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

 

試閱

第1章
8個核心問題,快速理解核四


    核四議題至少牽涉到三大面向:核四與核廢料儲存的安全性、廢核是否會導致缺電,以及沒有核電之後台灣的經濟競爭力會不會明顯惡化。

    第1章的定位如同全書概論,先針對這三大面向提出8個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直接摘述主要證據與事實,以便讓讀者對整個問題獲得完整的概觀,而不需要為細節費神。後續4章會較細緻地依序討論「核電安全與核廢料儲存」、「核電與電力供需」以及「核電與經濟」3大議題,進一步闡述本章所概括陳述的證據與事實,並且按學術界的嚴謹慣例,為每一筆數據與論證的依據,提供學術文獻和政府報告等可以信任的原始文獻出處。

    就我的觀點來說,假如核四是絕對安全的,實在沒必要浪費全國人的心力去爭論要不要蓋核四,讓專家決定就好了;假如核四輻射外洩的機率無法忽略,而後果又大到台灣根本承擔不起,那就寧可把已經花掉的錢認賠,也絕對不能輕易地再拿全國人的性命家財當賭注。

    因此,核四問題的首要關鍵就是「安全問題」。核四的設計與施工安全嗎?國際公認日本福島事件的首要元凶是漠視核電安全的核安文化,那麼台灣的核安文化會比日本更可信靠嗎?假如核四的輻射外洩,對台灣的衝擊到底有多大?會比福島事件對日本的衝擊更大嗎?甚至連美國都無法解決廢燃料棒的儲存,到底是一時性的政治問題,還是技術上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談完核電安全問題,接著是台灣會不會缺電的問題。政府一直宣稱,沒有核電未來會缺電。但是民間團體卻一直質疑台電誇大未來的電力需求,並且主張用綠能發電取代核電。

   事實上,雖然台灣的綠能發展空間有限,但是政府卻一直對大家隱瞞一個國內外專家耗費兩年時間和三千多萬台幣完成的研究結論:台灣節能的空間非常大,至少是4座核電廠總發電量的兩倍;更吸引人的是,節能雖然需要在設備上投資,但是省電卻會省錢,而且省的錢遠遠超過在設備上的投資。

    最後必須考慮的是核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例如,為了避免重視環保的歐盟等國利用碳排議題抵制台灣出口產品,所以政府向國際承諾了2025年總碳排降到2.15億噸的目標。

    假如沒有核電,光靠節能減碳可以達成我們對國際的減碳承諾嗎?廢除核四之後真的將造成2.5萬人失業嗎?假如沒有低廉的電價,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又在哪裡?

    底下讓我們來看看這8個核心問題的主要事實,證據與數據的原始出處,會在後續4章裡逐一詳實提供。

      1. 核四安全嗎?
設計先進,核災風險可能更高

    核四廠的主機是「先進型沸水式反應爐」,設計的目標是要比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RC)核准的安全標準高出一千倍,理論上比福島電廠或核一、核二的沸水反應爐更安全。問題是,它過去的實際運轉紀錄並不比傳統沸水反應爐更好。(詳見48頁Q1)

    日本柏崎刈羽電廠(Kashiwazaki-Kariwa NPS)的六號機與七號機,就是採用跟核四一樣的「先進型沸水式反應爐」,過去近十年的實際運轉紀錄中,它們因故障被迫停機的次數,卻明顯高於日本所有核電廠的平均值。這種情形並不奇怪,新型的產品往往會採用較新穎的技術,但因應用技術不成熟反而忽略一些實務上必須考慮的因素,因而更容易出現瑕疵。

    零組件的瑕疵好像不要緊,但是重大核災通常就是從不要緊的小故障開始,因為人為的疏失而把災難一級一級地擴大。三哩島與車諾比事件哩,出事的反應爐都是當時較新穎的機種,也都在小故障時引發人為操作錯誤,而擴大為嚴重的災難。(詳見52頁Q2、59頁Q3)

    全世界的嚴重核電廠災難,比專家的預測高出27.6倍,就是因為核電專家忽略了機件的小故障可能引發人為疏失,而造成嚴重的核災。

    核四雖是新型的第三代反應爐,但是儀控系統複雜,加上施工品質不良而且驗收過程有嚴重的瑕疵,未來機件故障合併人為疏失的機率很可能遠大於舊型的核一和核二。(詳見78頁Q8)

    另外,經濟部長張家祝委託核安委員林宗堯去強化核四的監督,但林宗堯最後卻跟經濟部分道揚鑣,並且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核四的施工品質與驗收過程弊端叢生,因而遠比老舊的核一、核二更不安全。

    政府相信核四絕對安全,因為包括馬英九等官員都誤以為台灣有獨創的斷然處置措施,所以就絕對不會讓福島事件在台灣發生。其實,國際上研究斷然處置長達15年,最後卻因為風險太大而不敢用;臺灣因為不知道這些風險的存在,也不去查過去相關的研究報告,甚至閉門造車卻自以為獨步全球。

第2章將會更清楚地陳述相關事實,顯示斷然處置是很有機會提前引發氫氣爆,所以歐美研究多年之後還是不敢用。(詳見83頁Q10)

 

   2. 核安誰監督?
球員兼裁判,可信度大打折扣

    日本國會調查團與國際組織都把福島事件的首要過歸諉到日本的核安文化:誇大核電安全,漠視核災出現的機率,核能監督機構被核電廠綁架,而沒有認真執行監督,任意放水。這種球員兼裁判的問題,台灣遠比日本更嚴重。

    原能會隸屬於行政院,必須受政治及經濟考量掣肘,本來就難以獨立運作。而且目前國內僅清大設有核工相關科系,從台電、原能會到清大原科院,產官學各單位都是系出同門的師生或學長學弟,這就像是球員、裁判、公正第三者全是一家親。

    更可議的是,原能會和清大原科院至今都還是從台電獲得大量研究經費。清大核工所多名教授一方面擔任核安監督委員,另一方面卻承接台電研究案多年,這種拿著台電經費卻同時替核電安全把關的情況,其監督的中立性更令人質疑。(詳見81頁Q9)

    事實上,核四的工期漫長,弊端橫生。從1994年到2013年3月,監察院曾因核四廠的違規疏失,先後糾正、彈劾台電與行政院原能會等相關單位至少10次。

    林宗堯多次向總統府、行政院及立法院提出建議案,希望政府高層瞭解核四工程的困境,但是原能會卻不肯向上呈報;經濟部長張家祝力邀林宗堯去強化核安監督,最後卻因漠視核安而使林宗堯黯然離去。政府不把核安當作首要政策目標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相信核四的施工品質與驗收程序?(詳見76頁Q8)

3. 輻射外洩怎麼辦?
30公里,臺灣輸不起的淨空半徑


    有人以為福島事件的傷亡與經濟衝擊都不嚴重,那是因為特殊的運氣:311事件時因為吹強勁的西風,把約莫80%的輻射塵吹到海上,而洋流則把污染的海水帶離日本沿海,因此日本本土的輻射污染大幅減輕。如果當時吹的是東北風,所有的輻射塵將會吹向東京,連東京都要淨空。(詳見103頁Q13)

    日本首相菅直人曾經說,假如福島1號與2號電廠共有10座反應爐及11座燃料池,如果全數失控、熔毀,需要撤離淨空的範圍將廣達半徑250公里,包括東京在內的首都圈,高達5千萬人口將被迫大遷移,失去家園、工作和學校,許多重症病患會在過程中死掉,日本社會將喪失大部分的機能,至少長達10年。他說:這樣的後果根本不是日本承受得了的,因此「最安全的核能政策,就是完全不要使用核電。」(詳見107頁Q14)

    相較之下,地狹人稠的臺灣,在距離首都臺北僅30至40公里的範圍內,就有3座核電廠,其中核一、核二兩座廠役期即將屆滿,核四尚未開始營運就已弊端連連,至今無人能保證其安全性。

    恐怖的是,首都圈內任何一座核電廠發生輻射外洩,人口密集的新北市就要開始疏散撤離,這將造成上百萬人失業與失學,更別提萬一反應爐或廢燃料池熔毀,北臺灣將有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甚至淨空區內的男女,未來婚嫁都會被質疑「染色體會不會有問題」,終生被歧視。

    從921等大型天災的經驗來看,臺灣政府處理偏遠地區小規模的安置與重建,就已顯現能力不足,若期待政府處理數百萬人口的遷移、安置與重建,根本是空想與妄想。福島事件給我們的?示就是:核災的後果我們承擔不起,所以根本就不該拿身家性命去賭!
                  

4. 到底應該放在哪?
核廢料永久存放的殘酷真相

    在核安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中,核廢料是迄今難解的重要環境議題,也是核安的重大威脅。目前核廢料的存放場地,大致分為廢燃料池、乾式儲存、暫時儲存場,以及最終處置的永久儲存場。全球專家都同意,地下的永久儲存比地面儲存更安全;但各國經驗也顯示,要保證永久儲存地點的絕對安全,可能超出目前科學家的能力。(詳見117頁Q16)

    美國對於高階核廢料(含用過核燃料)最終儲存的規定如下:永久封存後,一千年內不能有任何核外洩,之後每一萬年的洩漏量,也不准大於儲存量的十萬之一。然而,人類歷史不過5千年,永久儲存場的設計卻要超過一萬年,也遠超過科學家過去累積的實證經驗,因此科學家無法準確預測這麼長時間內的地震、火山活動與氣候變遷等的影響。內華達州猶卡山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詳見111頁Q15)

    美國政府一度指定內華達州猶卡山(Yucca Mountain)為唯一永久儲存場,預計儲存7萬公噸高階核廢棄物,最後卻發現地質穩定性遠不如地質學家原初探勘的預測,而部分政府發布的調查數據又被造假,使美國民眾與白宮對於猶卡山的地質穩定性失去信心,而於2010年3月撤銷執照,並「永不得再提出申請」。

    目前,全球僅芬蘭與瑞典戡定永久儲存場,但能否順利建置完成並營運,仍待觀察;其他使用核電的國家,都無法順利找到永久儲存場。至於地震斷層帶遍佈全島的台灣,要找到永久儲存場將遠比其他國家更困難。在各國都找不到永久儲存場的窘境下,想要把核廢料委託國外處理將更是不可能,這也成為臺灣和許多國家一直以來相當頭疼的無解習題。(詳見120頁Q17)

5. 臺灣會缺電?
即使沒有核四,我們也沒有缺電問題


  經濟部與台電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核四,2018年起,幾乎每年都會缺電限電。但那是使用舊的資料而導致高估未來的尖峰電力需求。近年來台灣的產業結構已有明顯的改變而使用電量下降,根據台電最新資料估算,在核一、核二及核四都不發電的前提下,2021年之前也僅有2015年落在「可能有缺電風險」的區間內,其餘都在安全線之上。(詳見134頁Q19)

  此外,臺灣夏季的尖離峰用電負荷,差距高達1,100萬瓩,幾乎等於4座核四的發電量,所以只要台電妥善運用「中午高電價、晚上低電價」之類的時間電價政策,讓用電大戶有足夠誘因,透過儲冰式空調系統、汽電共生設備或緊急發電設備自行發電,就能降低尖峰用電,因此更不必擔心缺電問題。台灣過去也推動時間電價,但是電力專家指出台電的配套錯誤,所以成效不彰。(詳見148頁Q23)

    還有,根據國科會2013年一份有關溫室氣體減量的大型研究,只要改善住宅、服務業、資訊科技與運輸部門的能源效率,預估到了2025年將減少0.27億噸的碳排放量,這等於降低了422萬瓩的發電負載,比起核四270萬瓩的發電容量還多出56%。而且,採取這些措施的結果台灣還會因為節省燃料費而省下千億美元的支出。

    如果妥善採取以上各種現成可用的措施,即使核四不商轉而舊的核電廠也都不延役,未來也不會有缺電危機。

以上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有核不可?》第一章
 
 
                      

                         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                        

                                                  

                                                  

    • ISBN:9789862418048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成人適讀

                        

  • 定價:320 (HKD107)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48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