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不出時鐘指針的女人:從多重學習障礙到創辦學校》The
Woman Who Changed Her Brain
天生的局限≠人生受限!
因為,正如同大腦形塑我們,我們也能形塑自己的大腦。
多數閱讀本書的讀者都會從書中獨特的案例中獲得新的想法,來思考人們面對世界時所遭遇到的困難。而本書也讓人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大腦缺陷以及其所引發的更深層問題。─《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諾曼.多吉
你我可能都有過以下類似經驗:常常心裡想著A,出口卻說成B;明明要找的東西近在眼前,卻視而不見;苦於整理收納,家中各處永遠呈現雜物山的狀態……
然而,發生在作者芭芭拉.亞羅史密斯-楊女士身上的情況要嚴重許多。她自小肢體不協調,因此大傷小傷不斷,她母親甚至一度擔憂她來不及長大。去親友家聚會時,她總不免失蹤好幾小時,因為她離開眾人所在位置就找不到回頭路。上小學後,她會把2寫成左右相反、把b寫成d,學校師長因此誤以為她「學習態度不佳」。時鐘指針、運算符號與長串字句,對她而言就像火星文一樣難解……
隨著年紀漸長,芭芭拉始終恐懼無法再憑藉過人的毅力與記憶力應付愈漸艱深的課業問題,在高中時甚至一度輕生。所幸在就讀研究所時,她接觸到神經心理學創始人盧力亞探討腦損傷病人情形的著作,才恍然大悟大腦神經問題是造成上述所有問題的根源,並更進一步依「神經具有可塑性」的原理,幫助自己與眾多學障人士邁向不再受學習障礙禁錮的人生。
讀者不僅能在書中讀到作者化障礙為墊腳石的心路歷程,以及大腦與各種學習障礙的對應關係與簡單訓練方式。喜歡《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的讀者更別錯過書中豐富精采的案例探討。
名人推薦
暢銷書《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 諾曼.多吉醫師
專文推薦
台灣學障協會會長 王瓊珠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揚名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一致推薦(依姓氏比畫序)
不努力、不聰明之外的可能性
在台灣,師長們很容易用不努力、不聰明,來責難表現不如預期的孩童。但我們似乎都忽略了個體的獨特性,若只是一昧地期盼他們用同樣的方式學習,一起競爭同樣的目標(例如都要念建中、北一女),只會造成更多有問題的孩童。然而,其實每個孩童都是不同的,有些孩童因為腦發展的缺陷,造成他們即使智商在正常範圍,但卻有一些特殊的障礙。這些缺陷造成的影響可大可小,若能在初期,就能夠找出障礙的源頭,並且對症下藥,對於孩童是相當有幫助的。所以,我鼓勵讀者們在閱讀的同時,可以想想自己周遭的親朋好友,是否有類似的現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建議他們參照書中介紹的方式*,嘗試做一些介入,或許就能夠對他們的生活有顯著的改善!──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揚名
作者以淒美且令人難忘的筆調,描述了患有驚人學習障礙是什麼樣的感受──不過作者同時也描述了將障礙抛諸腦後時,又是什麼樣的感受。多數閱讀本書的讀者都會從其中獨一無二的案例中,獲得新的想法來思考人們處理世事時的認知困難。而這本書在此也提供人們一個機會,以全新方式來瞭解大腦缺陷以及自身或他人缺陷所引發的更深層問題。──《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諾曼.多吉
令人驚豔之作。──《每日郵報》
扣人心弦。──英國《衛報》
這本書像緊抓住我的衣領那般,深深震撼了我。──《Actionable
Books》
一段激勵人心且發人深省的人生故事。──《科克斯書評》
作者的經歷是場絕望與毅力之間的拔河。而毅力最終勝出。──CNN資深製作人
麥克.舒勒(Michael
Schulder)
作者以個人特有且令人驚歎的簡單方式,解說了某些極為複雜的神經學概念。──《環球郵報》
這是本在神經學與人類決心上,十分引人入勝的研究著作。──《正午惡魔》(The
Noonday Demon)與《遠離大樹》(Far From the Tree)作者 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
這本辛酸慘痛卻又振奮人心的著作,描述了作者從天生即有重度學習障礙的孩童蛻變成為認知教育領域的強大先驅。對於任何一位在學習障礙、腦傷、自閉症或中風之中痛苦掙扎的人士而言,作者的改變為他們帶來了希望……這是本重要著作。──《紐約時報》暢銷書《記憶之宮》(The
Memory Palace)作者 米拉.巴爾托克(Mira
Bartók)
我們在書中見識到一位加拿大女性的行動力、見解與所激發出的能力!──《智慧之矛盾》(The Wisdom
Paradox)與《大腦總指揮》(The New Executive Brain)作者 高德伯博士(Elkhonon Goldberg,
Ph.D.)
若你有兒子、女兒、病人、伴侶,或至少有顆腦袋的話,這就是本非讀不可的書。本書能開闊你的心智,讓你見識到如何處理大腦塞車的可能新方法。──SharpBrains.com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艾華路.費南迪茲(Alvaro Fernandez)
作者
作者介紹
芭芭拉.亞羅史密斯-楊Barbara
Arrowsmith-Young
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兒童研究學士、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學校心理學碩士。
亞羅史密斯計畫認知訓練課程,緣起於亞羅史密斯-楊女士在克服自身嚴重的學習障礙之路上所得到的發現與創新。她在小學一年級時便被診斷出有「多重學習障礙」。她雖然靠著過人的毅力學會了閱讀與書寫,但求學之路依舊不斷遭遇各種學習困難。學習障礙與智慧天分並存的特殊際遇,驅使她深入研究一系列能夠強化大腦特定功能的認知訓練課程,亦即後來的亞羅史密斯課程。
此課程已為美、加、紐、澳等地各級學校廣泛採用,而比利時、德國、英國等地也考慮將此計畫列入正規學校教育之中。
身為亞羅史密斯學校暨亞羅史密斯計畫主任,亞羅史密斯-楊女士持續不輟為學障學生研發課程。她的願望是所有為學障所苦的學生都能從認知訓練課程中受益。
此計畫更多資訊,請參考作者個人網站:www.barbaraarrowsmithyoung.com。
譯者介紹
蕭秀姍
全職媽媽、半職譯者,以照顧家庭為主業、翻譯書籍為調劑,在文字與生活之中尋找平衡。
黎敏中
隨先生旅居歐洲期間進入翻譯的世界,是個熱愛文字、旅遊與美食,並喜歡在廚房中玩樂的散漫女生;現任職外商銀行。
目錄
讀不出時鐘指針的女人:從多重學習障礙到創辦學校-目錄導覽說明
- 序
前言
第一章:阻力的剖析
第二章:居家童年
第三章:學習(左右顛倒)英文字母
第四章:一片茫然
第五章:大腦運作:亞羅史密斯原則
第六章:大學的陰霾
第七章:撥雲見日
第八章:迷失在解讀中
第九章:碰壁
第十章:詞不達意
第十一章:做事不經大腦
第十二章:當你看不出畫中所蘊涵的千言萬語
第十三章:天書
第十四章:空白的家書
第十五章:對自己的身體視而不見
第十六章:學校成形
第十七章:在空間中迷失
第十八章:腦中一片空白
第十九章:看見與看不見
第二十章:當二加二不等於四
第二十一章:左耳進右耳出
第二十二章:學習障礙的衝擊
第二十三章:口耳相傳
附錄一:亞羅史密斯課程治療的認知缺陷說明
附錄二:腦葉
附錄三:大腦布洛德曼區
謝誌
注釋
序/導讀
《讀不出時鐘指針的女人》
推薦序
不努力、不聰明之外的可能性/黃揚名
在台灣,師長們很容易用不努力、不聰明,來責難表現不如預期的孩童。但我們似乎都忽略了個體的獨特性,若只是一昧地期盼他們用同樣的方式學習,一起競爭同樣的目標(例如都要念建中、北一女),只會造成更多有問題的孩童。
然而,其實每個孩童都是不同的,有些孩童因為腦發展的缺陷,造成他們即使智商在正常範圍,但卻有一些特殊的障礙。這些缺陷造成的影響可大可小,若能在初期,就能夠找出障礙的源頭,並且對症下藥,對於孩童是相當有幫助的。
所以,我鼓勵讀者們在閱讀的同時,可以想想自己周遭的親朋好友,是否有類似的現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建議他們參照書中介紹的方式,嘗試做一些介入,或許就能夠對他們的生活有顯著的改善!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序
諾曼.多吉(Norman
Doidge)醫師
臨床醫師們受教於「大腦就像是由零件所組成的一部機器」這個觀念已有四百年之久。當身處現代的我們以一部電腦來比喻大腦,又被告知大腦為「固定不變」時,前述觀念仍以電腦版本與我們同在,彷彿大腦迴路在人類童年時代就已定型。二十世紀的後半段,多數的臨床醫師都在這樣的觀念下接受訓練。時至今日,仍有少數醫師依然接受著這樣的教育。
認定大腦猶如機器般固定不變的理論,對於罹患學習障礙的幼童與成人造成了嚴重影響。只因為機器就是機器,沒有自我重組的能力。人們最多只能教導這些病童,試著運用代償方式來解決自身的問題。
幾項約於三十年前所進行的神經科學實驗,就已經推翻「大腦固定不變」的理論。然而,這些實驗的結果卻常被忽略;就算有時受到注意,那些堅守舊時理論的學者也認定這些實驗的方法不夠嚴謹、或者這些結果只適用於動物,就算能套用於人類身上,也只適用於人類大腦中的一小部分。這些實驗結果證實了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也就是說大腦是可以改變的,只要透過心智體驗與腦力訓練,就能夠改變大腦自身的結構。
經過二十多年,神經科學界的主流才開始相信,這些實驗的結果不但正確並且完全適用於人類身上;不單單只適用於部分人類大腦,而是可以全面應用到所有大腦部位。時至今日,這些實驗可以說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實驗證明了。全球各地的研究與臨床試驗已經證實,神經可塑性可以運用於治療腦傷、中風、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學習障礙、疼痛、各種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與其他身心症。「神經可塑性」突然間成為炙手可熱的名詞,而這也被許多行銷人士所利用,以新瓶裝舊酒地方式將各種簡單的動腦遊戲,重新包裝為「可促進神經可塑性的動腦遊戲」。
然而,就跟許多其他事情一樣,處理大腦運作問題的困難之處也在於細節。諸如大腦改變的步調、如何給與「適量」的腦力訓練,以及該鎖定哪一個大腦功能區域為目標等等細節,都必須深入去了解才能達到功效。其中,「該鎖定哪個大腦功能區域為目標」更是極重要的一環,因為一個簡單的障礙,可能源自於數個不同大腦區域的缺陷;以閱讀障礙為例,只要其中一個大腦區域有問題,就會出現閱讀障礙的症狀。所以,處理大腦運作問題時,需要的不只是一項全方位的腦力訓練(這樣的訓練其實也不存在),更需要的是一份以腦部功能為依據的個人障礙評量。然而要發展出適當的評量與腦力訓練,必須歷時數年的研究與改良。所以在了解到神經可塑性將對教育帶來強烈的衝擊之後,全球實驗室中的神經學家開始傾力投入相關的研究當中。
三十年前,在第一批神經可塑性實驗結果剛出爐之後,有位女士就開始將神經可塑性的原理應用在自己身上,然後再推廣至學生身上。三分之一個世紀前,當芭芭拉.亞羅史密斯-楊與實驗室團隊開始將神經可塑性的原理應用在學習障礙時,這間位於多倫多只有一個教室大小的實驗學校,就掌握了神經可塑性的未來。我曾在自己的著作《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的「為自己建構一個更好的大腦」章節中提到芭芭拉的故事,這段能與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媲美的英雄事蹟,在本書中亦有生動地描寫。
芭芭拉一出生就患有數種極為嚴重的學習障礙,包括無法了解邏輯以及因果關係,也無法即時了解正在進行的事情。當她得知已有動物實驗證明認知訓練能引發神經可塑性時,她就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腦力訓練。這真是個驚人的創舉,其原因有二。首先,儘管芭芭拉患有學習障礙,但她卻能堅持不懈地多次閱讀具有難度的文章,直到自己可以除去腦中的茫然感並了解文章的內容為止。其次則是她還能運用自己所學,創造出能夠一勞永逸解決其大腦問題的有效腦力訓練。在科學界,通常需要思考卓越的智者以嚴重腦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才能創造出劃時代的腦傷治療法。但芭芭拉卻可以一人兼飾兩角。因為自身患有多重的障礙問題,所以芭芭持續創造出數種腦力訓練來解決其他的學習障礙。最終芭芭也發現,她已有能力設立一所學校來治療許多罹患重大學習障礙的患者。
自一九八○年成立以來,芭芭拉的學校花費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不斷地在腦力訓練上精益求精,也建立了一套專門針對學習障礙的大腦診斷方式。這間學校不採用代償方式解決大腦問題的(這是目前多數學校仍採行的標準教學方式),而是直接針對問題,以腦力訓練來強健學生腦中功能不彰的部位。就我所知,他們也是目前唯一一間完全採用這種方式的學校。而且也比其他同類型的學校,治療過更多的學習障礙患者。而以我心目中的未來神經可塑性教育來說,我認為芭芭拉以多重腦力訓練為核心的建校理念適用於今日的多數情況,是最能讓學生儘速回歸常軌的典範作法。
不過,並非每個試過芭芭拉腦力訓練的人都能收到成效;她從來就沒有這樣保證過,也謹慎地阻止那些過度推崇因而作出此項結論的人。無論在任何時代,沒有一項治療能保證對每個人都具有效用。我認為有部分是因為,具有神經可塑性的人類大腦其發展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基因與經驗都是造成差異的原因。大腦中總是有些健康的組織能讓神經可塑性有效運作。雖然在一些腦傷孩童的大腦中,健康的組織非常有限,但這畢竟只是少數。就一所學習障礙者的理想學校而言,我會在這些小孩身上加強神經可塑性的發展。芭芭拉的腦力訓練對於處理大腦皮質問題非常有用(不過專門針對下皮質問題的研究也已有了新成果),更在神經回饋與語音介入的增進上扮演重要角色。
我投入亞羅史密斯學校可不是只有數天的時間,而是每週多日不間斷地持續了數年之久。在這段期間中,我不但觀察到前述的那些成果,也認識了多位案例中的學生。看著他們參與學校的課程多年,也見證了他們的成長與進步。我觀察到他們在學業成績上的改變、看過學校統計出的分組數據、對學生進行大腦評估、還親自嘗試這些腦力訓練再指點他人,我可以證實絕大多數的學生的確都有顯著的進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多數的學生過去都曾嘗試以「代償」療法來解決自身的問題,但都沒有成功。我並不反對代償療法;對於大腦中只有一或兩個部位出現問題的患者,這種療法通常具有功效。然而多數患有學習障礙的幼童卻如同本書所述,即使只出現閱讀障礙這樣一項單一症狀,但其大腦中卻有多處功能受損的區域,有時這些孩子的大腦根本沒有足夠的其他大腦區域來代償他們的問題。對於這些孩子而言,他們必須藉由腦力訓練來建立出新的大腦運作區域。此外,代償療法還有一個我們容易忽略的問題,那就是當我們訓練周邊區域來代償問題大腦區域的功能時,會導至問題區域本身的功能更加不彰。
跟芭芭拉一樣,我一直以來也都使用「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learning
disorder)這樣的詞彙。我注意到某些地區基於善意正在推動正名運動,試圖不再使用這樣的詞彙。他們認為這是種帶有污蔑涵義的詞彙,不具正向意義。同時還認為,以「個別差異」或一些婉轉的類似名詞來稱呼這些孩子,是種保護孩子們的方法。但我認為本書中各個案例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些孩子的苦痛大多不在於他們所被貼上的標籤,而在於他們所經歷的巨大困難,但許多醫師與教育工作者對這些難處仍知之甚少(的確,真的要說的話,學習障礙目前依然容易受到忽略,不但未受到充分重視,也常被誤診為注意力缺乏症〔ADD〕)。
是的,身為成人精神科醫師暨心理學家,我看到那些年幼時未被診斷出學習障礙的患者,因學習礙障所造成的失去夢想、厭惡自我、憂鬱與藥物濫用等等重大後續問題時,才第一次了解那是個多麼令人絕望的景況。學習障礙與其後所衍生的心理問題、藥物濫用、工作問題與婚姻失敗等等,在統計數據上所呈現出的相關性皆相當驚人。因此,真正能夠保護這些孩子的方法不是婉轉的稱呼,而是提供他們適當的協助。
的確,芭芭拉在學習障礙上的許多發現,是綜合俄國偉大神經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盧力亞的診斷概念而成,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專精外力造成的腦部外傷與腦內損傷。事實上,多數重度學習障礙造成的影響,有時與中風及其他腦部損傷所造成的問題無異(而且本書中的一些案例中,病童原本就是腦傷患者)。我猜想,要將這些障礙更名為「學習能力的個別『差異』」其實是出於絕望所致,因為許多病童的父母認為除了協助「正名」孩子的不同以外,他們根本幫不上什麼忙。是的,每個人在學習上都有個別差異。不過,所謂的「學習能力上的個別差異」,與在學習上總是遇到困難、無論多麼努力仍遠遠落後同儕,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經由本書中所提到的那類動腦療程,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在正確的地方,給與這些孩子更好的治療方法。今天雖然已經有了可以幫忙多數這類病童的神經可塑性治療法,但了解這些方法的人卻十分有限,這樣的情況真是令我心痛。不過感謝老天,亞羅史密斯學校就位於我居住的城市,在適當的情況下,我可以轉介認識的病童到這間學校就讀。不過一想到全球各地多數坐在教室中的病童們,因為許多教育工作者依然受到「大腦固定不變」教條的影響,讓他們每天產生「自己是笨蛋、自己很沒用是個失敗者」的想法,我還是一樣的心痛。希望我們無需等到世代交替之時才能導正此一觀念。
因此,這本書的重要性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亞於其對學習障礙者(包括幼童與成人)與家人的重要性。閱讀本書後再輔以霍華德.伊頓(Howard Eaton)同樣根據亞羅史密斯教學法所著的《大腦學校》(Brain
School),就能對此教學法有較完整的認識,並更加明瞭什麼症狀能夠得到有效的協助。如果學校高層願意讓自己旗下的特教老師接受這些訓練的話,這可以成為全球各地的學校效法的典範。只要學校可以從小學低年級開始納入這裡所提的那類大腦評量,去找出哪些孩子適合接受這些訓練,不知道可以減少多少孩子們的苦難。
當我首次見到芭芭拉這位遭受苦難卻大膽聰穎且深具同理心的先驅時,心中的興奮之情真是難以言喻。芭芭拉的教學手法揭開了人類本能的全新面貌,當我明瞭每個人都能運用芭芭拉從盧力亞偉大發現中轉化而成的方式,對自己進行一種能增進自我了解的全方位大腦認知評估時,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藉由芭芭拉的方法,即使是正常人也能開始了解學習障礙者常發生的「大腦塞車」情況,雖然這在學習障礙者身上經常發生,但理解此種情況的人直到現在才多了些。多數閱讀本書的讀者都會從書中獨特的案例中獲得新的想法,來思考人們面對世界時所遭遇到的困難。而本書也讓人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大腦缺陷以及其所引發的更深層問題。
最後我要說的是,這是一本獨一無二且充滿個人經驗的書籍。現在的芭芭拉已經能以淒美且令人難忘的方式,描述出患有重度學習障礙的體驗,當然還有脫離這份重擔的感受。
(本文作者為暢銷書《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
讀不出時鐘指針的女人:從多重學習障礙到創辦學校
The Woman Who Changed Her Brain
- 作者:芭芭拉.亞羅史密斯
- 譯者:蕭秀姍、黎敏中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2013/10/3
- ISBN:9789862724477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 定價:350
(HKD317)
編/譯者:蕭秀姍、黎敏中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352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