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學術

 

內容簡介

  學習(learn)≠獨學(study)
  獨學才是在求學與工作上能夠超群的必要手段!
  以研究哲學、宗教與文學著稱的日本暢銷作家、《超譯尼采》作者白取春彥
  首次披露自身的讀書方法!

  人的腦袋可以產生自己的創見,創造出過去所不曾出現的見解或推論──
  這就是獨學的最終目的。

  「學習」是種低層次的事。
  就像小朋友學寫字是「學習」,學習是種模仿;
  成人要做的不應該是學習,而是研究。
  熟悉哲學與宗教的思想家白取春彥不被既成的概念所拘束,
  他提出關於學習具體明確的指導方針,
  像是「不要害怕閱讀困難的書」、「與其讀解說參考書,不如直接閱讀原典」、
  「多讀比速讀好」、「學習外語的基礎在於『讀解力』」等等,
  說明獨學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跳脫出填鴨式教育框下的思維。

本書特色

  ●作者針對現今大眾盲從「實用路線」的學習方法,功利取向的學習心態,提出了自己的批判,並分享自己閱讀艱澀書籍的態度和訣竅。

  ●內容主要著重在「建立正確的學習心態」,而非坊間常見的know-how路線學習書。

名人推薦

  詹宏志(資深出版人)、褚士瑩(作家)、凌性傑(作家)-聯合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白取春彥


  日本青森縣人。於德國柏林大學就讀期間,研究哲學、宗教與文學。出版多本關於哲學與宗教的解說著作,廣受好評。代表著作有《專為上班族解說的「聖經」入門》、《學習術》、《聰明思考術》、《不鑽牛角尖的思考術:通往成功之門的24個習慣》、《佛教「超」入門》、《超譯尼采I.II》等書。

譯者簡介

張富玲


  台大日文系畢,曾於翻譯公司、出版社任職,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京都三六五日。生活雜貨曆》、《松浦彌太郎.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等書。

戴偉傑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後,進入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日筆譯組修讀碩士。現為專業譯者。

目錄

中文版序──堅持自我蛻變

第一章 治學只能靠獨學
》學習不算獨學
.「學習」是種低層次的事
.不靠自己念書,你什麼都學不會
.即便在大學念書,獨學也是必要手段
.獨學沒有教科書,也沒有正確答案
.獨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擁有自己的創見
》始於「從什麼時候開始?」
.對「事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抱持疑問
.簿記的起源
.猶太人被歧視的開端
.莎士比亞沒見過真正的猶太人
》「知識」始於「疑問」
.沒有疑問,你就無法得到答案
.活知識才會留在腦袋裡
.疑問不只是從書本中孕生,也會來自日常生活中
.資訊並不等同知識
  .資訊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知識永不過時
》獨學時時刻刻無處不能做
.熱情比技術性問題重要
.買書的錢不要省
.獨學的障礙是紛亂及不健康的情緒
》獨學者康德
.康德並不難懂
.康德和一般人的差別
.研究小問題,也能造就一門哲學

第二章 閱讀艱澀書籍的訣竅
》隨機閱讀
.挑戰艱澀書籍
.讀懂一半也沒關係
》全面立體地理解
.所謂讀書,就是在看腦中的影像
.備妥字典、事典、地圖
》靠「遠眺」來戰勝書本
.艱澀的書,先擺在身邊欣賞
.以嘲弄的態度來對待書本
.以隨意的心情翻開第一頁
.一本書不好懂,可能是那本書本來就寫得不好
》和艱澀書籍玩遊戲
.別害怕艱澀的書籍
.事實上解說本反倒比較不好懂
.試著自己思考
.經典名著不必整本讀完
》一面畫線一面閱讀
.畫線的意義和效用
.畫重點線的技術
.畫重點線最重要的技巧
.在書頁做筆記的方法
.畫重點線能幫助記憶
.不買書便念不了書
》多讀幾本書
.書讀得愈多,腦袋愈清楚
.學速讀法只是浪費金錢和時間
.多讀幾本書的效果
》閱讀可以改變世界
.我們總把虛構當事實
.十六世紀日本人真實的樣貌
.世界觀改變之時

第三章 提升教養
》什麼是教養?
.知識並不等於教養
.過更好的人生
.不要把知識當工具
》「聖經」這種教養
.某評論家的無知
.宗教是一切文化的基礎
.了解基督教,便能讀懂哲学
・不識聖經,便無法理解世界
》宗教書一定要懂一些
.聖經以外的宗教書也要「略懂」
.伊斯蘭教──《可蘭經》、《聖訓》
.佛教──《經集》、《正法眼藏》
.再也不會受邪門歪教誘騙

第四章 外語獨學法
》第一步是要正確使用母語
.母語不好,外語也不可能學得好
.外語可沒那麼容易學
》養成對語言的品味
.對語言整體的強烈關注
.有語言品味的人的特徴
》學習外語的訣竅
首先要俯瞰全體
.把字典當讀物
.如果不全心投入,就無法學得像樣
》閱讀第一
.基礎通常就在讀解力
.讀不懂便說不出來
.總之多讀就是了
》理解該外語的語言邏輯
.只靠習慣是學不會的
.「從對話開始」是錯誤的觀念
.習熟文法句型
.掌握核心片語
.學習該國文化能加快外語學習的速度

第五章 思考的技術・調查的技術
》所有論點都只是假設
.不盲信經典名著
.韋伯的論述正確嗎?
.還有重新立論的空間
》觀察思考方式
.了解各式各樣的思考方式
.學習他人的思考方式而非結論
》調查某一主題
.親自調查
.寫下關鍵字
.買書或借書
.確實掌握文字或用語的意義
.對書的內容持疑
.依據主題進行的調查方法(基礎作業)
》隨身攜帶筆記本
.寫下來就能解決疑問
.如何做筆記
》多加利用圖書館
.先整理筆記與影印文件
.查閱資料的基本原則
.住在圖書館附近

 
 
內容連載
 

台湾の読者のための序文 〈自己変革の勧め〉
 

中文版序──堅持自我蛻變
 
本書雖名為《獨學術》,但並不是教授獨學技巧的工具書。內容只是我將多年來反覆嘗試,最後習得的部分方法與心得介紹給讀者。衷心期望本書哪怕只是綿薄,多少也對讀者有所助益。
 
寫書原本就是為了帶給這世界所謂異質的事物。這些異質的事物必定會啟發某些人。或者,為時代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又或者,給予我們新的力量。
 
換言之,我想那是給予人們生存的力量。因為無論什麼人,若不持續求新求變,將無法生存下去。
 
任誰都無法以過去的自己、一成不變的自己來糊里糊塗地度過今日、明日,甚至是將來。並不是因為無法跟上時代潮流,而是人類得不斷求新求變才能活下去。
 
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有細胞死去,同時,如同自我蛻變般,又會繁殖出新的細胞。我們的意識、理解、想法也是不斷地在改變。
 
有些人會宣稱:「不,沒這回事。我覺得現在跟昨天以前的自己完全沒兩樣。」但事實上他們早就在無形間逐漸地改變自己來因應每一天發生的事件、經驗、對話、想到的事、感覺到的事、身體狀況、事情的進展。因此,我們確實已經和昨日以前的自己不一樣了。
 
各位想想,我們常會發出「那時真是太不成熟了」、「當時完全不知道」的感慨。這正顯示了自己的想法、對世事的認知方式,已和過去完全不同。也是認知轉變的最佳證明。
 
當然,認知改變的程度與層次因人而異。有些人反應慢,有些人心情低落,有些人改變迅速,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只是,多數人並沒有特別意識到自己的轉變。儘管如此,透過每一次的人生經驗,他們其實都能覺察到自己的改變。
 
自我蛻變,其核心就是認知的改變與擴展。這對於我們的人生有極大的助益。每當處於困境時,只要換個角度看事物,也就是改變認知,即能脫離困境。
 
改變認知也可說是一種智慧。只是「智慧」這樣的說法具有神袐性,且涵蓋的概念過大,可能會過度詮釋,反而容易不著邊際。因此各位只要理解,智慧發揮了實質上的作用,產生了認知的改變與革新,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認知的改變,始於日常生活中對一般事物的智見。當然,還有來自受過的教育、書籍、媒體等知識的吸收,也讓認知產生了變化。所謂「了解世界」,正是本人的認知變化的體現。
 
大多數人到了這個階段就停滯住了。又或者認知改變的速度比以前緩慢了許多。這時就是所謂的「長大了」,但也變成了平凡無奇的普通人。這些人被誇獎變得「穩重」、「成熟」,並且感到安心。
 
然而,現實生活中,任何人想要永遠維持穩重、成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世上的一切都是不停變動、持續變化的,沒有一樣事物能抵達終點、恆常不變的。在這樣的現實面前,當然不可能只有自己恆常不變,這一切都是虛幻。
 
若我們自身無法在認知上有所改變,那麼只能以過往固有的觀念來看世界;以從前的價值觀來判斷事物;以從前幾次的前例來處理狀況。但這些終究無法應付瞬息萬變的現況。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唯有從自身進行認知的蛻變,才能每天用嶄新的角度看世界,找出新的價值,從中獲得新的生活方式與希望。
 
為了達到自我蛻變,必須走上在荒野中最寬廣的那條無形道路──自發性的治學。不是為了有所得或通過考試的治學,而是保持好奇心與求知心,自然而為的治學,為了改變自我認知的治學。
 
獨學將造就全新的自己,創造新的生活方式與人生。在這場安靜且果敢的旅程中,絲毫不感疲累。
 
◆學習不算獨學
 
〈「學習」是種低層次的事〉
 
「生涯學習」這句話大概是官僚先喊出來的吧。不論是誰喊出來的,這句話實在是不合理。因為要成人重新學習,也只是徒然無功。
 
說起來,學習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學習的本質是「依樣效法」,也就是模仿。
 
舉例來說,還不大會寫字的孩童模仿範本寫字,這是學習。從而只要能夠巧妙地模仿便以足夠。
 
因此,小孩子和初學者持毛筆對著範本抄寫,這叫做「習字」,絕不能稱之為「書道」。所謂書道,是指脫離學習範疇,寫出自己風格的文字。
 
有些人成年之後依然在學習書法,那也是習字。雖然一般不說習字,而是以書道來稱呼,但這只不過是為了不傷及成人自尊心的體貼罷了。他們所做的事無疑是習字,繳交學費消磨空閒時間,結交新的良朋知己,便是其旨趣所在。
 
本書所介紹的獨學,並不是那些人生漸失意義的人們為了填滿空閒時間所做的進修,也不是只需模仿老師或講師就好的低層次的學習。
 
學習是年幼的孩童做的事情,是一無所知的初學者最初踏出的幾步路。已經越過那個階段的成人要做的事應是獨學。換言之,不是「LEARN」,而是「STUDY」。
 
「STUDY」的意思是研究,但在日文裡我們不使用這種說法。如果用研究來表示,語意上會有些微差異,因此在書中我還是使用大家習慣的用法,用「學習」或「進修」來代稱,但是字裡的含義當然不是指「依樣效法」,而是指研究。
 
〈不靠自己念書,你什麼都學不會〉
 
話說回來,「獨學」一詞在字面上給人一種孤獨的感覺。甚至讓人產生獨自一人沉默地陰沉坐在桌前的印象。然而,「獨學」的「獨」字並不是孤獨的意思,而是指不師從某個特定的老師。
 
雖然不師從某個特定的老師,但是要多找幾個老師。而且,不是隨便找一個半吊子的教師求教,向最高水平的正牌導師學習才是獨學。具體來說,就是把最高水平的書籍當作自己的老師。
 
不過,或許有人擔心像外語之類的學習,無法只靠獨學做到。例如,他們會覺得有必要去語言學校請講師指導。就算是這種情況,如果缺乏自我努力這個獨學過程,你依然無法習得外語。
 
你只消去語言學校看一眼便能清楚理解。兩百人在同時期入學,倘若其中有幾個人能一直堅持上到最高階課程,就算是樂觀的結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學員會在中途便早早挫敗,能夠一路上到最後的人屈指可數。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不論你進的是語言學校,還是去上大學,如果自己不念書,終究什麼都學不到。換句話說,如果不靠自己獨學打底,甚至可能連基本的課程都跟不上。由於做不到獨學的人實在太多了,語言學校的學員流動率才會如此之高,業者的荷包因此也賺得飽飽的。
 
所以,本書的目的即是為那些對靠自己進修感到不安,以及沒有信心的人們提供勇氣、入門指南和訣竅。
 
〈即便在大學念書,獨學也是必要手段〉
 
這是我個人的經歷,其實從前我對學校的課業很不擅長。我幾乎不曾為了考試而念書,或者說,這種念書方式不能滿足我。要我照本宣科地背誦那些遵照教學指導原則在黑板前教授的事項,我做不到。進大學後,我對大部分的課程也興趣缺缺,不是蹺課跑去打撞球,就是讀些舊書。
 
不過,我讀的那些書是大學教授在做研究時所參考的書目,因此也可以說我和他們立足於相同的水平。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那就是我漸漸懂得教授在課堂上教課時省略了哪些段落,又是哪些部分解釋得語焉不詳。
 
一般來說,成績好的學生是靠著為考試而念書來取得優秀成績,而我不為了考試而念書,卻也能拿到好成績。這種感覺很奇妙。因為大學不存在於我之外,而是存於我的內心。
 
我後來通過了考試,進入德國的大學就讀,但在學校裡必須做的事同樣是獨學。由於沒有學年制度,除了古希臘語、古拉丁語、中世紀德語等語學科目,幾乎沒什麼必修課,而今年才入學的新生和博士班的學生所上的課程是相同的。要研究什麼以及如何研究,則是根據每個學生的意向和興趣來決定。教授不過是透過課堂的形式來示範範本。簡言之,那裡是個獨學的場所。
 
「就算念過大學,在社會上也吃不開」,這句話經常被人提起,但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那只是因為你進了大學卻沒有進行獨學,才會在現實社會派不上用場。
 
「如果我念書時更用功一點就好了」,去後悔這種事同樣也是錯的。在學校時,你可以選擇為那些事先準備好答案的問題用功(如果這也算用功),你也可以選擇獨學。
 
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產生,是因為大家一心認定「只有在學校才能念書」。其實如果想進修,只要從此時此刻開始獨學就行了。除了必須做實驗、使用儀器的理科系,大部分的學問都能自學。沒有任何事能妨礙你。
 
順帶一提,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某斷章的第二五六節提及了以下內容。
 
「治學能帶給我們的不是智性,而是能力。──花一段時間嚴密地學習一門嚴密的學問所帶來的價值並不完全在於你得到的成果,因為你所得到的成果,和你應該知道的知識汪洋比較起來,不過只是消散無影的一滴小水珠。但在這過程中,你的能量、推理力、持久力的韌性等能力卻可以得到增強……」(池尾健一譯)
 
我在《超譯尼采II》中把這部分改譯如下,我想這麼翻譯文意會更加明確,尼采想要強調的論點也會更清楚。
 
「……學習能帶來的成果其實是在別的方面,我們可以藉由學習來鍛鍊能力,像是縝密調查的能力、推理及推論的能力、持久力和毅力、多方面思考的能力、建立假說的能力等等。你所培養出的這些能力就算在其他領域也能發揮莫大作用。」
 
你或許已經領會到了,比起靠學習得來的知識本身的效力,那些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培養出的能力,在日後會更被廣泛地應用。
 
更嚴厲地說,考試拿到高分並不能證明個人能力的高下。就算無法在考試中拿到好分數,但或許本人掌握了可以靈活應付人生中各種狀況更重要的能力。
 
為此獨學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獨學沒有教科書,也沒有正確答案〉
 
沒有任何事可以妨礙你進行獨學,但有時候自己心中可能在一開始便存在著障礙。最典型的心態,就是認定一定有某種教科書可以有效率地引導學習。
 
「我想扎實地從基礎開始學起,所以最好有本教科書之類的東西」,如果你心中自然產生出這種想法,這可能是因為你習慣了學校強制的作法。
 
先打穩基礎,再漸進地朝較困難的方面發展;需要像這樣由淺入深學起的就只有數學和樂器演奏,其他學問事項其實根本就不分基礎、中級或高級。
 
也有人會找一些書名裡有「入門」二字的書籍來代替教科書,但無法保證那些入門書就一定淺顯易懂、適合初學者。舉例來說,光是讀過幾本以「哲學入門」為題的書籍,並不能讓你真正了解哲學。與其去看那類書籍,還不如直接讀原著要來得更容易迅速進入狀況。
 
似乎很多人都誤以為教科書的內容很基礎,這點你只要實際翻開歷史課本看一眼就知道了。你會發現,裡頭的內容不過是將許多事項勉強用詞句串連在一起。為了把應該學習的知識塞進有限的篇幅裡,採取這樣的寫法也是莫可奈何的事,然而實在很難把這種文字和一般的書籍內容相提並論。教科書就像是說明不夠詳盡的百科全書。
 
正因如此,學校的考試才會採取測驗問題的形式。學生只要答對教科書上所刊載的正確答案就行了。大家都把那樣的形式視作理所當然。學生一旦習慣了這種形式,即便他們長大成人,也會誤以為這個世界上非黑即白,以這種心態來看待世界。
 
〈獨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擁有自己的創見〉
 
例如,學校考試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佛教傳入日本是在()年。請在括弧內填入答案。」
 
我寫過好幾本佛教相關書籍,卻無法在這個括弧內寫下答案。因為我不知道佛教實際傳入日本上是在哪一年。關於這問題的答案眾說紛紜,而且每種說法都尚未得到印證。因此,我沒辦法回答出佛教傳入日本的年分。
 
然而,擅長學校課業的人卻能不假思索地在空欄處填入「五五二年」。因為他把這答案當作是佛教傳進日本的年分背了下來,而本人也真的深信佛教是在那一年傳入的。
 
再者,對於佛教的傳來具體而言是代表什麼意思,那些人也絲毫沒有任何想法。佛教傳來是指僧人帶著佛具從中國遠渡重洋赴日的那一年嗎?還是日本的統治者決定引進佛教的那一年?抑或,佛教傳來具有其他含義?在他們心中並沒有這些疑問。
 
他們只是一心認定佛教是在西元五五二年傳入日本,無庸置疑。簡單來說,他們深信老師所教的絕對正確,對此沒有任何懷疑,而事實上能夠通過這類答題考試的,正是這群人。
 
不過,或許深信學習就是這麼一回事的人占絕大多數,因為那些把各領域的終生教育課程或要學習的技藝編寫成教科書販售的公司一直都是業績長紅。大家都想要教科書和制式化的答案。
 
可是,像這種光是背下百科全書式的文字,缺乏深入認識的單純作業,並非真正的學習。這種事情已經有電腦之類的機器可以代勞。人類的頭腦要比電腦優秀。
 
為什麼?因為人類的腦袋可以產生自己的創見,創造出過去所不曾出現的見解或推論。這就是獨學的最終目的。
 
本書會介紹一些獨學的基本法門,像是閱讀書籍的方法、看待問題的方法、思考方式,以及提升教養的方式。
 
希望各位能夠試試看這些方法,理解學習的真正樂趣。並且,了解到自我潛力的無窮可能。
 
就當我在開玩笑也行,總之請務必一試,藉由獨學,你一定可以發現嶄新的自己。
 
 
 

獨學術

 

  • 作者:白取春彥
  • 譯者:張富玲,戴偉傑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3/11/02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280 (HKD93)
  • ISBN:9789863440055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