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西化、現代化、全球化的衝擊下,
華人如何奮鬥掙扎,在公私領域裡安身立命?
從思想史的角度切入,
就家族倫理、宗教信仰、美學思想、政治理念、文化衝擊、自我認同等面向,
析論梁啟超、李叔同、林語堂、徐復觀等民國知識分子,
深入呈現20世紀的華人精神世界。
在舊社會、舊道德傾頹之際,現代華人不僅要創建公私領域內的制度性架構,更要摸索相應的信仰與價值觀。《安身立命》探討梁啟超、李叔同、林語堂等人,如何分別在儒家、佛教、道家、基督教的引領下做生命的實踐;也以徐復觀在台灣的經驗為例,說明兩岸文化如何激盪交融,和以儒家民主及儒家美學建立「華人現代性」的可能性。最後,作者李淑珍思考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肯定儒家不論在公領域或私領域,依然是華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資源。全書理性與感性兼具,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淑珍
1961年生於台南,高雄女中、台大歷史系、師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求學時曾經歷文學、經學、史學等階段的思想轉折,三者共同形塑日後的學術關懷︰文學直視人生真實,經學安定人心憂疑,史學則體現生命的渺小與莊嚴。目前任教於台北市立大學,以史學從事生命教育。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思想史、當代儒學,並持續觀察台灣文化與政治。
目錄
序
江序
誌謝
第一章 導論
一、「歷史三峽」中的「大我」與「小我」
二、儒家與現代公私領域的重建
三、人生史學
第二章 私領域中的梁啟超──兩性關係與家族倫理的轉型
一、前言:梁啟超的「公德」與「私德」
二、維新人物的家族倫理
三、「男女有別」格局下的兩性觀
四、「戀愛神聖」?
五、「大大小小的孩子們」
六、結論:私領域與公領域的關連性
第三章 從李叔同到釋弘一──意義危機時代的信仰歷程
一、前言:三個課題
二、李叔同/弘一的生命階段與生命基調
三、儒學階段:從名士到嚴師
四、出家契機:「無常感」與「罪業感」
五、出世間法:律、淨、華嚴
六、世間修行:自利利他,律己律人
七、病、老、死
八、結論:「美」與「無常」的超越
第四章 論林語堂的改宗經驗──東西信仰的個人抉擇
一、前言:林語堂的「一團矛盾」
二、東風與西風
三、從清教徒到異教徒
四、二十世紀道家
五、回歸精神原鄉
六、結論: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第五章 徐復觀在台灣──兩岸文化的激盪與交融
一、前言:大陸/台灣,1949
二、三個方向的反省
三、台灣的中華文化傳統
四、近代西方文化的光與影
五、結論:外省知識份子在台灣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六章 《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
一、前言:流亡者的「建國方略」
二、徐復觀與《民主評論》
三、中國傳統與民主政治:徐復觀與錢穆的思想歧異
四、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與唐君毅的君子之爭
五、結論:廿一世紀初的省思
第七章 徐復觀論現代藝術──藝術、政治與人性
一、前言:現代藝術與現代文明──台灣版
二、「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 五○、六○年代的台灣文藝青年
三、劉國松的崛起
四、美善合一:「人性主義者」徐復觀的美學思想
五、「毀滅的象徵」──徐復觀眼中的現代藝術
六、現代藝術的文化意涵與政治意涵
七、結論:「現代畫論戰」的文化背景與思想理路
第八章 全球化的我在哪裡?──儒家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
一、前言:全球化時代的失根感
二、中華文化:從「人格主義」到「個人主義」
三、西方文化 :現代性下的個人主義認同危機
四、儒家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資源及限制
五、結論:安身立命之道的追尋
第九章 結論
一、百年世變下華人精神價值的追尋
二、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變遷
三、安身立命:永恆的問題,暫時的答案
引用書目
中文論著
英文論著
索引
序
「安身立命」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但是每一個文化、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個人,處理安身立命的方式都不一樣。
筆者的研究領域是政治思想,對於「安身立命」的問題比較習慣從哲學家的角度去思考,像是「人類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理性與信仰的影響」、「意識形態的作用」、「政治制度所能提供的協助」等等。淑珍的研究領域是歷史學,比較習慣從「常與變」、「傳統與現代」、「具體的時代脈絡」、「個人的生命故事」等去思考同樣的問題。我們兩人的對話,經常彰顯出兩大學門在這個關鍵問題上論述風格的差異,但也經常證明了兩種知識傳統所不可或缺的互補性。
淑珍具有一顆纖細、好奇、敏感的心靈,從大學時代以來,就不斷思索她自己的生命意義,以及周遭親友、古今人物的生命史究竟透露了什麼樣的時代訊息。岳父的早逝,促使她以中國古代的喪葬禮俗作為碩士論文的主題。徐復觀先生的精彩論著,則吸引她一頭栽進中國現代思想史包羅萬象的世界。毓老獨家的四書講解、台大三研社的思想刺激、布朗大學的自由學風、以及眾多師友的啟發與論辯,則形塑了她的價值信念與知識根基。我是一個陪伴她成長的人,也是一個在她的呵護與支持下,得以確認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的人。
我們都是對方最好的傾聽者與評論者。無論是在書桌前、廚房裡、飯桌上、或是在工作中、散步時、入睡前,總能將思想與實踐、家務與研究冶為一爐。這其中當然免不了有激辯的時刻,甚至有賭氣的場景,但是琴瑟終究可以和諧,就像哲學與歷史終究不可或缺一般。我們的兒女從小見證父母的生活方式,已經習慣柏拉圖與徐復觀共同出現在餐桌上,也知道爸爸所熟悉的政府實際運作等一下會成為媽媽論文裡的某個註腳,或是媽媽所樂於講述的某位歷史名人軼事可能會變成爸爸明天決策的參考。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所體現的安身立命之道,其實也是一、二百年來華人知識分子生命史的最近實例之一。如同淑珍在本書中所述,中國從帝制轉型為民主、從傳統轉型為現代,並不是短短幾年或幾十年就順利完成。華人知識分子在「西化」及「現代化」的過程中,除了殫精竭慮擘畫政治社會的未來藍圖,也必須摸索自我心靈安頓之道。「公領域」的劇烈變遷固然驚心動魄,家庭價值、宗教信仰、藝術品味等私領域所遭受的衝擊一樣不遑多讓。
以梁啟超為例,我們一般知悉他勇於「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歷經保皇、維新與復古之多變,但淑珍點出他在私領域中對兩性與親子關係的態度,更可看出一代宗師真實的人性。弘一法師(李叔同)從名士、留學生到高僧的生命歷程,見證了儒家及佛家價值體系在時代變遷中的調適與調和。林語堂詼諧幽默的盛名背後,有著二度改宗的懷疑、疏離、鄉愁與堅持。而徐復觀努力結合儒家與民主、融通中西文化的壯舉,同樣有著貼近亙古人性、力抗現代主義逆流的宏願在其中。透過這些知識分子在公、私領域的呼籲與實踐,我們乃得以窺知近代中國的巨大變遷,對億萬生民有何具體的意義。
有人認為,在現代化的巨變之後,傳統儒家思想不再具有指導公領域事務的作用,最多只能提供個人私領域安心立命的參考。然而,無論是淑珍的探討或筆者的研究,都顯示這種看法可能有所偏差。無可諱言,儒家所追求的聖君賢相,或是以禮治國,顯然無法與現代憲政民主制度相容;但是儒家對於仁義、德性、天理的追求,以及強調政府必須以民為念、領導人必須清廉自持的重要性,依然具有跨越時代限制的意義。如果沒有這種政治思想傳統的薰陶,而純然要靠法治秩序或程序正義去維繫一個國家的運作,恐怕也是緣木求魚。當然,「外王」之道要如何取捨,才能與民主法治相得益彰,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是,在現代化的流變之中,傳統思想文化所能提供者,應該不純然只是每個人退回到私領域之後的生活律則而已。
與梁啟超、林語堂、徐復觀等人一樣,我們都是現代化變遷過程中的一部份,只不過時序較晚、衝擊稍緩罷了。在憲政民主已然確立的台灣,我們不必再為革命與否煩惱,但是儒家思想與自由主義的磨合摶揉,仍然未有定論。即使在私領域之中,平等的夫妻關係、開明的親子互動、多元的宗教信仰,也依然夾雜著傳統社會各種隱微的矜持、威嚴、排斥或偏見。也許終究有一天,諸般衝突與兩難皆能有所安頓;但更有可能的是,每個時代都會出現新的衝突與兩難,而讓知識分子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無論是哪一種情形,細究前人的安身立命之道,都會有助於今人對己身處境的思考。
是為序。
文/江宜樺
就台灣而言,儘管南島語族才是台灣最早的主人,荷蘭、西班牙也曾在十七世紀分別控制島嶼南北數十年,但是明鄭、滿清長達二百餘年的統治(1662-1895),使得台灣建立以漢人文化為主導的社會。此社會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為主要價值體系,長期以來和平演變,除了少數時期(如日治「皇民化」時代)之外,並未遭受如大陸文化大革命那般激烈的破壞。因此整體而言,台灣人的「小我」信仰安頓問題比較小。
但是,台灣遭遇的「大我」困擾(特別是「國族認同」問題),則和中國大陸不相上下。台灣的歷史主軸是「多元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是否能概括在中國史的「由『帝制』轉『民治』」的發展模式中,有待討論;但是這個島嶼的近代命運,與動盪的中國共起伏,則是不爭的事實。
誠如唐德剛所說,乍看之下,這一百多年來知識份子在各方面領導了華人世界的轉型(包括:政治上的康有為、孫文,外交上的李鴻章、顧維鈞、周恩來,語言文學上的胡適、魯迅……),其實真正的歷史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這些英雄只是隨波逐流的弄潮兒(「沒有他們,我們的日子好過多了!」),與之一道蜂擁而下的千千萬萬「無名英雄」,才是這場現代化運動的主流。
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
- 定價:680 (HKD227)
- ISBN:9789570842654
- 規格:精裝 / 48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