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繼《數學之書》、《物理之書》之後,
「史上最強系列」再推出人類醫學史的重大事件類百科!
科普界全能鬼才皮寇弗全新力作
「史上最強系列」再推出人類醫學史的重大事件類百科!
科普界全能鬼才皮寇弗全新力作
250則趣味故事+詳解醫學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的醫學百科
一本圖文並茂的醫學百科.一本博古通今的醫學歷史
一本趣味橫生的醫學故事.一本條理分明的醫學資料庫
關於醫學世界裡最重要、最有趣的故事盡在其中
依我個人的看法,生物有其極限,組織與細胞各有其功能,
但醫學能夠不停的從中發掘出奇蹟,這讓我們懷抱著希望:
蹂躪人類健康的恐怖疾病,有一天大部分終將成為歷史。
─皮寇弗
第一次眼睛手術是什麼時候執行的?水蛭療法真的有用嗎?冷凍起來的人將來有可能復活嗎?
這些只是這本充滿美麗圖片的書中,幾個讓人深思的問題而已。讓全能科普鬼才皮寇弗帶領你一起探索壯闊的醫學歷史之旅,從一萬年前到現代醫療史中250個最有趣的里程碑,在這趟時間之旅中包含了各式各樣奇特有趣、不可思議的事件,例如從史前時代的環鋸術,到現代以古柯鹼進行局部麻醉,讓我們從中獲得更多的醫學知識。書中也介紹了許多對於醫學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包括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最著名的法國醫生帕黑、心理分析的先驅奧地利醫生佛洛伊德等。
本書以年代安排,每個條目由簡短的摘要組成,同時還附上一兩張絕佳的彩色圖片。在每一頁底下的「圖說」與「參照條目」中,還可以獲得更深入的資料來源。
本書特色
1.豐富條目:250項醫學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錄。
2.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醫學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3.濃縮文字:每篇700字左右,快速閱讀、吸收重要醫學觀念和大師理論。
4.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華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5.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美、收藏度高,是醫學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醫學百科。
專業審訂.導讀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兼任副所長)
專業推薦
江漢聲(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
陳建仁(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黃達夫(和信治療中心醫院院長)
名人推薦
皮寇弗縝密思維所構成的王國,已超越一般人所認知的現實世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皮寇弗是當今世上最富原創性與想像力的作者之一。──《趣味數學期刊》(Journal of Recreational Mathematics)
富勒曾經是充滿想像力的代名詞,如今克拉克取而代之,不過,皮寇弗的表現則顯然更勝前人。──《連線雜誌》(WIRED)
皮寇弗刺激新一代的達文西,讓他們製造出未知的飛行機器和創造出全新的蒙娜麗莎。──《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我無法想像任何一個人的心靈,不曾因為閱讀皮寇弗的著作而更加豐富。──《2100:太空漫遊》作者、科幻大師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兩份的艾西莫夫、一份的葛登能、一份的薩根,加在一起就變成了皮寇弗,他是當代最富娛樂且能刺激思想的作者之一。──《懷疑論者》(Skeptic)總編輯薛莫(Michael Shermer)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A. Pickover)
他是一位多產作家,涉獵主題從科學、數學一路涵蓋到宗教、藝術及歷史,累計發行已超過四十本書,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皮寇弗在耶魯大學取得分子生物理化博士學位,在美國擁有四十多項專利,並擔任數本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他的研究內容獲得CNN、《連線》(WIRED)、《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諸多媒體重視。著有《數字的異想世界:125個有趣的數學遊戲》、《光錐.蛀孔.宇宙弦》、《數學之書》和《物理之書》等書。個人網頁(www.pickover.com)的造訪人次更是數以百萬計。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與譯者,主要翻譯生命科學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書籍,最近的翻譯的作品有《我愛讀科學的故事》、《雜食者的兩難》與《廚藝之鑰》。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A. Pickover)
他是一位多產作家,涉獵主題從科學、數學一路涵蓋到宗教、藝術及歷史,累計發行已超過四十本書,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皮寇弗在耶魯大學取得分子生物理化博士學位,在美國擁有四十多項專利,並擔任數本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他的研究內容獲得CNN、《連線》(WIRED)、《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諸多媒體重視。著有《數字的異想世界:125個有趣的數學遊戲》、《光錐.蛀孔.宇宙弦》、《數學之書》和《物理之書》等書。個人網頁(www.pickover.com)的造訪人次更是數以百萬計。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與譯者,主要翻譯生命科學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書籍,最近的翻譯的作品有《我愛讀科學的故事》、《雜食者的兩難》與《廚藝之鑰》。
目錄
簡介╱醫學的領域
本書寫作目的與編年
導讀
條目
巫醫(約西元前一萬年)、放血(約西元前1500年)、納菲斯發現肺循環(西元1242年)、生物武器(西元1346年)、李奧納多的解剖圖(西元1510年)、連體嬰分割手術(西元1689年)、驗屍(西元1761年)、癌症病因(西元1761年)、醫院(西元1784年)、釋放精神病患(西元1793年)、消毒劑(西元1865年)、現代腦外科(西元 1879年)、發現病毒(西元1892年)、放射療法(西元1903年)、決定性別的基因(西元1905年)、人類生長激素(西元1921年)、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西元1933年)、DNA結構(西元1953年)、避孕藥(西元1955年)、安慰劑效應(西元1955年)、帕金森氏症藥:左旋多巴(西元1957年)、雷射(西元1960年)、電腦斷層掃描(西元1967年)、反轉錄酶和愛滋病(西元1970年)、瀕死經驗(西元1975年)、第一個試管嬰兒(西元1978年)、基因療法(西元1990年)、機器人手術(西元2000年)、臉部移植(西元2005年)、複製人(西元2008年)……共250則
本書寫作目的與編年
導讀
條目
巫醫(約西元前一萬年)、放血(約西元前1500年)、納菲斯發現肺循環(西元1242年)、生物武器(西元1346年)、李奧納多的解剖圖(西元1510年)、連體嬰分割手術(西元1689年)、驗屍(西元1761年)、癌症病因(西元1761年)、醫院(西元1784年)、釋放精神病患(西元1793年)、消毒劑(西元1865年)、現代腦外科(西元 1879年)、發現病毒(西元1892年)、放射療法(西元1903年)、決定性別的基因(西元1905年)、人類生長激素(西元1921年)、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西元1933年)、DNA結構(西元1953年)、避孕藥(西元1955年)、安慰劑效應(西元1955年)、帕金森氏症藥:左旋多巴(西元1957年)、雷射(西元1960年)、電腦斷層掃描(西元1967年)、反轉錄酶和愛滋病(西元1970年)、瀕死經驗(西元1975年)、第一個試管嬰兒(西元1978年)、基因療法(西元1990年)、機器人手術(西元2000年)、臉部移植(西元2005年)、複製人(西元2008年)……共250則
序
醫學的領域
歡迎您看這本《醫學之書》。本書將帶領您走一趟壯闊的醫學歷史之旅,其中有絕佳的實用發現,也有奇異和荒謬的內容,我們將會遇到的主題會從割禮到頻死經驗、從巫醫到能動手術的機器人。從「大課程」(The Great Courses)的教育內容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就瞥見豐富的醫學歷史,以及人類從石器時代到現在之間的驚人進步:
現在這個西方現代醫學的時代,器官移植稀鬆平常,DNA和人類基因組的秘密成為每天的頭條新聞,這些都意味著生命的奧秘就近在手邊,令人著急……但是要走到這一步,可是花了數千年的時間,每次向前跨一步……一開始淺淺的切傷如果受到感染都可能威脅生命,那時候身體內血液流動的方式依然是謎,而且連「細胞」這個概念都還沒有出現,只要有儀器能讓醫生聽到患病心臟搏動的聲音,就是一大進步。人類的醫學知識是從這種情況下開始進步的。
《醫學之書》中每個條目都很短,大部份都只有幾段。這種格式讓您很容易就可以跳進一個主題並加以消化,而不需要看一大堆不相關的內容。醫生從什麼時候開使用蛆清理傷口、挽救生命?直接看〈蛆蟲療法〉就可以得知梗概。針灸和吐實藥真的有效嗎?首次眼睛手術什麼時候進行的?人類可以冷凍一百年之後在復活嗎?黃熱病和昏睡病有什麼不同?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這些和其他發人深省的題目。醫療是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在將來只會更重要。學生和他們的父母,以及醫療相關人員都適合看這本書,當然《格雷氏解剖學》和「豪斯醫生」的眾多粉絲也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有無數的醫學節目,吸引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同仁曾問我,我覺得醫學史上最大的進步有哪些,我通常會指出三件事情。首先是使用縛線以阻止手術時血液的流動。例如法國的醫生帕黑(Ambroise Pare,西元1510年~西元1590年)提倡在截肢的時候用麻線綁住血管以止血,傳統的方法則是使用燒紅的木樁和烙鐵來止血。第二個里程碑是以全身麻醉劑(例如乙醚)減少疼痛,這是由數名美國醫生發展出來的方法。第三項突破則和手術時消毒有關。這項工作最初是由英國的醫生李斯特(Joseph Lister,西元1827年~西元1912年)所推動的,他利用石碳酸(現在稱為酚)來消毒傷口與手術工具,大幅降低了手術後感染的機率。
如果再要求多加,我可以增加醫學史上另外兩項重要發展。第一個是X光。現代醫學中有數個突破性的成就與看見活人體內的樣貌有關,X光是第一個。另一項是醫生和主管機關對於解剖人體越來越放得開,這使得我們漸漸深入了解人體的構造。事實上,本書中所介紹的一些醫學里程碑,都和描繪人體的構造有關,這些成就是由下列偉大人物所達成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西元1452年~西元1519年)、歐斯塔奇(Bartolomeo Eustachi,西元1500年~西元1574年)、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西元1514年~西元1564年)、科托納(Pietro de Cortona,西元1596年~西元1669年)、卻賽爾登(William Cheselden,西元1688年~西元1752年)、阿比努斯(Bernhard Siegfried Albinus,西元1697年~西元1770年)、杭特(John Hunter,西元1728年~西元1793年)及格雷(Henry Gray,西元1827年~西元1861年)等。以前的醫生要成為熟練的解剖者和解剖學家,通常得壓抑住人類正常的情感。例如英國的醫生哈維(William Harvey,西元1578~西元1657年)以闡明血液的流動方式而聞名,他便參與了自己妹妹和父親的解剖工作。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屍體的需求量極大,使得解剖學家必須頻繁的和盜墓者合作,以取得所需要的樣本。一如我在本書中將會提到的:歷史學家肯普(Martin Kemp)和華萊士(Marina Wallace)寫道:「人類的畫像不論使用哪種繪畫技巧或是表面上看來是中性,但總是一連串選擇後的產物,而且不可避免的帶有強烈的情感。在人體解剖畫的歷史中,有的是豔麗的多彩蠟油畫,其中的人體宛如表情豐富的演員,正在演出永恆的戲劇;也有如葛雷(Henry Gray)著名的《人體解剖學》(Anatomy)中無情冷靜的木刻畫。對於這些圖畫,藝術史家都會認為它們各具『風格』。」
歷史學家康寧罕(Andrew Cunningham)曾寫道:「所有構造解剖圖隱含的問題是,它們都……太理想化了。事實上,圖畫(和照片)都是想要解決相同的問題:把事物帶到眼前……描繪解剖學家希望看到的事物。描繪構造是件麻煩事……老練解剖學家能夠區分出來的結構,對於普通人可能難以分辨。」
我有件個人的事情得說。我從小就就是個解剖狂,我超愛解剖學的。我小的時候住在紐澤西,臥室中就有心臟、腦、頭、眼睛和耳朵的塑膠解剖模型,牆上則掛著非常精細的器官系統構造圖。到了大學,我只穿有解剖圖案的襯衣,上面畫著循環系統、解剖開來的青蛙等。想要深入了解生物學和人類身體構造的狂熱,讓我寫了這本書。
最後我們應該要注意到,在「菌源說」(germ theory)和現代科學興起之前,醫學中許多部份都建立在迷信和安慰劑效應之上。醫學專家夏匹洛夫婦(Arthur & Elaine Shapiro)寫道:「從古至今的各種療法變化,讓我們深信,醫療史中除了近代的部份,就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例如在17世紀頭三版的《倫敦藥典》(London Pharmacopoeia)中就收錄了些無用的藥物,例如鬍鬚地衣(usnea,從因暴力而死者的頭顱上長出的苔蘚)和維戈藥膏(Vigo’s plaster,含有毒蛇的肉、活青蛙和蟲)。」在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小說《航越日落》(To Sail Beyond the Sunset)中,備受歡迎的醫生強森(Ira Johnson)也承認醫學有其極限,而在20世紀初期美國的鄉間,安慰劑效應無所不在。他說:「我沒有做什麼事情。我們現在手邊不是甜甜藥丸的藥物只有碘液、甘汞和阿司匹靈。每次我能確定結果的事情只有接生、接骨或截斷腿。」就算到現在,根據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的說法,醫生建議的手術、藥物和測試中,已經證明有效的,還不到一半。
本書寫作的目的與編年
我寫作《醫學之書》的目的,是要讓廣大的讀者能夠快速的一覽重要的醫學里程碑、概念和思想家,每個條目都很短,在幾分鐘之內就能夠看完。有些條目是是我個人感興趣的,不過本書沒有囊括醫學上所有的里程碑,不然這本書就會變得太厚了。為了在短短的篇幅中讚頌醫學的奇蹟,我被迫省略一些醫學上的驚奇事物。不過我相信我已經包含了醫學史上大部份的重要人物,以及對於醫學、社會或人類思想有巨大影響的事件。1921年,英國神經科醫師巴倫斯(Charles Ballance)曾經發表一場名為「腦部手術快覽」(A Glimpse into the History of Surgery of the Brain)的演講,提到腦部手術的歷史浩瀚巨大,因此他不會費力提及每件事情,而僅僅「有如登山者,向幾座山峰致意之後,就繼續前進。」對於醫學上的里程碑,我們也用相同的方式處理。有的時候,一些片段的知識在不同的條目中會重複,這樣每個條目才能夠獨立閱讀。有少數字會以粗體印刷,好為讀者指出相關的條目。例如昏睡病可能會以粗體字表示,這表示在「昏睡病」這個條目中,有這個疾病的成因。除此之外,每個條目最下方會標注「參照條目」,有助於讀者把相關的條目彼此連結起來,在書中穿梭來回,進行一場有趣的發現之旅。
《醫學之書》反映出我在智識上的不足之處,雖然我盡可能的涉獵醫學歷史中的各個領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這本書很明顯的反映出我個人的興趣、能力和弱點。對於書中條目的選擇,以及錯誤與不當的敘述,我負全責。這本書並非全書,也非學術專論,而是希望能讓研習科學的學生和對醫學有興趣的外行人能愉快的閱讀。我希望讀者能夠給予回饋與意見,以改進本書,我也認為是持續的計畫、有愛的工作。
書中的各個條目以年代順序排列,許多比較早期的年代,包括公元前的,只有約略的時間。與其在這些比較久遠的年代之前加上「大約為」,我選擇在這裡告知讀者那些都只是大約的估計的時間。
在大多數的條目中,我選擇了發生了重大突破或新發現的年代。當然,有許多人對某一項發現都有重要貢獻的時候,採用哪個年代給該條目使用,就變成了判斷的問題,通常我會採用與該事件或發現相關的最早年代。不過有的條目在我詢問過同事和其他科學家之後,會採用某個概念變得特別受到注意的年代。
著名的加拿大醫生奧斯勒(William Osler)曾經說過:「在科學界,稱譽是給予說服全世界接受某個概念的人,而非給予第一個想出這個概念的人。」當檢視醫學中的各項發現,具有後見之明的我們經常會看到如果一個科學家沒有得到一項重大發現,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內,通常會有另外的人得到相同的發現。一如牛頓所言,大部份的科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視野推得更遠一點而已。通常有不只一個人幾乎在同一時間,發明了相同的器具,或揭開同一個醫學之謎。但是有很多原因(包括運氣)使得比較有名的發現者流名青史,其他的人則完全被遺忘。可能是時機成熟了,人類累積了足夠的知識而同時做出相同的發現。我們可能不願意去相信,其實重大的發現只是「發現萬花筒」中的一部份,而這個萬花筒是同時有許多人發出的光芒所構成的,科學中充滿了這類例子。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和葛雷(Elisha Gray)各自獨立工作,然後在同一天申請電話的專利。科學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Merton)評論道:「天才並非見解的唯一源頭,他們只是讓見解發生效果的源頭。」
莫頓也認為,「科學發現遵守『多元』原則」,通常有多人做出相同的發現。有的時候以某人為名的發現,並不是這個人最初就有這項發現,而是他把這項發現加以發展。著名的解剖學家杭特(William Hunter)經常與哥哥爭執誰先做出了發現,不過他也承認:「如果一個人對藝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喜愛與熱情,那麼就會無法忍受無理的反對意見,還有對與自己發現與名聲的侵犯,這樣他才能在解剖學或是其他自然知識的領域中,成為重要的人物。」有人問馬克吐溫(Mark Twain),為何有許多新發明,都是不同人各自做出來的。他回答說:「當蒸汽船該發明的時間到了,你就會發明蒸汽船。」
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基礎物理上許多重要的發現,也造就了多種醫學工具,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並且挽救性命。科學作家西蒙斯(John G. Simmons)寫道:
20世紀的物理學對於醫學中的人體成像工具,貢獻卓著。1895年,在侖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發現了神秘的X光後數個星期,X光便用於醫療診斷之上。在數十年後出現的雷射是量子物理的應用產品,超音波影像則源自於要找出潛藏的潛水艇,電腦斷層掃描則利用電腦科技。醫學最近最重要的技術則是磁振造影(MRI),讓我們能夠看見人類身體內部的立體細節。
最後我要指出,戰爭和暴力經常加速我們對於醫學知識的了解。例如蓋倫(Galen of Pergamon,西元129年~西元199年)是羅馬格鬥士(gladiator)的醫生,他從那些恐怖的傷口中窺見人體許多構造。法國醫生拉瑞(Dominique Jean Larrey,西元1766年~西元1824年)在艾洛之役(Battle of Lylauin Prussia)發現,用冰雪把肢體的溫度降到極低,可以減輕截肢的疼痛。最後,現在的國際紅十字會(International Red Cross)和紅新月運動(Red Crescent Rovement)能夠存在,要歸功於瑞士的社會行動主義者杜南(Henri Dunant,西元1828年~西元1910年)。他在1859年目睹了義大利索爾弗利諾戰役(Battle of Solferino)中的慘況後,大受震撼。你在本書中可以看到這些以及其他相關的條目。
在有些條目中,我會引用科學記者和作者的話,不過為了行文簡潔,就沒有在條目中放入來源並且說明作者的身分。我先為這種因時制宜的濃縮方式致歉,在書中最後有相關的文獻,有助於指明這些作者的身分。由於本書是依照年代排列,因此如果對某一項概念有興趣時,請務必使用索引,在有些你預想的條目中,說不定也會談論到您有興趣的概念。
在結束之前,我們得了解在本書中的各項發現,都屬於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依我個人的看法,生物有其極限,組織與細胞各有其功能,但醫學能夠不停的從中發掘出奇蹟,這讓我們懷抱著希望:蹂躪人類健康的恐怖疾病,有一天大部分終將成為歷史。
導讀
近年來,醫學人文教育工作者已因教學需求,整合研究著作、論文與翻譯名著,透過仔細的選擇、有系統的整合和深入淺出的導讀介紹,編輯出符合醫學院醫療人文授課所需的課程綱領。相較於此,非醫療專業背景的學者與一般讀者仍需艱苦地在各式醫學史專論中掙扎,往往陷入形形色色專業名詞與知識的泥淖,也不盡然能完全釐清醫學事件因果與發現時序之對位關係。如此逆時間或因果全無的想像,經常在我的生活周遭或任教的課堂上出現。簡單來說,大家都需要一本深入淺出的指南,引領各種背景的讀者一窺西洋醫學史千百年來發展之堂奧。而《醫學之書》中譯本的問世,正好彌補了這個閱讀需求所帶來的知識空闕。
本書作者皮寇佛擁有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與生化博士的頭銜,卻不是個深居書齋、不問俗務的多產作家。他擁有一百五十多個與電算技術(computing technologies)相關的專利,著述範圍也從科學涵蓋到醫術和歷史的人文領域。儘管全書篇幅十分厚重,但《醫學之書》並不能算是本艱澀難懂的長篇大論;不論是英文原著或中文譯本,我個人都傾向於把這本書定位成圖文並茂、解題式的「類百科全書」。
讀者可以從目錄的翻閱中,很輕易地看出各種醫學事件或發明的時間順序,而各個解題內的相關詞目索引與參照,則顯示了這些事件或發明在知識上的因果關係。就後者來說,閱讀《醫學之書》有著按圖索驥、抽絲剝繭的樂趣,也因此這本書不能只被簡單地歸類為百科全書或是醫學辭典之類的作品。至於閱讀《醫學之書》的方式,除了慣見的循序漸進翻閱外,這本書也相當適合當作條目式的西洋醫學史辭典來使用。前者,應該相當能滿足一般讀者對於瀏覽西洋醫學史的需求。後者,則為那些有興趣探索某些專門知識的人提供入門的機會;這一點,我尤其想向非醫療專業卻有志想要入門醫學史研究的朋友們推薦,不妨可以利用這本書深入淺出的文字說明,輔助對於西洋醫學史概論性的背景知識。
如果讀者們有時間上的餘裕,可以先快速地瀏覽過目錄,透過時間排序與專業名詞出現的頻率,感受一下醫學發展上越接近現代,事件與發明益發緊湊的時間特性,以及醫學專業越發遠離尋常生活經驗及語彙的特性。《醫學之書》全書條目始於巫醫(Witch Doctor)、終於複製人(Human Cloning),而其中解題的文字也從描述與說明,變得充滿生物科學上的專業詞彙,這樣的章節安排,頗令人意外地呼應德國醫學史學者宣稱:「醫療始於人也當終於人」的思考邏輯,其筆法除了因應醫療日益科學化的趨勢外,也間接刺激讀者去思考當代醫療專業與病患生活經驗、知識剝離的情況。歷史社會學家朱申(N. Jewson)曾主張醫院醫學(Hospital Medicine)中理學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與病理解剖的興起,讓醫療與診斷化約為器官與組織的處置,甚且化約至細胞與生化反應的層次,而相應的正是「病人的消失」。透過《醫學之書》解題詞彙與文字的轉變,朱申的論點彷彿躍然於字裡行間。
最後仍須提醒本書讀者,儘管《醫學之書》的作者未必有意顯現西方中心論或進步史觀,全書仍不免在條目的安排上比較偏重西方醫學史的發展脈絡,僅僅點綴式地加上了數條如〈黃帝內經〉或〈阿育吠陀醫學〉之類的東方醫學條目。這全然無法反映當前學界,甚至是西方學界對於東方醫學(中國、韓國、印度等)的研究深度。就這一點來說,《醫學之書》一如多數的西方文明史論著,仍舊是相當具有西方觀點的「世界史」作品。只是面對近代以來西洋醫學席捲全球的趨勢而言,《醫學之書》仍舊不失為幫助我們了解當下主流醫療歷史脈絡的入門讀物,也是非醫學專業的學者與研究生們想要探索西洋醫學史時,可以長置案頭的參考書。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醫學的領域
歡迎您看這本《醫學之書》。本書將帶領您走一趟壯闊的醫學歷史之旅,其中有絕佳的實用發現,也有奇異和荒謬的內容,我們將會遇到的主題會從割禮到頻死經驗、從巫醫到能動手術的機器人。從「大課程」(The Great Courses)的教育內容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就瞥見豐富的醫學歷史,以及人類從石器時代到現在之間的驚人進步:
現在這個西方現代醫學的時代,器官移植稀鬆平常,DNA和人類基因組的秘密成為每天的頭條新聞,這些都意味著生命的奧秘就近在手邊,令人著急……但是要走到這一步,可是花了數千年的時間,每次向前跨一步……一開始淺淺的切傷如果受到感染都可能威脅生命,那時候身體內血液流動的方式依然是謎,而且連「細胞」這個概念都還沒有出現,只要有儀器能讓醫生聽到患病心臟搏動的聲音,就是一大進步。人類的醫學知識是從這種情況下開始進步的。
《醫學之書》中每個條目都很短,大部份都只有幾段。這種格式讓您很容易就可以跳進一個主題並加以消化,而不需要看一大堆不相關的內容。醫生從什麼時候開使用蛆清理傷口、挽救生命?直接看〈蛆蟲療法〉就可以得知梗概。針灸和吐實藥真的有效嗎?首次眼睛手術什麼時候進行的?人類可以冷凍一百年之後在復活嗎?黃熱病和昏睡病有什麼不同?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這些和其他發人深省的題目。醫療是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在將來只會更重要。學生和他們的父母,以及醫療相關人員都適合看這本書,當然《格雷氏解剖學》和「豪斯醫生」的眾多粉絲也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有無數的醫學節目,吸引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同仁曾問我,我覺得醫學史上最大的進步有哪些,我通常會指出三件事情。首先是使用縛線以阻止手術時血液的流動。例如法國的醫生帕黑(Ambroise Pare,西元1510年~西元1590年)提倡在截肢的時候用麻線綁住血管以止血,傳統的方法則是使用燒紅的木樁和烙鐵來止血。第二個里程碑是以全身麻醉劑(例如乙醚)減少疼痛,這是由數名美國醫生發展出來的方法。第三項突破則和手術時消毒有關。這項工作最初是由英國的醫生李斯特(Joseph Lister,西元1827年~西元1912年)所推動的,他利用石碳酸(現在稱為酚)來消毒傷口與手術工具,大幅降低了手術後感染的機率。
如果再要求多加,我可以增加醫學史上另外兩項重要發展。第一個是X光。現代醫學中有數個突破性的成就與看見活人體內的樣貌有關,X光是第一個。另一項是醫生和主管機關對於解剖人體越來越放得開,這使得我們漸漸深入了解人體的構造。事實上,本書中所介紹的一些醫學里程碑,都和描繪人體的構造有關,這些成就是由下列偉大人物所達成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西元1452年~西元1519年)、歐斯塔奇(Bartolomeo Eustachi,西元1500年~西元1574年)、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西元1514年~西元1564年)、科托納(Pietro de Cortona,西元1596年~西元1669年)、卻賽爾登(William Cheselden,西元1688年~西元1752年)、阿比努斯(Bernhard Siegfried Albinus,西元1697年~西元1770年)、杭特(John Hunter,西元1728年~西元1793年)及格雷(Henry Gray,西元1827年~西元1861年)等。以前的醫生要成為熟練的解剖者和解剖學家,通常得壓抑住人類正常的情感。例如英國的醫生哈維(William Harvey,西元1578~西元1657年)以闡明血液的流動方式而聞名,他便參與了自己妹妹和父親的解剖工作。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屍體的需求量極大,使得解剖學家必須頻繁的和盜墓者合作,以取得所需要的樣本。一如我在本書中將會提到的:歷史學家肯普(Martin Kemp)和華萊士(Marina Wallace)寫道:「人類的畫像不論使用哪種繪畫技巧或是表面上看來是中性,但總是一連串選擇後的產物,而且不可避免的帶有強烈的情感。在人體解剖畫的歷史中,有的是豔麗的多彩蠟油畫,其中的人體宛如表情豐富的演員,正在演出永恆的戲劇;也有如葛雷(Henry Gray)著名的《人體解剖學》(Anatomy)中無情冷靜的木刻畫。對於這些圖畫,藝術史家都會認為它們各具『風格』。」
歷史學家康寧罕(Andrew Cunningham)曾寫道:「所有構造解剖圖隱含的問題是,它們都……太理想化了。事實上,圖畫(和照片)都是想要解決相同的問題:把事物帶到眼前……描繪解剖學家希望看到的事物。描繪構造是件麻煩事……老練解剖學家能夠區分出來的結構,對於普通人可能難以分辨。」
我有件個人的事情得說。我從小就就是個解剖狂,我超愛解剖學的。我小的時候住在紐澤西,臥室中就有心臟、腦、頭、眼睛和耳朵的塑膠解剖模型,牆上則掛著非常精細的器官系統構造圖。到了大學,我只穿有解剖圖案的襯衣,上面畫著循環系統、解剖開來的青蛙等。想要深入了解生物學和人類身體構造的狂熱,讓我寫了這本書。
最後我們應該要注意到,在「菌源說」(germ theory)和現代科學興起之前,醫學中許多部份都建立在迷信和安慰劑效應之上。醫學專家夏匹洛夫婦(Arthur & Elaine Shapiro)寫道:「從古至今的各種療法變化,讓我們深信,醫療史中除了近代的部份,就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例如在17世紀頭三版的《倫敦藥典》(London Pharmacopoeia)中就收錄了些無用的藥物,例如鬍鬚地衣(usnea,從因暴力而死者的頭顱上長出的苔蘚)和維戈藥膏(Vigo’s plaster,含有毒蛇的肉、活青蛙和蟲)。」在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小說《航越日落》(To Sail Beyond the Sunset)中,備受歡迎的醫生強森(Ira Johnson)也承認醫學有其極限,而在20世紀初期美國的鄉間,安慰劑效應無所不在。他說:「我沒有做什麼事情。我們現在手邊不是甜甜藥丸的藥物只有碘液、甘汞和阿司匹靈。每次我能確定結果的事情只有接生、接骨或截斷腿。」就算到現在,根據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的說法,醫生建議的手術、藥物和測試中,已經證明有效的,還不到一半。
本書寫作的目的與編年
我寫作《醫學之書》的目的,是要讓廣大的讀者能夠快速的一覽重要的醫學里程碑、概念和思想家,每個條目都很短,在幾分鐘之內就能夠看完。有些條目是是我個人感興趣的,不過本書沒有囊括醫學上所有的里程碑,不然這本書就會變得太厚了。為了在短短的篇幅中讚頌醫學的奇蹟,我被迫省略一些醫學上的驚奇事物。不過我相信我已經包含了醫學史上大部份的重要人物,以及對於醫學、社會或人類思想有巨大影響的事件。1921年,英國神經科醫師巴倫斯(Charles Ballance)曾經發表一場名為「腦部手術快覽」(A Glimpse into the History of Surgery of the Brain)的演講,提到腦部手術的歷史浩瀚巨大,因此他不會費力提及每件事情,而僅僅「有如登山者,向幾座山峰致意之後,就繼續前進。」對於醫學上的里程碑,我們也用相同的方式處理。有的時候,一些片段的知識在不同的條目中會重複,這樣每個條目才能夠獨立閱讀。有少數字會以粗體印刷,好為讀者指出相關的條目。例如昏睡病可能會以粗體字表示,這表示在「昏睡病」這個條目中,有這個疾病的成因。除此之外,每個條目最下方會標注「參照條目」,有助於讀者把相關的條目彼此連結起來,在書中穿梭來回,進行一場有趣的發現之旅。
《醫學之書》反映出我在智識上的不足之處,雖然我盡可能的涉獵醫學歷史中的各個領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這本書很明顯的反映出我個人的興趣、能力和弱點。對於書中條目的選擇,以及錯誤與不當的敘述,我負全責。這本書並非全書,也非學術專論,而是希望能讓研習科學的學生和對醫學有興趣的外行人能愉快的閱讀。我希望讀者能夠給予回饋與意見,以改進本書,我也認為是持續的計畫、有愛的工作。
書中的各個條目以年代順序排列,許多比較早期的年代,包括公元前的,只有約略的時間。與其在這些比較久遠的年代之前加上「大約為」,我選擇在這裡告知讀者那些都只是大約的估計的時間。
在大多數的條目中,我選擇了發生了重大突破或新發現的年代。當然,有許多人對某一項發現都有重要貢獻的時候,採用哪個年代給該條目使用,就變成了判斷的問題,通常我會採用與該事件或發現相關的最早年代。不過有的條目在我詢問過同事和其他科學家之後,會採用某個概念變得特別受到注意的年代。
著名的加拿大醫生奧斯勒(William Osler)曾經說過:「在科學界,稱譽是給予說服全世界接受某個概念的人,而非給予第一個想出這個概念的人。」當檢視醫學中的各項發現,具有後見之明的我們經常會看到如果一個科學家沒有得到一項重大發現,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內,通常會有另外的人得到相同的發現。一如牛頓所言,大部份的科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視野推得更遠一點而已。通常有不只一個人幾乎在同一時間,發明了相同的器具,或揭開同一個醫學之謎。但是有很多原因(包括運氣)使得比較有名的發現者流名青史,其他的人則完全被遺忘。可能是時機成熟了,人類累積了足夠的知識而同時做出相同的發現。我們可能不願意去相信,其實重大的發現只是「發現萬花筒」中的一部份,而這個萬花筒是同時有許多人發出的光芒所構成的,科學中充滿了這類例子。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和葛雷(Elisha Gray)各自獨立工作,然後在同一天申請電話的專利。科學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Merton)評論道:「天才並非見解的唯一源頭,他們只是讓見解發生效果的源頭。」
莫頓也認為,「科學發現遵守『多元』原則」,通常有多人做出相同的發現。有的時候以某人為名的發現,並不是這個人最初就有這項發現,而是他把這項發現加以發展。著名的解剖學家杭特(William Hunter)經常與哥哥爭執誰先做出了發現,不過他也承認:「如果一個人對藝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喜愛與熱情,那麼就會無法忍受無理的反對意見,還有對與自己發現與名聲的侵犯,這樣他才能在解剖學或是其他自然知識的領域中,成為重要的人物。」有人問馬克吐溫(Mark Twain),為何有許多新發明,都是不同人各自做出來的。他回答說:「當蒸汽船該發明的時間到了,你就會發明蒸汽船。」
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基礎物理上許多重要的發現,也造就了多種醫學工具,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並且挽救性命。科學作家西蒙斯(John G. Simmons)寫道:
20世紀的物理學對於醫學中的人體成像工具,貢獻卓著。1895年,在侖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發現了神秘的X光後數個星期,X光便用於醫療診斷之上。在數十年後出現的雷射是量子物理的應用產品,超音波影像則源自於要找出潛藏的潛水艇,電腦斷層掃描則利用電腦科技。醫學最近最重要的技術則是磁振造影(MRI),讓我們能夠看見人類身體內部的立體細節。
最後我要指出,戰爭和暴力經常加速我們對於醫學知識的了解。例如蓋倫(Galen of Pergamon,西元129年~西元199年)是羅馬格鬥士(gladiator)的醫生,他從那些恐怖的傷口中窺見人體許多構造。法國醫生拉瑞(Dominique Jean Larrey,西元1766年~西元1824年)在艾洛之役(Battle of Lylauin Prussia)發現,用冰雪把肢體的溫度降到極低,可以減輕截肢的疼痛。最後,現在的國際紅十字會(International Red Cross)和紅新月運動(Red Crescent Rovement)能夠存在,要歸功於瑞士的社會行動主義者杜南(Henri Dunant,西元1828年~西元1910年)。他在1859年目睹了義大利索爾弗利諾戰役(Battle of Solferino)中的慘況後,大受震撼。你在本書中可以看到這些以及其他相關的條目。
在有些條目中,我會引用科學記者和作者的話,不過為了行文簡潔,就沒有在條目中放入來源並且說明作者的身分。我先為這種因時制宜的濃縮方式致歉,在書中最後有相關的文獻,有助於指明這些作者的身分。由於本書是依照年代排列,因此如果對某一項概念有興趣時,請務必使用索引,在有些你預想的條目中,說不定也會談論到您有興趣的概念。
在結束之前,我們得了解在本書中的各項發現,都屬於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依我個人的看法,生物有其極限,組織與細胞各有其功能,但醫學能夠不停的從中發掘出奇蹟,這讓我們懷抱著希望:蹂躪人類健康的恐怖疾病,有一天大部分終將成為歷史。
導讀
近年來,醫學人文教育工作者已因教學需求,整合研究著作、論文與翻譯名著,透過仔細的選擇、有系統的整合和深入淺出的導讀介紹,編輯出符合醫學院醫療人文授課所需的課程綱領。相較於此,非醫療專業背景的學者與一般讀者仍需艱苦地在各式醫學史專論中掙扎,往往陷入形形色色專業名詞與知識的泥淖,也不盡然能完全釐清醫學事件因果與發現時序之對位關係。如此逆時間或因果全無的想像,經常在我的生活周遭或任教的課堂上出現。簡單來說,大家都需要一本深入淺出的指南,引領各種背景的讀者一窺西洋醫學史千百年來發展之堂奧。而《醫學之書》中譯本的問世,正好彌補了這個閱讀需求所帶來的知識空闕。
本書作者皮寇佛擁有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與生化博士的頭銜,卻不是個深居書齋、不問俗務的多產作家。他擁有一百五十多個與電算技術(computing technologies)相關的專利,著述範圍也從科學涵蓋到醫術和歷史的人文領域。儘管全書篇幅十分厚重,但《醫學之書》並不能算是本艱澀難懂的長篇大論;不論是英文原著或中文譯本,我個人都傾向於把這本書定位成圖文並茂、解題式的「類百科全書」。
讀者可以從目錄的翻閱中,很輕易地看出各種醫學事件或發明的時間順序,而各個解題內的相關詞目索引與參照,則顯示了這些事件或發明在知識上的因果關係。就後者來說,閱讀《醫學之書》有著按圖索驥、抽絲剝繭的樂趣,也因此這本書不能只被簡單地歸類為百科全書或是醫學辭典之類的作品。至於閱讀《醫學之書》的方式,除了慣見的循序漸進翻閱外,這本書也相當適合當作條目式的西洋醫學史辭典來使用。前者,應該相當能滿足一般讀者對於瀏覽西洋醫學史的需求。後者,則為那些有興趣探索某些專門知識的人提供入門的機會;這一點,我尤其想向非醫療專業卻有志想要入門醫學史研究的朋友們推薦,不妨可以利用這本書深入淺出的文字說明,輔助對於西洋醫學史概論性的背景知識。
如果讀者們有時間上的餘裕,可以先快速地瀏覽過目錄,透過時間排序與專業名詞出現的頻率,感受一下醫學發展上越接近現代,事件與發明益發緊湊的時間特性,以及醫學專業越發遠離尋常生活經驗及語彙的特性。《醫學之書》全書條目始於巫醫(Witch Doctor)、終於複製人(Human Cloning),而其中解題的文字也從描述與說明,變得充滿生物科學上的專業詞彙,這樣的章節安排,頗令人意外地呼應德國醫學史學者宣稱:「醫療始於人也當終於人」的思考邏輯,其筆法除了因應醫療日益科學化的趨勢外,也間接刺激讀者去思考當代醫療專業與病患生活經驗、知識剝離的情況。歷史社會學家朱申(N. Jewson)曾主張醫院醫學(Hospital Medicine)中理學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與病理解剖的興起,讓醫療與診斷化約為器官與組織的處置,甚且化約至細胞與生化反應的層次,而相應的正是「病人的消失」。透過《醫學之書》解題詞彙與文字的轉變,朱申的論點彷彿躍然於字裡行間。
最後仍須提醒本書讀者,儘管《醫學之書》的作者未必有意顯現西方中心論或進步史觀,全書仍不免在條目的安排上比較偏重西方醫學史的發展脈絡,僅僅點綴式地加上了數條如〈黃帝內經〉或〈阿育吠陀醫學〉之類的東方醫學條目。這全然無法反映當前學界,甚至是西方學界對於東方醫學(中國、韓國、印度等)的研究深度。就這一點來說,《醫學之書》一如多數的西方文明史論著,仍舊是相當具有西方觀點的「世界史」作品。只是面對近代以來西洋醫學席捲全球的趨勢而言,《醫學之書》仍舊不失為幫助我們了解當下主流醫療歷史脈絡的入門讀物,也是非醫學專業的學者與研究生們想要探索西洋醫學史時,可以長置案頭的參考書。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連載
約西元前6500年
環鋸術
阿爾布卡西斯(Albucasis,西元936年∼西元1013年)
神經科學家兼醫學史家芬格(Stanley Finger)寫道:「在大型文明出現之前,人們可能就認為腦具有高階的特殊功能。這個說法是有證據的,因為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我們發現有些顱骨上有仔細切開或鑿開的洞。」不論用切、用鑿,這種在頭顱上開洞的環鋸術(trepanation)一度相當流行。史前時代,這些鑿下來骨頭可能打磨成護身符,以驅趕惡靈。動這種手術的動機還不清楚,有可能古代人想要藉此緩解嚴重的頭痛和癲癇,或是讓惡靈從頭中出來。病人是否有接受麻醉(以古柯葉或是酒精),也同樣不明。有趣的是,在法國一處西元6500年前在墳場中,120個頭顱中的三分之一有環鋸術後留下的洞。許多動過環鋸術的頭顱,洞口周圍的骨頭已經有癒合的跡象,顯示這些人在進行這種恐怖手術之後,通常可以活下來。中世紀以降,環鋸術通常用來減輕癲癇發作,或是治療骨折之類的頭部傷害。
世界各地都有人做環鋸術,包括非洲、哥倫布抵達前的中美洲,以及歐洲許多地方。光是在秘魯,就出土了一萬多個動過環鋸術的頭顱。在歐洲出土的頭顱上,鑿開的洞有數公分大小,也有大到切除半個頭顱。
阿爾布卡西斯是中世紀最偉大的伊斯蘭外科醫生,他利用鑽子執行環鋸術。他寫道:「只要確信腦膜沒有發生事情,就可以切開骨頭,就算無知膽小的醫生在想睡時都做得到。」不過,如果位於腦膜最外層的硬膜(dura)變黑了,「你就知道這個人氣數已盡了。」
最近有些奇特的人給自己動環鋸術,因為他們相信這樣有助於開悟。
參照條目:巫醫(約西元前一萬年)、治療癲癇(西元1857年)、現代腦外科(西元 1879年)
約西元前3000年
縫合術
蓋倫(Galen of Pergamon,西元129年∼西元199年)
宰赫拉威(al-Zahrawi,西元936年∼西元1013年)
李斯特(Joseph Lister,西元1827年∼西元1912年)
環鋸術
阿爾布卡西斯(Albucasis,西元936年∼西元1013年)
神經科學家兼醫學史家芬格(Stanley Finger)寫道:「在大型文明出現之前,人們可能就認為腦具有高階的特殊功能。這個說法是有證據的,因為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我們發現有些顱骨上有仔細切開或鑿開的洞。」不論用切、用鑿,這種在頭顱上開洞的環鋸術(trepanation)一度相當流行。史前時代,這些鑿下來骨頭可能打磨成護身符,以驅趕惡靈。動這種手術的動機還不清楚,有可能古代人想要藉此緩解嚴重的頭痛和癲癇,或是讓惡靈從頭中出來。病人是否有接受麻醉(以古柯葉或是酒精),也同樣不明。有趣的是,在法國一處西元6500年前在墳場中,120個頭顱中的三分之一有環鋸術後留下的洞。許多動過環鋸術的頭顱,洞口周圍的骨頭已經有癒合的跡象,顯示這些人在進行這種恐怖手術之後,通常可以活下來。中世紀以降,環鋸術通常用來減輕癲癇發作,或是治療骨折之類的頭部傷害。
世界各地都有人做環鋸術,包括非洲、哥倫布抵達前的中美洲,以及歐洲許多地方。光是在秘魯,就出土了一萬多個動過環鋸術的頭顱。在歐洲出土的頭顱上,鑿開的洞有數公分大小,也有大到切除半個頭顱。
阿爾布卡西斯是中世紀最偉大的伊斯蘭外科醫生,他利用鑽子執行環鋸術。他寫道:「只要確信腦膜沒有發生事情,就可以切開骨頭,就算無知膽小的醫生在想睡時都做得到。」不過,如果位於腦膜最外層的硬膜(dura)變黑了,「你就知道這個人氣數已盡了。」
最近有些奇特的人給自己動環鋸術,因為他們相信這樣有助於開悟。
參照條目:巫醫(約西元前一萬年)、治療癲癇(西元1857年)、現代腦外科(西元 1879年)
約西元前3000年
縫合術
蓋倫(Galen of Pergamon,西元129年∼西元199年)
宰赫拉威(al-Zahrawi,西元936年∼西元1013年)
李斯特(Joseph Lister,西元1827年∼西元1912年)
外科醫生克卡普(John Kirkup)寫道:「在外科技術逐漸提升的時代,縫合傷口和其他精細的技術相較之下,很容易就被貶低為不重要的技術。事實上,在抗菌和無菌程序發展出來之前,縫合不良會造成許多悲劇。即使到今日,手術是否成功,仍視皮膚、腸胃、骨頭、肌腱和其他的組織能否迅速確實的癒合,不過到目前為止,依然無法保證切口能夠癒合,並且只留下看起來可接受的疤痕。」
現在的縫合術是用針線將傷口或是手術切口縫合起來,不過在歷史上出現過許多種其他的縫合方式,針通常是以金屬或是骨頭磨成,線則是蠶絲或羊腸線(能夠被身體分解與吸收)。有的時候,大型的螞蟻也用來夾緊傷口:當螞蟻的螯把開口咬合之後,就把螞蟻身體的部位切掉,只留下頭和咬緊的螯。古代埃及人利用亞麻布和動物的肌腱讓傷口緊合,而最早的縫合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西元二世紀,希臘裔的羅馬醫師蓋倫使用動物材質的縫線,阿拉伯外科醫師宰赫拉威也是。英國外科醫師李斯特研究了消毒羊腸的方法。在1930年代,一家羊腸線大型製造商每天要用掉兩萬六千頭羊的腸。現在的縫線是由身體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的聚合纖維製成,而且直接連接在沒有針眼的縫針上,這樣在縫合時能讓病人受的損傷減少。黏合液也能夠用來幫助傷口癒合。
縫針的寬度各有不同,可以用於不同的場合上,有的比人類的頭髮還要細。在19世紀,外科醫生通常還會燒灼傷口。這個過程很恐怖,但是病人因為縫針感染而死的機會會因而降低。
參照條目:愛德溫.史密斯外科手術手稿(約西元前1600年)、帕黑「理性的外科手術」(西元1545年)、組織移植(西元1597年)、消毒劑(西元1865年)、血管縫合術(西元1902年)、霍斯德的手術(西元1904年)、奈米醫學(西元1959年)、雷射(西元1960年)、內視鏡手術(西元1981年)
約西元前1500年
放血
蓋倫(Galen of Pergamon,西元129年∼西元199年)
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西元1732年∼西元1799年)
奧斯勒(William Osler,西元1849年∼西元199年)
現在的縫合術是用針線將傷口或是手術切口縫合起來,不過在歷史上出現過許多種其他的縫合方式,針通常是以金屬或是骨頭磨成,線則是蠶絲或羊腸線(能夠被身體分解與吸收)。有的時候,大型的螞蟻也用來夾緊傷口:當螞蟻的螯把開口咬合之後,就把螞蟻身體的部位切掉,只留下頭和咬緊的螯。古代埃及人利用亞麻布和動物的肌腱讓傷口緊合,而最早的縫合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西元二世紀,希臘裔的羅馬醫師蓋倫使用動物材質的縫線,阿拉伯外科醫師宰赫拉威也是。英國外科醫師李斯特研究了消毒羊腸的方法。在1930年代,一家羊腸線大型製造商每天要用掉兩萬六千頭羊的腸。現在的縫線是由身體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的聚合纖維製成,而且直接連接在沒有針眼的縫針上,這樣在縫合時能讓病人受的損傷減少。黏合液也能夠用來幫助傷口癒合。
縫針的寬度各有不同,可以用於不同的場合上,有的比人類的頭髮還要細。在19世紀,外科醫生通常還會燒灼傷口。這個過程很恐怖,但是病人因為縫針感染而死的機會會因而降低。
參照條目:愛德溫.史密斯外科手術手稿(約西元前1600年)、帕黑「理性的外科手術」(西元1545年)、組織移植(西元1597年)、消毒劑(西元1865年)、血管縫合術(西元1902年)、霍斯德的手術(西元1904年)、奈米醫學(西元1959年)、雷射(西元1960年)、內視鏡手術(西元1981年)
約西元前1500年
放血
蓋倫(Galen of Pergamon,西元129年∼西元199年)
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西元1732年∼西元1799年)
奧斯勒(William Osler,西元1849年∼西元199年)
放血(bloodletting)是故意讓病人的血流出以治療或預防疾病,通常沒有效果,但也不會造成傷害。不過2000多年來,放血卻是最普遍的醫療方式之一。例如西元前1500年的埃及古墓中就有以水蛭進行放血的圖畫。放血也是分布很廣的醫療手段,古代美索布達米亞人、埃及人、希臘人、馬雅人、阿茲提克人和居住在印度大陸的人(見〈約西元前2000年/阿育吠陀醫學〉),都從事放血。古代伊斯蘭醫書作者建議放血,猶太人的《塔木德經》還建議每週每月適合放血的日子。
在希臘醫生蓋倫的時代之後,放血越來越流行。他贊同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的看法:疾病是因為血液、黑膽汁、黃膽汁和黏液這四種體液之間失去平衡所造成。蓋倫依據病人年紀、天氣和症狀等,建議要放血的量,內容相當複雜。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兼任外科醫生的理髮師熱心的從事放血,醫生也為任何想像得到的輕微病症患者放血,美國總統華盛頓就因為喉嚨感染而放血過度,加速了死亡。到了20世紀,放血依然持續,加拿大醫生奧斯勒在他1923年版的醫療教科書中就建議放血。
醫生通常使用柳葉刀、劃破器(內裝彈簧並且有多片刀刃)或水蛭來放血。放血依然盛行的原因可能是具有安慰劑效應,何況在這麼多年以前,能給予病人的治療方式十分有限。目前治療性放血應用極少,只有血鐵沉著症(hemochromatosis)患者血液中紅血球太多,會放血以降低血液中過高的鐵濃度。2010年,美國加州消費者保護機構禁止有執照的針灸師從事中國式的放血療程。
參照條目:醫師誓言(約西元前400年)、蓋倫的著作(西元190年)、理髮店旋轉燈(西元1210年)、水蛭療法(西元1825年)、安慰劑效應(西元1955年)
西元1563年
《論巫術》
威爾(Johann Weyer,西元1515年∼西元1588年)
心理學家艾德勒寫道:「瘋狂有許多形式,我們都很熟悉那些侵擾個人的心理疾病: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恐懼症、強迫症、妄想症和精神變態等。不過有的時候,整個社會都瘋了。在中古世紀的世界,秩序逐漸崩毀⋯⋯女巫遍地,而腦袋正常的人趕著去看她們的火刑。」
在希臘醫生蓋倫的時代之後,放血越來越流行。他贊同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的看法:疾病是因為血液、黑膽汁、黃膽汁和黏液這四種體液之間失去平衡所造成。蓋倫依據病人年紀、天氣和症狀等,建議要放血的量,內容相當複雜。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兼任外科醫生的理髮師熱心的從事放血,醫生也為任何想像得到的輕微病症患者放血,美國總統華盛頓就因為喉嚨感染而放血過度,加速了死亡。到了20世紀,放血依然持續,加拿大醫生奧斯勒在他1923年版的醫療教科書中就建議放血。
醫生通常使用柳葉刀、劃破器(內裝彈簧並且有多片刀刃)或水蛭來放血。放血依然盛行的原因可能是具有安慰劑效應,何況在這麼多年以前,能給予病人的治療方式十分有限。目前治療性放血應用極少,只有血鐵沉著症(hemochromatosis)患者血液中紅血球太多,會放血以降低血液中過高的鐵濃度。2010年,美國加州消費者保護機構禁止有執照的針灸師從事中國式的放血療程。
參照條目:醫師誓言(約西元前400年)、蓋倫的著作(西元190年)、理髮店旋轉燈(西元1210年)、水蛭療法(西元1825年)、安慰劑效應(西元1955年)
西元1563年
《論巫術》
威爾(Johann Weyer,西元1515年∼西元1588年)
心理學家艾德勒寫道:「瘋狂有許多形式,我們都很熟悉那些侵擾個人的心理疾病: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恐懼症、強迫症、妄想症和精神變態等。不過有的時候,整個社會都瘋了。在中古世紀的世界,秩序逐漸崩毀⋯⋯女巫遍地,而腦袋正常的人趕著去看她們的火刑。」
許多傑出的醫生研究那些被誣陷為女巫者的行為,來自荷蘭的威爾是其中一人,當時有女巫嫌疑的女性都遭受到拷打。有些科學史家把威爾稱為「精神病學之父」,可能過譽了,不過在他1563年的著作《論巫術、魔咒和毒藥》(De Praestigiis Daemonum et Incantationibus ac Venificiis)的一些章節中,的確以心理學的角度討論巫術中的瘋狂行為,他也反對一些對超自然力量和俗稱女巫活動的怪異信仰。更特別的是,威爾還批評了殘酷的女巫狩獵活動和基督教當局的迫害。他可能是第一個使用「心理疾病」(mentally ill)來描述有些被控行使巫術的怪異女性。
威爾並不否認惡魔的存在,他在《論巫術》的一些章節中甚至認為,有些魯莽或憂鬱的婦女在心理上容易成為惡魔的獵物。惡魔讓這些婦女想像自己加入了實際上沒有參加的瘋狂祭典。威爾相信,被指控行使巫術的婦女應該接受醫生的諮詢。醫學史家莫拉(George Mora)說:「從簡短的病史、他的發現報告與基本療法,可以知道他「預見」了現代精神治療的方式。他的療法包括藥物、身體治療、支持療法、提供建議等,以及在修道院中大規模歇斯底里發作時撤走大部分發作的修女。」一如所料,威爾因為他的精神療法而飽受批評,這本著作也納入天主教的禁書目錄中。
參照條目:釋放精神病患(西元1793年)、心理分析(西元1899年)、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西元1933年)、認知行為療法(西元1963年)
西元1597年
組織移植
塔利亞科齊(Gaspare Tagliacozzi,西元1546年∼西元1599年)
瑞瓦丁(Jacques-Louis Reverdin,西元1842年∼西元1929年)
提爾許(Carl Thiersch,西元1822年∼西元1895年)
梅達華(Sir Peter Brian Medawar,西元1915年∼西元1987年)
威爾並不否認惡魔的存在,他在《論巫術》的一些章節中甚至認為,有些魯莽或憂鬱的婦女在心理上容易成為惡魔的獵物。惡魔讓這些婦女想像自己加入了實際上沒有參加的瘋狂祭典。威爾相信,被指控行使巫術的婦女應該接受醫生的諮詢。醫學史家莫拉(George Mora)說:「從簡短的病史、他的發現報告與基本療法,可以知道他「預見」了現代精神治療的方式。他的療法包括藥物、身體治療、支持療法、提供建議等,以及在修道院中大規模歇斯底里發作時撤走大部分發作的修女。」一如所料,威爾因為他的精神療法而飽受批評,這本著作也納入天主教的禁書目錄中。
參照條目:釋放精神病患(西元1793年)、心理分析(西元1899年)、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西元1933年)、認知行為療法(西元1963年)
西元1597年
組織移植
塔利亞科齊(Gaspare Tagliacozzi,西元1546年∼西元1599年)
瑞瓦丁(Jacques-Louis Reverdin,西元1842年∼西元1929年)
提爾許(Carl Thiersch,西元1822年∼西元1895年)
梅達華(Sir Peter Brian Medawar,西元1915年∼西元1987年)
西元1597年,義大利外科醫生塔利亞科齊寫道:「我們收集組織、重建組織,而且創造了臉部的完整器官,它的本質一如自然的器官,讓病人遠離毀壞厄運。這種作法不只是因為美觀,也能幫助臉部所損的人重建心靈。」他和之前的古代印度醫生一樣,研究做出人工鼻子,成為皮膚移植歷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在移植手術中,會把其他組織移植取代因燒傷或創傷而失去的組織。塔利亞科齊從病人手臂上切出一小片皮膚,半邊保留在手臂上,半邊則縫在失去鼻子的部位,病人的手臂用帶子固定在臉上。過了一個多星期,臉上的傷口癒合了,這片皮膚便從手臂上切開,整形成鼻子的形狀。
1869年,瑞士外科醫生瑞瓦丁把完全切下來的小片皮膚當成「種子」,移植到其他失去皮膚的部位,這些小皮膚會逐漸生長擴大。1847年,德國外科醫生提爾許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利用非常薄的表皮(皮膚的最外層)和真皮(位於表皮和皮下組織之間)的皮膚移植方法。
英國外科醫生梅達華進行了一項先驅研究,顯示近親之間的皮膚移植比較容易成功,例如來自手足的皮膚就比來自遠親的容易成功。不過在1950年代早期,他把成鼠細胞注射到沒有血緣的小鼠胚胎中,這個胚胎長成出生後,能夠接受那隻成鼠的皮膚移植。藉由這個實驗,他發現改變胚胎的免疫系統,這樣捐出的組織就不會被當成外來物而受到排斥了。
參照條目:縫合術(約西元前3000年)、眼角膜移植(西元1905年)、蛆蟲療法 (西元1929年)、腎臟移植(西元1954年)、手的移植(西元1964年)、臉部移植(西元2005年)、長出新的器官(西元2006年)
西元1664年
腦神經系統的比對
威利斯(Thomas Willis,西元1621∼西元1675年)
脊椎神經連到脊椎,腦神經(cranial nerves)則連到腦。人類有十二對腦神經,從顱骨穿出來。學生通常用口訣來記憶這些神經的名稱和順序,例如:嗅視動滑三外旋,顏聽舌迷副舌下。
1869年,瑞士外科醫生瑞瓦丁把完全切下來的小片皮膚當成「種子」,移植到其他失去皮膚的部位,這些小皮膚會逐漸生長擴大。1847年,德國外科醫生提爾許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利用非常薄的表皮(皮膚的最外層)和真皮(位於表皮和皮下組織之間)的皮膚移植方法。
英國外科醫生梅達華進行了一項先驅研究,顯示近親之間的皮膚移植比較容易成功,例如來自手足的皮膚就比來自遠親的容易成功。不過在1950年代早期,他把成鼠細胞注射到沒有血緣的小鼠胚胎中,這個胚胎長成出生後,能夠接受那隻成鼠的皮膚移植。藉由這個實驗,他發現改變胚胎的免疫系統,這樣捐出的組織就不會被當成外來物而受到排斥了。
參照條目:縫合術(約西元前3000年)、眼角膜移植(西元1905年)、蛆蟲療法 (西元1929年)、腎臟移植(西元1954年)、手的移植(西元1964年)、臉部移植(西元2005年)、長出新的器官(西元2006年)
西元1664年
腦神經系統的比對
威利斯(Thomas Willis,西元1621∼西元1675年)
脊椎神經連到脊椎,腦神經(cranial nerves)則連到腦。人類有十二對腦神經,從顱骨穿出來。學生通常用口訣來記憶這些神經的名稱和順序,例如:嗅視動滑三外旋,顏聽舌迷副舌下。
下面是這十二條腦神經與其負責的一些功能。一、嗅神經(來自鼻子的嗅覺);二、視神經(來自眼睛的視覺);三、動眼神經(控制眼睛運動);四、滑車神經(控制眼球運動);五、三叉神經(面部感覺,控制咀嚼肌肉);六、外旋神經(控制眼球運動);七、顏面神經(舌頭前端的味覺,控制面部與頸部的肌肉);八、聽覺神經(聽覺和平衡);九、舌喉神經(舌頭後端的味覺,控制頸部肌肉);十、迷走神經(控制心臟、肺臟、小腸、咽喉和其他器官);十一、副神經(控制頸部肌肉);十二、舌下神經(控制舌頭)。
1664年,英國醫生威利斯出版了《腦部構造》(Cerebri Anatome)這本描述腦部的巨著,其中對於腦神經的分類沿用了一百多年,關於前六對神經的描述和現代的認識完全相同。威利斯將大腦基部的神經和血管都切斷,好讓腦部可以倒著,以仔細研究這些神經。他對於大腦研究的執著是因為他想要藉由研究大腦以了解靈魂。人類大腦皮質和動物有很大的差異,威利斯因此認為,大腦是人類「理性靈魂」的所在之處。他也提出理論,認為人腦比較高階的功能是從大腦皮質上的腦迴產生出來的。
參照條目:腦脊髓液(西元1764年)、小腦的功能(西元1809年)、貝馬二氏準則(西元1811年)、大腦功能分區(西元1861年)、神經元學說(西元1891年)、找尋靈魂(西元1907年)、電子耳植入術(西元1977年)、臉部移植(西元2005年)
西元1761年
癌症病因
拉馬齊尼(Bernardino Ramazzini,西元1633年∼西元1714年)
希爾(John Hill,西元1707年∼西元1775年)
波特(Sir Percivall Pott,西元1714年∼西元1788年)
瓦爾代爾-哈茲(Heinrich Wihlelm Gottfried von Waldeyer-Hartz,西元1836年∼西元1921年)
山極勝三郎(西元1863年∼西元1930年)
記者布魯姆(John Bloom)寫道:「如果把身體裡的細胞描述成伯拉圖理想國那般和諧,每個細胞都各司其職,那麼癌細胞就是打算發動政變的游擊隊員。」癌症是一群疾病的總稱,病因是有些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有的時候這些細胞還會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是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失常所造成的,原因則有很多,包括致癌物(例如菸、陽光或病毒),或是DNA複製時隨機發生的錯誤。
1664年,英國醫生威利斯出版了《腦部構造》(Cerebri Anatome)這本描述腦部的巨著,其中對於腦神經的分類沿用了一百多年,關於前六對神經的描述和現代的認識完全相同。威利斯將大腦基部的神經和血管都切斷,好讓腦部可以倒著,以仔細研究這些神經。他對於大腦研究的執著是因為他想要藉由研究大腦以了解靈魂。人類大腦皮質和動物有很大的差異,威利斯因此認為,大腦是人類「理性靈魂」的所在之處。他也提出理論,認為人腦比較高階的功能是從大腦皮質上的腦迴產生出來的。
參照條目:腦脊髓液(西元1764年)、小腦的功能(西元1809年)、貝馬二氏準則(西元1811年)、大腦功能分區(西元1861年)、神經元學說(西元1891年)、找尋靈魂(西元1907年)、電子耳植入術(西元1977年)、臉部移植(西元2005年)
西元1761年
癌症病因
拉馬齊尼(Bernardino Ramazzini,西元1633年∼西元1714年)
希爾(John Hill,西元1707年∼西元1775年)
波特(Sir Percivall Pott,西元1714年∼西元1788年)
瓦爾代爾-哈茲(Heinrich Wihlelm Gottfried von Waldeyer-Hartz,西元1836年∼西元1921年)
山極勝三郎(西元1863年∼西元1930年)
記者布魯姆(John Bloom)寫道:「如果把身體裡的細胞描述成伯拉圖理想國那般和諧,每個細胞都各司其職,那麼癌細胞就是打算發動政變的游擊隊員。」癌症是一群疾病的總稱,病因是有些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有的時候這些細胞還會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是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失常所造成的,原因則有很多,包括致癌物(例如菸、陽光或病毒),或是DNA複製時隨機發生的錯誤。
最早可能是癌症的病例記錄,見於公元前1600的埃及草紙書(見〈約西元前1600年/愛德溫.史密斯外科手術手稿〉),其中記錄了8個乳癌病例,當時的人用火椎這種熱的器具來燒灼腫瘤。
1713年,義大利的醫生拉馬齊尼提出報告,指出和已婚婦女相較,修女幾乎不會罹患子宮頸癌,因此他推論性交可能會提高癌症風險。英國醫生希爾則率先發表論文指出,使用鼻菸和鼻咽癌有關連,因為他驚訝地發現,他的這些病人都有吸鼻菸的習慣,同時更進一步推論環境中的物質可能會造成癌症。1775年,另一位英國醫生波特則把清煙囪工人的高陰囊癌發生率歸因於接觸到煤煙,他甚至記錄到一位年輕的學徒也得到了癌症。最後到了1915年,日本人山極勝三郎把焦油持續塗在兔子的皮膚上,的確引發了癌症。
值得一提的是在1860年代,德國解剖學家瓦爾代爾-哈茲把各種癌細胞分類,還指出癌症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並且會經由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現在我們知道腫瘤抑制基因通常能抑制失控的細胞分裂,而在癌症中,這類基因通常因為遺傳變異而失去了活性。
參照條目:愛德溫.史密斯外科手術手稿(約西元前1600年)、淋巴系統(西元1652年)、細胞分裂(西元1855年)、發現病毒(西元1892年)、放射療法(西元1903年)、子宮頸抹片檢查(西元1928年)、癌症化療(西元1946年)、乳房攝影(西元1949年)、海拉細胞(西元1951年)、抽菸與癌症(西元1951年)、DNA結構(西元1953年)、致癌基因(西元1976年)、表觀遺傳學(西元1983年)及端粒酶(西元1984年)
西元1862年
疾病的「菌源說」
瓦羅(Marcus Terentius Varro,西元前116年∼西元前27年)
巴斯德(Louis Pasteur,西元1822年∼西元1895年)
對現代人來說,細菌會引起疾病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在飲用水中加氯消毒,塗抹含有抗生素的軟膏,也希望醫生能夠洗手。我們很幸運,有法國化學家兼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從事了先驅實驗,找出了疾病的起因以及預防的方式。他的實驗支持了「菌源說」(germ theory):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713年,義大利的醫生拉馬齊尼提出報告,指出和已婚婦女相較,修女幾乎不會罹患子宮頸癌,因此他推論性交可能會提高癌症風險。英國醫生希爾則率先發表論文指出,使用鼻菸和鼻咽癌有關連,因為他驚訝地發現,他的這些病人都有吸鼻菸的習慣,同時更進一步推論環境中的物質可能會造成癌症。1775年,另一位英國醫生波特則把清煙囪工人的高陰囊癌發生率歸因於接觸到煤煙,他甚至記錄到一位年輕的學徒也得到了癌症。最後到了1915年,日本人山極勝三郎把焦油持續塗在兔子的皮膚上,的確引發了癌症。
值得一提的是在1860年代,德國解剖學家瓦爾代爾-哈茲把各種癌細胞分類,還指出癌症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並且會經由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現在我們知道腫瘤抑制基因通常能抑制失控的細胞分裂,而在癌症中,這類基因通常因為遺傳變異而失去了活性。
參照條目:愛德溫.史密斯外科手術手稿(約西元前1600年)、淋巴系統(西元1652年)、細胞分裂(西元1855年)、發現病毒(西元1892年)、放射療法(西元1903年)、子宮頸抹片檢查(西元1928年)、癌症化療(西元1946年)、乳房攝影(西元1949年)、海拉細胞(西元1951年)、抽菸與癌症(西元1951年)、DNA結構(西元1953年)、致癌基因(西元1976年)、表觀遺傳學(西元1983年)及端粒酶(西元1984年)
西元1862年
疾病的「菌源說」
瓦羅(Marcus Terentius Varro,西元前116年∼西元前27年)
巴斯德(Louis Pasteur,西元1822年∼西元1895年)
對現代人來說,細菌會引起疾病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在飲用水中加氯消毒,塗抹含有抗生素的軟膏,也希望醫生能夠洗手。我們很幸運,有法國化學家兼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從事了先驅實驗,找出了疾病的起因以及預防的方式。他的實驗支持了「菌源說」(germ theory):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巴斯德在1862年的一個著名的實驗中,示範了在營養肉湯出現的細菌並非自然發生(spontaneous generation,意指生物通常可以來自於沒有生命的物質)。例如燒瓶的瓶頸如果彎曲、細長又曲折,使得灰塵、孢子和其他的顆粒幾乎不可能進入瓶中的肉湯,那麼瓶子中就不會有生物長出來。只有瓶頸破了以後,其中的肉湯才會有生物長出來。如果自然發生學說是正確的,那麼曲頸瓶中的肉湯最後會受到感染,因為細菌會自然出現。
在巴斯德的職業生涯中,研究過葡萄酒的發酵,還有羊和蠶的疾病。他發明了狂犬病的疫苗接種方式,也發明了巴式殺菌法(pasteurization),這是以特定溫度加熱飲品一段時間,能夠削弱食物中細菌的生長。他的炭疽病(anthrax)研究結果指出,把受感染動物的血液稀釋到其中含有的細菌非常稀少,然後放入培養基中培養,其中的細菌就會繁殖,再注射到動物體中,依然會讓動物死亡。
巴斯德當然不是第一個認為看不到的生物會引起疾病的人。遠在公元前36年,羅馬學者瓦羅就曾經公開警告住在沼澤邊的人們:「沼澤裡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繁衍著,它們會經由嘴巴和鼻子進入身體,引起嚴重的疾病。」不過巴斯德對於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實驗,涵蓋範圍廣闊,革新了醫學與公共衛生。
參照條目:《微物圖誌》(西元1665年)、潘努姆的「法羅群島上的麻疹」(西元1846年)、塞麥爾維斯的洗手建議(西元1847年)、布洛德街抽水幫浦的把手(西元1854年)、細胞分裂(西元1855年)、消毒劑(西元1865年)及水中加氯(西元1910年)
在巴斯德的職業生涯中,研究過葡萄酒的發酵,還有羊和蠶的疾病。他發明了狂犬病的疫苗接種方式,也發明了巴式殺菌法(pasteurization),這是以特定溫度加熱飲品一段時間,能夠削弱食物中細菌的生長。他的炭疽病(anthrax)研究結果指出,把受感染動物的血液稀釋到其中含有的細菌非常稀少,然後放入培養基中培養,其中的細菌就會繁殖,再注射到動物體中,依然會讓動物死亡。
巴斯德當然不是第一個認為看不到的生物會引起疾病的人。遠在公元前36年,羅馬學者瓦羅就曾經公開警告住在沼澤邊的人們:「沼澤裡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繁衍著,它們會經由嘴巴和鼻子進入身體,引起嚴重的疾病。」不過巴斯德對於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實驗,涵蓋範圍廣闊,革新了醫學與公共衛生。
參照條目:《微物圖誌》(西元1665年)、潘努姆的「法羅群島上的麻疹」(西元1846年)、塞麥爾維斯的洗手建議(西元1847年)、布洛德街抽水幫浦的把手(西元1854年)、細胞分裂(西元1855年)、消毒劑(西元1865年)及水中加氯(西元1910年)
醫學之書
The Medical Book: From Witch Doctors to Robot Surgeons, 250 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 作者: 柯利弗德.皮寇弗
- 原文作者:Clifford A. Pickover
- 譯者:鄧子衿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5/19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580 (HKD193)
- ISBN:9789571359526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