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美麗人生的背包:21個擺脫負面想法、情緒低潮的方法,讓你的愛情、工作、生活、人際關係愈來愈圓滿!

 

內容簡介

我需要多少的朋友才會有安全感?
我該如何從失戀的谷底走出來?
為什麼我總是為了小事抓狂?
我要怎樣才能變快樂?


  ●西班牙好評熱賣突破15萬本!
  ●【創意心靈作家】李欣頻、【作家/廣播主持人】吳若權 鄭重推薦!


  打敗我們的,通常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不願意走出來。

  人類的大腦是一個尚未解開的謎,內心的情緒則是更複雜的機制,而這兩個未知數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能理解大腦和情緒的運作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驅使我們行動和思考,那麼我們就會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終日被困在這團亂糟糟的內心世界裡。

  本書以大量專業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將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的各種情緒問題,分成二十一條情緒地圖的路線指引,帶領我們按圖索驥探訪內心的感受,認識那些陌生的,回味那些溫暖的,撫平那些受傷的,打包那些不需要的……

  想要改變我們的人生和人際關係,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困難。只需要一個輕便的背包,就能放進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管理周遭現實世界的方法,展開屬於自己的美妙旅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艾爾莎.普西特Elsa Punset


  牛津大學文學哲學系畢業,碩士專攻人文學科。此外她也是馬德里自治大學的新聞學碩士和卡米洛.荷西.塞拉大學的中等教育碩士。

  她經常和各大媒體合作,也常舉辦座談會,主持社交與情緒學習的研究,針對孩童及成人推出有關情緒智商的研討會跟活動方案。她並在電台和電視台主持節目,對一般民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通往美麗人生的背包》進一步讓她晉身暢銷作家之列,她另著有《情緒化人士指南》和《極端的天真》等書。

譯者簡介

葉淑吟


  西語系畢業。喜愛語言學習及拉丁美洲文學。
 

前言

  我整個週末都在大掃除,動手整理自己的辦公室。九歲的女兒一起加入這個挺累人的工作,她下定決心,如果合適的話,長大之後要開一間清潔公司。至於我這個開明的老媽子,則試著小心翼翼地引導她這天外飛來一筆、令人措手不及的志向。「所謂的品質控管,就是我要到各個房屋巡視,確認清潔工作是否確實完成吧?」她興致勃勃地問我。各位可別把她的志願當真,因為她會連珠炮地探究她感興趣的一切。比方說上週,她才想取代帕布羅.摩托斯(Pablo Motos)變成《蟻窩》 的主管。「怎麼說等我長大以後《蟻窩》就不在了呢?」當我提到這個可能,她不敢置信地大呼。我猜她壓根兒不信我的話。

  她開清潔公司的點子只是突發奇想。事實上,那天真正勾起我們興趣的不是大掃除,而是尋找一份遺失的文件。我們得打開一個又一個覆蓋灰塵的紙盒,裡頭塞滿文件、照片,和早已過時、毫無用處的大學時代文章。我將昔日老友的臉孔和名字,以及住過的街道和屋舍,一一向艾麗克絲介紹。

    我沒把握這樣是好還是不好,但我想跟女兒分享她沒想像過的老媽人生的一塊拼圖。我們母女倆嘻嘻笑著,聊著那些當年的我如此珍視,如今卻覺得輕如鴻毛的往事。接著,我們把所有的回憶幾乎全裝進大垃圾袋裡,抱著愉快的心情揮揮手道別。這是我第一次徹底整理過去的回憶,一點也不感懷念,除了看到某些特定的照片和信件,心頭湧出一絲絲的不捨吧!最後,我像吹熄燭火那樣,輕輕地送走回憶。是什麼改變了?

  我想是我,是我改變了。說真的,我不認為二十年前的艾爾莎認得出今日的我,那個女孩總是飽受自己和他人情緒的困擾,經常悶悶不樂、無所適從。從前的我只要碰到不愉快的情緒和經驗,就會設法抗拒,固執地陷入不斷的自言自語當中,想要改變或拒絕接受情況,直到自己被逼得喘不過氣來或筋疲力竭。我不容自己走出去,無法宣洩,阻止自己抵達雨過天青後的港口。我既沒從錯誤中學習,也不原諒自己犯錯。當我就快忍受不了,當再枯等只是徒勞無功,我就把信件或是照片裝進一個盒子裡,彷彿那代表過去或做不到的事。那是一條連結我跟過去的臍帶。想一想,這就像是在家裡蓋了一座墓園。

  成人善於回憶過往或計畫前景,他們的腦子很容易執著於過去或未來。然而,研究報告顯示,對努力活在當下的人來說,就算只是削蘋果或是走路的簡單動作,都能帶給他們無比的快樂。腦子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最能輕鬆做到。

  活在當下意謂著得鼓起勇氣,別緊抓著拉拉雜雜的悲傷過往或經驗不放。當一個人丟棄回憶、小習慣、一直以來的想法,起先會感到非常寂寞。要相信新事物會出現,滋養我們的身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諷刺的是,唯有告別過去和秉持信心,新事物才會降臨。我們要是不改變,一切只會如舊。二十世紀的我們已學會如何在外在環境生存,到了這個世紀,面對周遭虎視眈眈、排山倒海而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我們的挑戰,毫無疑問就是學習加強內心環境生存的動作和行為。目前,我們依然不停地在內心堆積複雜而強烈的情緒,我們被牽動、支配,直到後來我們承認情緒讓人盲目。盲目的其實是我們本身,因為我們沒學會了解它的力量是多麼強大,因而往往屈服於它的指使。

  我們該怎麼跟一個剛呱呱墜地的嬰孩解釋內心這個牽動我們的東西?想像一下,當一群候鳥將小王子帶離他的小星球,把他丟在我們的腳邊,我們該怎麼幫他?我們地球上的生活複雜得多,不是只有一朵玫瑰和三座火山口,我們得跟六十多億人相處,他們會製造情緒,其中還摻混所有讓他們痛苦以及喘不過氣來的利益糾結。我們該如何有效管理人際脈絡,以便賺錢餬口、享受愛情、結交朋友,找到人生的意義?除了那些推崇放棄、壓抑或是忍耐概念的書籍外,並沒有任何簡單的問答集,能解開我們內心的疑惑。

  幸運的是,人生旅途要比我們所擁有的簡單許多。我們可以參閱主要的航行規則,其中包含情緒氣象學的基本資料,比如風暴、暴風雨和高氣壓,我們是可以預知的個體,想要自我解讀和預知輕而易舉,我們的模樣,可不是嘴巴上說的,而是實際上去做的那樣。人生是由我們日復一日的言語、目光和小動作編織而成的一張網,我們只需學會認清楚和了解當中牽動我們的機制、行為,以及那些揭露我們內心的情緒。要改變我們的人生和關係,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需要那麼多,一個輕便的背包,就能塞進幫我們了解和管理周遭現實世界的方法。或許我們不太願意承認吧,但我們都是有能力的心理治療師,上天賜給我們每個人一個腦袋,裡面裝有讓自己活下去所需的直覺能力。我從電視、收音機和報紙,學到了如果想要談論人生和牽動人生的情緒,不用複雜晦澀的長篇大論,只需簡單易懂的言語即可,就像直條條的法國長棍麵包那麼單純。

  我將方法集結成冊,放進這本實用而簡單的小小指引當中,提供如何穿越人類情緒地圖的不同路線,幫助我們了解周遭、認識情緒在人際關係扮演的重要角色、發現情緒之於挑撥更能使我們團結、找出有效的溝通方法、管理身心的關係、豐富內心快樂的來源、促使自己專注達成目標,以及幫助以生存為目標的人類大腦應付天生害怕和無法信任的傾向。我想要交給讀者一把小鑰匙,讓大家能夠提升自己獨立、聰明和具創意的樂觀往前的能力。希望接下來這充滿幽默、愛情和歡樂的篇幅,能陪伴我的讀者走過這趟無法迴避的奇妙人生旅程。
 

 
 
內容連載
 
第1條路線/我們需要多少的愛情?
 
六秒鐘的擁抱
 
這本書的醞釀和靈感,是以愛情為基石。任何幸福的人生都需要愛情不斷地滋潤,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愛情擁有決定性的地位:愛情深深影響我們快樂與否;愛情改變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所攬在身上的綿延的社交網絡、責任、渴求以及欲望;愛情超越一切,引導我們,帶給我們希望,讓我們傷心,也牽引著我們。
 
愛情橫跨各個大陸和文化,是尋覓更豐富生活、創意、避風港、幸福、溫柔、庇護和安全感的人生之旅。
 
面對這些猶如雞尾酒百味雜陳、時而產生衝突的需求,每個人的內心都會在自主需要和親密需求之間掙扎。我們需要的不見得是同樣的愛情或者同樣程度的熱烈,但這輩子不管我們的愛情是什麼顏色,到最後,終得找到一個出口,一種表達方式,一個扎根的地點。
 
這些橫越我們對愛情和情感需求的路線,是我們人生旅途重要的路線,是我們人生之路主要的渠道,我們得對其他人保持開放、淨空阻礙,使之順暢通行。路途上,我們必須供給氧氣和清水,促使沿途的花朵和植物盛開,打造遮風避雨的庇護所。我們無法操控或改變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因此,在接下來談論愛情的篇幅,我想來說說幾個它最常見的作用,讓大家解開疑惑,或採取策略,以比較祥和的方式,接納和傳達這種捉摸不定、難以揣度,而且不可或缺的情感。
 
不過,在繼續之前,先來看代表愛情基礎元素的字彙:感同身受。

 

 

我想我在《蟻窩》的數十個單元當中,從沒口頭提過「感同身受」這個字;然而,我曾暗示不下數十次,因為這是傳達愛情的一個基礎元素。而我們這種不可思議的感同身受的能力──模仿他人並感受到他們的情緒,稱為鏡像神經元。當你打呵欠、喝水、彎腰撿拾鞋子,你的神經元──也就是大腦的細胞,會活化並產生連結。但是鏡像神經元還有個特殊功用:不論看到其他人做什麼事都會開始活化,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情緒。我們感同身受的能力,也囊括了同情、憐憫、良心、合作、內疚以及罪惡感……其他人的眼神和感覺能夠活化並連結我們。我們生來就不是孤單的,而是注定與他人相互連結。

 
感同身受有個不可思議之處,那就是我們對於跟自己相近的人,比較容易產生這種感覺。相似的人以及共同的生活,能增強感同身受。或許某種來自道德複雜性或文化同理心的因素,侷限了感同身受的範圍──比起去愛或尊重跟我們同文同種的人,去愛、尊重和感受不同文化、種族、性別、年紀、信仰,需要更強烈的感同身受。
 
我們從歷史就能清楚知道,我們感同身受的範圍,從幾個世紀前便開始延伸到同文同種的同胞身上。接下來幾十年,我們勢必能對其他種族表達感同身受和尊重,儘管今日我們多半還是殘忍地對待他們。我們來看一個確切的實例,說明繁多的族類都需要感情的滋潤。

 

哈洛醫生(Harlow)的實驗
 
所有的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和非人類,呱呱墜地後,都會循著多種不同的方式來碰觸母親。七○年代的經典實驗證實,我們需要安全感和受到保護,換句話說,跟其他人產生連結是最重要的。實驗負責人是個鐵石心腸的美國心理醫生,名叫哈利.哈洛(Harry Harlow),他將幾隻小猴子帶離母親身邊,關進籠子,裡面有幾個代理母親,一個是布偶母親,一個是鐵絲母親。兩個「母親」都其貌不揚,但鐵絲母親有個供給奶水的器具。然而,那些飽受驚嚇、缺乏安全感的小猴子,一天有二十二個小時會待在布偶母親身邊,只有喝奶時才靠近鐵絲母親。有幾隻小猴子被迫跟在鐵絲母親身邊長大,牠們消化牛奶的能力弱,免疫系統比較差。這個實驗在當時引起相當多的矚目,那時認為孩子跟大人肢體接觸是種寵溺、有害的行為,因為比起生理上的需要,情感在人類的生活相對無足輕重。到了今日,我們都確實知道,比起純粹的生存需要,只有當我們的情緒上的需求,特別是安全感和情感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會開花結果。
 
我們需要多少的愛?
 
四千萬年的進化,證實我們需要跟他人肢體接觸。我們有相互感覺身體的需求,卻不曾承認和滿足它。我們碰觸、凝視彼此,是埋藏於深一層的需求,但是要跟他人產生連結,需要時間和欲望。我想我們許多人不習慣碰觸他人或讓他們碰觸我們,儘管我們身體和情感上都需要去感覺我們所愛的人。其他靈長類生物許多時間都待在一起清潔、碰觸、撫摸對方的身體,人類反而覺得肢體的碰觸跟性有關。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動作,想著相互碰觸的感覺多麼美好:花個二十秒鐘,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那些猿猴,摸摸自己的臉和手。這個動作可以單獨或者跟他人一起進行。

 

我要如何知道自己跟他人是不是真的產生了連結?

 
當我們跟他人真的產生連結,我們就能觀看對方、了解對方,藉由觀察來學習。連結意味模仿他人的某樣東西,這需要特別的專注力。
 
跟他人產生連結有什麼感覺?
 
當我們跟他人產生連結時,視覺、觸覺以及聽覺會特別敏銳,照順序也就是觀看、觸摸和聆聽。觸摸時,皮膚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我們主要是用雙手來感覺,再來是嘴唇和舌頭。雙手的皮膚佈滿偵測疼痛、觸感和溫度的神經系統,因此特別敏感。
 
為什麼感覺他人的觸碰這麼重要?當我們接受他人撫摸時,我們能放鬆腎上腺皮質醇,也就是壓力賀爾蒙會下降。也許因為如此,我們人類願意花錢做按摩或做類似的保養,儘管這種感覺非常陌生。
 
那麼社交脈絡呢?有助相互連結嗎?
 
不一定,因為跟他人相通和連結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缺少碰觸或注視彼此,實在不容易做到。因此,透過社交脈絡的某些方式,並沒有辦法滿足我們對他人在外在肢體和內在情感接觸的進一步需求。
 
是什麼妨礙我們跟他人產生連結?
 
除了肢體接觸外,阻礙我們跟他人連結的就是缺乏注意力。要開啟我們感同身受的特殊能力,就要注意對方、體會他的感覺,而缺乏注意力足以打斷連結的產生。所以冷漠的態度或是不願花點時間,都會阻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來舉個例說說一個普林斯頓大學耳熟能詳的實驗。

 

這個研究,是觀察四十個神學院的學生。他們正準備以佈道為題的考試。其中半數的學生被分配到隨機的題目,另外半數的學生則被要求講述善良的撒瑪利亞人寓言,《新約聖經》路加福音提及,只有撒瑪利亞人願意幫助一個落難的可憐男子,而其他人都視而不見。要參加佈道考試的學生,得穿過大學的庭院到考試的教室。這時,庭院裡有個神情絕望的男人倒在地上呻吟,他是個演員,但學生都不知道。四十個學生,只有二十四個人好心停下腳步伸出援手,其他的則視若無睹離去。停下腳步的學生,不需準備善良的撒瑪利亞人寓言,走得比較沒那樣急促。也就是說,要產生連結,必須要有時間!然而,缺乏時間是今日我們常見的問題。

 
為什麼跟他人連結,慢慢來是重要的?
 
我們與生俱來擁有感覺他人的能力,因此出手相助是人之常情。然而,當我們在大城市的街道上奔波,或者當我們忙著上網,便很難產生感同身受。事實上,當人們經過城內大道上的某些地段,就算看到有人遭到搶劫,也會直接離去。我們怎麼忽然變得那麼冷漠呢?因為要產生連結,得要有時間先觀看,然後再感覺他人。如果急忙經過,你的大腦無法注意,便覺得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這是以防被捲入世界上所有問題的反應。聽來很可怕,因為到了最後,我們身邊都會充滿有失正義的事,卻連動動一根手指都不願意,這一切,全是因為我們無法產生連結。
 
和他人連結、產生情緒,需要多少時間?
 
若是面對強烈的刺激,一秒不到就有反應,比方說目睹有人發生意外。但是我們得花六到八秒,才能對他人產生情緒,像是敬佩。至於有關正義或是責任,同樣也需要時間作出道德面的決定。

 

那麼可否透過電視新聞與他人產生連結呢?

 
每條新聞的播報時間都非常短暫,讓我們很難關注他人、連結並加以思考。情緒、感覺的意義,在於你要與他人連結、表達和相通。當你「關閉和開啟」情感,卻沒花時間賦予其價值,便會失去意義。
 
要感受他人、體會他們的情緒、問題和喜悅,必須在他們身上花時間,如果可以,就透過感官。我想要跟各位推薦隨時可做的動作,不但能和他人連結,更能讓我們感覺良好。讓我們來練習給對方一個真心擁抱,這不管對孩童還是大人,都有益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擁抱,要多久比較好?
 
好好地擁抱需要至少六秒,以便穩定大腦的化學變化。我們可以面對面或從側邊,抱住對方的整個身體。擁抱能傳達零恐懼的訊息,所以態度相當重要。擁抱之前,需要先凝視然後與對方產生連結。當然,千萬別去擁抱不想要被你抱的人。
 
連結若缺乏情感,就等於沒連結。擁抱,能讓我們感覺溫暖,驅趕寂寞,幫助克服恐懼……別忘記,懂得擁抱的人比較不容易衰老。不管是在家裡、車上、街上,跟朋友、孩子、父母、祖父母、鄰居在一起……一定要記住每天至少六秒的擁抱,對大家都是一帖有益的良方。
 
我們需要多少朋友才會感到安全?
 
這是真的嗎?我們人類的社交脈絡比其他族群還要廣闊?
 
沒錯。經證實,其他族群的社交關係和腦部大小相關,愈是經過混種的鳥兒,腦容積就愈小,或許這是因為牠們的社交能力不高。人類的大腦則相反,需要消耗許多能量,佔我們身體總能量的百分之二十,這跟需要管理複雜的社交脈絡有關:情人、家人、朋友、同伴……圍繞我們周遭的人群。

 

我們來往的人數有上限嗎?

 
我們大腦能同時維持的社交人數是一百五十人,稱為「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以紀念研究這些問題的人類學家和生物進化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這一百五十個人當中,有五到十二人是我們比較頻繁聯絡的核心,其他約百人我們平均一年交談一次。
 
我們可以稱那些網路社群中成百上千個聯絡人是「朋友」嗎?
 
鄧巴說,虛擬世界的聯絡人不可稱作朋友,因為除了一百五十個人外,我們對其他的人幾乎一無所知。比方說臉書的「朋友」定義相當廣,就像裁縫師的百寶箱一樣,把所有認識的人都塞進去,有親近的熟識、朋友的朋友、昔日的敵人,以及那些「亦敵亦友」的人(譬如小時候在學校裡欺負你的孩子,現在卻變成你網路上的「朋友」)。在臉書上,可以使用「聯絡人」這個稱呼,聽起來雖不妥但比較接近事實,這就像當你表面說「愛情」,其實是暗示「性」,我們美化一點字眼,以便聽起來較具吸引力。有誰會拒絕擁有一千三百個朋友?要記得,人真正需要的感情和愛情,這比包含性在內的一切還要重要。
 
另外一方面,我覺得使用「朋友」這個字眼反應了現代的一個趨勢,而我認為是正面的,那就是對其他人敞開自我,在認識新朋友時,不會那樣多方苛求。這是多元、開放的社會的一個特點。

 

要怎麼當別人的朋友?

 
或許孩子比你更容易做到這件事呢!看看孩子們交朋友多麼輕鬆:他們用的是最簡單但最基本的辦法,也就是對其他人張開雙臂,要求作伴,絕對不會假裝不好意思,他們不會像大人一樣防衛心太重。
我們大人總等待其他人先跨出第一步,可是到頭來只有孤獨相伴,學孩子那樣直接說出「我想當你的朋友」的方法值得推薦。但是交朋友除了「想要」外,也要感情上的連結,而不是身體的接近而已:你認識了其他人,真正地認識他,知道他在乎什麼,對什麼感到快樂。光有敬佩和願望是不夠的,在某種程度上,朋友之間需要建立親近的感覺。
 
我們都感到孤獨嗎?
 
這是一種普遍的感覺,正因如此,我們會在其他人身上尋求庇護和情感。正確說來,研究指出人一年平均四十八天會感到孤獨,每多一個朋友可以縮減一年兩天左右的孤獨時間。
 
中彩券和有個快樂的朋友,哪個比較好?
 
一年的收入增加約三千塊歐元,幸福感能上升兩個百分點。拿來跟擁有一個快樂的朋友能多帶來十五個百分點的幸福感比較看看!友誼和愛情的力量相當強大。這表示當喪偶時,另一半追隨而去的可能性將提高。而這種他人對我們造成的打擊,並不止於親密的朋友群而已,經過證實,如果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發胖,你也會跟著發胖。如果那個人戒菸,你也會亦步亦趨。這在統計上的影響因素,稱作「三度影響力原則」。記住:如果直接接觸快樂的人,就能擁有百分之十五更快樂的機會。而每個悶悶不樂的朋友,會降低你七個百分點快樂的機會。

 

我們需要多少朋友才會快樂?

 
擁有五到十二個普通或者親密朋友,我們會比較自在快樂,這就是我們的親密核心。缺點是,到了老年這個核心通常會凋零,因為我們一生會慢慢失去親愛的人。若不想這個核心萎縮,得要花費一番努力。這不是意味替補失去的人,但我們可以像孩子那樣敞開心胸迎接更多的情感和友誼,而不要將自己封鎖在已經縮小、僵化的小團體裡,這樣會讓我們感到空虛、依賴和寂寞。
 
如何擴大我的親密圈、交更多朋友,不要一味依賴網路?
 
其中一個辦法是增加社交和感情生活的多樣性,不要過於倚賴單一的情感來源。擴展你的興趣、跟昔日同窗聚會、平衡虛擬生活;參加講座和座談會;加入有共同興趣、旅遊和運動嗜好的社團;當志工,或者任何有助你享受生活以及遇到更多機會的事情。就這樣子去做,重拾孩童時的目光,別把擴展你社交圈的機會拒於門外。其實大家都希望這麼做,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敢行動。別讓不安和害羞成為你與其他人之間的障礙,勇敢一點!
 
為什麼我喜歡透過網路等待聯絡人或朋友先行動?
 
根據調查指出,檢視推特或臉書訊息、回電子郵件,可能比對酒精或香菸上癮更為嚴重。這種上癮不需花費也沒有顯著副作用,但是能安撫我們希望屬於某個社團和接收資訊的渴求,所以吸引力更無遠弗屆。接下來我們將看到,掌握周遭發生的大小事,是另一種繼承自老祖先難以抗拒的需要……

 

聊是非的好處和危險

 
我們人類將人生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評斷他人是非上,換句話說,我們嚼舌根的時間比睡覺或是吃東西還多。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在這件事上,這幅想像的畫面要比千言萬語還要重要許多,想一想其他靈長類動物是怎麼互相捉對方的虱子,或許他們這樣是因為不像我們能輕鬆聊八卦吧。羅賓.鄧巴清楚知道,我們人類東家長、西家短,是因為我們的社群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為廣闊,所以我們需要發展出跟其他人接觸的有效途徑。而我們人類的選擇是聊天。
 
如何學習聊天?
 
六歲之前,我們能學會使用一萬三千個字彙說話,到了成年,增加到七萬個字彙。這稱作「語言本能」。相較之下,狗兒懂的字彙最多不超過一百五十個。我們人類把聊天,也就是說長道短的能力,當作是在這個廣闊世界上,散播和接受資訊的快速管道。因為如此,像是推特之類的全球性傳播工具,正好完美符合我們連結並接受資訊的需求。
 
我們為什麼那麼在乎別人知道的東西和想法?
 
我們生來便帶著這種基因。我們自認需要其他人的保護、喜愛,以便能察覺有哪些危險和機會,如此一來,聊是非能幫我們感到被接納和得到訊息。也許那些訊息決定了你的生存!事實上,當身處人類團體當中,比方說辦公室,當我們想要排擠某個人,我們會怎麼做?我們會將他排除在嚼舌根的範圍之外。這對遭到排擠的主角會相當痛苦,因為當我們感覺遭到孤立和排擠,我們會提高警覺,我們不知道危險藏匿在何處虎視眈眈,或者會錯失什麼機會……這是對一個人所能做的最殘忍的事。

 

 

 

通往美麗人生的背包:21個擺脫負面想法、情緒低潮的方法,讓你的愛情、工作、生活、人際關係愈來愈圓滿!

Una Mochila para el universo

  • 定價:280 (HKD93)

 

 

  • ISBN:9789578038875
  •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9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