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麼?

 

內容簡介

  「如果你想知道哪些事情會讓習近平夜不能寐,那就讀這本書吧!」─謝淑麗,《脆弱的強權》作者
  「如果中國夢被延遲,那該怎麼辦?」——本書作者

  習近平的「中國夢」到底能不能如預期實現?答案的關鍵就是中國的「匱乏」!透過「匱乏」因素來觀察中國,就像用紅外線來看原先熟悉風景:各種各樣平時你看不到的問題、限制都被凸顯出來。

  土地:如此多卻又如此少,具中國特色的所有權社會
  能源:從工廠、運輸到住宅,如同阿基里斯腱般的進口依賴
  糧食:長江上的馬爾薩斯,要養活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
  勞動力:人口紅利兌現完畢,失去低廉勞力的中國該如何主導全球生產?
  食品安全:從快樂兒童餐到……最後(致命)的晚餐
  教育:平等?但等我兒子進入清華大學之後再說!
  福利:被市場拆解得七零八落,憤怒的人民正考驗著政府的分配能力!
  住宅:「當你買得起兩個臥室的房子之後,我才會愛你…」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崩潰了,改革後中國只剩下「務實」,沒有方向!
  價值觀:曾是「四舊」的孔子現在卻被當作文化出口的商品?
  自由:網民在「微博」上「大鳴大放」,引爆各地抗爭,中國政府如何面對翻越防火牆的渴望?
  和諧的十年?「中國穩定有限公司」無限期壟斷!

  當全世界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中國令人乍舌的經濟增長上,馬暘(Damien Ma)和葉文斌(William Adams)卻首創風氣,剖析了中國的「匱乏性」——從水、土地、能源、勞動力等資源,到住宅、就醫、教育等社會福利,再到意識形態、價值觀等精神和制度層面。作者尖銳指出,中國政府與人民間的「大交易」逐漸瓦解,長久以來倚賴的社會穩定器也漸漸失效。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這些「匱乏」將成為中國政府「待做的功課」,更是習近平和李克強政府的當務之急。

  下個十年,中國的匱乏會是一股顛覆性的力量,而中國和全世界該如何面對?《匱乏》一書利用生動敘事結合務實分析,提出經濟、社會、政治三大匱乏,縱貫中國,完整呈現今日中國社會的複雜真相,更揭示「中國夢」的挑戰!

國際書評

  「對中國未來潛力的理解中最艱巨的挑戰是,如何對以下兩種意識加以平衡:對中國的優勢的認知,卻也要指出中國所面臨的可能障礙和陷阱。馬暘和葉文斌找到了一種奇妙的、具原創性而且具有說服力的方式,來對中國的強項和脆弱之處加以描述。我希望任何計畫與中國做生意,或即便只是對中國問題有興趣的人士,都能讀到他們這部著作。」—James Fallows,《大西洋月刊》、China Airborne一書作者

  「馬暘和葉文斌對中國現實中面臨的許多問題做了全面、清晰且豐富詳實的說明,卻沒有要麼積極擁護中國當前發展模式,也無意對中國未來進行惡毒詛咒,從不落入兩極化的俗套。總而言之,作者一再強調了中國所缺乏的那些因素將如何重塑全球格局。我認為這是一本有價值的書籍。」—Anne-Marie Slaughter,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和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美國國務院前政策規劃處主任

  「透過本書的分析,馬暘和葉文斌為瞭解中國現實及其未來的潛在可能,提供了一面重要的棱鏡。當全世界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中國令人乍舌的經濟增長之上,但馬暘和葉文斌卻專注於研究中國各種類的缺乏—從實體的資源,到社會資本、價值觀及政治制度—,都讓中國領導人和中國的公民面臨巨大的挑戰。該書對中國所遭遇的深刻挑戰做了真實而冷靜的描述;繼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政治領導人勇敢採取正確改革,就能開通中國龐大的潛力開關,那這樣人們會堅定地把希望寄託在這樣的政治領導人身上。這是本具有刺激性和挑戰性的書。」—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暘(Damien Ma)


  目前是鮑爾森研究所的研究員,主要關注投資和政策研究計劃。曾任政治風險研究的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首席中國分析家。他擅長分析中國政策與市場間的交集,尤其關注能源、商品及產業政策、美中關係以及社會和網路政策的問題。也曾任華盛頓特區美中商務委員會出版物部門的負責人。也為線上《大西洋月刊》專欄撰稿,並在《外交事務》、《新共和》、《沙龍》、《外交政策》等刊物上發表大量評論。亦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的長期成員。

葉文斌(William Adams)

  目前是PNC金融集團(PNC Financial Group)專職國際經濟學家,主要研究全球經濟議題,並預測中國、其他新興市場及歐元區的經濟前景。曾任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中國經濟與企業研究中心的常駐經濟學家,也發表大量關於中國經濟和金融改革的文章。亦是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中心以及杜肯大學(Palumbo Donahue)商學院經濟顧問委員的成員。

譯者簡介

楊濤斌


  譯文散見於《領導者》、《文化縱橫》雜誌,參與過《中國一把抓:你未必深知的108個問題》、《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的合譯工作。

蔣文豪

  自由譯者,譯文散見於《領導者》、《文化縱橫》、《共鳴》雜誌及《東方歷史評論》網站,參與過《北京說了算?》、《中國一把抓:你未必深知的108個問題》、《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的合譯工作。

魏宏舉

  曾參與《北京說了算?》等外文著作的合譯工作,其他譯作散見於相關報刊及網路媒體。
 

目錄

序章

第一部分 經濟性缺乏
第一章 資源:儘管供應一直持續

貓熊式榮景
笨蛋,問題出在CPI
打破鐵飯碗
私房錢:儲蓄過了頭
世界不是平的,或者是好鄰居若即若離
竹子的消耗還在繼續…
土地:如此之多卻又如此地少
有中國特色的產權社會
土地所留下來的難題
能源:從工業到運輸業再到住宅
如阿基里斯腱般的進口依賴

高耗水的工業
水資源政治

第二章 糧食:長江上的馬爾薩斯
要養活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
富饒之地的飲食
出問題的肉食
過熱、惱怒…和口乾舌燥
機器的崛起?
從快樂兒童餐到最後的晚餐
美國太空人喝「果珍」牌飲料,中國太空人吃「專供的草飼牛肉」

第三章 勞動力:農民工都去哪了?
社會主義雇主的樂園…
…卻變成了社會主義雇主的失樂園
農民工來到城市,看了看,接著就對城市說再見
他們往西部去
有態度的工人
更加溫暖可親的農民工政策
逆境的磨練
當關鍵的經濟投入縮水時,會發生什麼事?
兌現人口紅利:一個形勢轉糟的時刻?
公共政策:需要一點創造力和智慧
當一億五千萬工人團結起來

第二部分 社會性缺乏
第四章 福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那根本不是社會主義

拆解福利體制…
…接著又把它拼湊回來
從青年人口激增到老年人口激增
沒有銀子,就沒有愛情
為人民服務

第五章教育:給我平等…但要等到我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之後再說
一個思想實驗:土庫曼巴什的一天
不,我是認真的,「城市偏向」確實存在
名不符實的社會等化器
從城市偏向到城市戶籍的偏向
打開,收聽,接著出國留學:頂尖人群的生活
用盡手段去拉拔

第六章 住宅:錢包決定家的所在
超屌的鷹架和鼓脹的錢包
城市中產階級誕生了
遍地都是工作
天上掉餡餅:屬於有錢人的榮景
那就一起取樂吧
當優點變成缺點
「當你有兩個臥室的房子之後,我就會愛你」
從外向裡面看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財產權
資本家的復仇
無代表不納稅…但卻伴隨貪腐的現象
壓榨

第三部分 政治性缺乏
第七章 意識形態:黃河精神不可承受之輕

一個年輕的民族國家
合眾為雜
革命之後呢?
形成鄧小平共識
新口號,舊共識
第二次認同危機
民族主義(適當地)伸出援手
聖賢就是道德
作為文化輸出品的孔子
尋找一個獨特的中國典範?

第八章  價值觀:孔子會怎麼做?
去哪兒?
軟體升級
追求幸福
分立卻並不平等
治理後唯物主義的中國:「最近你為我做了什麼」的問題
廣東(大多時候)是陽光明媚的
打蒼蠅
中國在價值觀上的反擊
中國是例外?

第九章 自由:在防火牆後的世界繼續搖滾
和諧的十年?
穩定有限公司
「普通人」的反擊
從百花齊放到一億微博
速度與激情…以及致命
給我PM2.5否則毋寧死
變通

結論
你所有的(經濟)基礎都屬於我們
擁抱變化:基礎方案
未帶來富足的經濟成長
有中國特色的「新政」
中國式治理4.0
慢慢來
如果中國夢被延遲,又將如何?
 
內容連載
 
序章

二○一二年十一月初的一個上午,七名身著黑色西裝的男子闊步走上人民大會堂的舞臺。新當選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站在中央的位置,他的每一側都站著三位中共的政治局常委。外界首次得以仔細打量這個將在今後十年主宰中國的委員會—那將會是一個標誌著里程碑的十年。在習近平的率領下—他預計將執政至二○二二年—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到那個時刻來臨之時,許多西方人也許會妄下斷言:全球強弱秩序將重新洗牌。他們勢必會聲嘶力竭地宣稱,美國,這個自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便一直在GDP總量上執世界之牛耳的國家,將不得不屈服於中國這個新的「世界第一」。

毫無疑問地,中國的經濟成長獲得了成功。自二○○五年以來,它先後快速地超越了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了二○一二年底,中國的GDP初步預計是八十三兆美元。而在經濟產出方面,中國將超出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整整一個法國的經濟規模。「美國的二十世紀將讓位給中國的二十一世紀」,此論調一時之間甚囂塵上,一些評論家和作者紛紛認為,世界將很可能再次以中國為中心,對此全球應該做好準備。

有朝一日中國將贏得世界經濟第一頭銜的前景既引發了豔羨,也帶來了不安,對此的全球觀感也可能發生快速的轉變。隨著美國式的理念被中國模式的持久活力所取代,這種心理閥值(psychological threshold)的日益迫近已使某些領域的全球專家宣稱:美國式理念將不可逆轉地走向衰落。然而,就在美國和其他國家「衰落主義」的言論如預期般湧現之時,幾乎沒有人停下來問一問:「那又怎樣?」中國的持續崛起真的應當激起如此反覆交替出現的焦慮和讚揚嗎?沒錯,中國幾乎相當肯定地會成為領先世界的經濟強權,但吊詭之處在於,這種成就與其說它反映了中國力量和影響力的增長,毋寧說它反映了更多人們一直以來的傳統看法。

中國在GDP的絕對數量上將使美國黯然失色,但這種景象不應該特別地出人意料——畢竟,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但令許多人吃驚的地方也許在於,中國竟然以如此快的速度趕上了世界的其他國家,即便是中國的領導人恐怕也始料未及。但是,增長的速度將不再是這個國家占壓倒性地位的當急之務。圍繞中國未來的「牛市熊市」之爭常年不間斷,這種爭論尤其專注於中國投入種種努力以保持經濟快速的成長,但它忽視了一個更加根本的事實。
 
無論經濟的成長是持續還是被打斷,都不可能改變中國在三十年間的超快發展後所形成的社會政治核心。事實上,自從向市場經濟轉型以來,這個國家已經安然地度過了數次跌宕起伏的經濟週期,儘管中國的統計系統每一次都對經濟所遭受的直接影響進行了模糊的處理。如果說中國實際的GDP增長一旦低於百分之八,就將瀕臨經濟和政治的崩潰,那麼到現在為止它已經崩潰好幾次了。事實上,中國經濟應對商業週期的彈性比人們以為的還要大上許多。

然而,即便如此,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經濟政治上的崛起將對中國產生抑制作用,其程度不亞於它對中國的培力。屆時,對中國是否能保持經濟成長能力的擔憂將退居於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直以來架構中國命運的重要因素:匱乏性。

在今後的數十年中,至關重要且相互交織的「匱乏性」挑戰將不斷湧現和加劇,這些挑戰將耗去中國的心力。匱乏性是個靈敏的透鏡,透過它,我們能夠以最清晰的角度看到中國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所面臨的限制,而這些限制與中國的崛起如影隨形。自然資源和源源不絕的勞動力供應作為關鍵的經濟投入,曾支撐了中國顯著的經濟成長,但如今正日益收緊。資源的匱乏將逼迫中國對其發展模式做出艱難的調整,無論中國對此是否有所準備。同樣地,食品的供應也面臨著新的限制條件,因為蓬勃發展的中國消費力為國內的生產施加了一種新的壓力。但正如之前的數十年所顯示的,中國所發生的事情很少只局限在本國的範圍內。這些匱乏性的挑戰將會對全球供應、全球價格和全球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今後的十年中,社會層面的匱乏對中國的限制程度,即便不會超過經濟匱乏,也至少會與後者持平,但中國之外的觀察家卻對此類匱乏不適當地投注了過少的關注。即便在帳面上考慮到中國整體較低的經濟發展水準,但中國在公共財(public goods)上的供應,無論是醫療保健、教育還是社會安全網,相對來說依然短缺。社會層面的匱乏並非僅僅是與供求關係有關,它更是中國社會分配正義問題日益加劇的癥兆。
 
在中國政府將重心由「階級鬥爭」轉向經濟發展的三十年間,不斷加深的社會不公與新社會階層的湧現相互伴隨,某種程度上,前者更加速了後者的出現。新的階層分類,如「菁英階層」、「中產階級」和「農民工階層」,與共產主義鼎盛時期簡單的二分法,即「無產階級」和「資本家」,相去甚遠。如今,這三個階層大部分成員的物質生活與一九七八年計劃經濟末期相比均有所改善。但是,在公共財的對價和獲取管道上的分配不公,卻往往使公共福利的總體改善變得黯然失色。

新出現的中產階級和農民工——這兩個群體構成了中國人口的大多數——發現了,自己在獲取社會福利服務的層面上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以中國的絕對規模和人口密度來說,這幾乎註定了人們將會在醫療保健和退休金等社會財(social goods)上產生激烈的競爭;而結構性的不平等只會使原本就匱乏的物品變得更加稀少。此外,中國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退休的人口如指數般地成倍增加,青年勞動力的儲備卻停滯——這意味著,在對社會財的需求上升的同時,未來的供應面卻懸而未決、甚至缺乏,這只會進一步加劇匱乏性所引發的焦慮。

農民工和鄉村地區居民的不滿集中於受教育機會的匱乏,以及阻止他們在城市生活中獲得平等成員資格的一連串障礙。某種程度而言,中國的公共衛生、教育和退休制度的設計初衷,是要犧牲中國農民的利益,讓城市居民滿意;制度設計偏向於城市地區。這些政策確保了城市居民對社會和政治現狀的支持,因為城市居民理解到政府會優先考慮他們的權益,而非那些更易控制的、被隔絕的、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兄弟。但如今,隨著「農村人口」在城市間四處漂泊,並透過行動電話隨時隨地分享訊息,舊式的社會穩定器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包袱。

相反地,城市中產階級的焦慮集中於不可或缺的公共財,這些公共財無法透過市場購得:舉其要者,包括安全的食品、乾淨的飲用水以及新鮮的空氣。並且,儘管在大學入學和醫療服務方面上,城市居民享有比農村人口優先的好處,但他們卻因大學畢業生缺乏良好的就業機會而同樣有著強烈的憂慮感。
 
近來,由於現實一直停滯於後,跟不上預期的提升,雖說城市居民理應有能力為家人提供「好生活」,但這卻已不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目標。這類公共財的匱乏經驗存在於微觀層面,但在宏觀層面卻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說,一個殘缺的教育體系如何能夠為創新型的經濟培養出所需的人力資本?「獨生子女世代」又如何能夠放心地將其患病或退休的父母交付給一個滿是漏洞的社會安全網去照護?

同樣地,儘管中國在經濟上邁上了領導地位,政治和制度的匱乏也將阻礙中國在全球地位的向上成長。個人自由、令人信服的價值觀以及精神食糧的缺乏,將抑制中國的進步,並會削弱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所進行的公關努力。固然,普通的中國人如今在擇業擇偶、選擇住處、娛樂以及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方面,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加自由—然而相形之下,那些絕對不可談論的話題日益收縮,且會使人產生一種滑稽的時代錯位之感。中國的主流人群並不必然認為,一個「民治」的政府是中國的最佳選擇。但他們的確表現出了對一個「民享」政府的渴望。大多數中國的中產階級所關心的並非一個更好的政治模式,而是期望統治者能兌現透明度、擔負責任感和遵守法律規範。身處在這個和網路時時連結的時代,中國的公眾幾乎無法容忍一個不誠實、不透明的政府。

迄今為止,中國的公眾一直都在配合政府提供的「大交易」:以對政治不聞不問的態度,來換取繁榮。但當社會平等和良治超越物質福利而成為中國公眾的首要考量時,他們還會繼續配合著政府嗎?中國共產黨正對後經濟成長時期的統治方式進行探索,價值觀、信仰、觀念、法治和自由的匱乏將變得更難以忽視。如今,若中共要讓統治變得合理化,就需要滿足中產階級的需求,使其治理變得稱職、具有人道精神且可供人民問責。

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依然認為,國家應當在經濟層面中發揮強有力的效用,且毫無疑問地要強於美國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但他們不再認可國家過去所扮演的那個過於龐大的角色。中國民眾以種種途徑表達看法,要求政府退出經濟和社會領域,從而為個人自由、社會革新和創業活力的迸發提供更多的空間—進而替中國一直渴望的現代性埋下契機。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越洋來到海外,從外部看中國變得司空見慣,中國公眾也開始體認到,自己對本國及其國際形象也擁有發言權。這也正是持久的軟實力得以積累的途徑。

本書探討的便是中國的經濟匱乏、社會匱乏和政治匱乏。我們認為,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這些匱乏性將成為中國的主要挑戰和當務之急,並將對習近平和李克強政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本書的每一章都會集中探討一個主題。我們以其中最具體的一個匱乏——即經濟匱乏——作為開頭,而以抽象的政治匱乏作為結尾。

經濟性匱乏
1、資源:儘管供應一直持續

儘管中國的人均可耕地面積和人均水資源總量位居在世界最低水準,但難以置信的是,中國卻仍遵循了一種資源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其獨特之處還在於,在資源匱乏的同時,中國的經濟體還以其龐大的規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資源需求。從投資和出口密集型的發展模式開始轉而注重國內消費,這樣的模式改變確實有可能維持中國的經濟成長。但數億的中國消費者已經逐漸熱衷於美國式的消費和資源密集型的生活方式,而這將為已經吃緊的自然資源帶來嚴重負擔。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中國國內的經濟匱乏性更有可能轉變為世界的經濟匱乏性——並且,「中國價格」也可能很快地被用來指稱昂貴的自然資源,而非以往熟知的廉價的製造業產品。

2、食物:長江上的馬爾薩斯(Malthus)
數十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努力確保糧食的安全,解決了近十四億人的吃飯問題,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然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僅僅是故事的一半:「糧食安全」,正如中國政府所界定的那樣,忽略了對農產品大量且日益增長的進口需求;中國餐桌上的食品,尤其是肉類,依賴外來的進口。中國的技術官僚將會求助於更先進的技術和更高效的生產,以保持糧食的富足,但取得成功的門檻卻難以置信地高。今後十年,隨著肉類需求的上升以及農業用地可能的縮減,中國對農產品進口的依賴也很有可能會加劇。隨著國外餐桌的價格日益受制於中國的匱乏性,全球食品和商品的價格預計也將無法阻擋地上漲。食品價格的漲價很可能會在國家之間激起相互的指責和怪罪。事實上,這有可能推動全球政治和外交走向一個醜陋的時代。
 
3、勞動力:農民工都去哪了?
中國的人口狀況正在以超出政府預期的速度發生變化。這個國家正處於一個轉捩點:從有著龐大剩餘勞動力的時期,轉變成勞動力匱乏的時代—亦即從「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轉向「人口後遺症」(demographic hangover)。這點在農民工群體中尤為明顯,老一輩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年輕一輩有更高的要求和抱負。日益上漲的勞動力成本也促使製造業機械化,或者重新審視將從已開發經濟體遷出生產的決定。在中國國內,這種結構性匱乏的出現,正推動著中國經濟朝向更能永續的發展模式之轉型。但這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財政負擔日益加重,國家資產負債的狀況面臨著龐大的壓力,而這些難以駕馭的年輕一代農民工有可能會掀起一場勞工運動。

社會性匱乏
4、福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那根本不是社會主義

如果你認為美國的醫療照護系統殘缺不全,那麼請拜訪一家中國醫院吧。醫院暴力事件不斷增多,甚至有許多醫師被殺害。層出不窮的醫療問題、醫療系統的腐敗和不斷增加的醫療成本促使病人採取極端的行動。在中國,可靠、可支付之醫療照護的匱乏是人為政策誘導的結果,加上養老體系資金不足,進一步加重了一般中國人的不安全感。隨著民眾對優質福利系統的要求日益強烈,政府正努力防止一場因預期增加而引發的革命。

5、教育:給我平等,但要等到我兒子考上清華大學之後再說
在中國競爭激烈的教育系統中,一流學校的招生名額屈指可數。但是,與教育機會的平均匱乏相比,教育資源分配的極端不公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更為顯著。從表面上來看,中國教育是以各類考試所組成的擇優系統,但它掩蓋了一個重要的事實:與這個國家的福利制度相似,中國的教育也將優良的受教育機會留給了城市戶口的持有者。在一兩代人之前,這種安排是一種促進社會穩定的力量,政策安排使可能不服管束的城市居民對穩定的現狀寄予了希望。但在如今,教育系統對城市居民的偏愛實際上卻加劇了城市生活的不穩,因為這是一種對農民工階層的系統性歧視;農民工群體日益近似於過去所說的「無產階級」,這令人感到越來越不安,而在正統馬克思主義者看來,該階級有望掀起社會革命。對此,中國必須做出應對。
 
6、住宅:錢包決定家的所在
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房地產市場是中國經濟成長的一個巨大驅動力。房地產還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日益浮現的中產階級變得富裕,為農民工階層創造了就業機會,為菁英階層帶來了巨大財富。房地產市場的熱絡,對中國經濟保持活力的途徑進行了如此完美的詮釋,而這也使經濟學專家不必耗費心力發明一種新的解釋來描述中國崛起的原因。然而,風向卻開始發生了轉變:過去十年中對開發商、投資者和收稅人都有著絕對好處的房地產市場,如今卻成了有可能阻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頂頭風。人口、經濟和政治壓力聚攏起來,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給人長期短缺的印象。中國房產泡沫破裂的危機也許吸引了外國觀察家全部的注意力,但對中國普通的城市家庭而言,買不起房屋的匱乏感才是他們的嚴重關切的問題。

政治性匱乏
7、意識形態:黃河精神不可承受之輕

如果問任何一位中國的公務員:「什麼是黃河精神?」,他很可能一臉茫然。因此,毫不奇怪地,當這個問題出現在二○一一年中國公務員考試試卷中時,數萬名有志於成為公務員的考生頓時被難住了。「黃河精神」一詞聽起來與中共的任何一條口號—如「和諧社會」—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這個詞已沒有任何含義了。公職人員能否全心全意地捍衛意識形態暗語,已經成為中國選拔公務員的一個依據。這種能力是一個已經不知道自己代表著什麼、卻仍必須贏得民心的政黨成員所應具備的重要技能。迄今一個世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透過實用主義來定義自身,以經濟成長換取統治權力。但這種大交易正在瓦解,而且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只會變得更加脆弱—從而將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中共的意識形態匱乏,以及中共對自己「代表什麼」的困惑。

8、價值觀:孔子會怎麼做?
在完全地拋棄共產主義之後,中國的政治體系必須積極吸納那些能夠心悅誠服地信奉任何教條的人,或者甚至是什麼都不信的人。在中國,所有的道德生活都具有政治色彩,政治領域空洞的價值觀和模糊的原則,直接導致了一般中國人生活的空虛,人們漸漸地透過新的途徑來尋求精神寄託和集體性的民族復興。
 
在過去二十年中,對深層生活意義的渴求加劇了一種更嚴重的國內衝突—政府和宗教修行者之間的衝突。而隨著中國最後一批真正信奉馬克思主義烏托邦的老者(都是八九十歲步履蹣跚的老人)相繼過世,這種衝突只會更加尖銳。中產階級的成長以及他們超越物質層面的渴求,對中國的領導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領導人必須在單純的物質繁榮之外提供新的社會穩定器。

9、自由:繼續在被防火牆阻隔的世界中搖滾
毫無疑問,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政治生活,當前的中國人都比以往要自由得多。但個人政治自由依舊匱乏且分配不公。儘管沒有多少中國人真正擁護西式的民主,但許多人的確更加渴望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遷徙自由和思想自由,而這些自由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特徵。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在壓制對個人自由─政府將個人自由與社會動盪的印象聯繫在一起─的要求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功,。但中國社會已越來越強大,其訴求也被新的媒體所放大。中共的黨國體制希望掌控一切的基調,日益與中產階級的訴求相衝突,而後者認為,更大的個人自由理應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與歷史上其他國家中產階級的形成期一樣,中國也逐漸出現了從財富積累轉向提倡權益這樣的轉移。中國政府必須適應這一轉變,並誠實地作出因應,否則它將有可能失去最重要的政治支持者的效忠。

中國迄今的所作所為一直都風風火火。中國在十年中所催生的變化趕上了其他國家一兩代人的發展速度。然而,速度,無論是GDP成長的速度還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未來的中國發展進程中都將適得其反。未來的十年內,除非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經濟崩盤,否則中國無疑會快速地縮小與已開發世界的經濟差距。就目前的情勢來說,中國必須縮小被長久地忽視的、社會和政治之間的差距。中國所面臨的每一項挑戰就其本身而言都相當令人生畏。但經濟、社會和政治三大挑戰的合流,則需要北京當局發動它全部的決心和創造性來加以應對。
 
新的中國領導階層面臨著一種嚴酷選擇:要麼就鼓足政治意願大膽前行,但這有可能引發使社會動盪的變化;要麼繼續按兵不動,從而將自身及中國公眾冒險地全交付給普遍而足以引發潰敗的社會不滿情緒。中國的政治體制已經不只一次地承受了許多的社會不滿,但每次都成功地化解看似棘手的衝突—然而,在不進行顯著變革的情況下,中國是否還能夠做到這一點,則是一個日益迫近且尚未有答案(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與此同時,外部的觀察家預計,這個不久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國家,將會發揮更大的全球影響力,而與此同時,中國民眾的預期也會相應提升。因此,後發展階段的北京高官們在對中國的政治經濟進行顯著變革時,可能採取的選項將變得前所未有地少,而壓力則更加緊迫。正是這種緊迫的壓力和對變革的難以駕馭決定了未來中國的走向,它也將諷刺地使中國成為一個極不甘願的經濟強權,被異常勉強地推至全球聚光燈下。

根本而言,對當前的中國最細緻入微且不帶偏見的描述是:這是一個有著雄偉抱負、亮麗經濟成就但卻有所局限的國家。中國需要在今後的十年中對其經濟和政治生態進行根本改造,以避免自身的限制壓垮其抱負。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它大約每隔十年就會迸發劇烈的變革,這使我們有理由相信,改變將會到來,如果不是自願的,至少也是受到了不可抗拒的驅動。
 
 

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麼?

In Line Behind a Billion People:How scarcity will define China’s ascent in the next decade

  • 定價:380 (HKD127)

 

  • ISBN:9789865842215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