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H: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

內容簡介

2010年龔固爾首本小說獎
2014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一名

  行動代號:猿人
  暗殺目標:蓋世太保頭目HHhH!
  (我把真人真事寫成小說,你竟然他媽的以為我在編故事!)


  代號「猿人」的極機密刺殺行動暗地裡展開,
  目標正是蓋世太保頭目海德里希……

  區區兩名傘兵是否能突破重圍,成功暗殺並重創納粹?

  海德里希,蓋世太保頭目、納粹諸多祕密任務首腦。他有許許多多的外號:屠夫、金髮禽獸、第三帝國最危險分子等;一手主導企圖以毒氣終結一千一百萬猶太人性命的「最終解決方案」,更是「史上最殘酷劊子手」希姆萊的左右手,是個連德國納粹都怕的冷血怪物。在納粹黨內,大家都叫他「HHhH」,意即「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也是本書書名之由來。

  1941年,納粹橫掃歐洲之際,為打擊納粹,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遂派出兩名傘兵戈布齊和庫畢什空降布拉格,是為代號「猿人」的祕密刺殺行動,目標正是海德里希,企圖藉此為當時處於劣勢的同盟國扭轉局面。1942年5月27日,醞釀多時的行動終於展開……

  然而,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當他們在研擬的彎道攔下海德里希的賓士車、當戈布齊對著海德里希扣下扳機,理應吐出連發子彈的英製司登槍卻一聲不吭……混亂中庫畢什雖仍拋出炸彈,導致海德里希多日後的終告不治,然而計畫算是成功了嗎?死命逃離現場的兩人最後的命運如何?喪失愛將的希特勒因此展開什麼讓人目不忍視的報復行動?

  書中所有人物都曾經在世,或者仍然在世,所有發生的事件都經過查證。但是在刺殺行動的背後,另一場戰爭才正要開始:即虛構小說與歷史真相之間的拉鋸戰。作者在主角人物的牽引之下,必須堅持其小說創作的理想,但同時,最終也必須讓歷史回到正軌。

  媲美卡爾維諾筆法的後設作品,虛構小說與歷史真相的拉鋸,
  藉由不斷反省小說的形式與創作過程,
  嘲弄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彷彿貼近史實,卻也解構了歷史。

名人推薦

  孟昭昶(高雄第一科大應用德語系副教授)、周惠民(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教授)、黃崇凱(小說家)

媒體好評

  如果很多人都讀這本書就太好了。這是成功的首部小說,且值得受到這樣的讚賞。勞倫.比內能夠從一開始就採用他的風格、他的文字、他十分具創意的方法來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悲劇事件。讀HHhH,你們將愛不釋手、感到震驚、被故事糾纏,並十分訝異於故事的發展。──龔固爾學會

  作為第一次嘗試,這是一本大作。37歲的勞倫.比內第一本小說十分成功。故事建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有名的一個事件上──1942年5月27日刺殺海德里希行動。他重新賦予這個歷史資料驚人的戲劇強度,但也不斷質問這事件的合理性。──《人道報》(L’humanité)

國外讀者讚譽

  勞倫.比內花了極大的力氣收集資料與研究,他檢閱了許多資訊,有些是公開的,有些則是機密檔案,並從中找出寫作小說的歷史題材。我對這個主題很熟悉,但我仍在書中學到了許多東西……更甚者,比內喜愛布拉格,他很瞭解這個城市,他走過書中人物所走的路,而他描述的是這些人物的人生。他以一個老練小說家的天賦成功地轉化自己的這份喜愛,讓我們沉浸在被占領的布拉格氛圍裡。──Marc "the frenchpostman"

  一本好書──並不過度誇張恐懼與勇氣,也未刻意表現出冷淡。我們進入1942年的布拉格,卻保有現代的眼光。帶點幽默,但卻又很真實;一部傑作──我在沒看完之前根本不想把書放下(即使這得花我好幾個小時),於是我們愛上了布拉格以及住在那裡的人。──Michael May

  這本書寫得很好,很有趣,以一種特殊的風格寫作,因為是以現在式講述歷史;而作者擺脫了小說的描述方法,頻繁地批評自己的寫作方式,因而成就了這本書的原創性。很容易讀,但事實上也讓人覺得有些沮喪,因為我們終究還是沒有進到歷史當中。──Honor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勞倫.比內 Laurent Binet


  1972年生於巴黎,在斯洛伐克服過兵役,也曾住過布拉格。現於塞納–聖但尼市擔任法文教師,並於大學任職講師。《HHhH》為其第一部小說,即獲2010年龔固爾首本小說獎。比內曾在接受雜誌專訪時說:「我利用這個體裁提供的所有資源來敘述這個故事,唯一排除的是『虛構』。」

譯者簡介

馬向陽


  法國巴黎八大語言學碩士,現任法國文化協會法語教師。譯作包括《消失》、《拿破崙》、《美索不達米亞》、《星字鍵》、《當蜜蜂消失的那天》、《壞女兒》、《凡爾納》與《吳哥窟》等。

推薦序1

海德里希的賓士是什麼顏色?


  是這樣的,本來作者勞倫.比內要寫的故事是關於二戰期間,捷克最知名的暗殺行動「猿人」。既然說是「本來」,表示這書在寫的過程中不斷歪斜或偏離原訂目標,結果寫著寫著,卻彷彿變成專寫那惡名昭彰的納粹黨衛軍大人物萊因哈特.海德里希的小說。一本以二戰+暗殺+納粹為題材的小說會是什麼面貌?——很多屠殺,以及,讓那些屠殺看來像是小菜的猶太滅種大屠殺。很不幸地,那造成六百萬猶太人從地球上消失的「最終解決方案」便是由擁有「金髮禽獸」、「布拉格劊子手」等綽號的海德里希拍版定案並執行。

  關於這傢伙的生涯、長相和說過的狠話,你都可以在這本小說讀到,而且完全可以信任——作者扎扎實實地根據各類歷史文獻和參考資料,將躺著的文字還原成活生生的人物,即使有虛構成分,作者也從不掩飾,直接把書寫思索的「後台」大方敞開讓讀者入內觀賞。這是歷史小說的混血新形態——靠著幾乎可寫成學術論文的大量細節、實地細密考察原始場景,以及把小說虛構之術縮減到最小,如此鋪排卻依然精采。於是你會明白為何「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猿人」刺殺行動如何悲慘地卡彈,甚至就連海德里希被炸的賓士車是什麼顏色都一清二楚,最後還能明白有些歷史正因為是確實發生過的,才更教人唏噓、悲愴和痛快。

  讀完這本,我就把那本曾經紅得要命的《為愛朗讀》原著小說賣到二手書店去了。

黃崇凱
(本文作者為小說家、雜誌編輯)

推薦序2

方寸之間


  歷史小說一直是許多人喜愛的文類,呈現的方式卻各有巧妙不同。有人將想像寄於歷史時空,引起讀者無限共鳴;有人爬梳檔案資料,用讀者較為容易接受的語言,呈現歷史。比內則是不斷告訴讀者,他如何進入這個主題:幼時聽到父親的講述,在布拉格任職時四處查訪,寫作前的大量閱讀,一步一步走進一九四二年的歷史場景。這種後設手法,讓讀者參與了全書的醞釀與研究過程,無須說服,已經說服。

  對國內許多讀者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常見的主題,捷克卻是一個陌生的國度,斯洛伐克更像系外行星般遙遠。許多人對捷克的認識,也像比內一樣,從運動員開始,而有些人也許還記得高中歷史課本提到三十年戰爭中的傭兵隊長瓦倫斯坦,卻不清楚捷克如何在二次大期間成為德國的「被保護國」。

  讀者通常只注意納粹的主要領導者如希特勒、戈培爾與希姆萊;其實二線人物才是許多行動的實際操作者。本書書名《HHhH: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說明了希姆萊與海德里希的關係,也凸顯出海德里希的地位。捷克流亡政府為求表現,策畫暗殺行動,固然成功,代價卻甚慘重:數千人慘遭屠殺,且未能有效反抗納粹的統治,而繼任的行政長官也未必較為平和。

  我們學習他國歷史時,往往只看到勝利者的成就,鮮少論及失敗者的辛酸。捷克人如何看待納粹政權?如何描述二次大戰?如何形塑他們的民族英雄?作者選擇這個主題時,就已經設定了本書的基調。

周惠民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教授)

推薦序3

身處黑暗時代,道德勇氣支撐生存的信念,帶來光明的時代


  法國作家勞倫.比內透過捷克流亡政府刺殺蓋世太保頭目海德里希的歷史事件,穿梭在史實查證與小說鋪陳的對話中,以戲劇性的手法,再一次將納粹極權殘暴行徑生動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作者從海德里希的成長背景:身處一次戰敗後動盪混亂的威瑪共和,生長於反猶太,以及極右、軍國意識社會環境中的海德里希,在經濟大蕭條背景下為求穩定職業而投身海軍,乃至納粹奪權上台後加入帝國保安部,繼而掌控納粹秘密警察龐大組織的過程。這段有關海德里希成長、發展故事的描述,也使讀者宛如歷經一趟德國乃至歐洲現代歷史之旅,觀察到一個極權政權崛起與擴張的社會歷史結構因素,以及爲人類文明所帶來的浩劫。

  文中有關捷克傘兵特遣隊秘密策畫暗殺海德里希的行動,不僅讓世人看見歐洲民眾在人類現代史最黑暗一頁中,慘遭納粹政權迫害的悲痛經歷,在捷克傘兵暗殺起義行動背後,也道出歐洲各國民眾在黑暗時代如何秉持道德勇氣,投身對抗納粹的艱苦過程。

  二戰結束已逾六十六年,幸賴如本文作者一般有志之士,不斷的透過文字,提醒世人對於極端勢力擴張的警覺,以及拒絕與對抗極權政權勇氣的重要。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族群衝突升高、極右勢力再度興起的今日,唯有透過這些努力,世人方能期待避免重蹈納粹浩劫之覆轍,讓我們能夠對人類和平的未來抱持希望。

孟昭昶
(本文作者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系副教授)
 
 
內容連載
 
1

他叫戈布齊(Gabčίk),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獨自躺在公寓的小鐵床上,關上了窗板,湮沉在黑暗中,他是否聽到過、是否聆聽過,外面那些布拉格的電車,所發出非常容易辨認的嘎吱聲響?我相信是有的。由於我對布拉格很熟,我想像得出那是幾號電車──但號碼也許改了──我可以想像它的路線;還有,戈布齊是在哪一扇窗板的後面、房間裡的哪個位置等待,躺下、思考,以及聆聽。我們現在在布拉格,密舍哈斯卡街(Vyšehradska)與托伊齊卡街(Trjička)的交會口。一八號電車──也可能是二二號,在植物園的前面停了下來。我們正處於一九四二年。米蘭.昆德拉在《笑忘書》(Le Livre du rire et de l’oubli)裡暗示他為人物取名字時,覺得有點羞愧,然而在他的作品、那些充斥著托瑪斯、塔米娜和好幾個特麗莎的小說裡,根本看不出他所說的羞愧。如此一來,他的暗示就表現出某種明顯的感受了:還有什麼事會比隨意編個名字,然後派給某個虛構的人物更粗劣呢?無謂地擔心此舉是否有損真實的效果,或者這麼做只是圖個方便──這還算是好的了。我認為,昆德拉大可說得更直接一點:事實上,還有什麼會比虛構的人物更粗劣呢?

戈布齊,他呢,他真的存在過。聽到這個名字他確實會應聲,不過也不是每次都答腔。他的故事也真真實實地非比尋常。在我看來,他和他的夥伴發起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抗爭行動之一,而且無可爭議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了抗爭的最高成就。長久以來,我一直想向他致敬。長久以來,我一直看著他躺在那個窗戶打開、窗板闔上的小房間,聽著嘎吱作響的電車停在植物園的前面──至於電車是從哪個方向來的,我就不知道了。然而我若是在紙上寫下這個影象──現在我正偷偷地這麼做──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在向他致敬,因為我把這個人降為粗劣的人物,把他的行動簡化為文學作品,我的作為徒然成了侮辱人的戲法,但又能怎麼辦呢?我可不想一輩子揣著這個景象,連試都沒試過要把它還原。我只希望在這有著深厚的表層、反映出種種理想化過程的傳奇故事之上,自己即將安置的是面沒有貼上錫紙的鏡子,得以讓人看出歷史的真相。
 
2

我已經記不太清楚,我爸第一次跟我提到這件事是什麼時候,但我還能看見那天在我們租來的國民住宅裡,他到我房間講了「組織成員」、「捷克斯洛伐克」這些字眼,也許還有「暗殺事件」,而且肯定說了「肅清」,以及「一九四二」這個年份。因為稍早我在他書架上找到一本雅克.德拉律(Jacques Delarue)的《蓋世太保史》(Histoire de la Gestapo),並開始讀了幾頁。我爸看我捧著這本書,就順便走進來加了幾句說明。他提到黨衛軍的首領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還有此人的副手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他是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的攝政。此外,他也提到從倫敦派過去的捷克斯伐洛克突擊隊,以及那樁暗殺事件。他不清楚那些事的細節,而我也沒什麼理由好問得更仔細。當時,這個歷史事件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在我的想像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過我可以感受到他流露出些微的興奮,那是他在說到曾經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時,才會出現的特徵──而且或許因為職業病的關係,要不就是天性使然,他喜歡重複講述同樣的事,再怎麼頻繁也不為奇。我不相信他自己從來沒意識到,他對這段歷史懷著某種程度的關注。雖然前陣子我告訴他我想寫本關於這方面的書,他只是表現出禮貌性的好奇,並沒有任何特別的情緒。不過我知道這段歷史一直令他著迷,儘管它對我的吸引力還是比對他來得大得多。我著手撰寫這本書也是為了讓他了解:父親幾句不經意的話聽在青少年的耳中會結下怎樣的果實,雖然當時他還不是歷史老師,內容也組織得不太好,但他知道怎麼把它說出來。

把歷史說出來。
 
3

早在這兩個國家分裂以前,孩提時候的我,已經能藉由網球,區別出捷克與斯洛伐克了。舉例來說,那時我已知道蘭度(Ivan Lendel)是捷克人,而梅奇(Miroslav Mecir)是斯洛伐克人。斯洛伐克的梅奇是個比較出色、比較有天分而且比較親切的選手,捷克的蘭度則屬於苦幹型的選手,冷漠、惹人討厭──但蘭度曾連續二百七十週排名世界第一,這紀錄後來只敗給山普拉斯的二百八十六週。此外,我也從我爸那兒得知,戰時斯洛伐克人和德國合作,捷克人則採取抵抗的態度。要面對這個世界令人驚訝的複雜性,我那時的思考能力還十分有限,因此,理所當然的,我認為所有的捷克人都曾經是反抗軍,所有的斯洛伐克人都是附敵分子。我連一秒鐘都沒有想到,法國的例子正挑戰了這個模式,我們法國人不也同時既反抗又附敵嗎?老實說,唯有當我知道狄托是克羅埃西亞人──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克羅埃西亞人都附敵,而且同理可證,不是所有的塞爾維亞人都曾經起而抵抗;那時,我才開始對戰爭期間捷克斯洛伐克的狀況看得比較清楚。他們一邊是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也就是現在的捷克,當時被德國人占領,安上了並不引人羡慕的「保護國」身分,屬於帝國的附庸,被視為帝國的一部分;另一邊是斯洛伐克,理論上是獨立的,但實際上受納粹控制。當然,這種情形不能為任何一方、任何一人的行為,預先作出定論。
 
4

一九九六年我前往布拉迪斯拉瓦(Bratislava),擔任東斯洛伐克軍校的法文老師。上任之前,我在大使館向武官的祕書打聽我那些錯送到伊斯坦堡的行李,之後,就問了有關暗殺的事。祕書是個正直的士官長,他在捷克斯洛伐克時代專責電話監聽,冷戰結束後就調職進入外交體系。他給了我該事件的第一批細節。一開始策畫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捷克人、一個是斯洛伐克人。我那時很高興,得知在自己工作的國家中,有人參與了這個行動──所以在斯洛伐克真的有反抗人士。至於行動的過程他就不太清楚了,不然就只有這個:朝著海德里希的座車開火時,有把槍卡住了。我也是那時才知道事件發生時海德里希是在車上。不過真正引起我好奇心的是接下來的發展:兩名突擊隊員如何和他們的夥伴逃到教堂,德國人又是如何嘗試在那兒把他們淹死……多麼奇特的故事啊。我想知道更多的詳情,但士官長只知道這麼多了。

5

我到斯洛伐克沒多久,就認識了當地一個很漂亮的年輕女孩,並且瘋狂地愛上了她,我和她度過了將近五年充滿激情的日子。經由她我獲得了更多的資訊。首先是主角的名字:喬瑟夫.戈布齊(Jozef Gabčίk)和掦恩.庫畢什(Jan Kubiš)。戈布齊是那個斯洛伐克人,庫畢什是捷克人──據說只要聽到他們的姓,就知道他們是從哪兒來的。這兩個人在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應該早已屬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剛才提到的女孩叫歐赫莉亞,是在學校裡學到他們的名字。我想,所有她那一代的小捷克人和小斯洛伐克人,全都曉得這件事。至於其他部分,她只知道大致的情形,並不比我那位士官長更清楚。我還得等上兩三年,才能真正了解我一直以來猜想的沒錯,那就是這個事件在故事性與故事的強度上,都遠遠超過其他那些哪怕是最不可思議的杜撰小說。而這一點是我偶然發現的。
 
那時我已在布拉格的市中心為歐赫莉亞租了一間公寓,位於高堡(Vyšehrad)與查理廣場(Karlovo námĕstί)之間。從廣場旁邊的雷斯洛伐街(Resslova)可以一直走到河邊,那兒有棟奇怪的大樓,玻璃帷幕,看起來像在空中扭動,捷克人叫它「跳舞的房子」(Tančicί Dům)。就在這條雷斯洛伐街往下走的右邊人行道上,有座教堂。教堂側面有個地下室的通風口,四周可以看見許多彈痕,牆上還有牌子特別提到了戈布齊和庫畢什,以及海德里希的名字──從那以後,他們的命運就永遠連在一起了。我經過那個通風口好幾十次,從來沒有注意到彈痕與牌子。直到有一天我停下腳步,就這樣,我發現了幾位突擊傘兵在暗殺事件之後避難的教堂。

我和歐赫莉亞在教堂開放的時間裡再度造訪,並且參觀了地下墓室。

在那個地下室裡,什麼都有。
 
6

六十幾年前,發生在那個房間裡的悲劇,留下了至今仍然清晰的痕跡。從外面可以看見的通風口對面,有條挖出了幾公尺遠的隧道,牆面與拱形的天花板上有彈痕,還有兩扇小木門。裡面有些照片,上面留下了傘兵們的長相,有篇用捷克文與英文寫成的紀錄,記載了叛徒的名字,還提到一張結合了風衣、帆布包加腳踏車的海報、確實有把壞的不是時候的司登衝鋒槍 、某些被牽連進去的婦女,也提到一些輕率的決定,以及倫敦、法國、外籍軍團、流亡政府、小鎮利迪策(Lidice);有個叫瓦齊(Valčίk)的年輕人負責監視、有輛同樣來的不是時候的電車、有張死亡面具、不論男女只要提供消息就有一千萬克朗的獎賞、氰化物膠囊、手榴彈和丟出炸彈的人、使用無線電發送設備與編了密碼的訊息、扭傷的腳踝、只能從英國弄到的盤尼西林、整個城市被綽號叫「劊子手」的傢伙操弄於股掌之間、帶有@#卐#字形與頭骨符號的旗子、幫英國做事的德國間諜、有輛黑色賓士爆了一個輪胎、有個司機、有個屠夫、一些達官貴人圍在棺材旁邊、幾名員警對著幾具屍體俯下身去、許多可怕的報復舉動、偉大與瘋狂互見、軟弱與背叛、勇氣與恐懼、希望與哀傷,在這小小幾平方公尺的空間內集合了人類所有的激情,有戰爭、有死亡,那些被關到集中營的猶太人、遭到屠殺的家庭、犧牲自我的士兵,還有復仇以及政治上的算計,尤其有個既練西洋劍又拉小提琴的男人、有個從來沒有機會開業的鎖匠、反抗納粹的精神從此烙印在這些牆上,那是在生死兩股力量之間抗爭的痕跡,那是波希米亞、摩拉維亞、斯洛伐克,整個世界的歷史就留在這幾塊石頭上。

外面有七百名納粹黨衛軍。

7

上網敲了幾下,發現一部叫《納粹大屠殺》(Conspiracy)的電影,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在片中飾演海德里希。我急忙訂了這片光碟,五歐元含郵,三天送到。
 
這部片子旨在重現萬湖會議(Wannseekonferenz);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日,會議中,海德里希在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協助下,幾個小時之內就為「最後解決方案」定下了執行的方法。其實在這一天之前,波蘭與前蘇聯境內早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處決行動,不過那時是交給黨衛軍的行刑隊 執行,他們通常只是把受害者幾百個、幾百個(甚至幾千個)集中起來,趕到田裡或森林裡用機關槍掃射。問題是,這種方法也讓那些劊子手的感官承受嚴酷的考驗,而且,就算執行人員的冷酷無情與帝國保安部 和蓋世太保 相比毫不遜色,但執行的手法還是有損部隊的士氣──希姆萊本人也曾在觀看某場大屠殺時昏了過去。從那之後,行刑隊養成另一個習慣,先在卡車裡塞滿受害者,再將排氣管的出口轉向卡車內,讓他們全都窒息,可這種手段還是稍嫌簡陋。萬湖會議結束之後,海德里希把滅絕猶太人的任務托負給忠心的艾希曼,在他的仔細處理之下,處決一事有如後勤計畫,或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方案,規模變得十分可觀。

布萊納詮譯得頗為細膩,他把極度的親切與粗暴的專橫結合在一起,使得那個角色令人感到非常不安。不過,不論在何種情況之下,不管是真親切或假親切,我沒有從任何記載中讀到真實的海德里希具有表達親切的能力。倒是片中有一幕,很短的一幕,在歷史與心理層面上精彩地重現了這個人物。兩名與會人員私底下交談,其中一個告訴另一個人,聽說海德里希具有猶太人的血統,並且問他這個傳言的可信度為何。另一個以怨恨的口吻回答:「為什麼不直接問他?」提問的那個人光想到這兒臉色就一片慘白。確實有這樣的傳言一直跟著海德里希,說他爸爸是猶太人,而且他的童年就毀在這件事上。據說傳言純屬子虛烏有,但老實說,如果事情屬實,身為納粹黨與黨衛軍的情報頭子,海德里希當然能輕易把他家譜中所有的疑點全都處理掉。
 
然而不論真相為何,這不是第一部把海德里希搬上大銀幕的片子。就在一九四三年,暗殺事件的第二年,弗里茨.朗格(Fritz Lang)就拍了一部宣傳片《劊子手也會死》(Hangmen Also Die!),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寫的劇本。這部片子用完全異想天開但又頗為奇妙的方式描述暗殺的經過──朗格絕對不知道那些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要是知道的話他就不會冒這個險、拍這部片了。片中,海德里希被一名捷克醫生暗殺,醫生是境內反抗軍的成員,事後躲藏在某位年輕女孩家裡,女孩父親是大學教員,占領軍把他和其他幾個當地居民強行帶走,並威脅如果不把暗殺者供出來的話,就要處死他們作為報復。危機部分的處理非常具有悲劇性──毫無疑問是布萊希特的要求──最後反抗人士拿那個通敵的叛徒去頂替,並以他的死結束了整件事與影片。可是在實際情況中,沒有任何一位事件參與者和捷克人民得以全身而退。

朗格選擇運用粗糙的手法,把海德里希表現成娘娘腔的變態、徹底墮落的傢伙,讓他在片中甩弄馬鞭,用來強調他的殘酷與道德敗壞的習性。沒錯,真正的海德里希時常被視為色魔,並且說起話來嗓子尖細,這一點和此人的處事風格極不搭調。不過,他的傲慢、他的嚴峻、他那純種雅利安人的表現,和影片中那個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角色,可說是一點也不像。如果我們真要找出個比較像的代表,也許可以再看一次卓別林的《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片中的獨裁者名叫辛凱,身旁總是站著兩名打手,腦滿腸肥、自命不凡的那個,很明顯地是以戈林(Hermann Goring)為原型,另外那個瘦高個兒則多了幾分狡猾、冷漠與嚴酷──他可不是蓄著小鬍子的矮子希姆萊──瘦高個兒面目奸詐、粗魯有餘,應該是海德里希,希姆萊身旁最危險的得力副手。
 
 
 
 

HHhH: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

HHhH

  • 定價:320 (HKD107)
  • ISBN:9789866158513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