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iPhone機殼到聖羅蘭時裝,
從桌燈、座椅,甚至經典建築施洛德之家、芝加哥摩天樓群……,
這些設計,其實都源自於現代藝術——
新造型主義、包浩斯、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達達主義、極簡主義……
好複雜?才不,他們其實是同一個故事。
在本書中,你將看到當代商品與建築設計的源頭:
◎有些設計其實跟美無關,只為了刺激你思考,因為它們來自達達主義。
◎文學、戲劇、芭蕾舞劇……為何都在「超現實」?建議你看看達利的作品。
◎那些不能穿的衣服、不能吃的蛋糕,為什麼大家都搶著買?
喔,原來這就是普普藝術。
◎什麼地板雕塑?這不就是踏腳墊嗎?原來是沿襲簡化線條的極簡藝術。
◎有些作品遠看都一樣,近看每一個都有差異?看看安迪沃荷設計的濃湯罐吧!
現代藝術中的各種流派雖然各有主張、風格迥異,其實是個一脈相承、無法切割的精采故事:
◎包浩斯講究簡約、品味的現代主義,近百年後的今天仍大受歡迎,達達主義藝術家為什麼反對?(他們什麼都反,所以叫做達達)
◎達達藝術融入了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催生了超現實主義;達利的畫讓你毛毛的嗎?還有誰的畫讓你看了驚悚?可能就是超現實喔。
◎古根漢的美術館,美國最偉大畫家波洛克,你一定看過卻不知道的羅斯科作品,為什麼都叫做「抽象表現主義」?為什麼這些藝術家多半是憂鬱的孤獨英雄?
◎抽象表現主義要嘛超亂畫、要嘛只有色塊,怎麼會刺激普普藝術產生?普普藝術超簡單,你一定也會,只要準備剪刀、糨糊和雜誌,不然用過的香水瓶也行。安迪沃荷為什麼這樣也能成大師?
◎後現代主義的作品充滿影射和嘲諷,千萬別相信你第一眼看到的東西。如果你感覺被騙,那通常就是……
本書作者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前媒體總監岡波茲,以一般大眾一定喜歡聽的說故事風格,為您介紹150年來的現代藝術史。涵蓋27個重要的流派與概念,重要藝術家超過100人,作品照片超過140張,內容超級豐富。
為了方便攜帶與閱讀,原書分拆兩本書出版,一本是《這個作品,怎麼這麼貴?:一句話說出現代藝術與大師特色》(已於11月出版) ,從現代藝術如何從古典藝術走出來開始,側重繪畫。從莫內先登場,然後敘述印象主義如何從被嘲諷到廣受歡迎,日本浮世繪如何影響印象主義,直到俄國藝術家為了「為人民服務」,從藝術家成為設計海報、服裝、家具的設計師。另外一本就是《看懂設計,你要懂的現代藝術》。
另外,本書也將解開一些現代設計與當代藝術的難懂之謎:
◎明明是一堆垃圾放在一起,憑什麼就成了藝術?
◎把「裸女身體當筆刷」,這是噱頭還是藝術?
◎外人看來像是隨意的創意,其實是大師的精準執行。
◎為什麼博物館喜歡展出觀念藝術?怎樣算是「好的」觀念藝術?
◎最後你當然得知道,藝術經紀人是如何詮釋作品的,怎麼一轉手價值就翻十倍。
本書為非藝術、設計背景的讀者製作了〈現代藝術流派關係圖〉、〈各流派大師藝術主張一覽表〉,幫助大家更快掌握解讀現代藝術的「眉角」。
從「純觀賞的」美學,到「能用的」美學,造就了今天大家喜愛的精品、時尚、建築;不同流派的演變與特色,原來都息息相關,無法切割。這裡的精采故事,將大大超越網路的片段式瀏覽。
名人推薦
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 石瑞仁
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 傅銘傳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蕭有志
知名文史工作者、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作者介紹
威爾.岡波茲(Will Gompertz)
BBC英國廣播公司藝術總編,目前是藝術圈「唯一」曾經以脫口秀方式,講解現代藝術的人。
岡波茲曾任倫敦泰特美術館媒體總監七年,負責英國最受歡迎的藝術網站Tate Online,以及英國傳閱率最高的藝術雜誌Tate ETC。
曾為英國《泰晤士報》、《衛報》及《BBC》撰寫藝術專文超過二十年。
2009年岡波茲以現代藝術為題,自編自演單人喜劇脫口秀,於愛丁堡藝術節締造完售票房佳績。紐約《創意》(Creativity)雜誌近年票選岡波茲為全球前五十名頂尖創意人士。
譯者簡介
陳怡錚
紐約大學碩士,曾任國內小劇場執行製作、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藝術教育專員。
曾譯《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紐約》(大是文化出版)。
目前任教於東華大學通識中心,以「身體實驗室」概念於花東縱谷探索空間、身體、聲音與藝術。
目錄
編輯室報告 讓你笑著看懂設計的現代藝術啟蒙書
推薦文一 讓人願意從網路回到紙本的藝術故事書 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 石瑞仁
推薦文二 在追求創意的年代,一起回首設計來時路 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傅銘傳
推薦文三 藝術家活靈活現站出來了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蕭有志
推薦文四 現代藝術是觀察與思考的遊戲 知名文史工作者、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作者序 原來有這段故事,難怪這作品這麼貴
前言 我能讓你的現代美術館之旅變得很好玩
第1章 新造型主義蒙德里安
原色方格:施洛德的家與聖羅蘭
抽象藝術家最擅長的是……
三原色、兩形狀、黑直線
原色方格:平面絕不重疊、色調絕不轉換
於是,建築與產品設計大量採用
施洛德之家,經典。
聖羅蘭服裝,也有原色方格!
除了直線,什麼都不要
第2章 現代主義‧一九一九 ~ 三三
包浩斯風格,為何如此迷人?
德國工藝美學,向英國取經的
創造「彰顯產品性格」的外在
摩天大樓的現代美學:形隨機能
以工業廠房展現現代美學
包浩斯精神:結合美術與工藝
包浩斯風格:簡約、品味,現代主義
初期的包浩斯,像個嬉皮社群
奠定風格:從直覺到紀律
目標:可以大量製造的藝術品
精緻簡約,終於可以大量生產
包浩斯建築群,就像立體的蒙德里安畫作
「巴塞隆納椅」,近百年前的設計,風行至今
第3章 達達主義‧一九一六 ~ 二三
和「美」無關,我只想刺激你思考
達達需要「一個大家願意買單」的環境
達達的精神:反社會、反宗教、反藝術
如果理性帶來戰爭,我寧願荒謬
隨機法則,這種拼貼也算藝術
這是真的垃圾?這真的是垃圾?
和美學無關,我只想刺激你思考
蒙娜麗莎「她的翹臀真辣」
第4章 超現實主義達利與驚悚大師們
無意識、夢境,怎麼畫?詭異的超現實
超現實:讓人感覺奇怪詭異的藝術
文學、戲劇、芭蕾舞劇……為何都在「超現實」?
誰是「超現實」?布魯東說了算
超現實最擅長:以聳動的情節,挑戰人心的邪惡
不思考,才能進入自發性繪畫狀態
意識會連結,無意識才能組合不相關物件
不預設、讓作品自動產生
把夢境真實化
越日常平凡,越詭異恐怖
光射攝影:用光作的畫
女性藝術家到哪去了?
杜象,讓女性藝術家被看見
她畫的到底是真實?還是夢境?
「真實」的興趣,加上「奇特」的想像力
第5章 抽象表現主義的憂鬱英雄們
記住:古根漢、波洛克、羅斯科
歐洲超現實主義遇到紐約畫派
無法駕馭的情緒,只能用抽象表現
越無意識、越即興,越能表現內在的自我
滴畫技法:把顏料拌入砂子、玻璃和菸蒂,再一起潑灑
滴畫為何從一百五十美元,變成一億四千萬美元?
乍看很愉悅,仔細看會不安
「女人」,為什麼是粗俗猙獰的野蠻人?
單色畫上的「拉鏈」──色域繪畫
色彩交會時會有朦朧感?這可是藝術家的成名特色!
平面的抽象:把複雜思想簡單呈現
立體的抽象:把簡單變複雜
第6章 包洛奇、安迪沃荷、李奇登斯坦
普普藝術「不需要像藝術」
英國愛丁堡的普普藝術種子
這次的拼貼重點是消費文化
普普精神:藝術無高低之分
日常生活充滿創作素材
畫作全白,請欣賞光影、人影與塵埃
抽象表現很冰冷,大眾文化有溫度
可口可樂瓶和商標,也是創作素材
流行的兩種解讀:是老梗,也是經典
遠看都一樣,近看每一個都有差異
成名的代價:失去自我認同
「好生意就是好藝術」
從漫畫發展出來的點描畫
不能穿的衣服、不能吃的蛋糕,搶著買?
「不需要看起來像藝術,才能成為藝術」
第7章 觀念藝術、弗拉克斯、貧窮藝術、行為藝術‧一九五二~
怎樣的觀念藝術算是好作品?
沒聲音的曲子,要你聽見更多
連聲音、氣味和觀眾,都拿來創作
丟掉畫架,裸女身體當筆刷
藉由「移除元素」而不是「增加元素」完成作品
貧窮藝術,就看你有沒有地方擺
對死兔子說話?能刺激你的感官,就是好作品
方塊舞:「演出」人性
公然拿槍路上散步,紀錄片都是假的!
地景藝術:以戶外自然環境彰顯訴求
第8章 極簡主義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磚頭就是磚頭,喜不喜歡自己決定
不加工、不上色,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無題》怎麼欣賞?觀眾自己想
最不凸顯藝術家內在的藝術
地板雕塑?這不是踏腳墊嗎?
雕塑品只能垂直欣賞嗎?水平呢?
它就是你看到的,此外什麼也不是
第9章 後現代主義‧ 一九七○ ~ 八九
影射、嘲諷,表象輕鬆寓意厚重
你看到的表象,與寓意通常相反
解讀後現代藝術,就像解謎推理
「為了搞怪而搞怪」?後現代沒這麼簡單
以商業宣傳手法,質疑商業的洗腦邏輯
看起來隨意,其實是精準執行
第10章 創業主義
是反叛?是媚俗?我兩者兼顧
經驗式藝術?
這「藝術」……算什麼「主義」?
藝術家,懂了行銷之後……
大是大非太遙遠,個人生存最重要
當藝術家找上廣告公司
「展不驚人死不休」
經紀人與藝術家,共生共榮
名家經手,作品價值才高
一個自慰公仔,為什麼能以三十億元售出?
把自己打造成名人,更快致富
當代作品通常不帶政治意涵,他是唯一例外
想大聲反對體制,就不能等官方授權
塗鴉:大眾喜愛的非法作品
序
推薦文一
讓人願意從網路回到紙本的藝術故事書
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 石瑞仁
這是一本雅俗共賞、內容特殊而豐富,讀來輕鬆而有味的藝術故事書。作者的目標簡單而清楚,就是透過生動活潑的文筆來談論現/當代藝術和生活設計,矢意為原本對藝術「不知不覺」或「知而不覺」的社會大眾,重新開啟一扇視窗,協助他們建構自己的美感視野。
本書的內容架構,聚焦在二十世紀以來,現/當代設計發展和純美術運動/流派之間的呼應關聯;單論設計產業的演變或美術領域的歷史,可能就是個學究無趣的大工程,過去這類的寫作和出版,也因此很少把社會大眾當成訴求對象或行銷目標。
本書試圖以有限的篇幅和流暢易懂的文字,把設計文化和藝術史實之間存而不顯、其實複雜分歧的關係脈絡,透過藝術名家的故事、經典作品的賞析、藝壇生態的描述等內容面向來鋪陳和釐清,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電子傳媒和網路平台已經普及的今日,當藝術相關文字、圖像、影片都不難從數位世界中去搜取/關聯,看來也只有像威爾‧岡波茲這種熟知藝術史又了解民眾需求的媒體型寫作高手,才有能耐和信心,以傳統形式出版的書籍,把藝術推向大眾。
本書十個章節,以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抽象及超現實兩大藝術運動為起點,延伸到了二十一世紀最新的當代藝術現象。第一章將抽象藝術家蒙德里安「少即是多」的概念,關聯到現代建築、消費產品(椅子設計、服裝設計)等的發展。第二章引介德國包浩斯建築設計學派的緣起、概念,以及代表作品。第三章探討新思考的激發與觀念藝術的特質,以當代藝術家卡特蘭為例,逆向回溯了二十世紀初達達運動始末及其影響。第四章介紹達達後續的超現實主義,從著名的畫作討論,延伸到了文學、舞蹈、設計領域的超現實表現。第五章描述古根漢、波洛克、羅斯科等三位巨擘人物的作為和時代性角色。第六章以包洛奇不為人知的小故事開場,探討普普藝術的歷史開創。第七章重新梳理了觀念藝術、貧窮主義、行為藝術的關係和發展,第八章有關極簡主義的取樣分析,有助於讀者了解每件名作精髓,和現代藝術「走到盡頭」的緣由。第九章以雪曼為例,介紹後現代藝術的挪用、拼貼、嘲諷等手法概念及其後續影響。最後一章探討當代藝文生態中的「名人」光環和「明星現象」。
不只豐富、生動,還非常有系統,讓人很輕鬆地理解到不同流派的演變與特色,原來都息息相關,無法切割。我相信,這一切會讓本書的閱讀樂趣大大超越網路的片段式瀏覽。
推薦文二
在追求創意的年代,一起回首設計來時路
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 傅銘傳
本書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百年來近代藝術運動與思潮,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與描述力,生動活潑地介紹近代藝術史中重要的發展流派與代表人物,包括影響現代設計深遠的構成主義、風格派、包浩斯、現代主義、極簡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讓現代藝術更容易地走進我們的生活。
本書不只是學習或喜好現代藝術者可讀之書,亦是一般大眾進入現代藝術世界的最佳途徑。如同作者於前言中提到「藝術就像遊戲,只要知道一些基本規則,從前那些讓人摸不清的,就會開始變得有點道理。」
透過精彩的描述,讓我們「有方法」看懂現代藝術與近代設計史中許多思潮的興起與發展脈絡,以及許多大師的藝術主張與風格。在這個講求創新、追求創意的年代,讓我們回過頭再欣賞百年來,現代藝術與設計思潮的演變,讓我們更能「看懂設計,看懂現代藝術」。
推薦文三
藝術家活靈活現站出來了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蕭有志
威爾‧岡波茲先生的這本書其實是一本遊記呀!這是我讀後心中發出的感嘆。
這位時空旅人藉由一支生花妙筆搭建了一部令乘客感到異常興奮的時空列車,載著讀者的思緒往來在近百年的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各種事件現場。從蒙德里安到班克西,無論死活,每一位被點名上台的藝術家都活靈活現地在藝術史的舞台上現身說法(或就地正法)。
威爾‧岡波茲先生用字簡單,但極擅長描寫細節,讓藝術家舉手投足充滿魅力,偶爾穿插的私生活和各種癖性,更把藝術家活生生的「人味」在字裡行間表現無遺,「肉食女」古根漢女士彷彿就蹲在一旁口中念念有詞,心裡卻隨著蒙德里安看畫的眼神搖擺著;杜象也塗抹著鮮豔的口紅,換了幾套衣服變裝成「羅絲‧賽拉維」。這一切都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又或是看著看著,彷彿自己也認識了這些人好長一段時間…….。
隨著威爾‧岡波茲先生的這部時空列車前進,也不時讓我回想起十幾二十歲時那段學習藝術與設計的各種回憶,點點滴滴在旅行的過程一一回溯。特別是書中讀到瑞士籍的藝術家與理論家伊登(Johannes Itten),我的回憶瞬間回到五專最後一年。
還記得有一天,我在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王健柱翻譯、大陸書店出版,黑白印刷、薄薄一本《包浩斯》回家,翻讀那本書的那天晚上心情一直亢奮著,最後一整夜沒睡直到天亮,著魔似地看完整本書後又不斷反覆翻閱,盯著書中的各種照片出神。隔天直奔重慶南路,好不容易找到大陸書店買了一本,心情激動像是要確定這書真的存在似的,非得要自己擁有一本做為證據,而且不用擔心還給圖書館。
可笑的是初讀時也沒搞清楚書中提及的「約翰尼斯‧伊騰」,其實就是自己書架上另一本《色彩計畫》書裡提到的《伊登十二色相環》作者。甚至再隔兩年同學送了一本家裡打掃出清的《造形藝術的基礎》,也沒搞清楚封面上寫著的那位名叫「約翰‧義庭」的作者其實也是同一位。忘了是到哪一年讀了什麼書之後,才恍然大悟這是同一個人,但心裡那微微的不堪也使我這個當年英文奇差無比的專科生,日後也開始注意起各種人物的英文原名,只為了讓自己學習過程中接觸的這些混亂譯名能真實地和設計、藝術史對到位。
這樣的經驗真讓我覺得生活在今日,想要親近現代藝術的中文讀者其實是很幸運的。像這樣坐上這部時空列車,靜靜透過車窗觀賞這一幕幕的劇碼,了解現代藝術就像欣賞戲劇一樣有趣。而能這樣輕鬆的以文字不斷進出與串連藝術、設計與建築等領域,化繁為簡卻又不失豐富性的艱難工作,我想也只有長期浸淫藝術世界、卻又同時能對一般觀眾的感受保有同理心的威爾‧岡波茲先生能做到了。
推薦文四
現代藝術是觀察與思考的遊戲
知名文史工作者、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在深入之前,潛水員永遠無法得知在深海底下,他會有怎樣的發現?」-恩斯特
二○一三年一月到五月,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市中心,阿爾貝蒂納博物館(Albertina)集結並公開展出恩斯特(Max Ernst, 1891 - 1976)一百八十幅不同媒材所製作的繪畫、拼貼、雕塑等不同面向的藝術品。我花了一個下午,流連在現代藝術令人眼花撩亂的迷宮之中。就在同一天的上午,我和W拜訪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瀏覽拉斐爾、布魯哲爾、霍爾班、卡拉瓦喬、魯本斯、維梅爾等大師風華絕代的經典之作,哈布斯堡家族四百五十年的精心蒐藏,W告訴我,這是維也納之行最動人的藝術之旅。
相對於上午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洛可可式的美好,下午的恩斯特讓W覺得難以親近,無法忍受,在意志力勉強支持下,終於在十五鐘後宣告敗陣,先行告退,留下我一個人繼續在荒謬怪異的現代藝術踽踽前行。即使在作品誕生的八十年後,恩斯特仍然被大部分的民眾,貼上無法理解的標籤。
要了解恩斯特,就必須要回到他所經歷的時代。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死亡與瘟疫中落幕。大家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有大屠殺?為什麼國家要做那些醜陋、討厭的政治宣傳?為了自身的非理性恩怨、民族仇恨、殖民地利益、勢力範圍,將數以百萬計的年青人喪送在名為「戰爭」的碎肉機。關於戰爭的答案是具有普世價值,它就叫作「達達主義」(Dada)。從第一次大戰末期,達達主義者就以各種形式出現:音樂、文學、舞台、繪畫、雕塑及其他可能的表現手法。但是,「達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本身就是個有趣的問題。無論是法語字典中的搖木馬、嬰兒的牙牙學語,或是羅馬尼亞語中的肯定詞,其實,都代表了現代藝術的多元與可能性。
擁護達達主義的藝術家們,以挑釁的眼神,拒絕用藝術去掩飾戰爭所造成的傷害,在阿爾貝蒂納的展品中,我看到恩斯特留下反省戰爭的文字:
「達達主義是對於中產階級安逸的反叛與憤怒咆哮,是荒謬存在的唯一產物,是愚蠢戰爭穢行的結果……我們年輕人,彷彿從政客的謊言與戰爭的麻醉中甦醒過來……要發洩我們的不滿……。」
恩斯特在一九二○年代,曾經以叛經離道的實驗性開拓,引起世界騷動。長久以來,大家都認為藝術家是形象世界絕對主權的創作者,一如「創世記」中的上帝,用泥土捏塑了亞當夏娃,從此世界有了人類。現代主義的藝術家更像是混沌初開時,宣告「要有光,世界就有光」破壞性的創造。藝術家想法及概念,成了現代主義的構成核心,恩斯特就是主要旗手。一九二一年在他的畫作《將臨的青春期》中,藝術家將一張處處可見的裸女相片,裁去了臉孔,只留下部分的頭髮,並且用刺穿奇怪球體的金屬長矛,取代了裸女左手,最後將她放在虛空荒蕪的背景中。恩斯特排除了理性、邏輯與形式上的和諧,將「偶然」視為表現的可能性,為我們留下一道晦澀的謎。
恩斯特之類的現代主義藝術家,大膽地挑戰布爾喬亞的理性與偽善,埋伏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出其不意,隨時給我們意外的驚喜與驚嚇。現代藝術,不再是讓人醺醺然的自我感覺良好,它更像是觀察與思考的遊戲。
也正因為恩斯特、康丁斯基、葛羅培斯、曼・雷……等人的叛逆反骨,為世界開創出更多的可能,僅管無用,卻史無前例地受人關注。透過他們對形式的解構與分析,我們的視界有了嶄新的角度,設計,也脫離了形式上的意義,進入更複雜、卻也更有趣的場域。
從印象主義出發的這趟革命旅程,今天,我們還在路上。
作者序
有了這段故事,難怪這作品這麼貴
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前媒體總監、英國BBC藝術總編 威爾.岡波茲(Will Gompertz)
自宮布利希(E.H Gombrich)的經典之作《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到休斯
(Robert Hughes)的《新世界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 ),涵蓋現代藝術的藝術史
書籍不乏這類精湛作品。我無意而且也無從和這些鉅著一較高下;我只是想提供一點不一樣的:一本從個人角度出發,以說故事的方法呈現,資訊豐富的書。內容依年代從印象主義至當代藝術的故事(但由於篇幅限制,仍無法一一介紹參與各個藝術風潮的所有藝術家)。
我志在寫一本真實卻生動的書,而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裡頭沒有太多注解或冗長的來源出處,而且偶爾我還乘著想像力進入如印象主義畫家相遇的咖啡廳、或者畢卡索主辦的宴會等場景。這些畫面是根據其他人留下的文字記錄(印象主義畫家的確曾聚集在某一家咖啡廳,而畢卡索也主辦過一場宴會),但其中一些偶然的對話細節則出自我的想像。
這本書的寫作靈感來自二○○九年我在愛丁堡藝術節的一場單人脫口秀表演。當時我為衛報》(The Guardian )寫了一篇文章,研究單人脫口秀(stand-up comedy)技巧如何讓現代藝術更引人入勝,而不是讓人退避三舍。為了要證明我這個想法,我報名了一個單人脫口秀的課程,接著在愛丁堡前衛藝術節(Edinburg Fringe)做了一場名為《雙重藝術史》(Double Art History )的演出。結果似乎頗為成功:觀眾偶爾跟著開懷大笑、而且還參與演出,從節目尾聲讓觀眾參與的「成果驗收」表演看來,他們的確學了不少現代藝術。
不過,我倒是不會想再嘗試單人脫口秀了。我想以記者與傳播從業人員的身分深入現代藝術的主題。作家大衛.華勒斯(David Foster Wallace)曾將散文寫作比擬為:服務業中一個具備合理智力的人,花時間代替其他人調查他們無暇顧及的事物。我希望某種角度來說,我也能為讀者提供這樣的服務。
過去十年來,我在奇異迷人的現代藝術世界中的工作經驗使我受益不少。我擔任泰特美術館媒體部門總監有七年的時間,這期間我拜訪了世界各大美術館,也看了不少避開高觀光客流量、較不知名的收藏。我也曾拜訪藝術家的宅邸、瀏覽有錢人的私人收藏、參訪藝術品修復室、觀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現代藝術拍賣會。我讓自己沉浸在現代藝術中,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略有所知。我要學的還很多,但希望我所學與傳達的內容,能夠稍稍有助於你對現代藝術的了解與賞析。它對我來說已然是生命的無上享受。
內容試閱
包浩斯風格:簡約、品味,現代主義
一九一九年,包浩斯誕生。葛羅培斯宣布這將是一所「強調現代觀念的藝術教育機構」,結合「藝術學院的理論課程」與「美術工藝學校的實務課程」。
葛羅培斯所創立的包浩斯設計外衣下,那是簡約、有品味的美學,通稱為現代主義風格。舉凡福斯金龜車、Anglepoise檯燈、早期企鵝出版社(Penguin)封面、一九六○年代的緊身窄裙、紐約現代美術館寬敞白淨的空間、古根漢及泰特現代美術館、還有太空時代風格的流線型美感,皆納入現代主義大傘之下。
勝利的美學還延伸至建築,從東方的共產世界至西方的資本主義,包浩斯精神的現代主義簡約造型與水泥覆蓋的巨大幾何結構,主宰著二十世紀的都會環境。從紐約市的林肯中心到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的十大建築(包括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等),都能看見葛羅培斯的現代主義痕跡。
《巴塞隆納椅》,百年精品,至今風行。
一九二九年,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凡德羅得知,博覽會開幕當天西班牙國王與王后將在他的德國廳接見德國政府代表。這位建築師認為,在這個特殊的場合中,他的尊貴賓客需要特別的座椅,於是他拿出鉛筆和紙開始工作。
其成品看起來像張被豎直的躺椅,從側邊只看得到X狀的鍍鉻鋼條,其中一條稍長,形狀有點像一彎新月,自座椅的前腳向上延伸至座背提供支撐。另一條自後腳以S型微彎向前作為座椅支架。凡德羅在這個簡單優雅的設計之上加了兩塊皮墊,一個是坐墊、另一個是背墊。
不過後來西班牙國王和王后並沒有選擇坐在他的巴塞隆納座椅和它搭配的椅凳,但數百萬人卻因此得以享受。凡德羅的巴塞隆納兩件式座椅成為所有曼哈頓上流公寓或高檔的建築師事務所不可或缺的配備。
藝術圈也有不良少年?
達達是藝術界的不良少年,什麼都反:反傳統、反社會、反宗教,還有最重要的,反藝術。
達達主義者提倡一種「隨機」的新系統,最初透過達達詩作,以表現其文學性。他們從報紙文章剪下單字,然後放進袋子裡搖一搖。接下來再將這些碎片重新挑出,依序排在一張紙上。其胡謅亂語的成果正是達達主義者的重點。他們認為傳統的詩作(以及詩人的崇高地位)本質上是虛假的,因為中規中矩所以合情合理。然而,生命卻是任意且無法預測的。
阿爾普亟欲表達這樣的失序狀態。阿爾普的達達藝術作品,從畢卡索和布拉克所發展的「拼貼」出發。當他造訪巴黎時曾經看過他們的拼貼作品,當時他對於他們將這些日常「低廉」素材應用在尊貴的藝術世界,大感欽佩。阿爾普認為這種作法頗有達達精神,只要稍加改變製作方式,就能夠將拼貼物變成達達主義的藝術作品。
不像畢卡索和布拉克專心致志地將「低廉」素材貼上畫布,阿爾普決定把這些東西從高處扔下,讓機率去決定構圖。阿爾普的《隨機性法則的方型拼貼》(是此技巧的早期範例,藉任意撒下紙片的動作,自動創造出這幅作品。他將藍色與白色紙張,撕成有點像長方形的大大小小紙片。接著,他讓這些碎紙片從空中向著一張大的紙卡撒下,再依其掉落的位置,直接把紙片黏在紙卡上。至少他是這麼說的。這幅作品上頭沒有任何紙張重疊,還形成一個出奇和諧愉悅的構圖,不禁令人懷疑阿爾普是否有動過手腳。否則,他絕對是個有天賦的「撒手」。
達達老爹杜象,連《蒙娜麗莎》都能開玩笑
藝術家杜象的作品和美學沒有多大關係,重點是概念。他對於刺激觀眾的眼睛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觀眾的心理。他稱為「反視網膜藝術」(anti-retinalart)。兩年後札拉和波爾將這個概念稱為「達達」,而後世則稱為「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
杜象在紐約待了四年後,於一九一九年回到巴黎並停留了六個月。他拜訪家人、和老友碰面,漫步在這個他曾經視為家的城市。有一次散步時,他發現一張達文西畫的蒙娜麗莎明信片。後來他坐下喝咖啡時,從口袋裡拿出明信片,在蒙娜麗莎謎樣的臉上畫上短髭和山羊鬍,接著在上面簽了名字和日期,然後在明信片底部白色外框部分寫上L.H.O.O.Q.。看起來跟亂畫的沒什麼兩樣,就像任何一個喜歡藝術和惡作劇的人會開的小玩笑。
不過如同杜象的其他作品,他的隨意筆跡其實意義深遠。羅浮宮的《蒙娜麗莎》從古至今一直被當作天才畫的宗教聖像。這種對於藝術和藝術家不容質疑的尊貴,讓杜象困惑且惱怒不已,因此他將「神聖」圖像毀容。他像所有優秀的喜劇演員,以幽默傳遞不可言說的見解。在這例子裡他試圖說的是:別再這麼嚴肅看待藝術!
杜象一點也不嚴肅。L.H.O.O.Q.這幾個字,一點意義也沒有,除非你用法文發音,它聽起來會像「elleachaudaucul」,意思是「她的翹臀真火辣」。
超現實主義,就是要你毛骨悚然
在所有藝術風潮之中,超現實主義或許是大多數人感到最熟悉的。無論是達利的《記憶的延續》、又或者是曼.雷那些超凡性感、像X光片的黑白雙重顯影的照片,在這些作品中夢境成為現實,反之亦如是。混雜的隱喻、不協調的組合、詭異的事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結局、可怕的場景、神祕的旅程──沒錯,這就是我們所知道「超現實主義」。
在藝術裡,「超現實」是個耳熟能詳的字眼,用以形容超乎尋常、奇怪詭異的藝術作品。
越日常平凡,越詭異恐怖
馬格利特處理他彷如現實生活的夢中場景。對比達利的瘋癲,馬格利特可能有點平凡,但或許他所處的世界更加詭異:這是一個日常世界,但所謂的尋常卻以反常的方式存在著。在馬格利特的心中,鄰居成為連續殺人狂,而踩著輕快腳步上學的可愛學童事實上是邪惡的少年犯,用水銀慢慢地毒害他們的老師。對這位比利時藝術家來說,事情絕沒有表面看起來這麼單純。空氣總是彌漫著異乎尋常的徵兆。他那幾幅描繪邪惡郊區的畫作,使大衛.林區相形之下像個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導演。馬格利特無疑是妄想界的王子,恐怖圈的元老。
馬格利特在他的超現實主義生涯初期以《危險的謀殺者》這幅畫證明了這一點。這幅讓人發毛的畫有股瑞典犯罪恐怖片的氛圍。
馬格利特讓觀眾直接看見屋內兩間相連的房間,終點有個沒有門的陽台,背景是遠遠的山脈。房間沒什麼裝飾,僅有灰色的牆面和光凸的地板。前景有兩個戴著圓帽的男子,他們不懷好意地藏匿在通往另一個房間入口的兩側,躲避房內的住戶。這兩名男子看起來像會計師卻帶著惡棍的面容,手持漁網和短棍醞釀一場殘暴的攻擊。房內一名短小精悍的年輕男子身穿訂製西裝從容不迫地站在一台唱片機前,打趣地往喇叭狀的擴音器裡瞧。他的右邊有個棕色的皮箱、一頂帽子和一件外套,看起來準備好要離開。他看起來開心而自在。但就在他的後方,一張床上卻躺著一名剛剛被謀殺的年輕赤裸女子。鮮血自她的嘴湧出,脖子被劃了一刀。在房外,陽台上有三名髮型俐落的男子往裡看。他們站成一排,只有臉看得見,因此看起來像是被種在窗台上。
這是幅神祕的圖畫。時而看似平凡、時而哀慟、時而顫慄。看見《危險的謀殺者》的第一眼會覺得它是真實的,但看得越久,這幅畫就變得越戲劇化,甚至超越真實。曾任職廣告公司的馬格利特深知透過圖像滲透大眾之道。他很明白,最有效的廣告海報有賴結合象徵渴望的畫面與大眾的先入之見。日常性與渴望是廣告人的兩大工具,運用在如馬格利特的藝術家手中時,則轉化為強而有力的「魔幻寫實主義」隱喻。他告訴我們,生活是一幕幻景,沒有任何畫面是真實的,包括你以為正常的隔壁鄰居。
普普精神:藝術無高低之分
沃荷以鞋類的設計稿小有名氣,而且靠著櫥窗設計賺進豐厚收入。不過,在五○年代以前,沃荷始終沒有找到足以打造他藝術生涯的主題或風格。一九六二年,他找到了自己的風格。問過了任何願意提供他意見的人他該畫什麼之後,沃荷終於挖到了金礦;這個人建議他選擇以大眾文化中任何最普遍的東西,如紙鈔或口香糖。沃荷選擇普遍且廣受大眾歡迎的東西。
沃荷認為,一般人對消費狂潮下誕生的商品或形象有兩種解讀模式;理想化的完美人格加上無瑕的產品可能被視為老梗,也可以是經典。一個雙唇紅潤的女子可能被當成愚蠢且剝削女性的圖像,也可以被視對完美理想的讚譽,一如希臘對完美藝術作品的禮讚。在這種心理張力之間,充滿各種可能性。某日沃荷去他母親那吃午餐,思考著一個適切的「低級」主題。抵達母親住處後,他坐下來吃著他過去二十多年來一成不變的餐點:一片麵包和一罐康寶濃湯。
《康寶濃湯罐》,沃荷
看似一樣,其實都不一樣。
一九六二年七月,布洛姆位於洛杉磯的斐勒斯藝廊展出了三十二幅沃荷的《康寶濃湯罐》。被視為整體的《康寶濃湯罐》不僅定義了沃荷的藝術家地位,同時也定義了普普運動以及其對於大量生產和消費者文化的強烈執著。
沃荷蓄意以《康寶濃湯罐》的統一外觀,挑戰著藝術必須原創的傳統。其一致性和藝術市場的傳統相違背,因為市場機制以少數性和獨特性作為經濟和藝術價值的衡量標準。沃荷決定不創造自己的視覺風格而選擇模仿康寶濃湯罐,有其社會及政治意涵。那是沃荷對於藝術圈將藝術家提升為全能天才角色,所提出的杜象式非難;同時,也是他為大量生產的同質化世界中,逐漸喪失地位的個體化勞工所提出的評論。
沃荷透過他的創作方式,特別強調這個論點。雖然他的三十二幅《康寶濃湯罐》看起來一樣,事實上卻完全不同。靠近一看,你會發現每一幅的筆觸都不盡相同。
沃荷對於企業與媒體的操弄以及大眾如何回應這些訊息,深感興趣。最令他感到著迷的矛盾是,當人們對濃湯罐頭或鈔票、可樂瓶的圖像越是感到熟悉,它們越是有魅力。反之,墜機或電椅這類恐怖的畫面,如果不斷在報紙或電視上曝光,反而會失去其影響力。沃荷無疑是最能夠捕捉消費主義矛盾本質的藝術家。
極簡主義
《無題》怎麼欣賞?觀眾自己想
極簡主義藝術家所創作的雕塑品完全沒有像木雕或石雕費勁。他們的雙手不會流血,額頭不會滲汗,不像其他人在焊接、上螺栓或組裝作品時的遭遇。這些藝術家偏愛具有冷調機械質地的作品,並且極為講究細節,雖然往往不著痕跡,讓人難以察覺藝術家的存在。這些藝術家帶有疏離的氣質,作品經常組裝地有如工業產品。
如同美國普普藝術家,他們想要完全消弭自我,讓作品不帶有任何個人表現和主體性,甚至作品的來源出處也不著痕跡。
他們的目的在於強迫觀者直接面對眼前的物體,不被創造者的性格所影響。有些藝術家,如賈德甚至不再為作品下標題以免干擾作品。因此我們所看到不少賈德的藝術作品都是同個名字《無題》(Untitled),只有靠標示的創作日期作為搜尋作品的依據。
《無題》是一個開放式、打磨過的銅箱,高不到一公尺,寬一公尺半多一點。賈德在內層塗上他最愛的鎘紅色油漆。另外,咦⋯⋯沒別的,就這樣。
《無題》裡沒有象徵,也沒有暗示。它就是一個內部漆成紅色的銅製箱子,而且,它是一件藝術作品。它的目的是什麼呢?答案是,純粹供人欣賞,任人就它的材質及美學評斷這個作品的外觀及給人的感受。無需「詮釋」作品,因為它並無暗藏玄機需要被挖掘。這點在我看來確實很解放。終於,作品不玩把戲,也不需要專家知識,只要回答一個問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
我喜歡。
解讀後現代藝術,就像解謎推理
後現代主義藝術就像填字遊戲,必須經由解構藝術家自不同出處集結而來的元素,從中體認其作品的意義。而且正如同填字遊戲,越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方法,越快得到他所提供的線索。
《我買,故我在》,批判消費主義
克魯格曾任世界知名的《CondéNast》上流風格雜誌平面設計師。那是消費主義的最高殿堂,推銷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理想生活,引誘讀者渴望這些逃避現實的幻想,甚至奉為畢生追求的目標。克魯格對於某些文章和畫面感到不安。於是她開始剪下雜誌中吸引她目光的廣告,接著以黑白影像再製,並加上標語,如《我買,故我在》(改寫自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和沃荷一樣,她以廣告方式(標語、粗體字、簡單卻懾人的圖像)表明立場。和沃荷不同的是,她嚴厲批判廣告產業及其誤導人們夢想的企圖。
克魯格以你、我們、你們等的代名詞吸引觀眾,並以強迫推銷的商業手法,使我們深陷其中。她將文字訊息以特殊的粗體字(經常是紅色字體)排列在白色背景或單色調影像上,為她的藝術作品創造了「品牌識別性」。作品中對消費主義的批判顯而易見,她的立場清晰明白。但作為後現代主義藝術家,克魯格在作品中置入多則典故:紅色字母是向羅德琴軻的構成主義海報致敬,自廣告截取圖片則是普普藝術的標記。而字體也有其典故;Futura字體的幾何設計,是根據包浩斯的現代主義原則於一九二七年誕生的。
她的作品沒有署名,印刷排版客觀且不具個人情感,結果引發關於來源、出處、真實性、識別性以及複製等問題,而以上都是後現代主義所關注的命題。其主張背後的訊息是一項挑釁,促使我們提防大眾媒體所散播的訊息,同時也提醒了我們藝術中文字的力量。
當代男人婆藝術家,「展不驚人死不休」
魯卡絲對廣告或漫畫不怎麼感興趣,她偏好淫穢小報新聞中聳動八卦版面裡出現的赤裸女性。這些畫面激發她創作了《兩個煎蛋和沙威馬》,成為英國青年藝術家裡的象徵作品。這件作品包括一張桌子,上頭刻意擺放兩個煎蛋以象徵女性乳房(英國俚語中以friedeggs比喻平胸女性)。離桌緣幾公分位在煎蛋下方有一個打開的沙威馬,影射女性陰部。一張拍下這個構圖的照片加了框擺放在桌子上,象徵人類頭部。桌子的四隻腳(上方作為雙臂及下方作為雙腿)為這個作品完
成其象徵意涵。
魯卡絲的雕塑作品可被解讀為幼稚逗趣的輕笑話,也可以視為對於社會如何描繪女人及性愛的批判。無論是何者,這些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狂放女」文化(Ladetteculture)此時正橫掃英國。辣妹合唱團以及她們所代表的「女力」(GirlPower)同時即將於全球登場。男人婆世代長大成為自信女孩,樂觀有活力的她們相信,只要真心想要就可以得到。有好工作和過好日子是生命的重點,只要男性做得到的事,她們都能做得更好。她們享受性愛、嗑藥和飲酒,比起男性,她們有本事更粗魯冷酷,能夠從事更偉大的工作、擁抱更高遠的志向。
自信女孩比男生更酷更粗魯
這是當時的時代氣氛,而且無論魯卡斯是否有意,她的作品正是這個味道。不過她並不是唯一。魯卡斯的朋友,同樣參展「感官」的終極狂放女─艾敏能夠酒醉、神智不清地出現在電視實境秀《瑪格鎮來的瘋狂崔西》(MadTraceyfromMargate)中;她還將過去戀人的名字一一繡在帳篷上(《所有我曾睡過的人》;她也曾一次又一次地以藝術與宣傳之名,裸露她的身體與靈魂。
一九九三年,這兩個老女孩決定一起在倫敦東區開一間店,希望這個商業空間為她們負擔一樓畫室的房租。她們生產了一系列的標語T恤如「完整的屁眼」(CompleteArsehole)、「精蟲作祟」(SpermCounts)和「我很愛操」(I'mSoFucky)。文字遊戲功力一點也不及杜象,不過畢竟時代不同呀⋯⋯。
不少人對艾敏提出抨擊,說她是個騙子。歷史終將評斷她的藝術品質,不過她並不是騙子。她畢業自梅德斯通(Maidstone)藝術大學,並獲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學位。全球三大知名現代美術館(MoMA、龐畢度、泰特)都能看見她的作品;她同時也是英國史上第二位女性代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就算來自世界的藝術支持者都被誤導或欺騙了,她仍是一位真材實料的藝術家,而不是偽藝術家。光憑著一眼就能認出,她的作品代表她有著卓越的基本功力。請暫且忘了她過了頭的宣傳曝光,和那些「往我這看」的噱頭,審思她直接坦蕩的溝通方式,以及和大眾連結的能力。或許她字拼得不好,但她卻有著詩人的簡練明晰。
一個自慰公仔,為什麼能以三十億元售出?
村上隆是媚俗藝術的翹楚。他是徹頭徹尾的創業型藝術家,有如商學院畢業生積極擁抱商業機會以經營他的全球帝國。而且和多數當代藝術家一樣,身邊總環繞著一群圓滑的公關人員;因為對今天的藝術以及所有跨國企業來說,形象和品牌是最重要的。他毫不掩飾他的決心,將作品化為商品,而此舉也是村上隆藝術的一環。
村上隆是日本普普視覺藝術的一例,正如沃荷和李奇登斯坦之於六○年代的美國普普藝術。村上隆以日本動漫和卡通為題,將其中的角色和風格製作成為雕塑、繪畫和商品。九○年代晚期,他以某些糖果色彩的人物創作了一系列真人大小的雕塑,諷刺日本青少年對動漫角色的迷戀文化。這些性感的作品,影射年輕男子盯著電腦螢幕看時,在腦袋裡所產生的各種幻想情節。
《女僕小姐》是一個穿著緊身洋裝的巨乳女服務生,《爆乳女孩》除了身上那件微乎其微的比基尼胸罩外幾乎全裸,比頭大上許多的乳房噴出白色有如霜淇淋的泡沫。《我的寂寞牛仔》作品標題援引自沃荷的影片(嘲諷西方電影之作),描繪一個男性卡通人物自慰高潮時的那一刻,紫色陰莖噴出的白色液體飛濺凝結成牛仔索套。
當然,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作品顯得幼稚愚蠢;不過,這也正是藝術家的用意。這點幽默的代價可不少。二○○八年《我的寂寞牛仔》進入拍賣,其建議價格是四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億一千八百多萬元),超級貴。村上隆─這位當之無愧的商人─也在現場為這件雕塑的真實性背書。拍賣場上氣氛緊張,彼此競標的兩位收藏家將價錢喊到標售的四百萬美元。幾分鐘後在場所有人(或許也包括村上隆本人)無不發出驚嘆,因為落槌成交金額達一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四十億多元)。這樣一個玻璃纖維製成的卡通自慰公仔還真不便宜,不是嗎?
看懂設計,你要懂的現代藝術
What Are You Looking at?: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作者:威爾.岡波茲
- 原文作者:Will Gompertz
- 譯者:陳怡錚
- 書系:Style
- 出版社:大是文化
- 出版日期:2013/12/03
- 商品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5770082
- 定價:360 (HKD120)
- 頁數 / 336
裝訂 / 平裝
級別 / 普遍級
語言 / 繁體/中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