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人類所有的病痛裡,我不知道,也想像不出比肥胖更讓人煩惱的了。——威廉‧班廷(William Banting )
這不是一本瘦身書、也不是減重指南。當減肥執念已成為一種全民精神官能症時,社會上對肥胖產生集體反感,龐大的瘦身產業也隨之附和。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探索漫長穢暗的體型與飲食史,並將其公諸於世,挑戰西方當今空泛的美麗標準,藉此徹底擺脫身材的桎梏,進而追求身心健康的飲食方式。
英國詩人拜倫擁有「病態的易胖體質」,最愛的瘦身餐是餅乾配氣泡水。奧匈帝國的西西公主,每天花一小時穿束身衣,甚至將自己縫死在衣服中。「家樂氏玉米片」發明人建議以水療法治療肥胖。
別再以高熱量的安「胃」菜來「寵溺壞心情」!
令人著迷的節食在幾乎沒有文獻記載的史前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直到兩千年前,了解肥胖有害健康的希臘人才發展出一套本質健全的節食方式——這套方式直至今日仍與我們息息相關。而人們為了擁有完美的體型,有各種極端且荒唐的減肥法,吃皂、催吐、穿束身衣等稀奇古怪的偏方都有人冒險嘗試。
肥胖不是福,飲食控制成為王道。但近年來,很少人能夠與食物發展出所謂的「正常」關係:減肥資訊頻繁轟炸,速食充斥,飲食環境在短短一個世代裡就已經產生劇變。假使把時間拉長——再往前推幾個世紀,就會發現瘦身產業多半是騙局一場。話雖如此,社會風氣依舊緊跟著最新的減肥熱潮,期待簡單快速的減重奇蹟早日問世,因為瘦身過程實在是太難又太枯燥。的確,我們對身體的態度,以及對脂肪、食物的態度,該是有所改變的時候了。
名人推薦
英國醫學會暢銷圖書獎、《History Today》讀書俱樂部 好評推薦
非常易讀且令人愉快,作者出色的研究讓歷史事件迷人又精彩。——美國演員、作家 亞拉貝拉‧薇爾(Arabella Weir)
放下你手上的減肥書,改看露易絲.福克斯考夫特的節食史吧。——《每日郵報》(Daily Mail)
任何喜歡看不健康(飲食)書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關於人類減肥的歷史書。——《每日電報》(Daily Telegraph)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露易絲.福克斯考夫特(Louise Foxcroft)
劍橋大學醫藥史(history of medicine)博士,對醫藥學和成癮不良嗜好的歷史研究頗深;其著作《更年期潮紅與科學研究》(Hot Flushes, Cold Science)獲得2009年英國朗門歷史獎(Longman-History Today Prize)最佳圖書。現為《衛報》與《倫敦書評》撰寫文章。
譯者簡介
王以勤
台大外文系畢業,熱愛德國與德國文化,現專事翻譯。譯有《17天就逆齡!幫你的身體恢復年輕》、《卡路里與束身衣:節食、瘦身、飲食,及人類兩千年來與肥胖奮鬥的歷史》。
目錄
1 引言:成為紙片人的代價
2 節食的起源
3 奢華與慵懶
4 危言聳聽萬萬不可
5 給胖子的忠告
6 減肥熱與餵食
7 用眼不用嘴
8 半顆葡萄柚與兩顆橄欖
9 骨感美人與緊身毛衣
10 當今的減重產業
參考書目
胖、腫、大腹便便、超重、大隻、嬰兒肥、中廣身材、肥嘟嘟、鮪魚肚、水桶腰、啤酒肚、肉多、重量級、大塊頭、肥、豐盈、肥滿、臃腫、特大號、大骨架、矮冬瓜、矮肥短、寬廣、壯碩、肥得像豬、肥到流油、粗短、矮胖、圓滾滾、厚實、大噸位、龐大、肉感、福態、肥滋滋……前述這些詞彙,想必大家都不會太陌生。
肥胖不是福,飲食控制成為王道。但近年來,很少人能夠與食物發展出所謂的「正常」關係:減肥資訊頻繁轟炸,速食充斥,飲食環境在短短一個世代裡就已經產生劇變。假使把時間拉長──再往前推幾個世紀,就會發現瘦身產業多半是騙局一場。話雖如此,社會風氣依舊緊跟著最新的減肥熱潮,期待簡單快速的減重奇蹟早日問世,因為瘦身過程實在是太難又太枯燥。的確,我們對身體的態度,以及對脂肪、食物的態度,該是有所改變的時候了。
節食、暴食、飲食戒律、操弄身材等戲碼,在人類社會已上演了兩千年。對於經過千錘百鍊(或遭到過度濫用)的瘦身飲食和瘦身法則,這段歷史將提供我們什麼樣的訊息呢?首先,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古希臘人心目中的理想身段;相較之下,在饑饉之年,豐腴則成為醫學與藝術所推崇的體態。接著,本書將介紹後工業革命的社會,全新的飲食類型與風潮蔚然而起,不同的社會污名也應運而生。二十世紀初期的大戰期間不僅物資缺乏,更充滿政治限制。戰後的一九五○年代,沙漏型身材的「緊身毛衣少女」流行一時,緊接著則是六○年代,如紙片人單薄的崔姬(Twiggy)型女孩。至於蒼白削瘦的「海洛因女孩」,只穿內褲的凱特.摩絲(Kate Moss),零號尺碼的爭議,以至於《Heat》或TMZ等娛樂八卦雜誌和網站爆發性的成長,
*
一九五三年,也就是在我出生的三年前,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寫下她的名言:「女性角色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我成長的時期正好也是女性主義崛起的年代。因此在我的觀念中,身體是女性主義理論的出發點,所有的不平等、偏見、是非也都寫在身體上。我們無法逃離自己的身軀,亦無法逃離外界對這副身軀的看法,而我們以為再「自然」不過的概念,其實也是由社會塑造而成的。我們對自己身體的認知會隨時間改變,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在體型、外表、美醜上亦有其獨特偏好。再者,體態會隨年紀變化,對吸引力的看法也變得更細緻入微。體型的喜好是依文化而定,不同於主流價值觀的體型就必須背負沉重的偏見。標準體型這種美麗與歸屬感的體現仍在持續不斷的轉變中。現代的女性主義著重於同時造福男女兩性,理所當然的也還在努力根除偏見,並將所有人從體型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我在第二波女性主義中成為一名年輕女性。女性還是在社會規範中對體型的壓迫下掙扎,但多數的女性主義者都拒絕低頭。如今回想起來就曉得,當時的我們反抗起來並不困難,因為年輕基本上就代表著貌美。三十多年前,我二十出頭,生了兩個小孩,然後我就變「大隻」了。我胖了十九公斤,但其中只有不到四公斤是胎兒的重量。醫師語重心長的說我胖太多了,他還自信滿滿的告訴我,我會腫得像二次大戰中的防空氣球,要是我堅持餵母奶還會瘦得很辛苦,再也不會有緊緻的臀部、凹陷的小腹,彷彿我真的會成為一個女人,而這個女人肯定不會有永恆少女那般令人渴望的身材,即使在鄉下醫生眼裡也不例外。
據估計,在美國有半數女性體重超重。每本女性雜誌都有節食專欄。減肥門診與減肥診所皆大發利市,減肥食物的名稱也成為人人琅琅上口的詞彙。苗條美麗的身材成為每位女性的目標。時下對肥胖與食物的過分關注已普遍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程度,使得肥胖、感覺自己胖、以及想大吃特吃的慾望,都成為許多女性的切身之痛。
這段敘述看起來跟現在沒什麼兩樣,對吧?過去一百年來,我們對減肥越來越在意,某些精神病學家甚至覺得這種減肥的執念已成為一種全民精神官能症。社會上對肥胖有種集體的反感──這是一種出自審美觀的嫌惡,儘管經常與肥胖可能造成的健康問題混為一談,但兩者間應該有所區別──而龐大的瘦身產業也在附和這種反感。多不勝數的明星讓我們看得目瞪口呆:典型沉默骨感如女學生般的女人與削瘦的男孩,讓各族群與各年齡層的人皆欽羨不已,爭相仿效。不斷有報導指出這些明星在吃減肥餐,奉行「健康飲食」原則(但這些苗條到不行的明星也向大眾保證,他們的日常飲食就是記者餐會上所吃的薯條牛排)。社會上充斥著自我厭惡與羞愧感,許多人為了成為性感尤物吃盡苦頭,又因瘦身失敗感到悲慘萬分,這一切是否有其必要值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探索漫長穢暗的體型與飲食史,並將其公諸於世,挑戰西方當今空泛的美麗標準,如此一來,才能徹底擺脫身材的桎梏,進而追求無論在心理或生理上皆健康的飲食方式。節食是一段展開時滿載情緒的歷程。減重者往往抱著自虐的心態,整個減重計畫也因此埋下失敗的伏筆。
卡路里與束身衣:節食、瘦身、飲食,及人類兩千年來與肥胖奮鬥的歷史
Calories and Corsets: A history of dieting over 2,000 years
- 作者: 露易絲.福克斯克羅夫特
- 原文作者:Louise Foxcroft
- 譯者:王以勤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4/03/01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300 (HKD100)
- ISBN:9789863440635
- 規格:平裝 / 280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