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什麼?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味指南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書評家拍案叫絕、造福百萬上班族的日常飲食指南!
他說,正妹太多的餐廳別進去,為什麼?
他說,除非報公帳,否則別吃懷石料理,為什麼?
他說,吃美食最好到巷子裡找,為什麼?
聽重量級暢銷經濟學家泰勒.柯文,教我們打破吃飯魔咒!

  美食,誰說一定得貴聳聳?吃好料,誰說一定得心痛地砸大錢?

  這本書大力主張:飲食世界需要一種文化,幫助我們擺脫「勢利眼美食家」的偏見,讓人人都無須花更多錢,就能吃到健康、環保、令人讚嘆的美食!

  作者用他經濟學家獨到的視角,讓我們明白:只要拋開五星級的迷思,就能讓你我在『無星級』的小攤子、小餐館,享用到物美價廉的好東西!

  《中午吃什麼?》會改變你對食物與環境、食物與健康,乃至食物與追求幸福的看法。這本書,將影響你我今天吃什麼的選擇,也關乎人類明天將如何餵飽全世界。

  如果你在乎吃,就要在乎食物背後的經濟學……

  柯文的超有趣平價開味指南──
  ☆平常上班用餐,盡量到巷子裡找「低租美食」!
  ☆回家下廚,可以搭配外食「偷吃步」!
  ☆出門旅遊,買一本米其林指南,然後專挑「無星級」的館子!
  ☆在東京想吃好的日本菜,隨便挑一家餐館進去就對了!
  ☆想在家下廚? 很好,但不必買一堆鍋子……

作者簡介

泰勒.柯文 Tyler Cowen

  當代最重要經濟學大師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最炙手可熱的經濟學家」。15歲時贏得紐澤西西洋棋大賽冠軍;16歲時的棋力,已經相當於今天全美一百大棋手。19歲開始發表經濟學論文,後來取得哈佛大學學位,於1989年開始任教於喬治梅森大學,長期關心社會運動與文化經濟學。2011年入選《經濟學人》「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經濟學家」,《外交政策期刊》亦將他列為「2011年最有影響力思想家」。

  目前除了擔任喬治梅森大學經濟系主任,同時也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他與另一位經濟學家塔巴羅克(Alex Tabarrok)共同主持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在「最受歡迎的財經部落格」票選中高居第二名,領先經濟學大師克魯曼(第三名)以及《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李維特(第五名)。

  柯文不僅是當前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也是個精打細算的美食家。在這本廣受歡迎的日常飲食指南中,他建議所有想吃得又好又自在的人,要拋開「五星級迷思」!相反的,用經濟學家的眼光看看四周,也許你我身邊最平凡的巷子裡,就藏著最完美的一餐……

  重要著作:《大停滯》(早安財經出版)

譯者簡介

朱道凱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普特拉學院電腦碩士,曾任職資訊業二十餘年,現退休專事翻譯工作。

  譯作包括《網路商機》、《平衡計分卡》、《超越後進發展》、《社會學動動腦》、《全球化迷思》、《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你不就是那個誰》、《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等。 

目錄

推薦序。美食的追尋與冒險∕陳雨航
推薦序。打破迷思,發現新天地∕王瑞瑤

第1章 美食家是勢利眼?
在乎吃,就要在乎食物背後的經濟學

第2章 東西怎麼愈來愈難吃
都是禁酒令與媒體幹的好事

第3章 打破你的買菜習慣
一個禮拜後,你會更有創意

第4章 正妹很多?千萬別進去!
我如何找到好餐廳

第5章 雜亂無章的食堂裡,冒出美好的煙
燒烤是「慢食之最」

第6章 呷飽未?
在亞洲,吃是個永無止境的話題

第7章 糧食革命,人人有責
我們需要來自消費者的創新

第8章 你挺綠嗎?
那就菜買多一點,車開少一點

第9章 邊境上的料理東西軍
哪裡的墨西哥菜比較好吃

第10章 吃,也是旅途的一部分
一個省錢吃飯達人的故事

第11章 回家,動手煮吧!
在家烹飪的材料與價值

註釋 

推薦序一

美食的追尋與冒險∕陳雨航

  「我會告訴你如何吃到一些世界最美味的食物,即使你不是很有錢。」這句話實獲我心。

我是服膺這種「不花大錢而能吃好料」的信徒。這不是什麼信仰什麼哲學,完完全全是基於現實主義。如果我們不是很有錢,而又想吃點好料,不就自然而然會採取這種策略嗎?

   《中午吃什麼?》是本書作者泰勒.柯文寫他對各種美食的追尋與冒險,這位美食家同時是位經濟學家,以支配食物的基本經濟原理,推測真正的好料在哪裡。

   作者甚至有更大的企圖,要將我們關於吃的想法革命一番。譬如,他認為許多美食家和飲食評論家的幾個教條──「好食物是比較貴的」,「大量便宜食物的來源——也就是所謂的農企業,簡直糟透了」,「要吃得有創意,不能靠一般消費者」──是勢利眼,是不對的。因而,他希望提供讀者一種從政治菁英或食物菁英手中,奪回食物控制權的方法,拆除假象,過更好的生活。聰明飲食就是減少不平等的一種方法,他認為「最好的食物其實不貴,反而是便宜的」。

  來,作者這樣告訴我們……

  這本書告訴我們——各種食物做法的緣由和其中的道理,從而得知美食的要義。同時,我們也得明白運輸、倉儲和保鮮技術如何啟動了豐富多樣食材的現代世界。

  它告訴我們——想吃得更有創意,就要走出窠臼。發掘新食物和新食譜,首先就是強迫自己走出熟悉的食物來源,換個陌生的地方買菜。找新的超市、異國料理市場,購買新的食材,新的調味料,才能改變餐桌風景的新氣象、新口味。

   它告訴我們——餐廳的食物及飲料價格、房租等等的簡單經濟原則,知道什麼是「交叉補貼」,我們因此可以怎樣吃到好的。譬如說,賭博補貼了食物,因此在賭場餐廳用餐是划算的(賭博另議);譬如說,航空公司票價高利潤時代,曾經在飛機上供應龍蝦,如今飛機餐失去補貼,變得難吃,若要美食,我們得自己想辦法(像香港美食家蔡瀾一樣,帶隻燒鵝上機)。知道餐廳怎麼想,我們也才知道怎麼做。

   它告訴我們——哪些餐廳可能符合美味、創新和負擔得起的三大經濟原則。譬如說離開城市中心高昂地租的商店街,到外圍些的市集,或者走入巷弄尋找。廚藝最好的人,通常不是最有錢的人,即使擁有最好的想像力、最創新的烹調概念,他們通常也只能落腳在比較破舊的地方。你得尋找。作者的經驗是「我心愛的餐廳……它們有一個共同點:老闆和大廚駐守店裡,獻身於他們愛烹調的食物」。

   它還告訴我們——確定你花錢買的,是好味道而不是社會假象。好餐廳會變質,當它的顧客增加得太多的時候。即使有名廚背書,那些連鎖餐廳味道也不會是最好的,因為大廚不見了。作者說:「關於食物,我們學到重要的一堂課是:最可預料和最井然有序的結果,永遠不是最好的,它們只是更容易描述而已。流行與風尚是井然有序的,路邊攤和火不是。」

   這本書同時也探討一些肥胖、飢餓、農業生產率減緩、近年來的大糧荒、基因改造等環繞著食物的問題,以及怎麼吃得健康環保的建議。

   這位美國人作者深愛異國風味料理,無論在美國或是異國料理的母國。我們當不會忽略掉他對各國或各大城市食物的幽默的形容(倫敦:一個報公帳吃飯的美妙地方),米其林餐廳指南的特殊用法(推薦無星級,只有一支或兩支叉子的餐廳),以及顛覆我們一般看法的評價(德國:一個懷才不遇的美食帝國)。他在敘述另一位旅行部落客時提到的一段箴言:「當你旅行時,外出用餐不只是填飽肚子,也是一場探索。它是創造一次探險、一段回憶、一個與當地文化連結的機會。」或可說是作者關於旅行與吃的哲學。

  閱讀這本說理清楚、細節精采有感的書,我們對吃的世界會有更高的視野和更遠的憧憬。

本文作者為作家,近作有小說《小鎮生活指南》。

推薦序二

打破迷思,發現新天地∕王瑞瑤

  爆發一連串食品安全問題後,外食族人心惶惶,不知該吃什麼好,就算想在家自己煮,也不見得安全。《中午吃什麼?》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它不是餐飲指南,也非採購大全,而是挑明盲點,讓你改變觀念,大口吃喝並樂在其中。

  做記者跑美食逾二十年,「哪一家餐廳最好吃?」是我最常遇到的問題,即使是不認識的計程車司機,還是發薪水給我的台灣首富,大家總是在吃的話題上熱烈討論。因為台灣人實在太愛吃了,打開電視幾乎每一台都在介紹美食,而且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不斷播放——吃在台灣,根本是全民運動,從一小碗數十元的滷肉飯,到一大塊數千元的牛排,都各有擁護者,而且理由一大堆,所以我認為「舌頭是獲得幸福的最短距離」,意味著吃這件事,可以讓販夫走卒、高官貴族同樣開心。

  但是,如何用最划算的價格吃到最好的食物,是所有人關心的焦點,也是暢銷書作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泰勒.柯文撰寫此書的最大目的。他提出幾個簡單的準則,其中有幾個論點深得我心,在台灣也完全通用,包括:美食家不可信、巷弄裡藏美食、基因改造不可怕、別計算碳足跡、吃美食不設限等等,只要能打破迷思,就能發現美食新天地。

  多吃多比較,自然變行家

  美食評論當然很主觀,但這些主觀的背後往往受到利益的影響,不少美食家與部落客愛吃霸王餐,甚至收錢當顧問,自願當門神;許多美食節目以置入性行銷起家,由付錢的人決定被採訪的內容,製作單位不篩選好壞,只能拚命美食綜藝化,就連談話性綜藝節目也頻頻炒作名人美食。到底推薦的標準在哪裡?閱聽大眾如果認真看、照著吃,十之八九踩地雷。

  想要懂吃,外食族可以從住家附近的美食開始,多吃多比較,自然變行家,不必靠美食家來帶路。我當過幾次台北市牛肉麵節的評審,一天內吃下七碗,數天內吃下三十碗,任誰都會變成牛肉麵達人;我也擔任過苗栗客家菜餐廳認證的評審,一天吃五餐,五餐皆大菜,吃了一週便知薑絲大腸如何好吃,客家小炒的刀法該當如何,什麼料該放、什麼又不該出現。透過每一次吃飯,來訓練自己,不是填飽肚子而已,即使是填飽肚子的六十分美食,也能讓你心知肚明,不值在哪裡。

  泰勒.柯文提出的低租美食,其實就是巷弄美食。因為租金是固定成本,只能變動食材和人事,所以巷弄美食的特色是食物分量多、裝潢不講究,甚至是一、兩人打理內外的小店,服務通常就不要求了。

  尤其是台灣人很愛當老闆、自己做生意,所以小吃店特別多,一、兩張桌子便能張羅出店面。尤其是小吃,幾個準則一定要注意,以免花小錢吃東西,吃壞了肚子,活該!在這種小店吃,一要注意鍋子裡的湯頭有無滾沸,二要注意碗盤、抹布等基本衛生,三是最好能看到老闆吃自己賣的東西,這種心態有點像古代宮廷的試毒官,如果老闆自己都不吃,你還敢塞進肚子裡嗎?

  基因改造在最近幾年變成熱門議題,泰勒.柯文的觀點深得我心。人活在世上短短數十年,如果生在饑荒國,看你還反不反基因改造?基因改造的背後或許有財團謀利的陰謀,但無可否認的是:基改最大貢獻是大幅改善了糧食短缺問題。今天,命好的你可以大啖保種玉蜀黍、暢飲無基改豆漿,你可以怕吃了不天然的食物,未來不得好死,但絕無理由反對基因改造,叫別人沒飯吃。

  另外針對碳足跡,我也有話要說。不想為了吃而蒙上破壞生態的罵名,那就應該從吃什麼下手,而非計算這些食物旅行了多遠才進到你嘴裡,因為台灣並非自給自足的國家,即使是其他大國亦不可能。

  身處美食天堂的你,怎能視而不見

  懂得如何選擇食材,在念及口腹之欲下又能盡一份力量,除了以在地生產為主以外,還要有一種分享概念──分而用之,分而食之,以大魚大肉為首選,非因我獨亡或眾亡的食材。維護地球環境,你我都有責任,但人不是神,不必刻意拒吃進口蔬菜、進口牛肉,甚至很貴又很重的進口礦泉水。老實說,台灣明明就種不出也養不出這些食材,偶爾吃不必有罪惡感,喝一口天然礦泉水,就能比較台灣自來水混充礦泉水的不同。

  台灣在不同時代迎接不同移民,也經歷不少統治者,許多美食在這塊土地上撞擊並生根,或許無所謂正宗,但多元絕對是最大魅力。因為在維吉尼亞州北部,發現了平壤血腸的招牌,大膽上門嘗試並從此愛上韓國菜的泰勒.柯文認為,外來移民在美國成功奮鬥的故事,往往聽起來很熱血,但他比較喜歡的,是這些移民改善美國飲食文化的故事。「我稱馬英愛的烹調為北韓菜,但我也稱之為美國菜。沒有她,我的美食生活會更貧乏,美國料理也會更遜色。」

  原本受到大陸沿海與日本料理等影響的台灣飲食文化,在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以後,再一次受到大陸菜系的牽引與融合,如今外省菜逐漸沒落,卻因陸配與外傭的湧入,又形成另一股新的美食勢力。

  身處在美食天堂的你,怎能視而不見,放棄眼前這一條條通往幸福的捷徑呢!

本文作者為《中國時報》資深美食記者、中廣《超級美食家》主持人。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美食家是勢利眼?

關於吃,整個世界都需要一些重大改變。這本書接下來要告訴大家的是: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就吃到更好的食物——不只對你自己,也對別人好。我們需要的,是一場很特別的革命。

讓我從自己的故事講起吧。這是一個關於找到好食物、找到簡單又好吃食物的故事。當我們自己擁有了一種更好的飲食經驗,並且理解這美好經驗從何而來,你將會很奇妙地發現,這是人類邁向九十億人口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吃點心,能讓你不必飢不擇食

寫這段時,我在前往尼加拉瓜途中。過去好像沒人推崇過什麼尼加拉瓜美食,旅遊指南也很少有好話,所以我只好到了當地再想辦法。

陪我飛往尼國首府馬拉瓜的,是一點麵包和乳酪,算是勉強充飢用的,因為我的航班直到下午一點半才抵達終點,午餐會拖到很晚。乳酪是Safeway超市的超強味巧達乾酪,麵包是Whole Foods超市已出爐三天的老麵發酵麵包。吃點心的好處,可以避免肚子太餓;因為太餓會引發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會讓你飢不擇食,隨便找一家餐廳了事。所以,你可以把點心當作一種找尋美食之前的虔誠禁食。

走出機場,我挑了一台司機看起來年紀較大的計程車。到一個陌生城市,找老司機是你獲得人身安全、風土人情、旅遊資訊的好辦法,也是找好吃東西的好辦法。

車資已經談妥,但上路後,我告訴他:「我想中途停下來吃點真正特別的東西,道地的尼加拉瓜食物。我會付你美金十元補償你多花的時間,我也會請你一起吃午餐。」他接受我的提議,並告訴我,我們將停在一個靠近萊昂(León)的quesillo。

這是什麼?小吃攤?酒吧?妓院?我不知道。他只告訴我,那地方接近旅途終點。我餓了,但好在有麵包和乳酪墊底,我可以忍耐。隨著車子顛簸前行,我思索quesillo很可能指queso,西班牙文的乳酪。

沒多久,我看到一塊路牌,看樣子是官方放的,上面說前方有quesillos。幾分鐘後,我看到道路兩旁各有約五家quesillos,全是露天餐廳,全都有客人。好兆頭。

運將說他知道一處特殊的quesillo,在一個叫做拉帕茲(La Paz)的小鎮,所以我們來到另一個quesillos聚集區。我被告知這裡只賣一種熟食,叫做……quesillo。你只有兩個選擇——「不放洋蔥」或「全套」。我點了「全套」,沒問那是什麼意思。

結果quesillo非常簡單。它是一片厚厚溫熱的玉米烙餅(tortilla),捲著涼涼液態的白奶油,配上黏答答的乳酪,餅中包著洋蔥,灑了點醋。玉米烙餅和乳酪是每天現場現做的;洋蔥帶來甜味和清脆質地,醋提味。簡單。棒透了。

午餐總共花費:12美元(包括付給運將的額外車資)

最好的美食,就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開著他那輛搖搖晃晃的老爺車繼續前往萊昂,一路聊著殖民地建築和尼加拉瓜所有值得一遊的景點。當我們越過鄉間,我一邊驚嘆著火山和湖泊之美,一邊也在觀察當地的農業。接近我要去的萊昂城外,我看到幾座小(真的很小)的農場——養雞與賣雞。

我對萊昂一見鍾情,它是我所見過最迷人的拉丁美洲城鎮之一,有幾分像魔法夢境,你以為只存在於魔幻寫實小說中,它卻真實存在。建築雖老,卻依然漂亮,這裡每個人似乎世世代代生於斯死於斯。
鎮上有個廣場,黃昏時突然活了過來,到處可見出來散步的一家大小、約會調情的少男少女,還有賣氣球的小販,坐在長凳上的老人。

起先我以為,我會去嘗試鎮上最好的餐廳,但我聽到的建議令我卻步。我的旅館和旅遊指南,都說最好的地方是一家叫El Mediterráneo的餐廳,主打地中海料理。看起來不錯,但我千里迢迢飛到這裡吃地中海菜幹嘛?再說,我喜歡廣場的氣氛。

我漫步在廣場上,發現有五個攤販賣同樣的東西:炸雞跟薯條——所謂的薩爾瓦多風格。對這個廣場而言,五個攤販似乎嫌多了,但任何經濟學家都會告訴你,這可是健全競爭市場的象徵。我猜想,這裡賣的炸雞是來自我在城外看到的本地農場,因此我向看起來最新鮮的攤子買了一點,萬一不好吃,再去El Mediterráneo就是了。

但實際上,它美味極了——跟曼哈頓熱門餐廳吃到的炸雞一樣好。拿Jean-Georges在裴利街開的那家來說,我最近才在那裡花十倍以上的價錢吃了炸雞,味道還比不上這個。

晚餐總共花費:2美元

賣炸雞的婦人撒了一些鬆脆的白乳酪屑在雞肉和薯條上,中美洲的標準吃法,鹹中帶甜十分美味。我至今仍抱持一個假設:尼加拉瓜擁有全世界最好的新鮮白乳酪,甚至超過薩爾瓦多。

吃炸雞(和乳酪)時,我到這個國家才六、七個小時,但我已開始構思我對當地食物供應鏈如何運作的假設:有錢人有傭人替他們燒飯,因此高檔餐廳反而不怎麼樣;這裡較少有正式的餐飲文化,至少不存在於餐廳。反倒是有一個十分美妙的食物世界,展現在新鮮玉米製品、完美的各式白乳酪及烘焙食品上。我開始在萊昂大街小巷觀察,飲食文化就藏在當地人最愛的餐飲之中,我只要找到門路進去即可。

上床前,我買了一個巧克力冰淇淋甜筒,因為我知道尼加拉瓜是主要的可可產地。果然。

我的流水帳再添1美元

旅館提供的早餐,常是一天當中最糟的一餐

我決定不吃旅館提供的早餐了。在別的地方,早餐可能是一天當中最好的一餐,但在旅館,通常是最差的一餐。

我前往中央市場,但完全不知道要吃什麼。信步走入熟食區,看到人人都點同樣的東西:一大坨優卡(yucca,譯註:一種類似樹薯的根莖植物)堆在生高麗菜中間,米飯和豆子擺旁邊,優卡上面還鋪了五片豬肉,豬肉看來是用胭脂樹籽(achiote)醬煎過。

優卡柔軟、濕潤、甘美多汁,不像你在美國拉丁美洲餐館吃的那樣,像塊油炸石頭。豬肉有點韌,但風味十足,胭脂樹籽醬賦予它濃烈味道。我咯吱咯吱嚼著高麗菜,有點擔心吃壞肚子。

找東西喝,稍稍難了些。他們提供我「柳橙汁」,但端來的飲料基本上是摻了一點橙味化學香料的水。我一再問,水是否新鮮和安全,但不斷得到同樣的答案,小販信心滿滿地說,那是aqua corriente,也就是自來水。我不確定那是好消息或壞消息,因此買了一瓶可口可樂——是蔗糖做的,不是玉米糖漿做的標準美國可樂。

結帳時,我的「飲料」花了我五十分錢(除了可樂,只喝了一口的柳橙汁也算在內了)。然後我看到他們把我喝剩的大半瓶可樂,倒進一個空塑膠袋,再將袋子塞到一盤冰塊中,準備賣給下一個客人。這精打細算的小販,也把我退回去的柳橙汁做了相同處理。
這樣懂了吧:千萬別喝任何裝在手綁塑膠袋裡的飲料。

早餐總共花費:3美元

看到路上很多驢子拖車?別吃魚

離開市場時,我買了一塊糕餅,口感介於餅乾和麵包之間,上面塗了某種微甜的東西。我不善於揣摩糕餅成分,部分因為我不懂烘焙,但這些東西理所當然受萊昂居民喜愛。其他很多人也在買。價格包含在上述三美元總額中。吃了三頓美食,只花了很少錢。

這次旅行的高潮,也許要算是另一趟計程車的行程了。我多給了司機一點錢,請他載我去找玉米粽攤子。

他找了半天找不到,因為到了下午,當產品不再新鮮時,大部分玉米粽的攤販都收攤了。在街區四處兜了十來分鐘後,我們見到一個婦人,頭上頂了一籃玉米粽。我們停車,我向她買了兩個玉米粽,一個給我自己,另一個給司機。

兩個玉米粽賣二十科多巴(córdoba,尼加拉瓜貨幣),約一美元。我沒有面額低於五十科多巴的紙幣,婦人沒有零錢可找,我們人又在住宅區中央,四下無人,附近也沒有商店。我堅持不用找錢,能吃到甜玉米粽,我已十分滿意了,但她不肯。於是我只好在計程車內待十分鐘,等她換錢回來。那個玉米粽,可能是我在尼加拉瓜吃過最好的一餐。

四天旅行結束時,我已蒐集了很多證據。我在鎮上吃的餐食中,只有一餐夠不上傑出。接下來要吃的是海鮮,這導致我有了另一個假設:當你看到驢子拖著車滿街跑、路上很多婦人頭上頂著籃子,你如果想吃魚,請去海邊或湖畔吧。

意思就是:如果一個地方的交通工具不發達,魚和任何你看到的海鮮,只要離水十哩,都不會好吃。

美食家,都是飲食勢利眼

很多美食家、寫飲食評論的人,常受到三個教條誤導。但這三個教條,在尼加拉瓜都派不上用場,在你我家中也用不上,事實上放到任何地方都不對。這三個教條是:

1.好食物,是比較貴的。(假如時間就是金錢,那麼慢食必然比較好。)
2.大量便宜食物的來源——也就是所謂的農企業(agribusiness,採企業化經營的農業)——簡直糟透了。
3.要吃得有創意,不能靠一般消費者,因為一般消費者很容易受到別人(例如名廚、美食作家、文化領袖,尤其是政府官員)的左右。

這三點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飲食勢利眼」。

這類偏見太普遍了——在美食雜誌如Bon Appétit和現已停刊的Gourmet上,在反農企業的紀錄片如《美味代價》(Food, Inc.)和《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中,在限制食物推車、路邊小吃、未殺菌乳酪的法規上,在無數介於我們和更好、更便宜食物之間的政府干預中,比比皆是。作家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曾提出一些關於當今世界飲食令人信服的觀點,在他最近的作品《飲食規則》(Food Rules)中,甚至要大家別吃這樣的東西了。

我要說的是:其實好食物很容易找,很容易做,而且很好吃。

儘管他們常高喊什麼「在地食」(locavores,吃在地生產的好東西)和「慢食」,這些飲食勢利眼其實是很悲觀、很家長作風的,尤其,他們是反創新的。他們不相信消費者或商人有能力創新;他們基於自己對運輸和原料轉換成食品的錯誤認知,而懷抱著虛妄的懷舊思想,緬懷原始農業。
他們鮮少承認(更遑論強調)便宜又快速的食物(包括那些被我們唾棄的農企業所提供的),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進步之一。那是現代文明的基礎,也是我們大多數人能夠活下去的原因。工業革命最終帶來現代生活的便利沒錯,但這也要歸功於工業革命爆發前所出現的一場農業革命,才讓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我們才能將人力抽出農場,並雇用他們為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和企業家。

在這個飲食「大停滯」的時代……

尼加拉瓜是一個我們不熟悉的環境,但我在那裡的經驗,說明了我希望藉這本書釐清的重要觀念。

1.你我的每一餐,都很重要
糟糕的飲食,不只是一場不愉快的味覺經驗,也是對人生樂趣不必要的否定。它浪費了一個提升我們品味、認識世界及分享一次有益經驗的機會。幾乎每一個地方——不論是尼加拉瓜,或是你所居住的地方——都有物美價廉的飲食,只要我們能破解這些食物的密碼,找到區分優劣的暗號。你如何挑選餐廳?如何逛菜市場?食譜真的有用嗎?其實都是很關鍵的問題。

2.好食物,通常很便宜
有多少人真有那個美國時間、金錢與耐性,每一餐都在豪華餐廳吃呢?幾乎沒人吧。但我確實想透過食物的探索,讓我的生活更多彩多姿。我也想用盡可能便宜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畢竟,吃飯不是人生的唯一樂事。

一般垃圾食物很便宜,很多人也覺得好吃,但這些食物不能改善或提升我們的品味。你很快就會吃膩,而且不利於我們的健康或環境。垃圾食物也違反了一個概念:世界是一個資訊豐富的寶藏,充滿驚奇和隱藏的珍寶,還有學習新事物的途徑。換言之,垃圾食物是條死胡同。

況且,我們不需要垃圾食物,因為我們可以在住家附近,輕易找到更好、更便宜的食物。

我住家的鄰近地區——維吉尼亞州北部、馬里蘭州和華盛頓特區——有好幾家我喜愛的好餐館,全都能提供一流餐食,一餐吃下來,不到十五美元,當然有時我會花更多錢。我寫了二十年的餐廳評論,到頭來還是喜歡這些餐廳的十五美元餐,勝過名廚Michel Richard主持的喬治城豪華餐廳Citronelle,動輒要價兩百元的餐食。

我心愛的這些餐廳,提供五花八門的料理,從四川擔擔麵到法國艾帕斯起士漢堡到紅鮭魚咖哩到衣索比亞生牛肉配辣椒和乾鄉村乳酪。它們有一個共同點:老闆和大廚駐守在店裡,獻身於他們愛烹調的食物。

這樣的老闆與大廚,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德州最好的燒烤廚子,是技術高超的應用科學家;在新墨西哥州首府阿布奎基(Albuquerque)的餐車式簡餐廳(有時甚至在藥妝店),可以吃到令你如癡如狂的辣肉醬;在義大利最少米其林星級餐廳的地區——西西里——照樣擁有一些歐洲最好、也最便宜的食物;紐西蘭的炸魚和薯條店,提供的是優質海鮮,雖然他們只收你不到十美元。在這些餐廳,沒有一家巴望著他們的顧客都是花公款吃飯。

3.當一個創新的消費者
一旦你對我們吃什麼、如何吃背後的經濟學,有了一些了解,就會更明白,身為消費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改善國家和國際經濟的力量。

在美國及其他富裕國家,人們的實質所得大約自一九七三年起就停滯不增了。我們的飲食方式,能否幫助我們——至少部分——超越這個可悲的狀態?
我們以為,創新得來自創業家;我們以為,創新意味重大的生活改變,譬如電力、抽水馬桶和汽車的發明。但是今天,即使將神奇的網際網路納入,我們也已經很久沒看見可以跟我奶奶所經歷的生活改變等量齊觀的創新了。

我奶奶出生於一九○五年,全球科技進步在一八七○~一九七○年間達到高峰,此後腳步放緩,因此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需要更廣義的創新概念。當一個更好、更聰明的消費者,是一個能改進我們生活,從而扭轉我在另一本書所提到的「大停滯」的方法。

你花錢買的,是好味道,還是社會假象?

這本書談食物和吃,但它不只是一本談食物和吃的書。它攸關一個更大的課題:我們對待食物的態度,與我們對待生命、乃至於對待自己的態度息息相關。十八世紀時,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包斯威爾(James Boswell)界定人是「一種會烹調的動物」——可見得美食家是一個喜歡發揮自己基本人性特質之一的人。

記得那些來自古代采風錄,關於羅馬人為了再度享受一場新的筵席而催吐的故事嗎?那代表一種非常特殊的對待食物與享樂的態度,雖然不代表這本書的態度。

有些評論家認為,食物是一種社會和政治控制的手段。十九世紀法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傅立葉(Charles Fourier)認為,烹飪法是純科學,唯有菁英烹飪法官和陪審團才能實現必要的「和諧」。傅立葉認為,性與食兩者應該是新社會秩序的雙料控制基礎,他稱之為「美食學」(gastrosophy)。良好行為會受到獎勵,由監護人賞賜大量食物和性愛,以此方式,社會主義將創造經濟合作與生產的誘因。

傅立葉認為亞里斯多德學派主張的節制美德,是一種惡習,他預言未來人一天吃五餐外加兩頓點心,餐餐是美食,男人身高七呎,消化容易,平均壽命高達一百四十四歲。

那是另一個你不會在這本書找到的食物願景。我喜歡這種論點的樂觀,但我擔心食物被用作控制人民的機制。
這本書,就是希望提供讀者一種從政治菁英或食物菁英手中,奪回食物控制權的方法。我相信,拆穿一些社會製造的假象,人民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好。最重要的是,辨明食物的展示或銷售,在什麼情況下與食物的味道有關,什麼時候與味道沒半點關係,而只是與其他事物——例如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或自我感覺良好——有關。

哥本哈根的Noma,連續數年被評為全世界最好的餐廳,但我在那裡吃得乏味極了(好在不是我埋單)。確定你花錢買的,是好味道,而不是社會假象,可以幫助你遠離那些不過爾爾的昂貴餐廳。當然啦,你也可以逆向思考我的建議,把這本書當作如何犧牲美味、好幫助你換取更高社會地位的指南。

我認為,聰明飲食也是一個減少不平等的方法。在美國,通常富人吃得比中產階級或中上階級好。不必然如此,我會告訴你如何吃到一些世界最美味的食物,即使你不是很有錢。

懂一點經濟學,你會吃得更滿足

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知道,成為一個更好的食物消費者,真的可以改變世界。

身為經濟學家,我將食物看成是資本主義供應與需求的結果。不論餐廳或超市或廚具店,你很難想像有哪個行業比它更商業化、更充滿創業精神和創新。如果我們關心食物,我們就必須關心食物背後的經濟理由。懂一些枯燥嚴謹的經濟學,有助於讓你從每一餐飯中獲得滿足,也會幫助你領悟一個跟大家所說的不一樣的道理:許多最好的食物其實不貴,反而是便宜的。

全書從頭到尾,我尋找更好的食物,運用的就是這個經濟法則:

食物,是經濟供應與需求的產物,因此我們要找的,是能供應新鮮食品、供應者富創意,而需求者消息靈通的地方。

大部分的飲食文章,不大關心經濟學,但經濟這門學科的早期歷史,主要就是一門研究食物生產與分配的理論。

早期,經濟建立在農業之上(當然至今農業仍是世界較貧窮國家的經濟命脈),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現代經濟學之父,他在一七七六年寫《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時,採用的一些最佳範例,都與穀物交易有關。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是十九世紀法國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他的著作至今仍在印行,內容重點就是在解釋巴黎人如何取得糧食。我將我的專業帶回到它的歷史根源。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今天的錯誤,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中午吃什麼?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味指南

An Economist Gets Lunch: New Rules for Everyday Foodies

  • 定價:350 (HKD117)
  • ISBN:9789866613593
  • 叢書系列:早安財經講堂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