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生:311強震後突破與未來

 

內容簡介

  日本的出路,思考再啟動!

  國家的前途,不只是政府的專責,更是全體公民的事。
  面對3‧11大震後的天災人禍,悲傷、痛苦甚至絕望,
  但復興正悄悄發生。

  日本智庫──寺島實郎先生,精闢地剖析3‧11後日本政府的心態與顢頇,提出建設性的全面政策,積極面對日本現狀並突破、前進,才是國家所需要的。

本書特色

  別垂頭喪氣,打起精神!看著吧,我們能塑造這個國家嶄新的未來!

  你看得到這個國家的未來嗎?
  不但經歷了經濟上失落的20年,還遇見嚴重的天災人禍;
  失去親人、失去故鄉、失去安身立命之地;連國土與安全的保證都失去了。

  在3‧11地震與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
  日本內閣幕僚、多摩大學校長──寺島實郎,
  剖析日本人惶恐不安的心情,
  並以「國家該如何往前」的施政角度來談具體的建設。
  想像國家變得更好、更強盛而採取行動!

  臺灣也一樣需要有執行力的決心與眼光。
  從信心、眼光、監督政府、啟動思考開始:
  讓我們的國家更好──我們還有很多可以作的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寺島實郎 Terashima Jitsuro


  日本國際政治與經濟領域的著名學者。現任日本總合研究所理事長、多摩大學校長、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會長。

  1947年出生於北海道,早稻田大學研究所政治學研究系碩士課程修畢後,進入三井物產任職,歷經調查部、業務部,而後被派往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曾任美國三井物產華盛頓事務所所長、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所長、早稻田大學研究所亞洲太平洋研究系教授、三井物產常務執行董事等職務,

  著作(書名暫譯):
  《新經濟主義宣言》(獲頒第十五屆石橋湛山獎,新潮社)
  《國家的邏輯與企業的邏輯》(中公新書)
  《寺島實郎之發言》(Ⅰ、Ⅱ,東洋經濟新報社)
  《從二十世紀學到什麼呢?》(上、下,新潮選書)
  《腦力學習》(Ⅰ、Ⅱ、Ⅲ,岩波書店)
  《我們戰後世代的「坂上之雲」》(PHP出版)
  《認識世界的能力》(PHP出版)
  《大中華圈》(NHK出版)
  《為了什麼而工作?創造自己的生存法則》(文藝春秋)
  《看見時代趨勢的眼光》(潮出版社)
 

目錄

前言 為重新啟動思考─跨越毫無根據的悲觀與樂觀 

第一章 深化歷史意識─對於生命的連結,你究竟認識到何種程度呢?
並非隻身孤影的一人─凝視著你的二千零四十六道目光 
收看電視連戲劇《仁醫》之後─人人都是「南方仁」 
龍馬的聲音,你聽到了嗎? 
浪分神社的由來─前人的智慧結晶 
身為日本人的覺悟─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的精神 

第二章 日本人的核心精神是什麼?─思考不輕易灰心喪志的意思。
因為大地震而知曉的親鸞教義 
「天才」空海與「心胸寬大者」最澄 
親鸞生存的時代 
佛教的範式轉換 
念佛具有的絕對平等性 
身為世界宗教的淨土真宗 
為什麼是親鸞呢? 
共鳴的自力與他力 
失去核心精神的戰後日本社會 
夏目漱石的疑懼─目前仍存在的「外因式開化」的障壁 

第三章 該從關東大地震之中學習到什麼?
關東大地震的奇妙巧合 
流言蜚語的可怕 
徹底拔除大正民主主義的關東大地震 
跳脫期待救世主的論點─領導者應具有的言論

第四章 日本創生應有的目標方向性
─真正的復興構想應該是什麼?
應該認真面對災區的實際情況─這時須具備宏大的構想力 
應該成為核心的是產業創生 
面對「產業空洞化」的智慧 
連接太平洋側與日本海側之構想的重要性 
分散首都機能,構思二十一世紀型的都市
打造公民參與型的復興構想

第五章 國家新能源的策略思考方式─追求堅持核能與融合新能源的最佳方式
村上春樹所提倡的方向 
核能「安全神話」之瓦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在美國的策略之下而開始運轉的核能發電 
已失去信任─核能是次要的能源 
即使如此仍然要面對核能的三大理由 
政府負起責任,統整「已開始運轉的核能體制」 
再生能源之定位 

結語 在內傾的時代氛圍裡,再一次從日本是世界一分子的觀點來思考 
 

前言

為重新啟動思考-跨越毫無根據的悲觀與樂觀


  以現在的日本人來說,內心深處沒有深痛創傷的人,應該不存在吧。而且也沒有人不想問一句:自己活在當下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芮氏地震規模九的強震,以及超過十五公尺高的海嘯侵襲,造成了多達兩萬人的犧牲。接著又發生了更甚於自然災害的悲劇,也就是面臨了福島核電廠爐心熔毀的事態、輻射污染的難題,這不僅僅撼動了日本,同時也震撼了全世界。

  一想到日本面對如此沉重的苦難,不禁讓人仰天深思,思考這項考驗的意義究竟何在─「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該怎麼做才能克服這一切?」置身於如此的狀態中,人們往往容易在毫無根據的樂觀與悲觀之狹縫中擺盪。就像在地震過後,電視上盲目地播放「日本是強國」「加油日本」的廣告訊息,讓人陶醉於毫無意義的激勵及鼓舞之中,希望蘊釀出訴求凝聚與團結的氛圍;但是相對的,全面否定式的氛圍又交雜其中,例如:「日本已經完了」「以往的社會模式,應該全面反省」。就「停止思考」的意義而言,毫無根據的樂觀與悲觀其實是一樣的。

  現在日本人該探尋的,並非「毫無根據的過度自信」,也不是「沒有原則地要求全體人民懺悔」,而是該重新啟動有條不紊的思考。當夜幕低垂、伏案深思之際,有一首詩可以支撐著我們的心靈。

  總而言之該怎麼做才好呢?面對這個問題,讓好不容易才抵達的思索之路,回到原點。

  總而言之,隨便如何都行嗎?

  不!不!不!無限大地否定。

  靜待即可。然後用最初的力量,面對如此的疑問,趕緊減少你的脆弱即可。

  認定是命中註定的結果,是卑劣的。

  正確的原因之下所生之事,方是清澈純淨的。

  為了進一步一再地撼動你的心,請再一次將頭抬高,在這夜深人靜漆黑一片的駒込台,望向正上方發亮的那顆巨大而赤紅的星星即可。

  火星出來了。

  引用自高村光太郎詩集《火星出來了》

  「日本能夠重生嗎?」「日本該往何處去呢?」─這是在3‧11大地震之後,屢屢被問到的問題。

  遭受強烈地震和巨大海嘯的侵襲,頓時失去家人及生活和工作的人們,身處於極限的狀況中,這一點當然毋庸多言。福島核電廠附近的居民更是過著沒有一時一刻能夠擺脫不安與焦躁的日子吧。然而提出「日本能夠重生嗎?」這個問題的人,並非受災的居民。面對前所未有的巨大災害與核電事故,現在身處於日本的人們,莫不受到「未來將會如何?」的不安、苦悶及孤獨感的折磨。

  不只是日本人。地震之後四個月,我前往美國及亞洲各國拜訪,得到了許許多多的人們對於地震的慰問與鼓勵,然而在他們的眼底深處,我可以感覺到他們有著一個疑問─「在這苦難過後,日本該往何處去呢?」─全世界的國家,莫不凝神關注著此時此刻的日本。

  我想起了距今八十多年以前,中國的代表性作家魯迅於日記中引用,十九世紀匈牙利革命詩人裴多菲.山多樂(Petofi Sandor)的句子。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竹內好翻譯《野草》)人們隨口地道出「絕望」或「希望」時,幾乎都只是虛構而已。

  「馬馬虎虎」(將就地敷衍了事)地活著的人們,因為沒有凝神注視漆黑的暗夜,所以無法探尋到真正的曙光。對於「日本能夠重生嗎?」的提問,它的答案其實至為明確。「日本會重生的。但是必須從根本重新審視及調整自己,並且有所發現。」至於「日本該往何處去呢?」的問句,它的答案也可以用以下的內容道盡一切─「把希望寄託在日本一路走來的軌跡上,品味戰後日本的興衰功過,專心一意地反覆思考,憑藉著自己的想法與意志,提出它的方向。」

  而這本書,正是希望能夠成為探索這思考過程的小小光點而開始談起。「創造式的復興」之類的字眼經常被使用,然而想要達到創造,宏觀而深入的洞察就是不可或缺的要項。如果不回顧久遠的時間長河,沒有深入思考問題本質的觀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造。而這個觀點越是宏大、越是深入,未來的構想內容就能變得越準確。

  即使面臨痛苦的深淵,仍然不輕言放棄的人,用著像是緩緩地深呼吸的感覺來閱讀本書,倘若能因而有所收獲,對於作者而言,這正是無上的喜悅。

2011年7月
寺島實郎

 
內容連載
 
收看電視連戲劇《仁醫》之後─人人都是「南方仁」
 
經歷了好幾代,祖先們沿續了生命,拜此所賜,我現在才會在這裡─這樣一寫,或許有很多人會聯想到2011年6月時才播映完畢,日本TBS電視的高收視連戲劇《仁醫》吧。以下引用該劇的作品介紹,讓沒有收看過的人也能了解一下。
 
一部壯麗的歷史劇,一位現代的腦外科醫師─南方仁(大澤隆夫飾演),因為某個事件的緣故而穿梭時空到了江戶時代,在沒有令人滿意的醫療器具的環境下,拯救了幕末時代許多人的性命,透過他的醫術,加深了和幕末英雄坂本龍馬(內野聖陽飾演)等人的交流,同時和無論於公於私都給與他許多協助的橘咲(綾瀨遙飾演),以及曾經是吉原花魁的野風(中谷美紀飾演),一起身陷於幕末的動亂之中。
 
這部電視劇裡,將南方仁原本的未婚妻─友永未來─以及花魁野風,描述成極為相像的兩個人。角色的設定上,暗示了野風是友永未來幾代之前的祖先。再加上南方仁面對著即將被贖身的花魁,發現了她有罹患乳癌的徵兆時,想到如果為她進行乳房摘除手術,導致贖身一事破局的話,他的未婚妻將可能無法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因而對手術感到遲疑。結果雖然因為下定決心進行手術,導致贖身一事破局,但是不久之後,野風和一位法國人之間有了孩子……。這真是荒誕無稽的故事。我似乎也可以聽到有人批評說:「如果這麼害怕因為自己的介入而改變了歷史,乾脆一開始就到深山裡頭躲起來生活不就好了。」說起來的確是異想天開,但是其實也讓我重新想起了─因為有生命的連鎖,所以方才有現在的自己。原本的原著漫畫(村上紀香原作)之中,沒有友永未來這一號人物出現,將野風設定為可能是未婚妻的直系祖先這一點,據說是連戲劇改編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原著裡的南方仁,或許可以說只是單純地離開非常熟悉的日常環境,投身至另一個世界的一個人。而那個時代是幕府時代末期的江戶,包括坂本龍馬在內,還有勝海舟、西鄉隆盛、佐久間象山……,這些有如耀眼繁星般,為幕末維新增色的人物,為著開闢「新的世界」而奮鬥。南方仁就被丟入這其中。
 
我個人很喜歡這段描寫幕末維新傑出人物們的方式。因為我覺得有將他們共通的美德很好地描寫出來。所謂的美德就是,無論是佐幕派,抑或是薩長派、勤皇派,立場雖然互異,卻沒有一個人是為了私利私欲或保全自己而利用外國的勢力。倘若每個派別只為自己或自家的利益著想而勾結外國勢力的話,日本會變得如何呢?恐怕日本會像清朝一樣,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主要戰場,而日本人將會被迫面對莫大的苦難吧。
 
結果日本雖然依賴英國及法國甚多,但是卻能免於成為列強的戰場,憑藉的全是他們心中懷有高潔的志向。
 
在這裡,我看到了新渡戶稻造(1862∼1933)著作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的根源所在,有著自立自重的精神。對於依賴他人而厚顏無恥地活下去,抑或是欺騙他人、只求自己能苟活的想法,都能夠打從心底拒絕的態度,就存在於武士道。我認為這種生活的「態度」,或者是「靈魂的核心」,正確實存在於幕末維新的人們心中,所以即使面臨了來自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危機,面對了前所未有的國難,同時還伴隨著內戰狀態,依舊能保有內部的團結,建立了近代的日本。
 
幕末維新的傑出人物們,不!即便是當時沒沒無聞的平凡百姓們,雖然沒有穿梭時空,但是仔細想想,他們全都是被丟置在以往的常識或生活方式均不適用的世界裡。無論知名抑或是沒沒無名,對於被迫身處於其中的世界,只有採取真摯面對的態度,方能夠認真地活著,認真地死去吧。
 
幕末維新的人們雖然不自由,但是他們的生活態度堅定而明確,對於心無所依的現代日本人來說,幕末維新的人們應該顯得更為光彩奪目吧。
 
原著漫畫第一冊裡,在南方仁穿越時空到了幕末維新的時代時,曾經有以下的自問自答。
 
在御茶水的峽谷間,穿梭飛舞著無數的螢火蟲,彷彿像是被病魔擊倒而遺憾逝去者的靈魂……數萬的魂魄問我:你是誰,你是為了什麼而來到這裡……而後在最後一冊裡,知曉天命。
 
和這個時代的所有人們,一樣地生、一樣地死─在死之前,拼命掙扎地活下去……這就是我現在的心願。
 
我們全都是「南方仁」。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的存在,就像是被放逐到這個世界裡。只不過我們和南方仁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並不是從隔絕的世界被丟置在這裡。我們是經由連綿不斷的生命連鎖,而生活在2011年的日本。
 
龍馬的聲音,你聽到了嗎?
 
在電視劇《仁醫》的最後一集裡,回到現代社會的南方仁,腦子裡傳來了坂本龍馬的聲音。
 
─就算再也見不到、聽不到,無論何時,我們永遠在仁醫師的身邊!
 
對於龍馬所說的話,我是這麼解讀的。(幕末的志士們,佐幕派、勤皇派、攘夷派、開國派,彼此相互殺伐。但是一切全都是希望這個國家「能夠成為我下輩子還要再來投胎的國家」。希望後代的日本人千萬別忘了這一點。因為縱使物質上的世界一再地改變,無形的靈魂世界仍然緊緊相繫。)前,拼命掙扎地活下去……這就是我現在的心願。我們全都是「南方仁」。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的存在,就像是被放逐到這個世界裡。只不過我們和南方仁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並不是從隔絕的世界被丟置在這裡。我們是經由連綿不斷的生命連鎖,而生活在2011年的日本。「能夠成為我下輩子還要再來投胎的國家」─這句訊息透過了整部電視劇,像是連續低音(thoroughbass)一樣地鳴響迴盪在我的內心深處。
 
為了將這個國家往前推進一步,為了讓這個國家的人民能過得更幸福,他們祈願,他們為了將來的生,而選擇了現在的死。未赴戰場的人們應該也是同樣的想法,而在自己身處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
 
這樣的時代結束後,經過65年,我們是否真的建立了他們所期盼「再投胎一次」的國家呢?我們的生存,是否有置身於過去的目光中而活在當下的自覺呢?或者對於未來將誕生的世代,我們的生存方式是否能讓我們抬頭挺胸自信地說:「我們就是想讓日本成為這樣的國家,所以竭盡全力地活著」呢?我非常沒有把握。我可以坦白說,在我們的生活態度中,如果沒有與過去的目光相視而望的自覺,將無法產生洞悉未來的觀察力。
 
思考「311以後的日本」,不需要輕率的絕望和希望。不是為著毫無根據的悲觀和樂觀一喜一憂,而是該有條有理地深入思考。這時候最能成為助力的,我發現就是在歷史的脈絡之中去思考。傾聽先人的聲音,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應該能夠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新渡戶稻造在接近結語的部分,曾經這麼說過。
 
有人預言,封建日本的道德體系將如其城廓一樣地土崩瓦解而歸於塵土,惟新的道德將像不死鳥般地奮起,引導新日本前進。而此預言已由過去半個世紀所發生的事情而得經確認。如此的預言實現是值得期望的,且應發生的,然而千萬別忘了,不死鳥僅只會在其自身的灰燼中奮起,牠不是候鳥,而且牠也不會借用其他鳥兒的翅膀飛翔。
 
因為「不死鳥僅只會在其自身的灰燼中」復活重生。
 
村上春樹所提倡的方向
 
6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泰羅尼亞(Cataluña)國際獎頒獎儀式」的場合裡,作家村上春樹發表了得獎記念演說。
 
附帶一提,「加泰羅尼亞國際獎」是加泰羅尼亞州政府自1989年創設的獎項,針對文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領域,每年頒獎給一位被評選為熱情性、創作性活動的人。村上春樹這次在56個國家,196位候選人之中脫穎而出。
 
一般人都知道,得獎人的演說主軸,通常是環繞在得獎之研究或作品的小故事上。但是村上春樹則不是如此,他一開始就先從311大地震談起。
 
演說的前半部分是強烈大地震方面的事。在談完活在日本這座地震列島上的宿命,日本人的內心裡也因此已經培養出了「無常」的精神特性和美學意識之後,他很清楚地提出了以下的斷言。因為這次大地震的關係,幾乎讓所有的日本人都受到強烈的打擊。連平常應該對地震習以為常的我們,直到現在都對於災情規模之大而感到心有餘悸。我們有著無力感,甚至對國家的未來都感到不安。
 
但是最後,我們一定會重新組織我們的精神,重新站起來走向復興之路。對此,我並沒有太擔心。我們不會永遠因為打擊而癱倒在地。我們會重新建立毀壞的家園,修補寸斷的道路。然而村上春樹真正想說的,並不是這些事。對於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問題,向全世界發言,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如同各位所知,我們日本人是歷史上唯一經歷過原子彈轟炸經驗的人民。一九四五年八月,廣島與長崎這兩座城市,遭到美軍轟炸機投下原子彈,超過二十萬的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而存活下來的人之中,許多人因為曝露在輻射之下,後來即飽受後遺症折磨,經歷一段時間之後死亡。原子彈具有多大的破壞性,輻射對於這個世界、對於人體會留下多麼深的傷痛,我們已經從那些人的犧牲中學到了。
 
(中略)
 
這次福島核能發電廠的事故,是我們日本人在歷史上經歷到的第二次重大核災。然而這次並不是被別人投擲炸彈,而是我們日本人自己親手準備,自己親手鑄下的大錯,自己污染了自己的國土,自己破壞了自己的生活。
 
村上春樹並且自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接著他導出了以下的答案。
 
答案很簡單。答案就是「效率」,是「efficiency」。我們日本人對於核能,應該持續地呼喊「No!」這是我個人的意見。
 
我們應該要認真地面對村上春樹的訊息。能源是超過作家直覺的政策科學議題,我認為應該要將之積極地納入視野、認清事實,建立起當下應為正確恰當之判斷的日本能源策略。
 
打造公民參與型的復興構想
 
無論是新產業基礎的創生,抑或是首都機能的分散,或者是思考日本創生的計畫,採取公民參與型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復興的構想中,如果沒有讓公民有親身參與的興奮期待感,無法描繪出與創造未來有關的主體感動,創造新日本的運動就無法成立。「喔,對!反正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與我無關」─倘若復興的構想只讓公民冷眼旁觀而已,結果只會造就一項膚淺的構想。我認為創造新日本的運動裡,必須要有吸引有心參與者的計畫。舉例來說,1929年的大恐慌之後,美國推出及發展羅斯福新政作為國家計畫,其中即以經濟復興隊的形式,讓年輕人紛紛參與其中。我希望復興運動也能帶有那股熱忱。年輕世代的參與,比任何人都來得重要。舉例而言,像是在東北災區各縣,各組成以數百人為單位的「復興計畫推動隊」之類的組織,在全日本及亞洲公開招募人選,在一年到三年的期間裡,在策略性的目標計畫裡,每年提供二百至三百萬日圓的報酬請他們工作,這項構想如何呢?
 
像是投入農業生產法人的具體復興計畫,或者是副首都機能分散計畫等等,不是義務性質的志工活動,而是在「收取報酬、擔負責任地工作」的架構之下,讓年輕的能量參與,而且以培養未來能夠支援現場的人才體系來說,我認為有它的意義存在。
 
現今的日本因為長期處於就業冰河期,到處都是為就業所苦的年輕人。有些部分是因為不景氣,所以求才的人數減少,使得就業的機會受到限制;但是也可以看到有些年輕人迷惘,有人想要把人生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卻找不到想挑戰的工作。對於這些年輕人,應該要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可以在自己希望的地方工作,像是東北地方的農業生產法人也好,漁業與IT之間的同步也好,副首都的設計也行。我希望他們能擦擦額頭上的汗水,絞盡腦汁,四處奔走,與人接觸、討論、爭執,全力投入工作中。倘若復興計畫能夠塑造出這樣的機會,復興計畫就不會變得索然無味。從某個層面來說,或許這個過程正代表了日本創生。
 
以那須市作為副首都的構想為例,如果年輕人能前仆後繼地投入參與就好了。單只靠上了年紀的行政官員或專家閉門構思,往往容易被批評是「與災民無關、背離現實的討論」。建構出能讓人感受到,這是由眾人一起建構未來的復興與創生活動,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環。
 
一直到這裡,我提到的都是年輕人的參與;其實還有另一項很重要的,那就是年長者的參與。這個年代的屆齡退休人士,不但一點兒也不顯得老態,而且和年輕世代相較之下,因為他們在職時代曾經經歷過經濟高度成長的年代,因此手頭上也寬裕很多。讓年長者參與的方案之一,便是讓他們以承銷人的角色,把錢花在復興債券上。據說個人金融資產有一千四百兆日圓,而其中的絕大部分就是由年長者持有。
 
復興財源方面的討論,內容不外乎增稅或者是發行國債。在財政困難的當頭,總是希望能避開這兩種選項,但是復興的財源一般認為至少超過二十兆日圓,這又該以何種形式籌措才好呢?這個部分需要發揮最大的智慧。即使是採取復興債券的方式,一想到關東大地震之後,因為國債擴大發行而引發了金融恐慌,總是讓人無法輕易地選擇它。因此我想提出的方案,便是盡可能減少後代子孫負擔的無利息國債。
 
或許有人會覺得─「有人會蠢到購買完全沒有利息的國債嗎?」但是我不這麼認為。舉例來說,提出激勵方案,只要購買復興債券即提供遺產稅減免,這個方法如何呢?對於多多少少希望能多留一點資產給兒孫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應該會非常關注吧。而且這筆資金是作為東日本復興、日本創生的事業資金所用。雖然他們不能揮汗參與計畫,但是卻依然能感覺到自己是計畫中的一分子。這並不像「全國一心」之類的說法,它和強制所有的人做同一件事的一體感不同,它沒有危險的氛圍,只有一種和聲般的一體感。
 
「為了日本的創生和未來產業、未來技術,我希望能貢獻一己心力」─這份訊息應該也傳到了擔心日本未來的年長者心中。不需要發行戰爭債券的日本,可以說是幸福的國家。鄰近的韓國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時,曾經推動了「請把櫃子裡的錢奉獻出來」的國民運動。對日本的年長者提出呼籲,籌措大約十兆日圓的金額,作為投資未來的財源,僅提供遺產稅減免的優點,讓年長者承購無利息國債,我相信不是不可能的事。
 
本章前前後後所討論的事,主要是針對復興事業,以比較有彈性的想法,提出社會工程學式的方案。工程學是從宏觀的角度,組合個別的事業,以謀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我認為現今的日本,需要的正是Socialengineering,也就是社會工程學。我希望我們能具有社會工程學的解決方式,面對眼前存在的苦難,憑藉著有所根據的希望來面對它。
 
 

日本再生:311強震後突破與未來

 

  • 定價:300 (HKD100)
 
 
  • ISBN:9789862578902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