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餐桌




內容簡介

 



  我們看日本、用日本、玩日本、聽日本,
  但日本的飲食文化你知道多少?
  讓石毛直道帶你一窺日本飲食文化的五花八門。


  你知道日本餐桌上的配菜有哪些嗎?
  你知道日本人何時開始生吃萵苣嗎?
  你知道菇類栽培是日本的家傳事業嗎?

  明太子、仙貝、梅酒、鏡餅、菊花、昆布、納豆,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日本食物,然而我們對它們的文化及歷史卻不甚了解。

  本書作者石毛直道長期研究各種類型的飲食文化,在日本享譽盛名。在書中,他蒐羅各種食材,以民族學的宏觀角度,帶領讀者探索各種文化風貌,從日本常見食材、古怪食物到餐桌上的各種食器,千奇百怪,包羅萬象。

  在餐桌上,我們看見日本飲食文化的美麗風景
  ●認識桌上的配菜:栗子是戰國武士出征前的祈運食物、菊花是日本飲食的美學代表,從桌上的配菜了解日本的飲食歷史。
  ●餐桌上的環遊世界:豆腐、饅頭、奶油,日本人新年時會放在家中擺上鏡餅,辣明太子起源於朝鮮半島……從日本看世界,從世界看飲食。
  ●飲食的偏見:日本人吃狸貓?吃蝗蟲?稀奇古怪飲食文化大蒐秘。
  ●圍爐品鍋:日台韓大融合的石頭火鍋、涮涮鍋是從中國傳到日本、成吉思汗鍋並不是蒙古料理,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鍋物。
  ●午茶時光:蘇打飲料幾時傳進日本?日本人甚麼場合會喝櫻花茶?口香糖如何在日本流行?
  ●進廚房探險去:到廚房的秘密之處探險吧!一窺碗筷、平底鍋、刀具、飯鍋的文化奧妙之處。
  ●休筷閒聊:從習俗、創意料理到大胃王比賽,漫談各種有趣的飲食文化。
  ●還是少不了酒:夏天時啤酒和梅酒是必備良伴,到了秋天,不妨在酒裡加幾瓣菊花應應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石毛直道


  1937年生於千葉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系。農學博士、民族學者。

  曾任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館長,同時也是榮譽教授。在關於料理與酒的古今東西方文化研究上是第一人。

  著有《魚醬與熟壽司的研究―季風亞洲的飲食文化》(共著、岩波書店)、《上方食談》(小學館)、《吃這門工作》(新潮社)、《餐桌文明論―摺疊矮桌到哪兒去了?》(中央公論新社)等,作品包含共著、編著,數量超過70本。

譯者簡介

連雪雅


  生活中少不了日文的陪伴,對翻譯工作懷抱著高度的熱情。譯有《一個人的京都漫步手帖》、《旅行從我的房間開始》等旅遊書,與《就是愛拍Olympus
PEN》、《愛上小蠻腰,快瘦關節伸展操》《高橋美起圈圈叉叉的瞬間》、《自然排毒的50個生活小習慣》、《活化體內酵素》等實用書。
 


 


目錄





認識桌上的配菜

萵苣
番茄
菊花
栗子
地瓜
菇類
水田漁業
溫室栽培
素食主義


餐桌上的環遊世界

豆腐
饅頭世界之旅
納豆
昆布
辣明太子
阿茶羅漬
粽子
煎餅
鏡餅
麵線
雞蛋
奶油與起司
伍斯特辣醬油

苦味


飲食的偏見?

貍貓
蝗蟲


食人
禁忌


圍爐品鍋

未來的餐桌
石頭火鍋
涮涮鍋
河豚鍋
雜交的料理
熱石料理
成吉思汗鍋



午茶時光

彈珠汽水與西打
櫻花茶
南蠻點心
冰淇淋
口香糖


進廚房探險去

日本的碗筷文化
鍋底變平的理由
日本的廚房
菜刀一把
外送一份!
我要開動了
碗與盤
灶神
煮飯
配膳方式與傳統
家庭的飲食、社會的飲食


休筷閒聊

離乳食
仙人的飲食
創意料理
君子的偽善
愛下廚的老人
大胃王比賽


還是少不了酒

啤酒
柳蔭
梅酒
菊花酒
馬奶酒
酒後生事,情有可原
夢幻美酒
回敬酒
我的酒

「加料版」結語
大食軒酩酊的住院記


 

內容連載




認識桌上的配菜


萵苣流傳萬世的植物


萵苣、乳草為菊科植物,與一般沙拉用的美生菜屬同種作物。從東地中海到小亞細亞地區為原產地,經由中國傳入日本。


切斷萵苣的莖會流出白色的乳汁,故萵苣又被稱為乳草。


在《萬葉集》大伴家持的作品中也曾出現過「乳草花盛開」這麼一句話,更有記錄指出奈良時代萵苣便已常被食用。


日本栽種的是拔葉萵苣,種植於農家的庭院等處。由於葉莖朝下,故食用時要從最底層的葉片往內剝取。烹調方式有醬拌、涼拌、燉煮、醃漬,但做成沙拉的生食方式倒是沒有。


在歐洲,萵苣主要被當作沙拉用的蔬菜。歐美國家開發出各種以生食為目的的萵苣種類,如結球萵苣、沙拉菜等。


到了明治時代,萵苣被當成西洋蔬菜引進,然而需求量卻很少。半世紀前,說到沙拉一般人想到的都是馬鈴薯泥沙拉,很少會去吃使用了萵苣等生鮮蔬菜的沙拉。因為當時的人擔心,食用生蔬菜會感染寄生蟲。


日本過去曾是世界上寄生蟲帶原率極高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七~八成的日本國民都是蛔蟲的帶原者。由於蛔蟲容易附著於蔬菜,可能是因為使用了人糞或尿液施肥造成了傳染。


後來因為愛吃沙拉的美軍進駐,大量訂購「清淨栽培」的萵苣,使得日本也開始致力於萵苣的栽種。另一方面,傳統蔬菜的拔葉萵苣則日漸消失。


番茄在中國與義大利為加工保存食物


每到八月,中國北方黃土高原的農村主婦會將大量的番茄放進蒸籠裡炊蒸。她們是在做什麼呢?


蒸好的番茄連皮切成細末,在啤酒空瓶插上漏斗,再將切碎的番茄用筷子壓塞入瓶內。原來她們是在做番茄糊,不過在當地稱為西紅柿醬。一次做個十幾瓶,作為全家入冬的儲備食物。


這不是當成義大利麵的醬汁使用,而是炒馬鈴薯等蔬菜的調味料。夏季期間當地人會直接生食或切碎炒來吃,但進入夏季尾聲,田裡的番茄會全被採收並加工保存。

義大利的農家也會自製番茄糊與番茄醬保存一整年。在利比亞沙漠的綠洲則是將番茄加工為番茄乾。話雖如此,其實只是把摘下來的番茄放著而已。沙漠的氣候乾燥,光是放著就能讓番茄的水分蒸發,表皮乾皺收縮,最後變成如紙團般的狀態,輕到吹口氣就會滾動。將番茄乾捏碎,加入鹽、辣椒等一起煮就成了番茄醬。


因為冬天也能吃到溫室栽培的新鮮番茄,所以我們都忘了番茄原本是夏季的蔬菜。至於在將番茄當作調味料使用的地方,則是把夏季採收的番茄加工保存,才得以全年使用。


半世紀前的日本把番茄視為夏季的水果,食用時會灑鹽。現在則變成沙拉的專用食材。番茄糊與番茄醬市面上都買得到,不必特別自製。


至今,日本尚未出現有名的番茄料理。


菊花日本飲食的美學代表


賞菊愛菊始於中國。梅、蘭、竹、菊人稱四君子,它們被視為氣質不凡的植物,常被當作中國水墨畫作的題材。


菊花被形容為具有不老長壽藥效的植物,是神仙之食。在中國古老的醫書中也曾提到以菊花為原料,經由特殊處方製成的藥丸佐酒服用後,「持續百日身體會變得輕盈,皮膚充滿光澤。持續一年白髮會變成黑髮。持續五年,八旬老翁也會返老還童」。


九月九日時喝下菊花酒可延年益壽,這個風俗習慣也傳至朝鮮半島及日本。在中國還會將菊花花瓣乾燥,泡成菊花茶飲用。


此外,食用蛇料理時為避免中毒也會加入菊花,但時至今日,中國已經很少人會吃花了。


東亞國家中,最常食用菊花的就屬日本。甚至還開發了專供食用的菊花品種,


在果菜市場被當作一種蔬菜交易流通。


「妻菊」是種黃色的小菊花,主要是當作生魚片的盤飾,很少人會食用。但,菊花可防止腐敗、消毒,與生魚片一起吃有預防食物中毒的效果。愛知縣豐橋市周邊就是「妻菊」的產地。


阿房宮是江戶時代後期培育出來的「食用菊」品種。栽種於東北地方,除了當作商品,也可種植於庭院,秋季時用於家庭料理中。


將花瓣用醋水稍微汆燙、去除水氣後進行烹調。可同時享受到爽脆的口感、美麗的色澤及高雅的香氣,是代表日本飲食美學的食材。


用醋拌過的菊花瓣是俳句大師松尾芭蕉愛吃的食物,他還曾寫下「蝴蝶也來吸食浸醋的菊花瓣」這樣的句子。


栗子戰國武士出征前的祈運食物


栗本、栗田、栗山、栗林等,在日本有很多栗字開頭的姓氏。因為自古以來,栗樹就被當成重要的果樹。對住在山林村落的人來說栗子是救荒食物,許多地方更是禁止砍伐栗樹。


從繩文時代的遺跡中也發現到不少栗子的存在。青森的三內丸山遺跡則出現很早以前已經開始栽種栗子的說法。日本栽培的栗子品種達五百多種,起初是使用北海道中部以南的自生芝栗,進行了品種改良。


團栗與栗子是繩文人重要的澱粉來源,他們採集到後會儲藏起來當成主食。團栗必須先去除苦味,磨成粉末狀後再加工食用,手續繁瑣費時,但栗子不但可以生吃,透過烤、煮等簡單的烹調方式就會變得很美味。


栗子乾燥處理後,果實會變小、皮也會變皺,用臼杵搗磨就能將表皮與澀皮分離。這在日語中稱為搗栗(kachi
guri)。


戰國時代的武士出征前為了祈求勝利,會將搗栗、鮑魚乾(noshi)與昆布當成下酒菜。搗栗的「搗」發音與「勝」字相同,取其意為「戰勝」敵人。而noshi在今日的日本雖是指紙製的禮籤,但原本是將鮑魚敲扁拉長的乾物,「敲打」這個動作與「討敵」的發音相通。至於昆布則是因為與日語的「喜悅(yorokobu)」發音相似,取諧音解讀為「討伐敵人、戰勝敵人,獲得勝利的喜悅」之意。


日本有句古老的俗諺是這麼說的,「烤栗前先摘芽」。


自從地爐逐漸消失,人們也不再焚燒落葉,越來越少人會在家中烤栗子。不過,使用微波爐加熱栗子時,別忘了先在表皮劃幾道切痕。否則加熱時發生爆裂就麻煩了。


地瓜不會發胖的健康食品


地瓜是源自於中美洲的作物。十六世紀末期,經由菲律賓的呂宋島傳入中國南方。


一六〇五年(慶長十年),日本人野國總管參與琉球國王派遣的中國使節團,從中國福建省將地瓜苗帶回沖繩。


沖繩的自然環境不利稻作,加上颱風造成作物的損害,使當地的居民常受到飢餓之苦。於是栽種於地底下的地瓜,很快地成為沖繩人的主食。在沖繩,說到nomu(薯類)指的就是地瓜。


後來從沖繩傳至九州後,在南九州與四國的部分地區因認為地瓜是由唐國傳來的薯類,故稱其為唐薯(kara
imo、tou
imo)。而在北九州、中國與近畿地區則認定是琉球傳來的薯類,故稱為琉球薯。

一七三四年(享保十九年),在日本被稱為「甘薯先生」的青木昆陽,奉吉宗將軍之命,於江戶開始種植來自薩摩的地瓜。此後,地瓜便在關東地區流傳開來。


江戶時代有句川柳是這麼說的,「法會時,炸地瓜上桌」。意思是,為了節省辦法事的開銷,將地瓜裹上麵糊炸成天婦羅,當作招待用的料理。


一七八九年(寬政元年)出版的料理書《甘薯百珍》就是以地瓜為主要食材,介紹了一百二十三道地瓜料理的做法,如使用地瓜製作魚板、烏龍麵等。


但,地瓜的主流吃法還是炊蒸後食用,或是將地瓜乾混入白米中炊煮的「地瓜飯」等作為主食的吃法。對日本人來說,地瓜是製造能量的重要作物。


一般人認為「吃地瓜會胖」。但,與米飯或麵包相比,地瓜的熱量少了許多。地瓜就算吃到飽也不容易發胖,算是一種健康食品。


菇類栽培是日本的家傳事業


在日本說到採野菇,多半會聯想到付高額的參加費用,上山採松茸的情景。其實,就連住在山林村落的人也很少會在秋天進入森林採集野菇。


歐洲料理中最有名的菇類是蘑菇,但這是人工栽培的菇。不過,到了秋季,不少人都會進入森林採集各種野菇來食用。


在德國,經常有人出入採菇的森林入口就有立著標示毒菇種類的圖說立牌。


還派駐了鑑識菇類的管理員,幫忙採菇者從採集來的野菇中挑出毒菇。


日本人也是世界上喜愛菇類的民族之一。但,除了無法栽培成功的松茸之外,


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菇類皆為人工栽培。


世界產量最多的人工栽培菇是蘑菇,第二則是香菇。回溯至江戶時代,當時的人使用榾木進行香菇的栽培。到了二十世紀,已經開發出在榾木上鑽洞,植入菌種的技術。


此後,栽培菇類就成了日本的家傳事業,目前市場上已有秀珍菇、舞菇、杏鮑菇、滑菇、白鴻喜菇等菇類,全年皆可購得。不過,商品名與分類學上的名稱有所差異,關於這點還請各位多加留意。加上產地名的「……鴻喜菇」是平茸,而名為本菇的其實是一般稱為美白菇的白鴻喜菇。


享用在鍋中加入各種菇煮成的味噌湯是採菇後的樂趣。秋意近了。就算是栽培菇又何妨,今晚來碗熱呼呼的菇湯吧。


水田漁業同時獲得主食與配菜


雨季時從上空俯瞰中南半島,平原與盆地全被洪水覆蓋。淹水的部分即水田,村落則散佈在略高的地方。


東南亞的河川沒有堤防。因此,雨季龐大的降雨量使氾濫的河水流入水田,成為一片水鄉。此時河川裡的淡水魚也會跟著移往水田進行產卵。水中殘留的稻根就成了孵化後的幼魚最佳的隱身之處。


待進入旱季,淹水的區域河水開始退去,在水田中長大的幼魚就會聚集成群回到河川。那時候,只要在魚群經過的通道放上漁具,就能得到豐富的漁獲。


將在固定期間捕獲的魚加工成的保存食品,就是熟壽司與鹽辛醬。把抹上鹽的魚與米飯混合,使其發酵熟成產生酸味就成了熟壽司。滋賀縣琵琶湖名產的鯽魚壽司就是熟壽司。而中南部島內陸地區製作的鹽辛醬使用的是淡水魚。


旱季時,棲息在水田泥土內的鯰魚、雷魚及其同類就成了漁獲的來源。水田這樣的環境,不但供給人們主食的稻米,還一併提供了淡水的魚貝類當作配菜。這種水田耕作加上自給自足的漁撈行為,我將它取名為「水田漁業」。


在季風帶從事水田稻作的日本,也屬於水田漁業的地區。在日本也可見到與東南亞水田漁業相同的漁具。農業普及前,人們會在田間水路釣魚、捉魚、圍柵捕魚或挖田螺。


出海捕魚是專業漁夫所從事的商業性漁業活動。而水田漁業則是普通農民及其子女為了替餐桌加菜,非商業性質的漁撈行為。因此,不會留下任何的統計或記錄。


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在日本傳統的飲食生活中,水田漁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溫室栽培競食初物,轉為趨勢


據說在羅馬時代,當時的人們在以雲母板為蓋的溫床上,全年種植小黃瓜,獻給提庇留皇帝(Tiber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但,歐洲開始正式進行溫床或溫室的植物栽培,使用的材質是玻璃板。一六八四年,英國的雀兒喜藥草園(Chelsea
Physic
Garden)使用玻璃蓋成的溫室,就是近代溫室的起源。十八世紀的歐洲溫室,栽培的是南方原產的觀賞用植物。至於北歐則是在溫室栽植柳橙與地中海的果樹。


日本在江戶時代也出現過溫室。將貼了油紙的紙拉門圍搭成室,擺上火盆、點燃炭火或煤球,利用堆肥的發酵熱達到保溫效果。

將梅花或桃花的盆栽移入溫室,提早開花的時間。也用於小黃瓜、茄子或西瓜等蔬果的促成栽培。在作物的溫室栽培上,比起同時代的歐洲,日本更為興盛。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想要搶先吃到非當季的初物。日本有句俗話說「吃了初物,可以多活七十五日」,因此江戶時代的有錢人都會爭著出高價購買初物,餐廳也以能夠提供初物而自豪。


到了江戶時代後期,在京都、大阪、江戶的近郊農村興起一股專門種植初物的溫室栽培風潮,於是農曆二月就開始賣起茄子,三月就能見到小黃瓜。


因此,天皇頒布了初物禁止令,禁賣非當季的蔬果及魚產。至今,在我居住的大阪近郊城鎮仍可見到寫在油紙上禁止販賣促成栽培的「偷跑蔬果」的禁令。


在溫室栽培盛行的現代,一整年都能吃到相同的蔬果,初物的可貴已不復見。


一年到頭皆可吃到小黃瓜的現代人,簡直比羅馬皇帝還要奢侈。


素食主義基於對健康及環境的考量


人類是素食主義者,但在動物學上,素食主義指的是經常攝取植物的草食性動物。


在大型類人猿中,大猩猩與紅毛猩猩是草食性動物,但黑猩猩除了植物也會吃獸、禽類的肉,或是白蟻之類的昆蟲,屬於雜食性動物。


相當於黑猩猩親戚的人類,也是愛吃動物性食物如肉、魚、蛋、奶的雜食性動物。不過,有些人會因為宗教上的理由或思想上的信念,刻意讓自己“偏食”。這些人就是素食者。


目前全球素食人口最多的國家就是印度。多數的印度教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只肉類,就連蛋也不吃。不過,他們會攝取奶類及乳製品,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在美國,基督教教派之一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dventist)也是奉行禁酒禁煙的素食主義。


現代的先進國家越來越多人不是因為宗教,而是基於健康方面的理由或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等因素選擇成為素食者。還有一個說法是,與其說七%的美國人是素食主義者,應該說大部分是攝取奶蛋素的人。


過去日本的飲食習慣很接近素食主義。受到佛教禁止殺生的影響,原則上不吃肉,每天吃魚的人也很少。一般民眾的日常飲食除了用魚乾煮湯,主要都是植物性的食物。


在現今這個飽食時代,撇開宗教因素就健康層面來看,應該鼓勵大眾少吃肉、多吃蔬菜,試著回歸素食主義的飲食生活。






日本的餐桌


ニッポンの食卓








    • 出版日期:2013/10/02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320
    (HKD107)

 




    • ISBN:9789865787110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書蟲小店 的頭像
    書蟲小店

    書蟲小店的部落格

    書蟲小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