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球寬鬆貨幣政策開始轉向、金融市場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
經濟發展不再是熟悉的常態世界,然而,
我們是否還沉浸在經濟成長被拉動的愉悅裡,
或以「時間能解決一切」來安慰自我?
「質變」就從改變態度、正視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做起。
經濟發展不再是熟悉的常態世界,然而,
我們是否還沉浸在經濟成長被拉動的愉悅裡,
或以「時間能解決一切」來安慰自我?
「質變」就從改變態度、正視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做起。
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計?這樣的說法並不適用於後金融海嘯時代。
全球化浪潮逆轉、新興市場成長動能減慢、人口紅利優勢將盡,加上各大經濟體間經常帳嚴重失衡、青年人失業率過高,讓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處於質變中的不穩定狀態。
失衡的世界究竟如何影響各國經濟與金融?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國內與區域的難題?這一次,全方位經濟學家梁國源將帶領讀者,從台灣觀點出發,看透QE的退場漣漪、美日歐的復甦新政、BRICs與中國的成長趨緩,破除經濟質變下的層層障礙,順利走過重整之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梁國源
美國杜克(Duke)大學經濟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現任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及兩岸企業家峰會特聘專家。2004年進入業界前,梁教授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亦曾擔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進入業界後,亦常受邀擔任專業機構的諮詢委員及顧問,如台灣金融總會全球金融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梁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預測、景氣循環、經濟計量方法及總體經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Forecasting、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及其他多種國際學術期刊。梁教授的觀點亦常為《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及Taipei Times等媒體報導,也被Financial Times、Forbes等國際媒體所引用。他也經常應邀為《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撰寫專欄,供社會各界及政府參考。
梁國源
美國杜克(Duke)大學經濟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現任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及兩岸企業家峰會特聘專家。2004年進入業界前,梁教授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亦曾擔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進入業界後,亦常受邀擔任專業機構的諮詢委員及顧問,如台灣金融總會全球金融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梁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預測、景氣循環、經濟計量方法及總體經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Forecasting、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及其他多種國際學術期刊。梁教授的觀點亦常為《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及Taipei Times等媒體報導,也被Financial Times、Forbes等國際媒體所引用。他也經常應邀為《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撰寫專欄,供社會各界及政府參考。
目錄
自序 「質變」從改變趨同偏向開始
第1章. 質變中的全球經濟
不容忽視的異常榮景/逐漸失準的經濟預測/質變一:全球出口與經濟表現出現逆轉/質變二:新興市場強勁動能不再/質變三:就業不佳恐成惡性循環/質變四:全球人口紅利泰半消失/失衡問題依舊無解/全書架構
第2章. QE的故事
經濟疲乏危機,催生QE/各階段操作的目標與方式皆不同/第三次量化寬鬆:無上限承諾/為什麼非推出QE3?/QE對美國經濟的影響/QE退場後的全球經濟走向?/QE3退場方式眾說紛云/落差1:前瞻指引真能緩解減碼衝擊?/落差2:QE3動態不明,引發市場雜音/「謹慎女王」的第一步?/聯準會主席的莫非定律宿命/陷入「定型危機」的葉倫
第2.1章 全球央行風向球:傑克森霍爾會議
天時地利造就日後成功/葛林斯班任內的大平穩時代/自我膨脹氛圍愈吹愈大/轉變:觀察貨幣政策的前哨站/傑克森霍爾會議的重要地位
第3章 安倍經濟學與日本的崛起
日本內閣交替的政經變局/安倍晉三重返首相之路/安倍經濟政策的藍圖/兩個2%帶來曙光/為何日本貨幣政策長期失靈?/日銀的改變:不達目的絕不放手/日銀新政對全球金融的影響/貨幣戰爭疑慮升高/安倍經濟學真能挽救日本經濟?/QQE絕非萬能/消費稅成為安倍內閣的莫大考驗
第4章 美國經濟巨人的前路
財政改革之路崎嶇難行/美國結構性赤字探源/美國財政改革有哪些可能/以拖待變,錯失三贏契機/美國財政走進難解賽局/頁岩油、氣躍進,擺脫政經陰霾/美國頁岩氣如何影響國際政治生態/美國能源業的量變與質變/美國再工業化的契機
第5章 且戰且走的歐洲復甦
歐元區一體化貨幣的矛盾/趨同準則反讓成員國愈來愈歧異/2012 歐債重大進展/延燒全球的歐債問題/為何復甦僅曇花一現?/歐債危機質變中/歐元區通縮是「好」的通縮?/ECB為何對通縮無動於衷?/走出煙花榮景的歐元區經濟
第6章 走出絢爛的BRICs
快速崛起的耀眼經濟體/從絢爛回歸到常態/經濟結構性難題,非解不可/世界工廠燒出病灶/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之惡/國家愈脆弱風險愈大/如何正確看待新興市場發展?/金磚四國金融市場,人民幣獨強/人民幣:全球貨幣市場地位升高
第7章 中國經濟全解析
第18 屆三中全會看「習李」改革藍圖/中國式全方位改革/「頂層設計」的再運用/促穩健成長的微刺激政策/中國影子銀行的崛起與發展/升高中的中國地方債風險/中國經濟中速成長的為與不為
第8章 台灣的經濟與未來
非傳統性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寬鬆貨幣政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化質變危機化為轉機/迎戰經濟質變,不容遲疑
第1章. 質變中的全球經濟
不容忽視的異常榮景/逐漸失準的經濟預測/質變一:全球出口與經濟表現出現逆轉/質變二:新興市場強勁動能不再/質變三:就業不佳恐成惡性循環/質變四:全球人口紅利泰半消失/失衡問題依舊無解/全書架構
第2章. QE的故事
經濟疲乏危機,催生QE/各階段操作的目標與方式皆不同/第三次量化寬鬆:無上限承諾/為什麼非推出QE3?/QE對美國經濟的影響/QE退場後的全球經濟走向?/QE3退場方式眾說紛云/落差1:前瞻指引真能緩解減碼衝擊?/落差2:QE3動態不明,引發市場雜音/「謹慎女王」的第一步?/聯準會主席的莫非定律宿命/陷入「定型危機」的葉倫
第2.1章 全球央行風向球:傑克森霍爾會議
天時地利造就日後成功/葛林斯班任內的大平穩時代/自我膨脹氛圍愈吹愈大/轉變:觀察貨幣政策的前哨站/傑克森霍爾會議的重要地位
第3章 安倍經濟學與日本的崛起
日本內閣交替的政經變局/安倍晉三重返首相之路/安倍經濟政策的藍圖/兩個2%帶來曙光/為何日本貨幣政策長期失靈?/日銀的改變:不達目的絕不放手/日銀新政對全球金融的影響/貨幣戰爭疑慮升高/安倍經濟學真能挽救日本經濟?/QQE絕非萬能/消費稅成為安倍內閣的莫大考驗
第4章 美國經濟巨人的前路
財政改革之路崎嶇難行/美國結構性赤字探源/美國財政改革有哪些可能/以拖待變,錯失三贏契機/美國財政走進難解賽局/頁岩油、氣躍進,擺脫政經陰霾/美國頁岩氣如何影響國際政治生態/美國能源業的量變與質變/美國再工業化的契機
第5章 且戰且走的歐洲復甦
歐元區一體化貨幣的矛盾/趨同準則反讓成員國愈來愈歧異/2012 歐債重大進展/延燒全球的歐債問題/為何復甦僅曇花一現?/歐債危機質變中/歐元區通縮是「好」的通縮?/ECB為何對通縮無動於衷?/走出煙花榮景的歐元區經濟
第6章 走出絢爛的BRICs
快速崛起的耀眼經濟體/從絢爛回歸到常態/經濟結構性難題,非解不可/世界工廠燒出病灶/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之惡/國家愈脆弱風險愈大/如何正確看待新興市場發展?/金磚四國金融市場,人民幣獨強/人民幣:全球貨幣市場地位升高
第7章 中國經濟全解析
第18 屆三中全會看「習李」改革藍圖/中國式全方位改革/「頂層設計」的再運用/促穩健成長的微刺激政策/中國影子銀行的崛起與發展/升高中的中國地方債風險/中國經濟中速成長的為與不為
第8章 台灣的經濟與未來
非傳統性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寬鬆貨幣政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化質變危機化為轉機/迎戰經濟質變,不容遲疑
內容連載
【摘錄自第八章】
回顧過往,台灣在歷經12年的努力,終於在2002年1月成為WTO會員國時,曾以為自此之後,將能藉由WTO成員的身份,獲得在國際貿易事務上曝光的機會,進而讓台灣經濟得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
遺憾的是,全球貿易整合並非只在關稅議題上達成共識即可,還包含農業、服務業貿易、貿易規則、貿易便捷化、爭端解決機制、智慧財產權、環境保護等,但WTO各會員國間經過多年的努力,始終無法掌握如此大範圍議題的協商訣竅,且國際貿易在全球化快速滲透後,複雜程度已大增,使WTO架構功能日漸流失。
於是,在極需新貿易規則的指引下,各國紛紛轉向雙邊與多邊的貿易協商,2000年至今,全球新增201個雙邊或多邊的貿易協定,比20世紀制定的貿易協定,多上近4倍。
乍看之下,這些新增的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應能使全球貿易更活絡及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但實情是各種規範不一、國家別相互重疊的貿易規則,猶如著名經濟學家巴格瓦蒂(J. Bhagwati)及帕那加亞(A. Panagaryia)所形容的「義大利麵碗」(Spaghetti-bowl effect)效果,也就是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的現象,就像義大麵般相互糾結,反而可能降低國貿資源運用的有效性。
「義大利麵碗」效果
舉例來說,多數的新型貿易協定中,常存在所謂的原產地原則,亦即認定關稅優惠的條件不再只考量最終產品的出口地,產品還必須滿足一定比例以上的原材料是在規定地區生產,才能享有關稅優惠。如此一來,假若某國加入2個以上的貿易協定,卻因為對於原產地的認定不一,導致廠商生產鏈為了配合不同的關稅,可能做出無效率的配置。同樣的,這樣的認定方式對於沒有參加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的國家而言,等同一種貿易歧視。
回顧過往,台灣在歷經12年的努力,終於在2002年1月成為WTO會員國時,曾以為自此之後,將能藉由WTO成員的身份,獲得在國際貿易事務上曝光的機會,進而讓台灣經濟得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
遺憾的是,全球貿易整合並非只在關稅議題上達成共識即可,還包含農業、服務業貿易、貿易規則、貿易便捷化、爭端解決機制、智慧財產權、環境保護等,但WTO各會員國間經過多年的努力,始終無法掌握如此大範圍議題的協商訣竅,且國際貿易在全球化快速滲透後,複雜程度已大增,使WTO架構功能日漸流失。
於是,在極需新貿易規則的指引下,各國紛紛轉向雙邊與多邊的貿易協商,2000年至今,全球新增201個雙邊或多邊的貿易協定,比20世紀制定的貿易協定,多上近4倍。
乍看之下,這些新增的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應能使全球貿易更活絡及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但實情是各種規範不一、國家別相互重疊的貿易規則,猶如著名經濟學家巴格瓦蒂(J. Bhagwati)及帕那加亞(A. Panagaryia)所形容的「義大利麵碗」(Spaghetti-bowl effect)效果,也就是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的現象,就像義大麵般相互糾結,反而可能降低國貿資源運用的有效性。
「義大利麵碗」效果
舉例來說,多數的新型貿易協定中,常存在所謂的原產地原則,亦即認定關稅優惠的條件不再只考量最終產品的出口地,產品還必須滿足一定比例以上的原材料是在規定地區生產,才能享有關稅優惠。如此一來,假若某國加入2個以上的貿易協定,卻因為對於原產地的認定不一,導致廠商生產鏈為了配合不同的關稅,可能做出無效率的配置。同樣的,這樣的認定方式對於沒有參加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的國家而言,等同一種貿易歧視。
礙於政治現實,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的進度緩慢,使台灣幾乎已是全球貿易義大利麵碗效果下的受害者。
因為無論是終端產品或原物料,廠商在台灣設廠出口到許多市場,都沒有關稅上的優勢,致使廠商因利之所趨的考量,紛紛將產品生產鏈轉移到租稅優惠的地區設廠,台灣的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也從2006年的42.3%,一路上升至2013年的51.5%,讓企業接單創造台灣工作機會的能力逐漸喪失,薪資也呈現停滯成長。
再加上外移的廠商,形同到海外幫助其他國家產業茁壯,且開始成為台灣重要的外貿競爭對手。他們挾帶著多個貿易協定的優勢,與仍在台灣的廠商形成不公平的競爭,迫使還留在台灣的廠商只能跟進外移,加重產業空洞化的程度,使台灣經濟逐漸喪失活力,不悶也難。
更重要的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出現,更加快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而且,若台灣自免於此輪區域整合外,將對長期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衝擊。
首先,TPP與RCEP不只重視最終產品的貿易階段,而是將產品生產的全部過程都纳入規範。因此,沒有加入兩組織的國家已無法透過終端產品外移生產或專精於生產中間原材料,有效減緩被排擠的衝擊。而長年與中國、其他新興經濟體進行貿易分工的台灣,目前出口已有75.1%屬於中間財,貿易活動勢將因沒有加入組織而嚴重受創。
其次,在商品進出口貿易之外,TPP與RCEP還包含投資協定與服務貿易協定。也就是說,成員國間不單要調降關稅,更必須相互大規模的開放金融、通訊、物流、教育、醫療、運輸等服務業的市場,使成員國間形成一個具有相同經商標準的共同市場及完整的供應體系。成員國間可以互通有無,從他國取得更便捷的商品與服務,並自然地對體系外的國家豎起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
因為無論是終端產品或原物料,廠商在台灣設廠出口到許多市場,都沒有關稅上的優勢,致使廠商因利之所趨的考量,紛紛將產品生產鏈轉移到租稅優惠的地區設廠,台灣的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也從2006年的42.3%,一路上升至2013年的51.5%,讓企業接單創造台灣工作機會的能力逐漸喪失,薪資也呈現停滯成長。
再加上外移的廠商,形同到海外幫助其他國家產業茁壯,且開始成為台灣重要的外貿競爭對手。他們挾帶著多個貿易協定的優勢,與仍在台灣的廠商形成不公平的競爭,迫使還留在台灣的廠商只能跟進外移,加重產業空洞化的程度,使台灣經濟逐漸喪失活力,不悶也難。
更重要的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出現,更加快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而且,若台灣自免於此輪區域整合外,將對長期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衝擊。
首先,TPP與RCEP不只重視最終產品的貿易階段,而是將產品生產的全部過程都纳入規範。因此,沒有加入兩組織的國家已無法透過終端產品外移生產或專精於生產中間原材料,有效減緩被排擠的衝擊。而長年與中國、其他新興經濟體進行貿易分工的台灣,目前出口已有75.1%屬於中間財,貿易活動勢將因沒有加入組織而嚴重受創。
其次,在商品進出口貿易之外,TPP與RCEP還包含投資協定與服務貿易協定。也就是說,成員國間不單要調降關稅,更必須相互大規模的開放金融、通訊、物流、教育、醫療、運輸等服務業的市場,使成員國間形成一個具有相同經商標準的共同市場及完整的供應體系。成員國間可以互通有無,從他國取得更便捷的商品與服務,並自然地對體系外的國家豎起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
況且,就目前發展來看,這兩項自由貿易協定屬於涵蓋大量國家的超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讓區域內部體系的角色分配,更為完整。同時,由於成員國包括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且涵蓋多種產品上中下游的生產鏈,使其對區域協定外國家的負面衝擊更大。因此,當這些貿易協定有新成員進行協商時,就會引起尚未參與協定的國家高度緊張,進而產生磁吸效應,促使更多的國家加入。
想當然爾,絕緣於區域貿易整合的台灣,就成為企業投資的孤兒。除了台灣的企業逐漸將生產線外移,降低投資台灣的比重外,國際投資人對台灣也興趣缺缺。這也是台灣即使在《2013年IMD世界競爭力報告》排名中位列11,遠優於主要貿易對手國韓國的22名及中國的21名,但投資環境的優等生與實際投資活動卻不成比例的原因。
中產階級工作階梯化消失
除了與出口相關的質變外,身為經濟驅動力要角的中產階級,喪失發揮個人產值的機會,也是台灣內需市場萎靡、經濟成長受阻的原因。
根據杜克大學經濟系教授傑默維奇(Nir Jaimovich)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蕭亨利(Henry. E. Siu,以下將兩位教授簡稱為J&S)的研究[1]指出,美國近10幾年所面臨的M型化社會,實肇因於就業市場發生兩極化現象。
例行性(routine)工作逐漸被機器替代,導致工作的屬性逐漸向知識性非例行性(Non-Routine Cognitive)及人力性非例行性(Non-Routine Manual)工作集中。由於例行性工作是中產階級勞工賴以為生的工作型態,以致於這類工作逐漸消失時,勞工的薪資分配就會發生兩極化現象,進而產生所謂的M型化社會,貧富差距相應拉大。
想當然爾,絕緣於區域貿易整合的台灣,就成為企業投資的孤兒。除了台灣的企業逐漸將生產線外移,降低投資台灣的比重外,國際投資人對台灣也興趣缺缺。這也是台灣即使在《2013年IMD世界競爭力報告》排名中位列11,遠優於主要貿易對手國韓國的22名及中國的21名,但投資環境的優等生與實際投資活動卻不成比例的原因。
中產階級工作階梯化消失
除了與出口相關的質變外,身為經濟驅動力要角的中產階級,喪失發揮個人產值的機會,也是台灣內需市場萎靡、經濟成長受阻的原因。
根據杜克大學經濟系教授傑默維奇(Nir Jaimovich)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蕭亨利(Henry. E. Siu,以下將兩位教授簡稱為J&S)的研究[1]指出,美國近10幾年所面臨的M型化社會,實肇因於就業市場發生兩極化現象。
例行性(routine)工作逐漸被機器替代,導致工作的屬性逐漸向知識性非例行性(Non-Routine Cognitive)及人力性非例行性(Non-Routine Manual)工作集中。由於例行性工作是中產階級勞工賴以為生的工作型態,以致於這類工作逐漸消失時,勞工的薪資分配就會發生兩極化現象,進而產生所謂的M型化社會,貧富差距相應拉大。
與過往各界對M型化社會認知不同的是,J&S指出例行性工作消失,多集中在每一次景氣衰退期,之後即便景氣復甦,這些工作也已被更具效率的機器取代,形成工作類型被階梯式消滅的過程,一如2001年及2009年美國所出現的2次無就業復甦現象。因此,在科技進步下,M型化現象的擴大既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循環。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美國,全球各地都有類似的情況,台灣也不例外。依J&S定義,民意代表、專業人員、主管及經理人員屬於知識性非例行性工作;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事務支援人員、農林漁牧生產人員、技藝工作、機械設備操作工及勞力工、銷售工作人員歸類在例行性工作,而服務工作人員則視為人力性非例行性工作。
與美國情況相同,台灣在過去20年間的每一次經濟衰退時,例行性工作都出現過永久性消失,而之後景氣復甦所創造出的工作,多屬於M型化的兩端。如2001~2012年台灣例行性工作消失達5%,但人力性非例行性工作與知識性非例行性工作分別增加21%及13%。
由於減少的工作型態是勞動市場占比最大的區塊,而部份增加的工作又屬於M型的兩端,使貧富差距拉大成為台灣民眾的共同記憶,亦讓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因工作機會減少而感到焦慮,甚至自此喪失可提供個人產值的工作,導致社會人力資源的效率低落。
迎戰經濟質變 已不容遲疑
內外在的質變不會停下來等我們找到共識,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逐漸消耗已是明確的事實。如果政府、廠商不思改變,未來迎入懷中的不會是經濟成長的春燕,而是舉步為艱的局面;民眾若不嘗試自我提升,將與美好安定的生活遠景,漸行漸遠,徒留生不逢時的感嘆。若大家能換個思維,走出過去習慣的舒適圈,發展新的產業模式、經商關係與職能,台灣經濟仍舊大有可為。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美國,全球各地都有類似的情況,台灣也不例外。依J&S定義,民意代表、專業人員、主管及經理人員屬於知識性非例行性工作;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事務支援人員、農林漁牧生產人員、技藝工作、機械設備操作工及勞力工、銷售工作人員歸類在例行性工作,而服務工作人員則視為人力性非例行性工作。
與美國情況相同,台灣在過去20年間的每一次經濟衰退時,例行性工作都出現過永久性消失,而之後景氣復甦所創造出的工作,多屬於M型化的兩端。如2001~2012年台灣例行性工作消失達5%,但人力性非例行性工作與知識性非例行性工作分別增加21%及13%。
由於減少的工作型態是勞動市場占比最大的區塊,而部份增加的工作又屬於M型的兩端,使貧富差距拉大成為台灣民眾的共同記憶,亦讓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因工作機會減少而感到焦慮,甚至自此喪失可提供個人產值的工作,導致社會人力資源的效率低落。
迎戰經濟質變 已不容遲疑
內外在的質變不會停下來等我們找到共識,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逐漸消耗已是明確的事實。如果政府、廠商不思改變,未來迎入懷中的不會是經濟成長的春燕,而是舉步為艱的局面;民眾若不嘗試自我提升,將與美好安定的生活遠景,漸行漸遠,徒留生不逢時的感嘆。若大家能換個思維,走出過去習慣的舒適圈,發展新的產業模式、經商關係與職能,台灣經濟仍舊大有可為。
- ISBN:9789863204367
- 規格:平裝 / 29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