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多愁善感的小小練習

 

內容簡介

《懂了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多愁善感的小小練習》Die hohe Kunst der Melancholie


 

德國大報《慕尼黑晚報》、德國版《柯夢波丹》等媒體爭相推薦,
亞馬遜書店五顆星高度評價。

 

為什麼你們都要我樂觀、開朗、活潑?
你們都說,憂鬱、感傷是負面情緒,多愁善感是想太多。
可是,我就不愛結夥熱鬧尋歡、我常故意獨來獨往,
翻出老相片、哼起那首歌、返家班機上....每次都讓我溼了眼眶。

這種湧上鼻酸的笑意,熱淚滾過臉頰的快樂,超過癮,你懂嗎?
只要你懂了「憂鬱」。
──她療癒了數以萬計德國人,作家瑪麗拉,她告訴我的。

多愁感傷很像憂鬱,但和快樂不相抵觸;憂鬱症則和快樂不同時存在。
這就是差別。

喜歡安靜,「單獨」做自己的事的孩子,唉,通常不得安寧,他們會被老師爸媽逼去打球,不然就被迫參加喧鬧的生日趴。
同學、同事的話題讓你感到乏味嗎?一旁觀察人群,得到的快樂勝過加入那群人,如果你總是這麼覺得,你不用懊悔或羞愧,不必覺得軟弱或絕望,你更不需要治療。
因為這種情緒,讓作家瑪麗拉敢於做夢、勇於流淚;視低潮、離別如吹風下雨般平常。
你也能像她一樣,只要你懂了「憂鬱」,就能讓快樂情緒收放自如,享受那感傷的過程,會變成一種「癮」──

◎享受「熱淚盈眶的快樂」:
感傷「老東西」──黑膠唱片、多年前穿過的長靴,小時候用的手帕,讓你勇於放手與道別,增加對付「離別」與「悲傷」的抵抗力。跟她哼著當年一起唱的歌,在追尋過往而感觸時,你會更驚喜地發現「時間」玩了什麼樣的把戲。

◎享樂無法讓你快樂,憂鬱卻能不費力氣讓你開心:
那些不假思索、沒有疑慮、容光煥發的人生,其實索然無味。總是很陽光的人,老實說,有點蠢。
懂得多愁善感的人,知曉生活中各式各樣且不公平的面貌,「好」才能從「壞」中顯現,「好」才能變得「更好」。
這樣憂鬱過,你才知道什麼是安慰、感恩、釋懷和鬆一口氣。

◎看到事物兩面的稟賦:
懂得感傷的人,一看到事物的耀眼正面,馬上就察覺到陰暗的反面;或是了解到事情的黑暗面,因此對它的光明面心存感激,因為一段時間後,後面會將所有的陰影驅逐。

◎和「耍酷」和解吧,用多愁善感:
照鏡子看到第一根白髮、魚尾紋、游泳圈,你不用跳上哈雷機車,大踩油門,以示抗議或耍酷。懂得多愁善感的人,知道「老」的些微憂鬱不會帶來傷害,還經常藏著詼諧與生活樂趣,於是他們賣弄皺紋證明自己活過。

原來,這樣的活著,才叫好好活。那些美好到值得細細品嚐的悲傷,可以從這些小小的多愁善感中練習──

◎抓住每一次「想哭」的機會:
憂鬱其實不愛流淚、不嚎啕大哭,也不需要別人的關心和安慰。他們只想緊握住「每次想哭的衝動」,去觀察、拆解這個最初嚇到你的感覺:
為什麼這個(或那個),令我感傷?為什麼綠燈亮著,一個老先生過馬路還得小心翼翼?

◎你的祕密書寫呢?想一想,讓你最有感覺的幾個字是什麼:
痛也說不出口,就用寫的。用一個詞,就能產生一種情境、一個故事,但要去哪裡找這樣的一個詞呢?也許在一封舊信裡頭、一本詩作或是回憶當中,又或者只是安靜的聆聽....,感覺就來了。

◎出門!體會渴望:
思鄉是一種痛,思慕遠方是一種癮,所以我們旅行!我們渴望出發、卻又渴望回到家。
旅行,最快樂的是「正前往○○的路上」,重點不在目的地,而是滿足多愁善感情緒來襲時的渴望感:不知那裡是什麼樣子。
遠眺時,轉身看你背後的風景,你的想法會立刻轉一百八十度,到達「內心最深處」。不信?你騎單車離家小冒險一次,就知道回首來時路的那種「想哭的極度快樂」。

下一回,當一陣迷人的愁緒襲來,你再也不必向人解釋「我沒什麼」。只要將陰影投射在美好事物上,你總是能從陰暗底部聽到和解、溫暖的低語。而這也是感性者與大老粗的差別。 

名人推薦

享受憂鬱推薦──
林青榖 懂善感愛創作的醫師
陳立書 好事聯播網〈好事有氧午餐〉主持人

作者

  • 作者介紹


    瑪麗拉.薩托里歐斯(Mariela Sartorius)


  • 生於慕尼黑,幼年時期常和父母從事環球冒險旅行,青少年時期多半在探險旅行度過,足跡遍布各大洲。

    在慕尼黑大學研讀心理學和東方哲學,現為自由作家。27歲結婚,幾年之後與丈夫離異,從此過著獨居生活,但與好友仍保持社交生活。過去30年,她寫過不少暢銷散文,在《南德日報》、《法蘭克福匯報》、《時代》、《明星週刊》、《Vogue》等知名雜誌,發表過許多心理學專欄文章,以及進行電視專訪、廣播短評等工作。

    在德國出版過不少暢銷書,如《多愁善感的最高藝術》、《女性EQ》、《心靈改變》等。現居慕尼黑和奧地利提洛爾(Tirol)山區。

    作者相關著作:《寂寞,於是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我喜歡有個人,但我更喜歡一個人

  • 譯者介紹

     

    杜子倩

    台北市人,輔仁大學德文系學士,德國阿亨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英文及德文碩士,荷蘭Oss成人大學荷文班結業。現為專職媽媽,兼職德、荷文翻譯。

    翻譯作品有:《寂寞,於是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為什麼羊從樹上掉下來?》、《寶貝你在想什麼》(合譯)、《打開哲學家的大門──走進經典的16把鑰匙》、《瑪麗亞,他不喜歡吃》、《熊的故事:夢境、迷思與真實》、《品德A+,德國媽媽這樣教》、《巴哈末世密碼》、《永遠在一起》、《列那狐》。

目錄

懂了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多愁善感的小小練習-目錄導覽說明


  • 【推薦序】欣賞滂沱大雨,更能嚮往雨後天晴後的彩虹/陳立書 
    【前 言】憂鬱、善感、感傷--太過癮了 

    第一章  熱淚盈眶的快樂
    1.翻出老相片……我的眼睛,為什麼,出汗 
    2.聽著老歌,感傷的我此刻愉悅 
    3.別逼我加入那群歡樂的人 
    4.我必須憂鬱,不然開心不起來 

    第二章  這樣的活著,才叫好好活
    5.你看得出來自己多愁善感嗎? 
    6.感傷有很多面貌,是我的祕密情人 
    7.憂鬱者需要嬉鬧者,以突顯自己 

    第三章  拿捏你的憂鬱
    8.我適合多愁嗎?還是莫愁? 
    9.有時很享受、有時很惱人,這憂鬱 
    10.同學會,為了快樂的感傷 
    11.挑剔、抱怨、牢騷,假多愁善感 

    第四章  那些美好到值得細細品嚐的悲傷
    12.離別苦?離,別苦。 
    13.願望,沒能實現的,比較好 
    14.從悲傷到多愁善感的路,陡峭但值得 

    第五章  小小的多愁善感練習
    15.抓住每一次「想哭」的機會 
    16.這樣的微笑比大笑快樂 
    17.一陣迷人的愁緒襲來。何必向人解釋 
    18.男人啊,九八.七%都不敢…… 

    第六章  有些人你永遠不必問,有些事你不能等
    19.不假思索的快樂者,少了什麼 
    20.很陽光的人、太實際的人,走開 
    21.痛也說不出口的我,用寫的 
    22.你的私密書寫呢? 
    23.牆上、廁所門上,隨處可見滿腹愁緒 
    24.讓你最有感覺的幾個字 

    第七章  出門!體會渴望
    25.思鄉是一種痛,所以我們旅行 
    26.旅行,我最愛「正在前往……的路上」 
    27.馬不停蹄的憂傷,多棒! 
    28.想回到安全感,你必須犧牲信仰 
    29.渴望,完美多愁的必備元素 

    第八章  我們曾經年輕、我們將會長大
    30.那些人啊~「經歷許多、理解極少」 
    31.和耍酷和解吧,用多愁善感 
    32.我,不懷舊,絕不 

    第九章  這些人的憂鬱,這麼練習
    33.那是一股巨大的渴望 
    34.鼻子,引起幸福的渴望 
    35.憂鬱的演出,裝不出來的多愁善感 
    36.「成為我需要的樣子……這是一定的」 

    【後 記】望向陰影世界,比望向陽光大地,更舒服

序/導讀 《懂了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

前言

憂鬱、善感、感傷--太過癮了


去年秋天,我在林間小路上遇見一個行徑怪異的男人。他跳來跳去,漫無目的地在空中亂抓,不時發出遺憾的嘆息聲。他對我說:「我沒發瘋,我這麼抓只是因為祖母總說,抓到空中的落葉能帶來好運。」然後,他又開心地蹦跳離開。

我望著他的背影,一股既甜蜜又苦澀、難以比擬的氣氛,滿溢在林間小路、山毛櫸葉中,以及那個十月和我的內心。

感傷,這種複雜的情緒太吸引人了。祖母、童稚的迷信、秋天、回憶,又想起那首德國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作品:「在林蔭路上不安地來回徘徊,在落葉紛飛時」……我的思緒完全停不下來了!

腦海中交錯著各種旋律,一點點蕭邦,接著爵士風味的〈秋葉〉(Autumn Leaves)登場,然後哼起過去上音樂課時,百無聊賴唱的德國民謠〈彩色森林〉(Bunt sind schon die Wälder)。

突然間,強烈的苔蘚及帶著溼氣的木頭味撲鼻而來,那氣味和當年我牽著一雙溫暖大手,漫步在沙沙落葉上時所聞到的一模一樣。我繼續走著,一陣暖流流過心頭。秋風此刻吹下無數落葉,我不需要伸手去抓,因為我已經夠快樂了。

謝謝你,多愁善感!
「憂鬱」裡藏著沉思、浪漫與創造力
「多愁、善感」是一種經常遭到誤解及汙衊的情緒,瀰漫於壓力纏身及苦中尋樂的日常生活中;「感傷」常被稱為憂鬱的「變種」,能讓人從內心深處產生一股溫熱感。你大可用「可愛」來形容這個沉思、憧憬、憂鬱氣質與浪漫的合體,一旦你真正認識了解它,並且體會到它帶來的愜意感,便能察覺到它的可愛。

我總是覺得:感傷,再多都不夠!它和病態的憂鬱症,形成強烈的對比,完全不需逃避它、隱藏它或壓抑它。感傷不需要被「治療」、是健康的。你可以盡情享受它,不需感到懊悔或羞愧。最重要的是,它不會給人病態憂鬱的痛。

一個經歷過多愁善感與憂鬱症的友人,下了這樣的結論:「多愁善感和快樂不相抵觸;但憂鬱症和快樂則不同時存在,這就是差別。」至於病態憂鬱所引發的過度敏感和討好大眾的媚俗文化,我們將在之後的章節談論。

並非每個人都具備感傷的「天賦」,但你可以靠後天練習來獲取多愁善感的能力:藉助留心、沉思、靈修以及生活中小處的觀察訓練。
你大可驕傲、自信地展現「多愁善感」,因為它是一個仍待發掘的寶藏,人們能在當中找到更多的生活藝術。

當然,不只有生活藝術。數百年來,沒有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不是憂鬱的。舉凡氣勢磅礡的音樂、虜獲人心的詩詞,令人屏息的畫作及大師們的浪漫情懷,顯然都藏有大量的愁緒。

藝術家如此,思想家亦不遑多讓。哲學家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在其書《沉思,之所以令人悲傷的十個(可能的)理由》(Ten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sadness of Thought)的序言中,引用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德國觀念論的重要代表人物,自由為其哲學的核心觀念)的《論人類自由的本質》(Investigations of Human Freedom)的話說:「感傷是依附於所有有限生命的悲傷,但它從不會成為真的憂鬱症,而是成為恆久的、壓抑的喜悅。因此,廣布於整個自然界的悲傷面紗,本質即為生命中深沉的、無法毀滅的多愁善感。」

有的人不愛思考,而且擔心自己的好心情遭到破壞,於是最愛引用這句話:「想太多,到最後就是多愁善感了!」可是,內在的情感其實可轉化為任何形式的創造力,我們利用因此產生的能量和創意,去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大問題。所以,感傷大有助於達成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夢想、願望及計畫。

再回到「可愛」的多愁善感。我在林間小路上望著那個蹦跳男人的背影時,突然間,一股感傷意外造訪,我友善的接納它,最後則是滿心愉悅地享受它。正因為這當中完全沒有絲毫勉強的成分,所以多愁善感引發的憂鬱對於我而言,非常「可愛」。

憂鬱是形容詞,感傷、善感是動詞
每當我說起這本書的主題時,經常聽到對方吐出一個字,就像這樣:
「妳新書寫些什麼呢?」
「多愁、善感。」
.....停頓數秒。
「噢!」

這聲「噢!」對我來說,已經算是對多愁善感的最佳回應了。因為,這個簡單的「噢!」,一方面帶有既大膽又矛盾的意味,適用於各種狀況,像是:「噢,什麼嘛」、「噢,可惜」、「噢,好美」。另一方面,它極少出現在極端的情緒中,狂喜者不會說:「噢!」不開心的人也不會,而極度悲傷者更不會。

這個「噢!」是語言學家所說的「幫助開啟對話」的語助詞,而不是悲嘆聲。詭異的是,「噢」之後卻經常伴隨著一聲嘆息。這是什麼情況呢?愛多愁善感有什麼好嘆息的?

噢,就是憂鬱那穿透一切的力量,碰觸到我們內心最深處的痛。憂鬱感傷,同時也是一種苦中帶甜的誘惑,引發小小的傷悲,時而穿插痛楚。此外,它也讓人舉棋不定,當它靠近時,究竟該歡喜迎接它,或是驅趕它?

這又不得不教人對著「憂鬱」而感傷了。

 

 

推薦序

欣賞滂沱大雨,更能嚮往雨後天晴後的彩虹

DJ Book陳立書
 好事聯播網〈好事有氧午餐〉主持人

有時候,人還滿自虐的。常常傷心了不敢哭,哭了不讓別人知道,別人知道了還得立刻收起愁容說:「放心,我沒事!」表面無傷只是偽裝的基本款,任誰都是真實生活中一等一的硬底子老演員。

因為多數人認為「憂思與鬱悶」是公害,眼淚絕對不能流下來。
離開了朋友聚會場合,心中的愁緒仍然壓在胸口,很悶也很重。憂愁的感覺凝固了,它就一直在心頭,久久散不去。這時,聽一首符合心境的傷心情歌是「健康的」。
當了電臺DJ這麼多年,聽過許多旋律,讀過不少歌詞,傷心情歌總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觀察之下發現,聽眾要的其實不是傷心情歌裡的悲傷,而是聽完之後解脫的暢快。

如同身處三溫暖,坐進蒸氣烤箱直到臨界點,汗不停地從皮膚滲出,溼透全身之後走出去呼吸第一口空氣,通體舒暢!我們在鬱悶時,聽一首符合心境的歌之後,豁然開朗的心情也是如此。

曾經和一位好友聊天,他對於自己的詞曲創作下了一個不錯的註解:「我不只販賣傷心,也幫助別人轉嫁傷心。」聽完了歌曲,或許就從旋律、文字或歌聲裡的傷感找到安穩的力量,於是我們能重新出發,擁抱新的希望。

小燕姐(張小燕)曾在節目中說過:「一部好的電影、一首好聽的歌或者一首好的詩,能拯救一個人的心靈,它有多偉大。」我深以為然。

不需特別避而不看憂鬱、善感的情緒;相反的,勇於面對且接受它,找到方法享受、度過這一切,透過聽歌、看電影或者閱讀這本《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用平常心讓自己跟多愁善感相處。

唯有了解憂愁、傷感的本質,才能無畏地繼續往前走。如同佛教心經所言:「『度』一切苦厄。」要度過而非免除。

我相當地認同作者瑪麗拉.薩托里歐斯(Mariela Sartorius)所言:「我們得要精準抓住每次『想哭』的機會。」唯有看過雨過天晴的美好,才不怕此刻正在下雨的心。

散文家蔣勳曾提醒我們:「苦難,有時候是一種化了妝的祝福。」人生總有高低起伏,接受憂鬱、善感的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非全然做不到。看完這本書之後,你會更明白原來憂鬱的情緒,正在滋養未來的自己我們不會愁困在憂鬱的隧道中,因為隧道盡頭有期待的光亮;我們當然也欣賞滂沱大雨時的震撼,但我們更嚮往雨後天晴後的那道彩虹。

 

試閱

這憂鬱和悲傷毫無關連,反而喜悅

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卡斯伯.大衛.佛列德利赫(Caspar David Friedrich),幾乎沒有畫作是不帶憂鬱色彩的,你可以看見:一個女人望著月亮,身體靠著她的伴侶;一個男人撐著拐杖,遠眺霧濛濛的大海;一個牧羊人撐著木杖;一個女人手撐著窗台……。

愁思者不是蹦跳型人物,所以行動時很輕易就能被認出。下垂的頭顱配上拖行的步伐,彷彿扛著全世界的苦惱,在街頭獨自漫步。一個深陷憂愁者,謹慎地跨出下一步,卻也甘於偶爾的踉蹌。浪漫主義者會不時停下腳步,聆聽鳥鳴或觀賞星星。在他們之中,你看不到開心奔跑的女孩以及匆促的基金經理人。
最熱中、最有耐力的健走者和慢跑者,對於憂鬱往往有出人意表的附加心得。一位高頭大馬的馬拉松跑者曾說:「二十或三十公里後,我便感受到一股說不出的奇特情緒。腦下垂體分泌的腦內啡讓人有種暢快感,並不是那種想高聲歡呼的衝動,而是傾向全然內在的憂鬱擴散。」

這再度說明了,愁思其實和悲傷的關係並不大,反而比較能帶來喜樂感。

多愁善感者表現自我的外在形象,多半有固定的模式,他們師法電影明星,如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瑞典國寶級電影演員)、詹姆斯.狄恩(James Byron Dean,有著年輕叛逆和放蕩不羈形象的美國演員)。較時髦的人,會經常更換模仿對象,揣摩其表情及手勢,不時對著家中鏡子練習。對於這點,我有小小的建議:刻意地憂鬱不是總能奏效,還有落入東施效顰之嫌。

老實說,人們經常對自己的情緒狀態遽下判斷,多愁善感能幫助他們慢下腳步。你會感謝他們,並尋求更寬廣的空間。

憂鬱者需要嬉鬧者,以突顯自己

多愁善感是一種特定的情緒,它又是由無數的情緒所組成,對立或矛盾、亮眼又模糊,成分相當豐富。

當你多愁善感起來的時候,會像是受到啟發卻同時感到憂鬱,既渾渾噩噩又好沉思冥想,心靈受創卻又欣喜若狂,充滿想像又沮喪之至,精神飽滿但又情感脆弱,既痛苦又開心。心靈時而警覺,時而鬆懈,時而想擴展自己,時而想獨處。

 

憂鬱氣質可以是天生的,或是經由感傷的體驗而習得;也可以經由認知、洞悉、練習及預見多愁善感將會帶來的好處──一種妙不可言的舒適狀態──而學會,不過這需要先做準備。

所以,我們必須助多愁善感一臂之力,為它鋪平前往內心、大腦及靈魂的道路。這個準備動作,包括敢於作夢且流淚的勇氣;對感性及沉思有興趣;不需懊悔、退縮及羞愧的投入。這可不適合膽小鬼!

這些充滿渴慕的傷心人,喜歡部分浪漫、部分感傷的幻想,但卻不受制於它。他們或許孤僻,卻絕非不諳世事;他們的孤僻,正是基於「知世事」。因為無所不知,所以凡事考慮周詳,極少有困難及糟糕的事物能帶來驚嚇,有時才會選擇遠離世界及錯亂。

憂鬱也很適合做為當今世界的背景:快活的喧譁、輕浮、膚淺、惱人的嬉鬧。在玩樂世界即將傾毀之際,憂鬱有時會陪在飽受折磨的神經衰弱者身旁,溫柔的引領他遠離所有紛擾,進入一個寫意、療癒的愁思境界。

因此,喜歡感傷的人不該太過瞧不起嬉鬧者,而是需要他們藉以突顯並界定自己,因為沒有輕浮就沒有沉重,少了當前所有的漫不經心,就沒有默想深思。

在多愁善感的抱頭苦思中,許多人並不覺得被隔離在外,反倒對世界及人群有信任感及依屬感:不與社會脫節,而是特別親近它;貼近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帶著從人生中獲得的體認,他們不感到失落,而是滿懷著生命的喜悅,即便不能稱之為人生的樂趣。不過,專注力愈敏銳,其中便愈發蘊含著多愁善感的元素。

在感傷的人眼裡,既沒有激昂高亢,也沒有放棄絕望。他們知曉世界如何運轉,遊戲如何進行,歲月如何流轉;他們懂得低潮、深淵、難以度量的無底洞,才能將它們視為如風雨、花草、星月、雨雪般稀鬆平常。他們不僅甘心如此,更願意和自己和解。

人們不就稱此為智慧嗎?

 

有人說,「他們不愛裝模作樣的感性」,這就代表他們早已落入憂鬱最典型的刻版印象。有人面露悲情,其實不過是了無生氣的冷漠傢伙;還有一些人自認極其敏感,其實只是過度敏感於肉體的病痛,所以埋首研讀醫學書籍,再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讓醫生們抓狂。

不是每個淚眼模糊的人,都具備創造力,也許他只是花粉過敏;也不是情緒跌到谷底,就證明你有文學及藝術的天賦;當然更不是拼湊無病呻吟的詩文,就是李白再世。有人的創作有如巴哈《G弦之歌》(編按:此為管弦樂組曲,共有五首曲子),有人的作品卻讓人哭笑不得。

假裝憂鬱的人,其實只是脾氣暴躁,並假借他所謂的痛苦,恣意妄為。

愛耍脾氣的人、不友善的人,永遠在發牢騷的人、推卸責任的人和其他擁有負面情緒的人。和一個整天抱怨的人相處一晚後,你還得花時間「消毒」身心。
法國作家福樓拜(Flaubert)曾告誡同是作家的莫泊桑(Maupassant):「當心悲傷,它很麻煩。」每個人都有悲傷的時刻,有時也喜歡多愁善感。但我這裡指的是那些習慣自我懷疑、遲疑不定、優柔寡斷、畏怯沮喪、怨天尤人的人,他們總對自己及這個世界有所怨言。

他們是絕對的悲觀主義者,永遠能在湯裡找到頭髮,是那種絕不讓小孩生在「這種世界」裡的人;甚至連一棵樹都不願意種,因為「反正世界末日快來了」。但懂憂鬱是什麼的人,雖然有類似的想法,倒還不至於悲觀到不生小孩、完全不期待種樹後的開花結果。

無止盡的挑剔及抱怨會擴大弊端,就像一塊沒擰乾的抹布,不僅擦不掉髒汙,還擴大了骯髒的範圍。

若仔細觀察人們愁眉苦臉的表情,可區分為兩類:永遠帶著罪惡感、擺盪於自責與自憐間的自我批判者,以及千錯萬錯都是別人錯的世界控訴者,坦白說,這兩者同樣令人厭煩。

 

自我批判者以狡詐的方式追求恩寵、寬宥,甚至贏得讚賞,他們的心態非常矛盾。「我們準備好要批評自己,前提是──沒人會同意我說的。」奧地利作家艾森巴赫(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這麼說過。

經常預言自己及世界糟透了的人,不會突然轉性,他只會讓不良情況愈來愈具毀滅性,最終讓口中抱怨的情況,成為「實現的預言」。因為他對世界的觀感必須與其吻合,這樣一來,才有新的理由可以抱怨。老實說,他對於傷害世界有著致命的「貢獻」。

不過,一個職業的發牢騷者,找到了理想的解決之道。美國的喜劇演員格魯喬.馬克思(Groucho Marx)每晚都如此禱告:「昨日已逝,明日未至。我擁有的就是一天──今天,我要開心過好這一天。」

他那小小、私密的想法,連結了殘酷的現實主義,參雜了苦痛、黑色幽默及微笑,因此貼近最微妙的多愁善感。

離別苦?離,別苦。

我曾看過一個愚蠢的廣告:一個年輕女人微笑地靠著遊艇,旁人問她還有什麼願望,她回答:「讓一切保有原來的樣子。」

多愁善感者理解這種說法的天真幼稚──沒有東西永遠不變。也許吹起一陣風,便破壞了你眼中美麗的風景;也許過一段時間,原本高漲的股價下跌;也許不久之後……,妳發現頭上的白髮或胸部的硬塊。

「道別」是個壞蛋!這個終生、無情的伴隨者,值得你多看他一眼,因為他比任何人生伴侶都來得忠實。正因為從生到死都無法逃開道別,所以我們最好習慣。

一次又一次,道別帶來的苦痛,會隨著時間及經驗,被多愁善感的柔軟大衣包覆。有時候,分離只會讓人多愁善感,甚至稱得上小小愉悅,「嘿,你又來了,老朋友!」。

不幸的是,人生一大半是由道別組成,平凡卻又戲劇性。

出生是第一次道別,剪掉臍帶後,新生兒放聲大哭,媽媽則常罹患產後憂鬱症。無情的生活總是繼續下去,不久之後,你會發現童年結束了。也許就在某個十二月的晚上,你發覺聖誕老人只不過是爸媽的網球球友;也許你要搬家,必須和同學們說再見;祖母可能生病、過世;很快的,中學畢業,獨立的生活來臨……,在那之前,你可能面臨到「爸媽永遠不會犯錯」的幻想也破滅了。

 

但是有一天,也許是軟弱,也許是看開了,我們放棄了與道別、過去的戰鬥。認清人生中若沒有分離,世界根本無法運轉。

現在,你用手帕拭淚之餘,真的了解到:不和舊的分開,無法產生新的、好的。這是和「既定事實」和解的時候,你甚至能從中得到收穫。

能輕鬆離開惱人事物的人,前方的路無限開闊。想想,樹木會讓死去的葉子掉落,鹿會撞掉角化的鹿角,甩掉老死的習慣、不切實際的人生目標、食古不化的道德理念以及過時的觀念吧。

反正,戀舊的多愁善感者還有他的黑膠唱片、年輕時穿的牛仔長靴和高中會考及格證書……,這些是他超越所有理智道別後,留下的奢華寶貝。

抓住每一次「想哭」的機會

多愁善感大師不太可能被感傷擊潰。正確來說,他的心會被攫住,但不會碎裂,頂多被拉長,或許會有點小拉傷。可是他能容許自己有顆沉重的心,並且勇於在心裡放進東西,多愁善感者的心能忍受許多事物。

他有接收能力且不會亂了方寸;選擇與放棄及徒勞為友。他的視線範圍帶著點灰撲撲,但絕非黑漆漆的,相反地,他覺得在半遮蔭下感到很舒適。

雖然多愁善感者總在渴望著什麼,卻很少期望它們會實現。然而,他卻又不時獲得驚喜,例如:一丁點微弱的凡間苦惱,就足以讓他悸動、振奮,啟動他無盡的幻想與巧思。

許多在現實主義者身上的平凡製作力,卻在多愁善感者身上一躍成為獨特、原創十足的創造力,裡頭包含了不凡的認知、想法、解答及突破。抑鬱的情緒會立即高昂起來,此時落下的眼淚最多只是當下如釋重負的心情。

他們懂得,別讓想哭的衝動就這麼白白消逝,它不該被驅趕到一個陰暗的角落,並在一個更陰暗的地方消失。從現在起,它來的每一次都要緊握住。無法解釋、也不推薦的心靈痛楚,很快會過去,只要你願意全方位地觀察、拆解並分析這個最初嚇到你的感覺。

 

為什麼這個(或那個),現在會令我如此感傷?

為什麼是這種香水?

為什麼摘下報春花(Primula malacoides,又名櫻花草)的莖時,會發出「喀嚓」聲響?

為什麼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女低音狂想曲〉(Alto Rhapsody),合唱的聲音會愈來愈大?

為什麼雖然綠燈亮著,一個老先生過馬路時還得小心翼翼?

並不是每個人都幸運地擁有相同程度的同理心、敏銳度及創造力(想想看,很多人什麼都沒有呢!),於是,多愁善感大師提出了以下準則:感覺時加一點思考,思考時加一點感覺,讓兩者彼此豐富、滋養對方。德國著名作家和詩人馮塔納(Theodor Fontane)說得言簡意賅:「噢,學習用心思考,學習用靈魂感受。」

 

 

 

 

懂了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多愁善感的小小練習 

Die hohe Kunst der Melancholie

懂得多愁善感的人,「好」才能從「壞」中顯現,「好」才能變得「更好」。

  • 作者:瑪麗拉.薩托里歐斯
  • 譯者:杜子倩
  • 出版社:大是
  • 出版日:2013/12/26
  • ISBN:9789865770112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13歲以上
  • 定價:280 (HKD93)

編/譯者:杜子倩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1*15
頁數:240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