞從業人員是另一種知識分子。附帶一提,討論的品質和演播室的豪華程度成反比:WNYC的辦公室之破舊,我只在哈薩克見過,卻感受到萊瑞爾盡最大的努力和我一談。
最後談一下文風。我選擇維持本書的風格如同第一版那樣倜儻不群。我是人,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我難免犯錯。如果一些小缺陷是我個性的一部分,而我還要去隱瞞的話,那就好比照相時,覺得有必要戴上一頂假髮,或者出去見人,需要借別人的鼻子來用。看過本書初稿的幾乎所有書籍編輯,都建議改寫句子(好讓我的風格「變得更好」)和本文結構(各章的安排);我幾乎完全不加理會,而且發現沒有任何一位讀者覺得有必要那麼做—事實上,我發現,注入作者的性格(包括缺點),會使內文展現生氣。難道圖書業不是正苦於典型的「專家問題」,累積了一些沒有實證效度的經驗法則?有了超過十萬的讀者後,我發現書不是為了書籍編輯寫的。
更新第二版謝辭
走出圖書館
這本書有助於我擺脫知識上的與世隔絕(不當全職的學者有許多好處,例如獨立自主和可以避開整個過程的枯燥部分,但代價是遠離他人)。第一版問世後,我在神志清明的思考者間,遇到許多有趣的晚餐同伴和筆友。也因為他們,有些主題,我才能再飛第二次。此外,在和興趣相近的人討論刺激之下,我更接近夢想生活;我覺得為了這些,我的書需要有所回饋。似乎有證據顯示,和聰明人交談與書信往返,比起單純跑圖書館,對個人啟發是更好的引擎(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我們天性中的某種東西,可能有助於我們的某些觀念在與人往來和交際時有所成長)。不知怎麼的,人有被騙之前和被騙之後的生活。雖然第一版的感謝更甚於以往,我想在這裡加進新近想要表達的謝意。
縮小世界
我和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第一次見面,是在一次早餐討論會上挨著坐。我發現自己無意間吃掉他盤子裡的所有水果,喝掉他的咖啡和水,結果他只剩下鬆餅和其他沒人看得上眼的食物(而且沒飲料可喝)。他並沒有抱怨(也許是沒注意到)。我在第一版特別提到席勒時,並不認識他,所以他的平易近人、謙遜和魅力令我驚訝(依照某種試探法,我們不敢預期有遠見的人,竟然也是風度翩翩的人)。他後來開車送我到紐黑文(New Haven)一家書店,給我看一本物理科學寓言書,書名叫《平面國》(Flatland)。他在中學讀過這本書。他也告訴我,我改寫的這本書,要和第一版一樣:簡短,個人化,盡量像小說。我在整個改寫過程中,一直記得他說的話(他試著說服我不要出第二版,我卻求他出他寫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的第二版,只給我看也好;我想,這兩件事我都得遂所願)。書有我在第十章所討論的那種泡沫動態。這件事使得舊書的新版遠比新書更有可能突破臨界點(宗教和潮流因為網路外部性,第二版比全新的更受歡迎)。物理學家和崩潰理論家迪迪爾•索耐特(Didier Sornette)給了我令人信服的論點,相信第二版的效果不錯;圖書出版商靠資訊瀑流而興旺,卻不知道這一點,令我們驚訝。
改寫這本書的那段期間,不少時候我受到在義大利和丹尼爾•卡尼曼共進兩次晚餐,席間交談熱絡的強力影響。在我見到他的研究更為深入推進,不再只限於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理性選擇之後,和他的談話,「推促」我邁向知性追尋的下一個臨界點。我肯定他在經濟學上的影響力(包括諾貝爾的獎牌),使人的注意焦點脫離他的發現廣度、深度和普遍適用性。經濟學是無聊的東西,但我一直告訴自己,他的研究很重要,不只因為他是經驗主義者,不只因為他所作研究(與性格)的相關性,和其他最近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因為這在遠為值得探討的問題上,具有深遠的含義:⒜他和阿莫斯•特佛斯基(Amos Tversky)協助顛覆了希臘時代的教條理性概念。這個概念持續了二十三個世紀,造成了我們現在知道的所有破壞性後果;⒝卡尼曼的重要研究是效用理論(在它的不同階段)對幸福等重大事情的影響。現在,理解幸福是十分重要的事。
我和生物學家、進化經濟學家,以及《都是基因惹的禍》(Mean Genes)的共同作者特里•伯納姆(Terry Burnham)有過長談。他的這本書以樸實無華的文筆,介紹進化心理學。他碰巧是我兒時好友哈米爾•巴茲(Jamil Baz)的最好朋友。二十年前,我初探隨機性時,巴茲就像我的共鳴板。彼得•麥伯尼(Peter McBurney)有助於我參與人工智慧社群。這個社群似乎融合了哲學、認知神經科學、數學、經濟學和邏輯等領域。我和他開始就各種理性理論大量通信。我的校稿人之一邁克爾•席拉吉(Michael Schrage)是現代(因此是科學)知識分子的縮影—喜歡閱讀看起來重要的一切東西。他像個真正的知識分子那樣交談,不受學術壓力的束縛。拉馬斯瓦米•安巴里希(Ramaswami Ambarish)和萊斯特•西格爾(Lester Siegel)(用他們竟然沒人注意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如果連普通的表現,我們也被隨機性愚弄,那麼表現的差異會更難確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領我進入文學中談直覺和自知之明的一些有趣部分。亞特•德華尼(Art De Vany)這位經濟學家見識不俗、才華洋溢且多彩,鑽研非線性和稀有事件,在給我的介紹函一開始便說「我鄙視教科書」。看到有人的思維如此深厚,也能享受生活樂趣,實在令人鼓舞。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告訴我,隨機性對經濟發展的虛幻原因做出了貢獻。他很喜歡自己是持懷疑態度的經驗主義者,同時是討厭政府與大學等機構獨占知識的人。感謝好萊塢經紀人傑夫•伯格(Jeff Berg)是個熱心的讀者,樂於分享他對媒體業中普遍存在的那種高度不確定性所持的見解。我要感謝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和傑克•史華格(Jack Schwager)在晚餐上討論問題,收穫良多。他思索一些問題的時間,似乎比在世的任何人都久。
謝謝Google
以下人士協助我寫成這本書。何其有幸能有Andreea Munteanu這樣心思敏銳的讀者和十分寶貴的共鳴板;她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忙碌之餘,騰出時間上網查詢Google,檢查本書引用文獻的完整性。Amanda Gharghour也協助搜尋資料。我也有幸能有Gianluca Monaco作為義大利文的翻譯;他在書內發現的錯誤,我恐怕得花一個世紀才能察覺(他是認知科學家,並且從書籍翻譯轉為數理財務的學生。他打電話給出版公司,自告奮勇擔任譯者)。我的協作者、科學哲學家Avital Pilpel在技術性機率討論方面,給了我十分寶貴的協助。另一個黎凡特交易員、數學家、物理學家轉為科學、機率、市場(但沒有神經生物學)哲學家的Elie Ayache,促使我花很多時間流連在博達書店(Borders Books)的哲學區和科學區。Flavia Cymbalista、Sole Marittimi(現在改姓Riley)、Paul Wilmott、Mark Spitznagel、Gur Huberman、Tony Glickman、Winn Martin、Alexander Reisz、Ted Zink、Andrei Pokrovsky、Shep Davis、Guy Riviere、Eric Schoenberg和Marco Di Martino對內文提出他們的看法。George Martin一如既往,是非常寶貴的一塊共鳴板。讀者Carine Chichereau、Bruce Bellner和Illias Katsounis非常慷慨,寄電子郵件指正各方面的錯誤。感謝Cindy、Sarah和Alexander的支持,並且提醒除了機率和不確定性,還有其他事情可做。
我還必須感謝我的第二個家庫朗數學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給了我合適的環境,去追求我感興趣的事情,以及教導和指導學生,同時保有我知識上的獨立性,特別要謝謝Jim Gatheral和我共同教導一班學生時,養成質問我的習慣。感謝Paloma的Donald Sussman和Tom Witz與眾不同的高見;他們如英雄般能夠理解「黑天鵝」,真的讓我刮目相看。我還要謝謝安皮瑞卡公司(Empirica)的成員(我們禁止使用員工一詞)在辦公室培養起激烈、無情、真正割喉式的知性辯論風氣。我的同事確保我講的每一句話,都會遭到某種形式的挑戰。
我要再次堅決表示,沒有David Wilson和Myles Thompson,這本書一開始就不會付梓。但是沒有Will Murphy、Daniel Menaker和Ed Klagsbrun讓這本書恢復生命,它應該已經死了。我要感謝Janet Wygal的不厭其詳(和耐性),以及Fleetwood Robbins的協助。雖然有他們熱忱相助,我懷疑還有很多錯誤存在;但是剩下的錯誤,都歸我負責。
本書是由兩樣東西合成的。一方面,是不胡說八道的不確定性實踐者,整個專業生涯都在抗拒被隨機性愚弄,而且設法用計謀勝過機率性結果引發的情緒。另一方面,則是沉迷於美學和熱愛文學的人,願意被經過整飭、精鍊、具有原創性和品味,任何形式的胡說八道所愚弄。我沒辦法不當隨機性傻瓜;我能做的,是將它局限在可以帶來某種美學愉悅的地方。
這樣的想法來自直覺;這本個人隨筆,主要是討論作者在風險承受實務方面的想法、掙扎和觀察到的事情,不是論文,而且絕對不是科學報告。這是為了好玩而寫的,目的是讓人讀來(大抵)有趣,而且是帶著好玩的心情去讀。十年來,關於我們應對隨機性的偏誤(後天習得或與生俱來),論述已多。寫本書第一版時,我立下的準則是避談⒜不是我在這個主題上親眼目睹或獨立發展出來的任何東西;以及⒝我還沒有吸收消化得夠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寫出這個主題的任何東西。只要有一點點覺得像是在工作,任何東西都不用。我也必須刪除看起來像是到圖書館找來的內容,包括在科學上頻頻提及他人,以自抬身價的攀龍附鳳內容。我試著不引用並非從我的記憶自然跳出的話語,和並非這些年來我熟讀的作者寫的文字(我討厭隨機使用前人的智慧—稍後還會談更多)。言語比沉默有價值才開口。
這些準則依然不變。但人生有時需要妥協:在讀者和朋友的壓力之下,我在目前這個版本加進一系列非侵入式的章節附註,導向相關的文獻。大部分章節,我也添加新的材料,最明顯的是第十一章。整個算起來,本書篇幅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贏家加碼
我希望這本書像有機生物—用交易員的行話來說,就是「贏家加碼」—並且反映我個人的進化,而不是緊抱這些新想法不放,然後將它們原原本本,整個放進新書裡面。奇怪的是,這本書出版後,我對其中一些章節思前想後所花的時間,遠多於從前,尤其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我們的大腦看到的這個世界,隨機性遠比實際要少,以及⒝造成很大偏離的不確定性瘋狂名稱「厚尾」(稀有事件愈來愈能解釋我們生活中的世界,但同時依然有違我們的直覺,就如同它們有違我們祖先的直覺那樣)。這本書的第二版反映作者慢慢比較不像是不確定性的學生(我們對隨機性就只能懂那麼少),而更像研究人們如何被它愚弄的工作者。
另一個現象是:作者被自己寫的書轉型。隨著我日益開始實踐這本書的原始內容,我在最料想不到的地方看到運氣發揮作用。這就像有兩顆行星:一顆是我們實際居住的,另一顆的確定性則高得多,人們深信我們就活在那裡。情況很簡單:過去發生的事件,隨機性看起來總是比它們應有的水準低(這稱作事後諸葛偏誤)。我聽別人談起他的過去,會發現他所說的不少內容,只是自欺欺人的心思,事後捏造出一番道理,回頭去解釋。有些時候,這種事情很難忍受:我可以感到自己,總是把社會科學(尤其是傳統經濟學)和投資世界中的人,看成是精神錯亂的人。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很痛苦,尤其是如果你發現一個人講的話,揭露他自己的資訊,比他所想傳遞的訊息要多。今天早上,我在牙醫診所拿起《新聞週刊》,讀到一位記者談起某位傑出商界人物,特別提到他「及時行動」的能力。可是我發現,我腦海想的是這位記者心裡懷有哪些偏誤,而不是用心吸取文章本身想要傳達的資訊。我不可能認真看待那篇文章(為什麼大多數記者都不清楚他們知道的事,遠遠低於他們認為自己知道的?科學家研究了半個世紀前,「專家」沒有從過去的失敗學到教訓的現象。你可能終生每件事都預測錯誤,卻依然認為下一次會對)。
不安全與機率
我相信,我需要保護和耕耘的主要資產,是我根深柢固的知識不安全感。我的座右銘是: 「我的主要活動,是戲弄那些自視甚高和把他們的知識品質看得太重的人。」耕耘這種不安全感,以取代知識上的信心,聽起來可能是奇怪的目標—也是不容易落實執行的目標。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將最近的知識確定性傳統從心裡清除。有位讀者後來成了筆友,由於他,我重新發現了十六世紀的法國散文家和專業內省者蒙田(Montaigne)。我被蒙田和笛卡兒(Descartes)之間的差異帶來的含義—以及我們如何因為遵循後者追求確定性的觀念而迷途—所迷。我們依循笛卡兒的形式思維模式,而不是蒙田的模糊與非形式(但批判性)判斷,結果肯定封閉了我們的心靈。五百年後,極為內省和深具不安全感的蒙田昂首而立,成了現代思想者的角色典範。此外,這個人擁有非凡的勇氣:抱持懷疑態度,肯定需要勇氣;人需要不同尋常的勇氣去自省、挺身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局限性—科學家找到愈來愈多的證據,發現大自然特地把我們設計成會自我欺騙。
知識上有很多處理機率和風險的方法—對不同學門中的人來說,「機率」的意思略有不同。在本書,機率是極為計性和文學上的東西,有別於計量和「科學」(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警告要敬經濟學家和財務學教授而遠之,因為他們傾向於堅決相信他們知道某種東西,而且那種東西是有用的)。我根據休謨(D. Hume)的歸納問題(或者亞里斯多德的一般性推論)來闡述,有別於賭博文獻的範式。本書中,機率主要是應用懷疑論的分支,不屬工程學門(儘管數學妄自尊大,喜歡處理這個主題,但是和機率微積分有關的問題,價值只能作為註腳而已)。
怎麼做呢?機率不只用於計算骰子每一面出現的機率,或者更為複雜的變化用途;它是指接受我們的知識缺乏確定性,並且發展各種方法以處理我們的無知。在教科書和賭場之外,機率幾乎不曾以數學問題或動腦遊戲的形式現身。大自然不會告訴你,輪盤賭桌上有多少個洞,也不會以教科書的方式提出問題(在真實的世界中,我們猜測問題所費的心力,必須多於尋求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機率思維核心,是考慮可能發生另類結果,也就是世界可能不一樣。其實我的整個事業生涯,都在抨擊機率的計量使用。雖然在我看來,第十三和第十四章(談懷疑論和斯多噶哲學)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大多數人卻側重於第十一章誤算機率的例子(顯然是到目前為止,本書原創性最低的一章,因為我把所有文獻上的機率偏誤都壓縮在那裡)。此外,雖然我們對硬科學(尤其是物理學)中的機率可能有若干理解,以及儘管專家大吹大擂,我們卻對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的機率所知不多。
為(某些)讀者說公道話
我試著將書中提及我從數學型交易員的職業學得的東西減到最少。我在市場上操作,這個事實只作為一個引子,而且沒有(像許多人想的那樣)使這本書成為市場隨機性指南,就像我們不應把《伊里亞德》(Iliad)解讀為軍事教學手冊那樣。全書十四章,只有三章以金融為背景。市場只是用來展現隨機性陷阱的一個特殊情況—但到目前為止,它們是最有趣的領域,因為運氣在這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我是動物標本剝製師或者巧克力標籤翻譯者,本書會薄上許多)。此外,金融領域中的那種運氣,沒人理解,大多數操作者卻認為他們懂得,偏誤因此更加擴大。為了說明一些事情,我會試著拿市場來打比方,就像我在晚餐桌上,和求知欲濃厚的心臟病專家談天,也會這麼做(這個作法,是效法第二代朋友雅克•梅拉布〔Jacques Merab〕)。
第一版出書後,我收到很多電子郵件。這是隨筆作家的美夢,因為這樣的互動,提供了改寫第二版的理想素材。我回覆每一封電子郵件(一次),以表達謝意。我回答的一些話,也順便插進不同的章節中。我常被視為打破偶像崇拜的倡導者,本來預期會接到一些憤怒信,寫著「你是什麼東西,竟敢評斷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者「你不過是在嫉妒人家的成功」等等;相反的,令我失望的是,大部分垃圾都以匿名的方式,湧進亞馬遜網站(amazon.com)(這個世界上沒有壞宣傳那種東西。有些人侮辱你的作品,卻反而收到推廣的作用)。
有人寫信來說,他們覺得這本書替他們說了公道話。這是我沒有遭到抨擊,得到的安慰。最鼓舞我的信,來自有些人生活不順遂,但不是出自他們的錯。他們拿這本書撐腰,向配偶解釋他們只是運氣比連襟差而已(不是技能較差)。最感人的信來自維吉尼亞州一名男子。短短幾個月內,他失去工作、妻子、財富、遭到可怕的證券管理委員會調查,慢慢覺得淡泊名利的日子很好。我和一位遭到黑天鵝打擊的讀者通信。那是出乎意料、影響很大的隨機事件(失去初生兒)。我因此花了一些時間,鑽研那些探討嚴重隨機事件發生後如何適應的文獻(不確定性條件下,非理性行為觀念的先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專攻這個主題,並非巧合)。我不得不承認,我不曾覺得身為交易員的我,對任何人(除了自己)有特別直接的貢獻;當個隨筆作家,卻有向上提升和對世人有用的感覺。
非有即無
本書想要傳遞的訊息,有幾個地方引起混淆。就像我們的大腦不容易理解機率的細微差別(大腦總是把事情過度簡化為「非有即無」),我們很難解釋本書的觀念是「事情比我們所想的要隨機」,而不是「一切事情都隨機」。我不得不面對「塔雷伯這位懷疑論者,認為一切都是隨機,以及成功的人都只是運氣很好」的說法。被隨機性愚弄症甚至影響廣為人知的劍橋聯盟辯論(Cambridge Union Debate),因為我的論點「大部分的都市大人物都是幸運的傻瓜」,成了「所有的都市大人物都是幸運的傻瓜」(在我此生最有趣的辯論之一中,我顯然敗在可畏的戴斯蒙•菲茨傑拉德〔Desmond Fitzgerald〕手下—我甚至差點換邊!)。誤將不恭當作傲慢(我在傳遞訊息時注意到這一點)的同樣錯覺,使人將懷疑論和虛無主義混為一談。
我要在這裡澄清:機運當然眷顧做好準備的人!努力工作、準時現身、穿一件乾淨的襯衫(最好是白色)、噴芳香劑,以及其他一些這類傳統的作法,對成功有助益—它們當然必要,但可能不夠充分,因為它們不會導致成功。這同樣適用於堅持、固執和不屈不撓等傳統的價值:它們必要,非常有必要。一個人必須出去買彩券,才有可能中大獎。這表示到彩券行走一趟會使你中獎?技能當然重要,但在高度隨機的環境中,它們的重要性低於牙科那一行。
不,我並不是說祖母告訴你的工作倫理價值錯了!此外,由於大多數的成功,是由極少的「機會窗口」造成,沒能抓住一個窗口,對一個人的事業生涯可能是致命的一擊。務必把握你的時運!
請注意我們的大腦有時如何將因果關係的箭頭倒轉過來。假設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使得他獲得成功;根據那個假設,每個聰明、勤奮、執著的人都得到成功,並不意味著每個成功的人,必然聰明、勤奮、執著,即使直覺上認為這似乎是對的(本來十分聰明的人,竟然犯下這種粗糙的邏輯謬誤—稱之為肯定後件—實在叫人舌撟不下。這一點,我在這一版有提到,稱之為「兩套推理系統」)。
針對成功所做的研究變了調,而且我們常看到它們用「如果你想和那些成功者一樣,那麼你需要本書介紹的這些百萬富翁特質」之類的書衣文案,走進書店。誤導讀者的《隔壁的百萬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書(第八章有討論)的作者之一,寫了另一本更蠢的書,書名叫《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The Millionaire Mind)。他指出,他研究最深、超過一千位百萬富翁的具代表性群組,並沒有在他們的童年展現高智力,因此推斷並不是你的天賦使你富有—而是勤奮工作造成的。從這裡,可以天真地推論機運在成功中並未扮演任何角色。我的直覺是,如果百萬富翁的屬性接近一般人,我會做出更令人不安的解釋,說那是因為運氣發揮了某種作用。運氣是民主的,不管原來的技能為何,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作者點出百萬富翁和一般人不同的一些特質,例如韌性和勤勞。這是混淆必要和因果的另一個說法。就算所有的百萬富翁都是執著、勤奮的人,並不會使執著的勤奮工作者成為百萬富翁。許多不成功的創業家也是執著、勤奮的人。作者在天真經驗主義的教科書個案中,也尋找這些百萬富翁共同具備的特質,並且研判他們都喜歡冒險犯難。冒險犯難顯然是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卻也是失敗的必要條件。要是作者對破產公民做相同的研究,肯定會發現他們也喜愛冒險犯難。
有些讀者(以及我有幸找到Texere出版公司之前,一些人云亦云的出版公司)要求我「提供資料」,例如圖表、數字、建議、時間序列等,為書內的說法「背書」。這本書是一系列的邏輯假想實驗,不是經濟學的學期論文;邏輯不需要實證驗實(這裡又有我所說的「往返謬論」:像新聞記者和一些經濟學家那樣使用沒有邏輯的統計是錯的,但是反過來做則不然:使用沒有統計的邏輯並沒有錯)。如果我寫文章說,我懷疑鄰居因為他所從事專業的隨機性,所以他的成功不帶運氣(不管運氣大小),我並不需要「測試」這個說法—執行俄羅斯輪盤假想實驗便已足夠。我只需要指出:在「他是天才」的理論之外,還有不同的解釋存在就行了。我用的方法,是製造一群智障人士,然後顯示少數一些人可以如何進化為成功商人—但這些人的能見度很高。我的意思不是說巴菲特缺乏技能;只是表示:有了一大群隨機投資人,他們裡面幾乎必然會產生成功記錄純靠運氣的人。
錯過惡作劇的機會
儘管本書大力警告,要提防媒體新聞專業,北美和歐洲的電視台與廣播電台節目卻紛紛邀請我受訪(包括拉斯維加斯一座廣播電台上熱鬧的搞笑對話,訪談人和我各說各話),也跌破我的眼鏡。沒人保護我不受自己傷害,所以我接受了採訪。奇怪的是,我們竟然需要利用新聞媒體,來把新聞是有毒的訊息傳送出去。我覺得自己淪為講貧乏新聞話語的騙子,不過玩得很開心。
我會被邀請,有可能是因為主流媒體的訪談人沒看過我的書,或者沒能理解那些話是在侮辱他們(他們「沒時間」讀書),以及非營利媒體把書讀得太好,覺得幫他們說了公道話。我有幾個故事可說:有人向一個著名的電視節目說: 「這個叫塔雷伯的傢伙,相信股票分析師都只是隨機預報員」,所以他們似乎急於要我在節目上發表個人的高見。但是他們開出的條件,是要我建議三支股票,以證明我的「專長」。我沒有出席,錯過了好好捉弄他們的機會,也就是討論隨機選出的三支股票,然後對於我的選擇,套上一個聽起來頭頭是道的解釋。
在另一個電視節目上,我討論股票市場的隨機性質,以及人總能在事後見到事件中的向後配適邏輯時說: 「人們認為有個故事存在,其實壓根兒沒有。」主播立即插嘴說: 「今天早上有個思科(Cisco)的故事。你能講幾句話嗎?」最糟糕的一次是:受邀上某金融電台節目討論一小時(他們沒看第十一章),進場前幾分鐘才告訴我,不要談這本書的觀念,因為我是受邀談交易,不是談隨機性(這當然是捉弄人的另一個好機會,但我措手不及,節目還沒開播就走人)。
大多數新聞從業人員對事情都不會太過認真:畢竟,新聞這一行是純娛樂,不是為了追求真相,尤其是電台和電視台。個中祕訣是遠離那些似乎不知道他們只是藝人(例如會在第二章出現的喬治•威爾〔George Will〕),卻相信自己是思想家的人。
另一個問題,在於媒體如何解讀訊息:納西姆這個傢伙認為市場是隨機的,因此會走低。這麼一說,我便心不甘情不願成了烏鴉嘴。其實,黑天鵝,也就是那些稀有和意外的偏差,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但是媒體新聞的標準化程度低於表面上看到的;它吸引了數量不少的好學深思之士,成功擺脫由商業新聞話語驅動的系統,而且他們真的關心訊息,不是只在意抓住公眾的注意力。從我與阿南迪(Kojo Anandi)(NPR)、盧斯提(Robin Lustig)(BBC)、斯卡利(Robert Scully)(PBS)、萊瑞爾(Brian Lehrer)(WNYC)的談話,用天真的方式,就能觀察到整個非營利組織的新聞從業人員是另一種知識分子。附帶一提,討論的品質和演播室的豪華程度成反比:WNYC的辦公室之破舊,我只在哈薩克見過,卻感受到萊瑞爾盡最大的努力和我一談。
最後談一下文風。我選擇維持本書的風格如同第一版那樣倜儻不群。我是人,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我難免犯錯。如果一些小缺陷是我個性的一部分,而我還要去隱瞞的話,那就好比照相時,覺得有必要戴上一頂假髮,或者出去見人,需要借別人的鼻子來用。看過本書初稿的幾乎所有書籍編輯,都建議改寫句子(好讓我的風格「變得更好」)和本文結構(各章的安排);我幾乎完全不加理會,而且發現沒有任何一位讀者覺得有必要那麼做—事實上,我發現,注入作者的性格(包括缺點),會使內文展現生氣。難道圖書業不是正苦於典型的「專家問題」,累積了一些沒有實證效度的經驗法則?有了超過十萬的讀者後,我發現書不是為了書籍編輯寫的。
更新第二版謝辭
走出圖書館
這本書有助於我擺脫知識上的與世隔絕(不當全職的學者有許多好處,例如獨立自主和可以避開整個過程的枯燥部分,但代價是遠離他人)。第一版問世後,我在神志清明的思考者間,遇到許多有趣的晚餐同伴和筆友。也因為他們,有些主題,我才能再飛第二次。此外,在和興趣相近的人討論刺激之下,我更接近夢想生活;我覺得為了這些,我的書需要有所回饋。似乎有證據顯示,和聰明人交談與書信往返,比起單純跑圖書館,對個人啟發是更好的引擎(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我們天性中的某種東西,可能有助於我們的某些觀念在與人往來和交際時有所成長)。不知怎麼的,人有被騙之前和被騙之後的生活。雖然第一版的感謝更甚於以往,我想在這裡加進新近想要表達的謝意。
縮小世界
我和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第一次見面,是在一次早餐討論會上挨著坐。我發現自己無意間吃掉他盤子裡的所有水果,喝掉他的咖啡和水,結果他只剩下鬆餅和其他沒人看得上眼的食物(而且沒飲料可喝)。他並沒有抱怨(也許是沒注意到)。我在第一版特別提到席勒時,並不認識他,所以他的平易近人、謙遜和魅力令我驚訝(依照某種試探法,我們不敢預期有遠見的人,竟然也是風度翩翩的人)。他後來開車送我到紐黑文(New Haven)一家書店,給我看一本物理科學寓言書,書名叫《平面國》(Flatland)。他在中學讀過這本書。他也告訴我,我改寫的這本書,要和第一版一樣:簡短,個人化,盡量像小說。我在整個改寫過程中,一直記得他說的話(他試著說服我不要出第二版,我卻求他出他寫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的第二版,只給我看也好;我想,這兩件事我都得遂所願)。書有我在第十章所討論的那種泡沫動態。這件事使得舊書的新版遠比新書更有可能突破臨界點(宗教和潮流因為網路外部性,第二版比全新的更受歡迎)。物理學家和崩潰理論家迪迪爾•索耐特(Didier Sornette)給了我令人信服的論點,相信第二版的效果不錯;圖書出版商靠資訊瀑流而興旺,卻不知道這一點,令我們驚訝。
改寫這本書的那段期間,不少時候我受到在義大利和丹尼爾•卡尼曼共進兩次晚餐,席間交談熱絡的強力影響。在我見到他的研究更為深入推進,不再只限於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理性選擇之後,和他的談話,「推促」我邁向知性追尋的下一個臨界點。我肯定他在經濟學上的影響力(包括諾貝爾的獎牌),使人的注意焦點脫離他的發現廣度、深度和普遍適用性。經濟學是無聊的東西,但我一直告訴自己,他的研究很重要,不只因為他是經驗主義者,不只因為他所作研究(與性格)的相關性,和其他最近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因為這在遠為值得探討的問題上,具有深遠的含義:⒜他和阿莫斯•特佛斯基(Amos Tversky)協助顛覆了希臘時代的教條理性概念。這個概念持續了二十三個世紀,造成了我們現在知道的所有破壞性後果;⒝卡尼曼的重要研究是效用理論(在它的不同階段)對幸福等重大事情的影響。現在,理解幸福是十分重要的事。
我和生物學家、進化經濟學家,以及《都是基因惹的禍》(Mean Genes)的共同作者特里•伯納姆(Terry Burnham)有過長談。他的這本書以樸實無華的文筆,介紹進化心理學。他碰巧是我兒時好友哈米爾•巴茲(Jamil Baz)的最好朋友。二十年前,我初探隨機性時,巴茲就像我的共鳴板。彼得•麥伯尼(Peter McBurney)有助於我參與人工智慧社群。這個社群似乎融合了哲學、認知神經科學、數學、經濟學和邏輯等領域。我和他開始就各種理性理論大量通信。我的校稿人之一邁克爾•席拉吉(Michael Schrage)是現代(因此是科學)知識分子的縮影—喜歡閱讀看起來重要的一切東西。他像個真正的知識分子那樣交談,不受學術壓力的束縛。拉馬斯瓦米•安巴里希(Ramaswami Ambarish)和萊斯特•西格爾(Lester Siegel)(用他們竟然沒人注意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如果連普通的表現,我們也被隨機性愚弄,那麼表現的差異會更難確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領我進入文學中談直覺和自知之明的一些有趣部分。亞特•德華尼(Art De Vany)這位經濟學家見識不俗、才華洋溢且多彩,鑽研非線性和稀有事件,在給我的介紹函一開始便說「我鄙視教科書」。看到有人的思維如此深厚,也能享受生活樂趣,實在令人鼓舞。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告訴我,隨機性對經濟發展的虛幻原因做出了貢獻。他很喜歡自己是持懷疑態度的經驗主義者,同時是討厭政府與大學等機構獨占知識的人。感謝好萊塢經紀人傑夫•伯格(Jeff Berg)是個熱心的讀者,樂於分享他對媒體業中普遍存在的那種高度不確定性所持的見解。我要感謝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和傑克•史華格(Jack Schwager)在晚餐上討論問題,收穫良多。他思索一些問題的時間,似乎比在世的任何人都久。
謝謝Google
以下人士協助我寫成這本書。何其有幸能有Andreea Munteanu這樣心思敏銳的讀者和十分寶貴的共鳴板;她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忙碌之餘,騰出時間上網查詢Google,檢查本書引用文獻的完整性。Amanda Gharghour也協助搜尋資料。我也有幸能有Gianluca Monaco作為義大利文的翻譯;他在書內發現的錯誤,我恐怕得花一個世紀才能察覺(他是認知科學家,並且從書籍翻譯轉為數理財務的學生。他打電話給出版公司,自告奮勇擔任譯者)。我的協作者、科學哲學家Avital Pilpel在技術性機率討論方面,給了我十分寶貴的協助。另一個黎凡特交易員、數學家、物理學家轉為科學、機率、市場(但沒有神經生物學)哲學家的Elie Ayache,促使我花很多時間流連在博達書店(Borders Books)的哲學區和科學區。Flavia Cymbalista、Sole Marittimi(現在改姓Riley)、Paul Wilmott、Mark Spitznagel、Gur Huberman、Tony Glickman、Winn Martin、Alexander Reisz、Ted Zink、Andrei Pokrovsky、Shep Davis、Guy Riviere、Eric Schoenberg和Marco Di Martino對內文提出他們的看法。George Martin一如既往,是非常寶貴的一塊共鳴板。讀者Carine Chichereau、Bruce Bellner和Illias Katsounis非常慷慨,寄電子郵件指正各方面的錯誤。感謝Cindy、Sarah和Alexander的支持,並且提醒除了機率和不確定性,還有其他事情可做。
我還必須感謝我的第二個家庫朗數學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給了我合適的環境,去追求我感興趣的事情,以及教導和指導學生,同時保有我知識上的獨立性,特別要謝謝Jim Gatheral和我共同教導一班學生時,養成質問我的習慣。感謝Paloma的Donald Sussman和Tom Witz與眾不同的高見;他們如英雄般能夠理解「黑天鵝」,真的讓我刮目相看。我還要謝謝安皮瑞卡公司(Empirica)的成員(我們禁止使用員工一詞)在辦公室培養起激烈、無情、真正割喉式的知性辯論風氣。我的同事確保我講的每一句話,都會遭到某種形式的挑戰。
我要再次堅決表示,沒有David Wilson和Myles Thompson,這本書一開始就不會付梓。但是沒有Will Murphy、Daniel Menaker和Ed Klagsbrun讓這本書恢復生命,它應該已經死了。我要感謝Janet Wygal的不厭其詳(和耐性),以及Fleetwood Robbins的協助。雖然有他們熱忱相助,我懷疑還有很多錯誤存在;但是剩下的錯誤,都歸我負責。
內容連載
前言:雲中的清真寺
本書談的是偽裝成和被視為非運氣(也就是技能)的運氣,以及更為一般性來說,偽裝成和被視為非隨機性(也就是決定論)的隨機。它以幸運傻瓜的樣貌呈現,也就是因為運氣好得出奇而受益,卻將他的成功歸因於其他某種通常非常明確的理由。這樣的混淆,會出現在最料想不到的地方,連科學也不例外,但在商業界最為嚴重和明顯。政壇上也有這種情形,例如一國總統大談特談「他」創造了就業、「他的」經濟復甦、「他前任的」通貨膨脹。
我們仍然很接近漫遊在熱帶大草原的老祖宗。我們的信念之形成,充滿著迷信—即使今天也不例外(或許應該說,今天更是變本加厲)。舉例來說,有一天,原始部落的某個人剛好抓了鼻子,老天就開始下雨,於是他就設法發展出一套抓鼻子祈雨的繁複程序。同樣的,我們把經濟繁榮和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降低利率聯想在一起,或者一家公司經營成功和任命新總裁「掌舵」連結起來。書店裡擺滿了成功男女的傳記,用特定的理由解釋他們如何出人頭地(「天時地利」這個詞可以削弱他們推論出來的任何結論)。不同行業的人也會這樣混淆視聽;文學教授煞費苦心給偶然出現的文字型態賦予深層的意義,經濟學家在一堆完全隨機的資料中,察覺到「規律性」和「反常」而引以為豪。
這麼說,或許讓人覺得我偏頗,但還是要指出:文人傾向於刻意混淆雜訊和意義,也就是,把隨機架構的安排,說成是刻意傳達的訊息。不過,這樣的行為造成的傷害極小;幾乎沒人說藝術是探究真相的工具—反之,藝術試著逃避真相,或者使它比較令人愉快。象徵主義是我們沒有能力和不願接受隨機性而產生的東西;我們給各式各樣的形狀賦予意義;我們在墨漬中看到人的形樣。
本書談的是偽裝成和被視為非運氣(也就是技能)的運氣,以及更為一般性來說,偽裝成和被視為非隨機性(也就是決定論)的隨機。它以幸運傻瓜的樣貌呈現,也就是因為運氣好得出奇而受益,卻將他的成功歸因於其他某種通常非常明確的理由。這樣的混淆,會出現在最料想不到的地方,連科學也不例外,但在商業界最為嚴重和明顯。政壇上也有這種情形,例如一國總統大談特談「他」創造了就業、「他的」經濟復甦、「他前任的」通貨膨脹。
我們仍然很接近漫遊在熱帶大草原的老祖宗。我們的信念之形成,充滿著迷信—即使今天也不例外(或許應該說,今天更是變本加厲)。舉例來說,有一天,原始部落的某個人剛好抓了鼻子,老天就開始下雨,於是他就設法發展出一套抓鼻子祈雨的繁複程序。同樣的,我們把經濟繁榮和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降低利率聯想在一起,或者一家公司經營成功和任命新總裁「掌舵」連結起來。書店裡擺滿了成功男女的傳記,用特定的理由解釋他們如何出人頭地(「天時地利」這個詞可以削弱他們推論出來的任何結論)。不同行業的人也會這樣混淆視聽;文學教授煞費苦心給偶然出現的文字型態賦予深層的意義,經濟學家在一堆完全隨機的資料中,察覺到「規律性」和「反常」而引以為豪。
這麼說,或許讓人覺得我偏頗,但還是要指出:文人傾向於刻意混淆雜訊和意義,也就是,把隨機架構的安排,說成是刻意傳達的訊息。不過,這樣的行為造成的傷害極小;幾乎沒人說藝術是探究真相的工具—反之,藝術試著逃避真相,或者使它比較令人愉快。象徵主義是我們沒有能力和不願接受隨機性而產生的東西;我們給各式各樣的形狀賦予意義;我們在墨漬中看到人的形樣。
十九世紀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亞瑟•蘭波(Arthur Rimbaud)宣稱:我在雲中看到清真寺。他因為這樣的解讀,前往「如詩如畫」的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在非洲東部),卻遭到基督徒黎巴嫩奴隸販子的粗暴對待、染患梅毒、因為壞疽而失去一條腿。十九歲在厭惡之餘,放棄寫詩,三十來歲死於馬賽一家醫院的病房,成了無名屍。可是一切為時已晚。歐洲的知識界愛好象徵主義,這股趨勢似乎無法扭轉—從精神分析和其他的狂熱來看,我們還在付出代價。
很遺憾,有些人玩這種遊戲玩得太過認真;他們拿錢就是為了從各種事物中解讀過多的意義出來。我喜歡文學和詩,卻討厭大部分的文學教師和「評論家」,而且這一生一直苦於兩者之間的衝突。法國思想家和詩人保羅•梵樂希(Paul Valery)聽到有人評論他的詩,說在裡面發現某種意義,而直到那個時候,他壓根兒沒想過那樣的意義,而大感驚訝(當然了,人們告訴他,說他潛意識正是想要表達那種意思)。
擴大來說,我們低估了幾乎每一樣事情中的隨機性。這一點,或許不值得寫一本書來探討—除非是傻瓜中的傻瓜專家才會這麼做。令人不安的是,科學直到最近才有能力處理隨機性(可用資訊的成長速度,比不上雜訊的擴張速度)。機率理論在數學這塊領域中很年輕;實務上的機率應用,則幾乎不成一門學科。除此之外,我們似乎有證據顯示,所謂的「勇氣」,是來自低估隨機性在某些事物中占有的分量,而不是以更崇高的精神,為了某個信念而拋頭顱灑熱血。依照我的經驗(以及科學文獻),經濟「冒險者」比較像是某種錯覺的受害人(他們低估可能的不利結果,結果過度樂觀和過度自信),而不是反過來說。他們會「冒險」,通常是因為他們是隨機性傻瓜。
很遺憾,有些人玩這種遊戲玩得太過認真;他們拿錢就是為了從各種事物中解讀過多的意義出來。我喜歡文學和詩,卻討厭大部分的文學教師和「評論家」,而且這一生一直苦於兩者之間的衝突。法國思想家和詩人保羅•梵樂希(Paul Valery)聽到有人評論他的詩,說在裡面發現某種意義,而直到那個時候,他壓根兒沒想過那樣的意義,而大感驚訝(當然了,人們告訴他,說他潛意識正是想要表達那種意思)。
擴大來說,我們低估了幾乎每一樣事情中的隨機性。這一點,或許不值得寫一本書來探討—除非是傻瓜中的傻瓜專家才會這麼做。令人不安的是,科學直到最近才有能力處理隨機性(可用資訊的成長速度,比不上雜訊的擴張速度)。機率理論在數學這塊領域中很年輕;實務上的機率應用,則幾乎不成一門學科。除此之外,我們似乎有證據顯示,所謂的「勇氣」,是來自低估隨機性在某些事物中占有的分量,而不是以更崇高的精神,為了某個信念而拋頭顱灑熱血。依照我的經驗(以及科學文獻),經濟「冒險者」比較像是某種錯覺的受害人(他們低估可能的不利結果,結果過度樂觀和過度自信),而不是反過來說。他們會「冒險」,通常是因為他們是隨機性傻瓜。
來看看表P.1的上欄和下欄。總結本書主要論點的最好方式是:探討誤認表中上欄為下欄的情況(其中有許多是悲喜交加)。表內的分項也點出本書所依據的關鍵討論領域。
讀者可能想知道,反過來的情況(指將非隨機誤認為隨機)是否不值得注意?難道我們不應該關切有些型態和訊息可能遭人忽視的情況嗎?我可以用兩點來答覆。第一,我並不過分憂慮某些型態沒被察覺。呈現不規則形狀的大自然萬物(例如手掌、土耳其咖啡杯底的殘渣),我們已經解讀出冗長且複雜的訊息。有了家用超級電腦和串連處理器,以及得益於深奧(complexity)和「混沌」(chaos)理論,科學家、半吊子科學家、偽科學家都能找到一些預兆。第二,我們需要考慮犯錯的成本;依照我的看法,把下欄誤認為上欄,成本不如反向錯誤那麼高。連一般人都能發出警語:壞資訊比沒有資訊要糟。
(若要轉載,請參考pdf檔編排)
表P.1混淆表
本書用到的主要差異一覽
一般
運氣
隨機性
機率
信念、臆測
理論
軼事、巧合
預測 技能
決定論
確定
知識、確信
真實
因果、法則
先知
市場表現
幸運的傻瓜
存活者偏誤 能力強的投資人
表現超越市場
財務
波動
隨機性變數 報酬(或偏移)
決定性變數
物理學與工程
雜訊 訊號
文學評論
無(文學評論家似乎沒有替他們不了解的事情命名) 象徵
科學哲學
認識論機率
歸納
綜合性命題 物理學機率
演繹
分析性命題
一般哲學
或有
或有
或有 確定
必然(依克里普克〔Kripke〕所說)
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都是真的
不管這些領域多有趣,討論它們是很吃力的。我相信,有個世界誤將運氣認為技能的習慣最為盛行—也最為明顯。這就是市場的世界。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我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世界中打滾。它也是我最了解的領域。此外,要了解以上所說的種種差別,經濟生活是最好(和最有趣)的實驗室。
讀者可能想知道,反過來的情況(指將非隨機誤認為隨機)是否不值得注意?難道我們不應該關切有些型態和訊息可能遭人忽視的情況嗎?我可以用兩點來答覆。第一,我並不過分憂慮某些型態沒被察覺。呈現不規則形狀的大自然萬物(例如手掌、土耳其咖啡杯底的殘渣),我們已經解讀出冗長且複雜的訊息。有了家用超級電腦和串連處理器,以及得益於深奧(complexity)和「混沌」(chaos)理論,科學家、半吊子科學家、偽科學家都能找到一些預兆。第二,我們需要考慮犯錯的成本;依照我的看法,把下欄誤認為上欄,成本不如反向錯誤那麼高。連一般人都能發出警語:壞資訊比沒有資訊要糟。
(若要轉載,請參考pdf檔編排)
表P.1混淆表
本書用到的主要差異一覽
一般
運氣
隨機性
機率
信念、臆測
理論
軼事、巧合
預測 技能
決定論
確定
知識、確信
真實
因果、法則
先知
市場表現
幸運的傻瓜
存活者偏誤 能力強的投資人
表現超越市場
財務
波動
隨機性變數 報酬(或偏移)
決定性變數
物理學與工程
雜訊 訊號
文學評論
無(文學評論家似乎沒有替他們不了解的事情命名) 象徵
科學哲學
認識論機率
歸納
綜合性命題 物理學機率
演繹
分析性命題
一般哲學
或有
或有
或有 確定
必然(依克里普克〔Kripke〕所說)
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都是真的
不管這些領域多有趣,討論它們是很吃力的。我相信,有個世界誤將運氣認為技能的習慣最為盛行—也最為明顯。這就是市場的世界。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我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世界中打滾。它也是我最了解的領域。此外,要了解以上所說的種種差別,經濟生活是最好(和最有趣)的實驗室。
人類從事的各種活動中,這個領域有最大的混淆,影響也最為險惡。舉例來說,我們經常抱持錯誤的印象,以為某個策略是絕佳的策略、某位創業家天生懷有「遠見」,或者某位交易員是才華洋溢型,但後來才發現,他們過去的表現,有九九•九%可歸因於機運,而且只和機運有關。請一位獲利的投資人解釋他的成功原因,他會以深入且具說服力的理由,解讀他獲得的成果。這些錯覺往往是故意製造出來的,稱之為「招搖撞騙」也不為過。
如果有個原因造成上表上欄和下欄的混淆,那應該是我們無法用批判性的方式思考—我們可能樂在將臆測當作真相。那是我們的天性。我們的心靈並沒有配備適當的機械以處理機率;這樣的缺點連專家也難免,有時更只有專家才有這個缺點。
十九世紀的卡通人物、挺著啤酒肚的中產階級普呂多姆先生(Monsieur Prudhomme),隨身攜帶一把大劍,目的有二:主要是為保衛共和國不受敵人攻擊,其次是萬一共和國偏離正途,可用來攻擊它。本書同樣具有雙重目的:保衛科學(作為穿越隨機雜訊的光束),以及在科學家偏離正途時攻擊他們(大部分災難會發生,是因為個別科學家沒有非常了解標準差或者批判性思考到底是什麼,而且同樣的,已經證明他們既無力處理社會科學中的機率,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身為不確定的實踐者,我見多了江湖郎中披著科學家的外衣,尤其是在經濟學中運作的科學家。從這些人裡頭,可以找到最笨的隨機性笨蛋。
如果有個原因造成上表上欄和下欄的混淆,那應該是我們無法用批判性的方式思考—我們可能樂在將臆測當作真相。那是我們的天性。我們的心靈並沒有配備適當的機械以處理機率;這樣的缺點連專家也難免,有時更只有專家才有這個缺點。
十九世紀的卡通人物、挺著啤酒肚的中產階級普呂多姆先生(Monsieur Prudhomme),隨身攜帶一把大劍,目的有二:主要是為保衛共和國不受敵人攻擊,其次是萬一共和國偏離正途,可用來攻擊它。本書同樣具有雙重目的:保衛科學(作為穿越隨機雜訊的光束),以及在科學家偏離正途時攻擊他們(大部分災難會發生,是因為個別科學家沒有非常了解標準差或者批判性思考到底是什麼,而且同樣的,已經證明他們既無力處理社會科學中的機率,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身為不確定的實踐者,我見多了江湖郎中披著科學家的外衣,尤其是在經濟學中運作的科學家。從這些人裡頭,可以找到最笨的隨機性笨蛋。
我們的缺陷是無法修復的,至少就這個環境來說是如此—不過,只有相信理想化人類存在的空想家,才會覺得這是壞消息。目前的思維有以下兩種南轅北轍的人類觀點,它們之間幾乎沒有其他見解。一邊是本地學院的英語教授;你的姑婆伊爾瑪,單身且自由自在地講道;二十步快樂術和一星期成為更好的人的祕訣作家。這稱作烏托邦觀點,代表性人物有盧梭(Rousseau)、戈德溫(Godwin)、孔多塞(Condorcet)、托瑪斯•潘恩(Thomas Paine)和傳統的規範經濟學家(要求你做出理性選擇的那一種,因為他們認為這對你有好處)等。他們相信合理和理性—我們應該克服路上的文化障礙,成為更好的人類。
他們認為我們能夠隨意控制我們的性質,以及只要一聲令下,就能使它轉型,以取得幸福和理性等東西。這一種人,基本上包括認為肥胖的治療方法,是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健康,他們就會乖乖聽話照做的人。
另一邊則是對人類持有悲慘觀點,相信我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存在與生俱來的局限和缺陷,而且有必要承認這個事實,作為任何個別和集體行動的基礎。這種人包括卡爾•巴柏(Karl Popper;否證和不信任知識性的「答案」,實際上等於否證和不信任相信自己確切知道任何事情的人)、佛烈德瑞克•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和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懷疑政府)、亞當•斯密(Adam Smith;人的意向)、赫伯特•賽蒙(Herbert Simon;有界理性)、阿莫斯•特佛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試探和偏誤)、投機客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等。被人冷落最嚴重的是遭到誤解的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早生了一百年(他造出科學「可錯論」〔fallibilism〕一字,有別於羅馬教皇的無謬論〔infallibility〕)。不用說,這本書的觀念完全落在悲慘類中:我們有缺點,而且不必費心想要改正我們的缺陷。
他們認為我們能夠隨意控制我們的性質,以及只要一聲令下,就能使它轉型,以取得幸福和理性等東西。這一種人,基本上包括認為肥胖的治療方法,是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健康,他們就會乖乖聽話照做的人。
另一邊則是對人類持有悲慘觀點,相信我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存在與生俱來的局限和缺陷,而且有必要承認這個事實,作為任何個別和集體行動的基礎。這種人包括卡爾•巴柏(Karl Popper;否證和不信任知識性的「答案」,實際上等於否證和不信任相信自己確切知道任何事情的人)、佛烈德瑞克•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和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懷疑政府)、亞當•斯密(Adam Smith;人的意向)、赫伯特•賽蒙(Herbert Simon;有界理性)、阿莫斯•特佛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試探和偏誤)、投機客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等。被人冷落最嚴重的是遭到誤解的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早生了一百年(他造出科學「可錯論」〔fallibilism〕一字,有別於羅馬教皇的無謬論〔infallibility〕)。不用說,這本書的觀念完全落在悲慘類中:我們有缺點,而且不必費心想要改正我們的缺陷。
我們的缺憾是那麼大、和環境是那麼不適配,只能繞過這些缺陷過日子。我全部的成人和專業生活幾乎都花在大腦(不被隨機性愚弄)和情緒(完全被隨機性愚弄)之間的激烈爭戰之後,相信我唯一成功的地方,是繞過我的情緒,而不是去將它們合理化。努力設法擺脫人性,或許不可行;我們需要運用一些計謀,而不是依賴某種堂而皇之的道德勸說。我是經驗主義者(實際上是持懷疑論的經驗主義者),鄙視說教者超過世界上任何事情:我還是不懂為什麼他們盲目相信徒勞無益的方法。給人忠告這種行為,等於假定我們的認知機制(而不是我們的情感機制)能對我們的行動施加某種有意義的控制力量。我們會看到現代的行為科學如何指出這完全不對。
我的同行鮑勃•耶格(Bob Jaeger;他走的路和我剛好相反,從哲學教授成為交易員)提出更強有力的二分法:有人認為有簡單明確的答案存在,也有人認為只有在嚴重扭曲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將事情簡化(他心目中的英雄:維根斯坦〔Wittgenstein〕;他厭惡的壞蛋:笛卡兒)。我為這其間的差別所迷,因為我認為,被隨機性愚弄的問題(也就是誤信決定論)會產生,原因也和將事物的構面減低有關。只要你相信「簡單至上」,簡化就會帶來危險。
我不喜歡看目錄就輕易猜到在講什麼的書(讀教科書覺得有趣的人不多)—但是暗示接下來會有什麼,似乎是合適的作法。本書由三部構成。第一部省思梭倫的警世之言。他對稀有事件所說的話,成了我終生奉行的座右銘。在這裡,我們會探索有形和無形的歷史,以及稀有事件(黑天鵝)難以捉摸的性質。第二部收集我在充滿隨機性的事業生涯中,遇到(和因此受害)的機率偏誤—這些隨機性繼續愚弄著我。第三部說明了我和我的生物構造,兩者之間的個人決鬥,並且列舉一些實務上(在耳中塞蠟)和哲學上(斯多噶哲學)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為本書作結。在「啟蒙」和理性時代之前,我們的文化中有一些小技巧,可用於因應人容易犯錯的傾向和命運的逆轉。老祖宗的一些計策,對我們還是有幫助的。
我的同行鮑勃•耶格(Bob Jaeger;他走的路和我剛好相反,從哲學教授成為交易員)提出更強有力的二分法:有人認為有簡單明確的答案存在,也有人認為只有在嚴重扭曲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將事情簡化(他心目中的英雄:維根斯坦〔Wittgenstein〕;他厭惡的壞蛋:笛卡兒)。我為這其間的差別所迷,因為我認為,被隨機性愚弄的問題(也就是誤信決定論)會產生,原因也和將事物的構面減低有關。只要你相信「簡單至上」,簡化就會帶來危險。
我不喜歡看目錄就輕易猜到在講什麼的書(讀教科書覺得有趣的人不多)—但是暗示接下來會有什麼,似乎是合適的作法。本書由三部構成。第一部省思梭倫的警世之言。他對稀有事件所說的話,成了我終生奉行的座右銘。在這裡,我們會探索有形和無形的歷史,以及稀有事件(黑天鵝)難以捉摸的性質。第二部收集我在充滿隨機性的事業生涯中,遇到(和因此受害)的機率偏誤—這些隨機性繼續愚弄著我。第三部說明了我和我的生物構造,兩者之間的個人決鬥,並且列舉一些實務上(在耳中塞蠟)和哲學上(斯多噶哲學)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為本書作結。在「啟蒙」和理性時代之前,我們的文化中有一些小技巧,可用於因應人容易犯錯的傾向和命運的逆轉。老祖宗的一些計策,對我們還是有幫助的。
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
Fooled by Randomness
- 作者: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 原文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
- 譯者:羅耀宗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4/05/26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380 (HKD127)
- ISBN:9789862135327
- 叢
- 規格:平裝 / 36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