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

 

 

內容簡介

《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


 

中小學歷史教師、大學歷史系教授
一致推薦的歷史讀本!

 

小島毅將告訴讀者,日本如何從重視武士道的江戶時代,
經歷動亂紛擾的幕末及明治維新,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面對這段歷史,日本與東亞鄰國至今爭論不休,
本書將以嶄新的觀點、誠摯的態度,省思過去、面對未來!

十八到二十世紀的日本,經歷了雲霄飛車般的幾番起落:
『忠臣藏』不顧一切為主君復仇,是武士道精神的真實體現嗎?
坂本龍馬被視為國家英雄,如何表現出十九世紀末日本對現代化的熱望?
《坂上之雲》的觀點在建構明治維新神話之際,忽略了軍國主義的前兆?
白虎隊與新撰組迥異的「忠義」如何表現出幕末日本走向新時代的兩難?
戰後牽動東亞敏感神經的靖國神社在日本近現代史中的地位是什麼?
夏目漱石筆下的「高級遊民」反應明治大正時期知識分子的何種焦慮?

本書延續前作《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以父親的口吻,使用簡單通俗的話語,讓十六歲的女兒能了解複雜難懂又充滿爭議的日本近現代史。小島毅從文化史的角度出發,強調日本與外國的往來互動,他認為因為有外國,對「日本」的歷史認識才得以形塑。正視理解十八至二十世紀日本、亞洲與歐美各國之間的交流互動及戰爭衝突,他認為才能正視歷史的發展。因此,作者在這本續作中以史實帶領讀者反思,歷史中追求絕對性真理往往會正當化了政治迫害,也會成為引發戰爭的原因。

作者

  • 作者介紹


    小島毅(Kojima Tsuyoshi)

    1962年生。東京大學畢。專攻中國思想史。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日本學術會議連攜會員。在專攻領域的著作有《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中國的歷史07,講談社)、《朱子學與陽明學》(放送大學教材)。針對一般讀者的著作《義經的東亞》(勉誠出版)以宏觀的視野描寫蓬勃的日本中世樣貌,與其破壞性的演出所帶來的衝擊。之後也陸續發表充滿爭議與話題的作品《近代日本的陽明學》(講談社)、《靖國史觀》(筑摩新書)、《足利義滿》(光文社新書)等。

    作者相關著作:《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

  • 譯者介紹

     

    郭清華

    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畢業。第一個工作就是出版社的日文翻譯,一直沒有離開翻譯的崗位。譯有《我愛廚房》、《殺人人形館》、《殺人黑貓館》、《北方夕鶴2/3殺人》、《魔神的遊戲》及《深泥丘奇談》等書。

目錄

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目錄導覽說明


  • 中文版序

    1 為什麼要寫日本史
    製作「歷史」
    有外國,才有「日本」
    近代始於何時

    2 重視外人的看法
    重新調整對日本的看法
    國家形成的方法形形色色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3 江戶的兩種歷史意識
    商人和武士的自我意識
    「尊皇攘夷」的標語
    為何人才輩出支撐「世襲」的「忠義」理論

    4 支撐「世襲」的「忠義」理論
    圍繞著赤穗浪士的困境
    支撐平庸的「忠義」結構
    重複的世襲人事

    5 松平定信的教育政策
    文武並行
    朱子學與徂徠學
    錄用人才制度的開始

    6 武士道的成立與幕府的誤算
    肅正太平之世的綱紀
    武士道的內容
    要對誰忠誠

    7 教育熱潮
    「尊號一件」的想法
    馬琴的基本思想
    藩校與私塾的盛行

    8 清朝的衰敗
    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之亂
    亞羅號戰爭

    9 動盪的幕府末期
    幕府的威望一落千丈
    走向明治維新之路
    記住年代的方法

    10 吉田松陰、久坂玄瑞、坂本龍馬──被奉祀的人們
    松下村塾與安政大獄
    幕末的恐怖份子
    被視為英雄的男人

    11 井伊直弼、近藤勇、蓧田儀三郎──未被奉祀的人們
    正確的決定
    忠誠的新撰組
    白虎隊的悲劇

    12 新政府的制度與語彙
    地方和中央的制度改革
    西洋的制度和中國的詞彙
    大日本帝國憲法與教育詔書

    13 岩倉使節團與重視教育改革
    岩倉使節團的驚奇之旅
    動盪的歐美諸國
    教育制度最重要

    14 與昌平坂學問所做切割的東京大學
    兩所大學的起源
    「教育荒廢」的原因
    偏重實用科學是危險的

    15 張伯倫與摩斯眼中的日本
    特聘外國人教師所做的記錄
    算盤與行水
    素描下的民眾文化

    16 最後一招──採用陽曆
    靠寺院的鐘聲報時
    舊曆的精密度
    明治六年為何要改曆法?

    17 鐵路物語
    開業三十年間的驚人變化
    大都市的鐵道路線網
    進入新幹線的時代

    18 韓國問題與日清戰爭
    注意韓國
    征韓的思想
    日清戰爭因何而起

    19 日俄戰爭不是防衛之戰
    扭曲的「司馬史觀」
    《坂上之雲》的見解
    「韓國」與「朝鮮」

    20 面對歷史
    不要挪開視線
    從滿州事件到十五年戰爭
    統治殖民地的本質

    21 漱石的憂鬱
    腦筋清醒的人們
    「高等遊民」的世界
    象徵轉換期的十年

    22 「人格」的流行與「國民文化」的強調
    「人格」的發明
    和辻哲郎對道元的認識
    和辻與津田的爭論擂台

    23 大正民主與「常民」的發現
    天皇機關說與政黨內閣論
    柳田國男的民俗學
    超越合理性的「常民」世界

    24 「吉野朝」與國家神道
    南朝正統論
    國定教科書偏頗的問題
    創造國家神道

    25 從大正到昭和
    從好景氣到不景氣
    開始恐慌的昭和時代
    軍人是愚蠢的嗎?

    26 思考軍部抬頭的問題
    無法區隔的戰爭
    以延長線的概念了解戰爭史
    做為一個國家領導者的難處

    27 思考戰爭的責任問題
    國民的支持
    總是以防衛戰爭為開始
    不要看容易了解的圖表

    28 毀滅,然後重建
    直到戰敗
    戰後的改革與東西方的冷戰
    環視歷史教育

    29 一九六八年
    以「打倒舊權威」為目標
    革命運動的挫折與高度的經濟成長
    這四十年與以後

    30 絲路與韓流──幻影二題
    不想看的東西更應該要看
    各種百週年

    後記
     

序/導讀 《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

台灣版序

本書是《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續集,簡稱《近現代史》,是討論日本現代歷史的書。在日本,所謂的近代,一般是以西元一八五三年美國艦隊來訪日本作為起點。就像中國大陸以西元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來劃分古代與近代一樣,都是基於重視「西方衝擊」的歷史認識。

如同《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台灣版序中所提到的,日本歷史一般劃分為古代、中世、近世、近現代等四個時期。既然前一本書結束於近代之前,作為續集的本書便只討論接下來的近現代時期。不過,就像本書的內文會說到的,本書中所說的近現代之始,比一般提到的近現代更早一點,開始於十八世紀末。原因在於日本在受到「西方衝擊」之前,本身的內發性文化業已熟成。這裡所說的「熟成的日本文化」,其實是指廣泛地滲透到日本各個層面的中國或西洋知識體系—就是所謂的漢學與蘭學,與足以和上述的知識體系相抗衡,與興起於日本,重視日本獨自擁有的信仰與感性的學術(國學)融合在一起的文化。因此,就其內容而言,所謂「熟成的日本文化」,是受到「中西衝擊」的文化。因為我是思想史的研究者,所以我想捕捉的歷史不是政治史,而是以文化為中心的歷史。

從「政治史」上來說,本書後半部提及的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歷史,台灣是日本的一部分。這一點無關是非,我覺得這和琉球原本是別的國家,但在一八七九年以後,成為日本的「沖繩縣」一樣,本質是相同的。或許我的這點看法會造成爭議,但我想表達的是:以政治史為優先的歷史敘述,與以文化史為中心的歷史敘述,自然是不一樣的。本書沒有談論到日據時代的台灣,這並不是因為現在國境分明,台灣早已不屬於日本的關係,而是如同上述,我討論的主軸是始於十八世紀末的文化運動推演。

話說回來,本書名為《日本近現代史》,而日語中「現代」並沒有包含著「當代」的意思,所以,本書結束於一九六八年。不過,我們所生活的當代,對我們而言就是最切實的時代。當代是現在進行式,是還沒有產生結果的時代。德國的某位哲學家曾說過:歷史像傍晚以後才會出動的貓頭鷹。而兩千多年前中國的賈誼的故事中,也提過貓頭鷹,視貓頭鷹為可以預言未來動物。近年來,東亞的政治氣氛波濤洶湧,這時更應藉由文化力量,築起國家與國家的友好關係,避免戰爭的發生。學習彼此的思想文化,藉此化解正在進行中的某些事態,才不會招致黑暗降臨,可以迎接黎明的到來。本書若能成為迎接黎明的助力之一,作者實感榮幸。

 

試閱

10 吉田松陰、久坂玄瑞、坂本龍馬──被奉祀的人們

松下村塾與安政大獄


從世界性的角度來看,明治維新是一次平靜又成功的政治改革。和明治維新的政治改革比起來,十七世紀中葉的英國清教徒革命、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甚至明治維新前的美國南北戰爭等,都是流了很多血的政治改革。和上述的改革相比,戊辰戰爭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而戰敗後投降的幕府人物中,還有不少人在維新後的明治政府當官,活躍於政壇。

不過,話雖如此,在這次的改革與內戰中喪生的人,仍然不在少數。本章和下一章所要介紹的六個人物,皆非壽終正寢之人,也就是說他們是因死刑、自殺或暗殺而死的人們。本章介紹的三個人,都是對幕府持批判態度的人。

首先要介紹的人是吉田松陰(一八三○─一八五九)。吉田松陰原本是長州藩武士杉家的次子,幼年時即成為親戚吉田家的養子;吉田家是山鹿流兵法學的指導。而所謂的山鹿流,是指尊崇十七世紀的兵法家兼儒學者山鹿素行為宗師的兵法,赤穗浪士的領導者大石內藏助,也屬於這個流派。

但是,松陰聽說中國的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輸給英國後,便覺得山鹿流這種以前傳下來的兵法學,已經跟不上時代了,便求得長州藩的許可,前往江戶的蘭學者佐久間象山門下學習。只是,後來他擅自前往水戶及會津遊歷,因此獲罪而被剝奪了武士的身分。儘管如此,他還是未記取教訓,試圖搭乘培里的船離開日本,但卻被遣返回岸上,先被囚禁在萩(長州藩的城下町)的牢獄,後來被軟禁在生父的杉家中思過。

之後,他繼承了叔父,主持松下村塾,以和年輕的藩士們一起學習的方式,進行對年輕藩士們的教育。松陰對於幕府違背朝廷意願的開國行為十分憤慨,便計畫暗殺老中,但卻遭到周遭的反對而無法達成。他向藩國自首後再度入獄。最後,在安政大獄的風波中,松陰被送到江戶,以暗殺未遂的罪名,遭到斬首的處分。

說到松陰留下來的功績,自然就是松下村塾的教育。松下村塾培育了很多年輕人。長州藩在明治維新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所以明治政府中的要人裡,有許多是在松陰的松下村塾學習過的人。松陰的「草莽崛起」理想,便是希望有從底層站出來的志士,改變腐敗的幕府或諸侯,建立新日本。明治維新確實因為這個理想而成功了。但是他的弟子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是否繼承了他的理想,這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幕末的恐怖份子

松陰把自己對將來的希望囑咐給弟子高杉晉作(一八三九─一八六七)、久坂玄瑞(一八四○─一八六四)。高杉雖然創建了農民也可以加入的近代軍隊,但後來卻病故了。在此我只介紹久坂玄瑞。

玄瑞是藩醫久坂家的次子。他先在藩校學習醫學與蘭學,後來又進入松下村塾學習。松陰讓玄瑞與自己的妹妹結婚,對玄瑞有很大的期待。而玄瑞也在松陰服死刑後,成為藩內尊王攘夷派的領導者,抨擊公武合體派的家老。玄瑞還曾經跟隨朝廷的使者前往江戶,放火燒英國公使館,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他可以說是行動激烈的恐怖分子。但他也和朝廷的公家有密切的往來,好幾次抬出天皇的名義,要求幕府進行攘夷。可是,因為禁門之變的失敗,他在公家的鷹司家宅邸內自殺。

玄瑞就是這樣一位堅定的攘夷派分子,他死後,曾是他同志的長州藩尊王派人們,卻在領悟到攘夷的不可能後,全都轉為開國派。如果玄瑞仍在世,看到這樣的轉變,不知道會有什麼感想。

另外必須提到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坂本龍馬(一八三五─一八六七)。其實嚴格說起來,他的出生年應該是一八三六年。不過,我還是採用前面的記法,曆法的事以後再說。

坂本龍馬是土佐藩的鄉士(平時務農,住在農村的武士)之子,黑船來到日本那年(一八五三),龍馬前往江戶學習劍術,並且進入佐久間象山的門下學習(也就是說,龍馬和松陰有著師兄弟的關係)。龍馬一度回到故鄉,但很快就再度前往江戶學習劍術。來自土佐,並不富裕的鄉士之子,竟也能兩度前往江戶學習,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人們,有某種程度可以往來異地的自由。

土佐藩內部的上士與下士階級對立嚴重,下士們組織了勤王黨,龍馬也是成員之一。因為土佐的勤王黨與長州藩的尊王派合作,所以龍馬和久坂玄瑞見過面。龍馬後來進入幕臣勝海舟的門下,被提拔為幕府設立的神戶海軍塾的負責人。不過,禁門之變使幕府關閉海軍塾,龍馬便去投靠薩摩藩,並且為了倒幕,遊說長州藩與薩摩藩合作,讓原本水火不容的兩藩締結盟約。龍馬自己也成立海援隊,從事貿易的活動。另一方面,龍馬和同樣是土佐藩人的後藤象二郎討論出「船中八策」。勸使將軍慶喜大政奉還,便是龍馬「船中八策」的建言之一。可是,不久之後,龍馬便在京都的投宿處遭到暗殺。殺害龍馬的凶手到底是誰至今成謎,被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幕府派人暗殺,但也有人認為凶手是薩摩藩的人。

明治維新之初,龍馬並不是那麼有名的人。雖然他促成了薩長同盟,應該功勞不小,但是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或木戶孝允皆未曾稱許他的功績。即使是他的老師勝海舟,也沒有在回憶錄中特別提到他。土佐藩中認識他,並且日後成為明治政府要員的人們,也不太關心龍馬的事蹟。

 

被視為英雄的男人

龍馬後來成名是有原因的。當日俄戰爭的日本海海戰即將發生時,明治天皇的皇后在夢中見到一位身著白衣的人,那人說日本軍將會獲得勝利。皇后不認識那個人,把夢中的事情說給宮內大臣田中光顯聽,土佐出身的田中光顯斷然地表示「那一定是坂本龍馬」,還說:龍馬會保佑日本,讓日本在海戰中獲勝。因為龍馬曾經是江戶幕府的海軍創設者,所以田中光顯的斷言被認為有其道理。不管皇后做夢的事情是真是假,總之,坂本龍馬以日本海軍的守護神之姿,在日本人的心中復活了。除了這個原因外,讓坂本龍馬成為日本人英雄的,還有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寫的小說《龍馬行》。小說中的龍馬,是一個懷有崇高理想,在還年輕的時候,就不幸被刺殺的英雄人物。於是坂本龍馬便被塑造成所有日本人愛戴的人物。

本章介紹的三個人,總是會被一起放在神社裡接受祭祀。其實,這裡用「一起」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因為根據神社的教義,他們和其他數十萬個人們的靈魂成為一體,被當成一尊神來祭祀。那座神社的名字是「靖國神社」。

明治維新一成功,為了悼念在維新的過程中死亡的親人、朋友,政府主辦了追悼儀式。第一次的祭祀典禮在一八六八年的秋天,那時戊辰戰爭還未完全結束,祭祀的對象是死於最初的鳥羽伏見之戰,為御錦旗,也就是為天皇這方而戰的犧牲者,亦即所謂的官兵。隔年招魂社成立,這個祭祀典禮變成常態性的儀式。

之後,西鄉隆盛舉兵反抗明治政府,史稱西南戰爭。官兵在鎮壓西南戰爭的過程中,又戰死了許多人,政府也為他們和處理琉球問題時所犧牲的人進行祭祀活動。同時,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並將皇居以北、東京九段的廣大土地,作為神社用地。神社裡除了祭祀為天皇戰死的官兵外,還有那些未能看到維新的成就即死於非命,被奉為「國事殉難者」的人物。吉田松陰(死刑)、久坂玄瑞(自殺)、坂本龍馬(暗殺)都被列為後者。

他們三個人都沒有看到明治維新的成功,也都算是死於非命,但他們的靈魂卻被奉祀在有「安邦定國」意味的神社之中。

吉田松陰的弟子伊藤博文無視韓國人的國民情感,推行將韓國納入日本屬國的政策,並且當上第一任的朝鮮統監。但伊藤博文的下場便是遭受韓國版「草莽崛起」的志士安重根的暗殺。在韓國,安重根是民族英雄,被奉為「英靈」。我在《近代日本的陽明學》(講談社,二○○六)這本書曾提到:松陰與安重根的心境應該是很接近的吧!雖然某位韓國研究者對此深不以為然,而提出斥責,我還是覺得他們兩人確實有著某種相似的心境。伊藤博文不重視「草莽崛起」,就這一點而言,他可以說是不及格的松陰弟子吧!

 

11 井伊直弼、近藤勇、蓧田儀三郎──未被奉祀的人們

正確的決定

人們以「英靈」來稱呼入祀靖國神社的人。死於沙場上的無名小卒和松陰或龍馬等超級有名的人一樣,享有同樣「英靈」的稱號。因為他們被認為是為日本這個國家近代化犧牲的人,值得被表揚、被撫慰。

然而,主觀上與他們一樣,在幕末維新期間,也為了日本國盡力,最後也遭受暗殺、刑死或自殺等命運,卻因政治立場不同,而不被認為是「英靈」,不能入祀靖國神社的人,也有很多。這一章要介紹的,就是這些人中的三位。

首先要提到的是井伊直弼(一八一五─一八六○)。井伊直弼是彥根藩主的第十四子。雖說是在小孩容易早夭的時代,但身為第十四個兒子卻還能繼位為藩主,實在還是讓人想不到的事吧!井伊自虐性地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為「埋木舍」,他精通儒學、禪學,也通曉日本國學,喜歡和歌,還擅長茶道與槍術,熟練能樂,精於擊鼓,簡直就是完全符合松平定信理想的「文武」之人。如果他沒有踏入政治之路,或許會成為一個優雅有品味的文化人。

但是,在兄長相繼去世的情況下,直弼繼任為藩主了。江戶幕府建立之初,井伊家就是擁有譜代大名領導地位的名門世家。直弼當上藩主後,很快成為幕府的重要人物。不久後,發生了黑船來航的事件。主張開國的直弼與主張攘夷的德川齊昭等人對立,在將軍後繼的問題上也產生了衝突。這些我都已經說過了。直弼作為大老(只有在非常時期才設置的幕府最高要職,十八世紀中葉以後,井伊家有數人任此要職),決定將攘夷派一網打盡,這就是世人所稱的安政大獄。但安政大獄也給直弼帶來許多仇家,使他死於櫻田門外的暗殺事件中。這件事我在前作也已經說過了。

對尊王攘夷派及其衍生出來的倒幕派志士們而言,直弼是他們的師親或友人的仇敵,因此到了明治時代,也冷漠地處理直弼的貢獻。甚至當人們要在橫濱建立直弼的銅像,讚揚直弼果斷地讓橫濱開港時,還遭受到政府方面的阻撓。從明治政府高舉的「文明開化」路線看來,不是可以證明直弼當時的開國政策是正確的嗎?最諷刺的還是:為了貫徹自己的信念,最後遭到暗殺的直弼,其墓地豪德寺(井伊家的菩提寺),就在奉祀吉田松陰的東京世田谷松陰神社旁邊。

 

忠誠的新撰組

其次要說的是近藤勇(一八三四─一八六八)。近藤勇是新撰組的局長,出生於江戶郊外,是多摩郡農民的三子。他的劍術才能在江戶得到讚賞,被試衛館的道場掌門近藤家收為養子,並成為第四代掌門人。

由於久坂玄瑞等人的推動,將軍德川家茂前往京都。在清河八郎的提案下,幕府除了正規軍外,又以將軍護衛的名義招集浪人,組成「浪士組」。近藤勇和試衛館的門人們一起加入「浪士組」。但到了京都後,近藤勇離開清河八郎,與原本是水戶藩士的芹澤鴨組成新撰組,在擔任京都守護職的會津藩下面工作,負責維護京都市內的治安,並在禁門之變中大顯身手。不久後,芹澤被殺,近藤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撰組領導。

讓新撰組成名的,是池田屋事件。以桂小五郎(後來的木戶孝允)為首的長州藩士們擬定了一個恐怖行動,他們在京都市內到處放火,計畫趁亂從天皇的御所將天皇擄到長州。但新撰組在他們舉事之前,預先知道了他們的行動,於是成功地阻止了他們。此後,新撰組以反恐特殊部隊的姿態,毫不留情地逮捕尊王攘夷派,許多志士因此遭到檢舉、處刑。

可是,幕府走上敗亡之路已經是無法停止的事,新撰組在鳥羽伏見之戰慘敗。回到江戶後,近藤勇被勝海舟任命防衛甲府地方。但是,從西邊攻打過來的朝廷軍隊率先取得甲府,近藤在勝沼之戰中大敗。為了重建聲勢,近藤改名後來到江戶郊外的流山,但卻在流山被捕,最後以殺害志士的罪名被斬首。

近藤雖然出身農民,卻心懷十九世紀的武士道精神。在充滿背叛與謀略的世道中,新撰組以「誠」字為隊旗,就是表示要對將軍盡忠的意思。幕府最重要的將軍慶喜擅自從戰場逃回江戶,心意傾向歸順朝廷的勝海舟為了不讓江戶淪為戰場,所以決定讓近藤去甲府吧!因為忠實地執行了被給予的職務,最後卻是陷入人生的最大困境。

新撰組的殘存者後來繼續轉戰會津、蝦夷,新撰組副長──近藤的好友土方歲三──則戰死在五稜郭(位於今北海道函館)。

另外,舊幕臣中的強硬派組成彰義隊,以江戶的寬永寺為根據地,與西鄉隆盛率領的朝廷進行巷戰,最後還是被擊潰了。彰義隊之名來自「彰顯忠義」,顧名思義,很明白地表示了他們的想法。對平順地帶領日本走過兩百多年歲月的幕府,薩摩與長州竟以冷酷的姿態對待,這是他們所不能原諒的事情吧!

 

白虎隊的悲劇

本章要說的第三個事例,比前面提到的人物更具悲劇性。你所喜歡的偶像團體中的一員,曾在電視劇裡演出篠田儀三郎(一八五二─一八六八)這個角色。篠田儀三郎便是會津白虎隊的隊員之一。

會津藩藩主松平容保原本是尾張高須藩主之子,後來成為會津藩主的養子,繼任為第九任會津藩主。無論是會津藩或是高須藩,原本都是水戶藩主的子孫,也就是德川慶喜的親戚。話說回來,當時的大名諸侯之間,大抵上都有血緣關係。另外,容保的弟弟定敬,同樣以養子的身分,繼承了松平定信家。這個時候,領地也從奧州白河轉封到伊勢的桑名。

因朝廷的指示,幕府的領導人要更換,慶喜就任將軍家茂的後見職時,容保被任命為京都守護職。以前,雖然朝廷設在京都,但是政治中心並不在京都,可是,從家茂赴京到大政奉還的這段時期,京都恢復了政治性首都的機能。在那段困難的時期裡,負責維護京都治安的人就是容保。結果,在鳥羽伏見之戰後,容保和慶喜退回江戶,並且據守會津,與朝廷的軍隊對峙。容保在擔任京都守護職時採取逮捕尊王攘夷派志士的行動,讓他成為敵人的眼中釘。
會津藩的藩校叫做「日新館」,名字來自朱子學中的古籍《大學》,學生依儒學的古籍,分為尚書組、毛詩組、三禮組、二經組。篠田儀三郎在尚書一組,據說成績相當優秀。為了對抗朝廷軍隊的攻擊,藩校的學生也組成部隊,稱為白虎隊。世人所知道的白虎隊悲劇,就是將近二十名白虎隊隊員在出城時,看到失火的城下町,以為城被攻陷,為了「追隨主上而死」,將近二十個年輕人便集體自殺了。後來城確實被攻陷,會津人在明治初期受到迫害,過著痛苦的日子。順便一提:容保的結局與篠田儀三郎他們不同,他在城陷之後仍然活著,並且壽終正寢。

在國難之時採取強硬態度,招來仇恨而被暗殺的井伊直弼;因為職務而嚴厲搜捕圖謀顛覆國家的過激派,最後被判死刑的近藤勇;還有,為了追隨擔任京都守護職的主上,集體自殺的篠田儀三郎等白虎隊的隊員們。我覺得他們都是了不起的「殉國者」,但卻不是靖國神社裡的英靈。

明治維新最大的功臣之一,在戰場上死去(切腹)的西鄉隆盛也不是「英靈」。因為他在人生的最後發動西南戰爭對抗政府,以叛逆者之姿離開人間。還有大久保利通,西南戰爭結束後,很諷刺地和井伊直弼一樣,在出勤的路上被挾恨者暗殺了;他的死也不被視為「殉國」,所以沒有被奉祀在靖國神社內。

 

19 日俄戰爭不是防衛之戰

扭曲的「司馬史觀」

司馬遼太郎這個名字,也出現過在我的前作中。為了不造成誤會,我要一再地告訴大家,我並不是討厭司馬先生而批評他的歷史觀,絕對不是那樣的。我只是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司馬先生的史觀特立獨行,明顯地與現今學界研究有所差異,但他的史觀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中。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常常(這絕非隨口說說的無聊話!)將他和賴山陽排在相同的位置上。賴山陽的名著《日本外史》在包含明治維新的元勳在內的許多日本人心中,深刻地種下「日本在鎌倉、室町時代時,就已經是以天皇為中心的獨立國家」的歷史認知。而司馬主張的「明治維新的改革是正確的,但在日俄戰爭中獲勝後,路就走偏了」的解釋,則廣被大家接受。他們的主張都是「單純而容易理解的歷史」。但是,沒有比「單純而容易理解的歷史」更危險的東西了。因為人類並不是單純的生物,而是相當複雜的。

已經有不少歷史學者對所謂的「司馬史觀」提出批判。我要在這裡從那些批判聲中,挑選出中塚明的《司馬遼太郎的歷史觀》(高文研,二○○九)介紹給你們。如同這本書的副標題「問其『朝鮮觀』與『明治榮光論』」一樣,這本書對司馬遼太郎無視朝鮮問題與日俄戰爭,一味讚揚明治時代的觀點,做了根本性的批判。這本書是以很平易的文字完成的,所以你一定要看一看。

中塚明研究近代日本與朝鮮(韓國)關係多年,是這方面的專家。他的書是以二○○九年起,在NHK放映的《坂上之雲》(星期日的大河劇)作為評判的對象。司馬的這本小說,是描寫日俄戰爭的長篇小說,不過文中也穿插了實錄風格的詳細考證史料,以這樣的形式來描述日俄戰爭為日本帶來了什麼。不過,這樣的基調,正是中塚所謂的「明治榮光論」。

中塚在書的開頭這樣說道:「我每次想到日本人的歷史觀,或者了解歐美大國的事,卻不了解鄰國韓國及其他亞洲國家之事的國際觀;及現在日本的對外政策選擇等問題時,就會感覺到《坂上之雲》的最大問題,便是司馬遼太郎關於朝鮮的敘述。」

為什麼「司馬遼太郎對朝鮮的敘述」有問題?問題在哪裡呢?其實,問題不在於他在《坂上之雲》中如何敘述朝鮮,而是在於他幾乎沒有敘述。司馬開始執筆寫《坂上之雲》的時間,是昭和四十三年(一九六八)。我記得這一年是全世界政治與社會十分不安的一年(關於這事,以後再做介紹)。中塚的書,以這一年自民黨主導的「明治百年」慶祝活動開始。「昭和的戰爭是錯誤的,但明治的建國是絕對正確的」之歷史觀,把明治時期與昭和前期切割開來,美化明治時期的歷史。在這個美化的過程中,司馬的《坂上之雲》占有一定的位置。此歷史觀的構成,完全無視明治日本對韓國(朝鮮)的作為及犯下的錯誤。

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司馬在他自己所撰寫的〈韓國紀行〉中,描述了古代的韓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但他的關心只停留在古時候韓國與日本的交流,卻在旅行中繞過鄰近的東學農民戰爭的遺蹟,對那場戰爭避而不談。

東學農民戰爭就是以前被稱為「東學之亂」的民眾起義事件,那是日清戰爭之前,在朝鮮國內發生的武裝暴動事件。為了鎮壓暴動,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派兵到朝鮮本土,日本也出兵與之對抗。這個事件成為中日兩國衝突的導火線。換言之,日清戰爭是兩國為了爭奪在朝鮮的權利而引起的戰爭。因此輕忽這個事件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之重要性的司馬史觀,可說是扭曲的。

 

《坂上之雲》的見解

《坂上之雲》所敘述的日俄戰爭也一樣。日俄戰爭是日本為了確立對朝鮮的支配權,與俄國發生衝突所引起的戰爭。司馬在《坂上之雲》中,詳細地描述了戰爭的經過,但卻無視這場戰爭其實是日本侵略朝鮮政策中的一環的事實。這是中塚的論點。司馬認為日俄戰爭是日本防止俄國南下侵略的防衛戰爭,但觀察明治初期以來日本對朝鮮的政策,就知道事實不是那樣。

我不在此敘述日俄戰爭的詳細經過。想知道日俄戰爭的經過的話,請你去看《坂上之雲》(或看電視劇)。司馬也寫道:當初攻擊旅順雖然是一場無謀之戰,但卻獲勝了。戰勝當然是好事,但戰後缺少反省,還把乃木希典捧成英雄,這樣的結果與昭和的悲劇實在脫不了關係。就這一點而言,司馬對這場戰爭是有意見的,只是,他的觀點還是建立在全面性地肯定明治維新的歷史觀上,以由上往下看的憐憫眼光,看著朝鮮的犧牲。中塚便是因此而感到憤怒的吧!
「韓國」與「朝鮮」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得到勝利後,接下來並沒有對敵人俄國有所行動。總之,這場戰爭中的最大受害者,應該還是韓國吧!在美國的居中協調下,日本與俄國言和(《樸資茅斯條約》),朝鮮從此變成受日本保護的國家。噢,不,不是朝鮮,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大韓帝國」。
中國在日清戰爭中敗北後,朝鮮即不受中國保護,「朝鮮王國」因此改名為「大韓帝國」。因為君主的稱號由「王」提升為「皇帝」了,所以國家也變成與「大日本帝國」或「大清帝國」對等的國家。但為什麼不是改名為「大朝鮮帝國」呢?因為「朝鮮」這個王朝的名字,是十四世紀末的中國(明朝)賜予的(也或許是因為受到日本的干涉)。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們便自稱為「韓」。

在此先說一下,後來日本併吞大韓帝國,這個地區再度被稱為「朝鮮」。不過,當一九四八年朝鮮獨立後,就改名為「大韓民國」。但如你們所知,「北朝鮮」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附帶一提,「韓」與「朝鮮」的漢字寫法完全不同,但英語都是Korea;「共和國」和「民國」的英語也同樣是Republic,不同的地方只是在「民主主義」和「人民」。此外,「民主主義」、「人民」及「共和國」等,都是和式漢語。)

日俄戰爭後,日本在韓國設置的派駐機構叫做統監府,第一代的統監府長官便是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位內閣總理大臣,是一位重量級的政治人物,以此表示日本對韓國的重視(但絕對不是友好的善意重視)。但這樣一位重量級的日本政治人物,卻深被韓國人憎惡,最後被韓國人安重根刺殺於中國的哈爾濱。

不過,此一暗殺事件並未能阻擋日本對韓國的侵略行為,更沒有成為日本反省的材料。之後,韓國被日本統合了,這就是所謂的「日韓併合」。「併合」其實就是大的、強的,吃掉小的、弱的之意,並不是對等的「合併」。

那是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的事。

 

 

 

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

以史實帶領讀者反思,歷史中追求絕對性真理往往會正當化了政治迫害,也會成為引發戰爭的原因

  • 作者:小島毅
  • 譯者:郭清華
  • 出版社:聯經
  • 出版日:2014/3/14
  • ISBN:9789570843064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成人適讀
  • 定價:290 (HKD97)

編/譯者:郭清華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40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